情感创新人格.doc_第1页
情感创新人格.doc_第2页
情感创新人格.doc_第3页
情感创新人格.doc_第4页
情感创新人格.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情感创新人格浅谈情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常熟市辛庄中心小学 邓玥【内容摘要】课堂是学生自我发展和实现的主要精神阵地。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是成长的生命,发展的主体,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能整体把握语文知识、能力发展与语文学习习惯、情感态度培养的关系。为达成这一目标,希望在创设情境与创新能力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寻求一种结合,深层融合文本,以求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文章主要从以疑促思、诱趣引思、赏画求思、体验博思四个方面,论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情境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与形式,并针对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些思考。【关键词】语文 新课程标准 创设情境 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怎样才能这一理念走进课堂,并内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使语文学习充满乐趣、充满活力呢?一、创设问题,以疑促思陶行知先生曾说:“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也是“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各人各有见解。如果从语文学科的特性来理解,“面包”可以理解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水仙花”无疑是指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了。语文学科学习的内容是祖国的语言文字,“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发展,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如教庐山的云雾,云雾的千姿百态,文中用了一段来介绍,把它比作了白色绒帽、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这些优美的文字凸现了祖国山河的美丽。也许我们的孩子只是欣赏其间优美的比喻,只能死记硬背,就忽略了作者写作的目的,忽略了自己情感的升华,为了让学生真正读懂,我问:“我国地大物博,难道就庐山的云雾这么美吗?你想想为什么作者只写了这一处?”话音刚落,小手如林,有的说:“因为作者去过那里。”“不错,因为有了亲身的体验,情感才会真实,才写得那么好。”我赞许地点了点头。有的说:“庐山的云雾只是我国优美风景的一部分,作者想以点见面”说得多好啊!我示意大家鼓掌表扬。又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当教学进入尾声之际,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当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熊熊燃烧时,邱少云心里会怎么想?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说邱少云想着“我要坚持住,不能影响大局。”有的说:“我不能出声,不然战友们就会暴露。”;有一个学生索性站起来说:“邱少云想着自己的母亲,说不定还在想着自己的妻子儿女。”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孩子,我不由得为这个有心、有情的孩子热烈鼓掌。期待中的掌声也雷鸣般响起。在教学中,教师们应该利用美,使教学触及到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的情感伴随着他们的认知活动,让学生的情感在对文本的不断熟悉中发展,随着文本的不断发展得到新的情感体验,并把自己的情感体验倾注于文本的阅读中。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与文本互动的效果,即新课程所提出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可以说,没有情感,就谈不上人文熏陶;只有通过情感,通过长期的积淀和浸染,才能培养起学生的人文素养。二、诱发兴趣,发散思维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不仅需要以知识和智能为基础,而且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创造兴趣对创造能力的形成及发展有启动导向功能。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紧抓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诱发创造兴趣。如教恐龙一课,课前布置预习时,我问孩子们:“请知道恐龙知识的同学举手。”“家里有相关玩具之类的举手。”“愿意把你的恐龙资源与大家共享的请举手。”一张张好奇的脸开始眉飞色舞起来,一双双惊讶的眼睛开始暗送秋波了,刹时群情高涨,课堂活跃起来,我紧紧抓住孩子的童心,让他们课外主动去收集恐龙的相关资料,要求他们以各种形式来表现自己对恐龙的喜爱。第二天课上交流更是情趣盎然,有的掏出恐龙玩具给同伴演示自己设计的恐龙故事,讲得有声有色;有的奉献出心爱的科幻书,一起分享科幻的精彩;有的还把自己表演为恐龙,假想着如何帮助人类;有的竟然成了著名的科学家,在探索自然的奥秘由于以兴趣为切入点,变枯燥、生疏的科学知识为亲切、生动的交谈。这种教法对教材略作改动,便有利于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他们的创新潜能可以得到充分的挖掘。结束新课时,我话锋一转:“大自然充满危险和荆棘,需要我们去探索和发现,为了让我们的祖国免遭侵袭,未来的你打算如何?为了让我们的大厦不致倒塌,未来的你又该怎样打算?为了看到征服自然,让国家繁荣昌盛,未来的你会如何献策?”这样的语文课,已经由一般性的语文学习和训练转变为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上来。创新是现代人的本质特征,情境教学以其“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鲜明特色,在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有着独到之处。三、图画显示,异中求新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挂图、插图、投影、剪贴画再现课文描述的情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学中注重给静止的画面增添动的感觉,让学生静中看到动,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中的音。由于特定的情境中,学生有了思维活动和依托,就可展开想象激发创新。如教曹冲称象一课,当学生为曹冲巧妙的称象办法拍手称绝时,提问:是否还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此时,两条大小一样的船在水中,一条船装象,一条船装石头,两条船船舷齐水。师因势利导假如没有水时,通过栩栩如生的画面加上师恰当的手势,学生智慧火花迸发:借助翘翘板,保持两条船平衡,探求另一种不用秤的称象办法,学生凭借聪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教一年级的课文鹅一文,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首古诗,他们对古诗的语言尚不熟悉,很难通过语言领略诗歌所展现的优美画面。上这课时,我及时展示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设计。碧波荡漾,杨柳翩翩,几只白鹅在池水中不时昂首鸣叫,白色的身体轻快地浮动在碧波上,在清澈的池水中红色的脚掌悠然拨动着诗句的朗诵又随着画面同步出现,声音和图象的结合演示着一种生动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首先展示“曲项向天歌”的画面,并对鹅的颈部进行特写:一只鹅反复地伸缩脖颈,这样重点词语“曲项”的含义就迎刃而解了学完古诗后,有的学生认为鹅“向天歌”是在招呼它的同伙,有的学生则认为这只鹅在表达自己的快乐之情,这些看法表现了一年级小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也表明了在教学中“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四、感受体验,深化思维生活中的语文更鲜活,更具生命力,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以这一理念为指导,每堂课我都想方设法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验作品的情感历程。如登山这一课,重点写列宁两次走危险的小路,教学时只有引导学生充分体会小路的“险”才能充分认识列宁坚持走这条险路的勇气和魄力,因而教学前除了将课文插图放大或录像引导学生直观感受险境外,精心设计模拟危险路段的木制教具,让学生尝试、体验感受小路的险峻后趋势揭示矛盾:列宁明知路险,一失足就会掉进万丈深渊,为什么两次坚持走险路?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会中,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中悟出:革命者决不会轻易放过每一个可以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渲染气氛再设疑:列宁为什么要在第二次过险路后才解释原因?巴果茨基曾几次过险路,为什么第一次那么害怕,第二次却顺利走过去?引导学子以疑促思,深化思维,学生对伟大的革命导师“压倒害怕”的大无畏精神及敬佩之情就会进一步深化。如教古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的诗句,我让他们想象来到池塘的情境:看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荷花的红、莲蓬的绿、太阳的映照在这样的境界,我们可以放声歌唱,也可以吟诵小诗。学生马上体会到:“这就是一碧千里。”也有的说:“这是大自然的精妙绝伦。”用孩子们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的画面,使他们产生广远的意象,放飞了他们的心。在理解课文中发展想象,又通过想象进一步理解课文,情境教学让儿童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任意遨游。精神的丰富需要精神的灌溉。我们面对着学生,给予他们微笑,拍拍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