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同步练习01.doc_第1页
《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同步练习01.doc_第2页
《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同步练习01.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一、选择题1某地边疆危机,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兵部尽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令户部尽速调度粮草,以备部队急用。幕僚根据皇帝旨意,草拟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兵部、户部等单位执行。这一现象发生在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2某学者描述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实。”这种制度是指 ()A汉代内外朝制度 B唐代三省制度C元代行省制度 D明代的内阁制度3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丞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A唐朝设政事堂 B元朝设中书省C明朝废除丞相制 D清朝设军机处4明代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部)之职掌,终以贾祸。”下列观点与材料相符的是 ()A明代阁臣是位高权重的丞相B明代阁臣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助手C明代完全剥夺六部的权力D阁臣是明代祸乱的根源5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6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 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A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B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7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官员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等级制度越来越严格D皇权的不断加强8从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看,对清代的边疆政策理解正确的是 ()A是清朝贵族对边疆地区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深化B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值得肯定C其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破坏了民族团结,不利于民族融合D“改土归流”破坏了多民族国家的多样性,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材料二“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材料三(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檐曝杂记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如何评价材料一中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2)明清是封建社会晚期,材料二、三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变化?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答案1D2D3C4B5A6D7D8B9(1)“上”是指秦始皇。他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郡县制。积极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2)材料二反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中国的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