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血液循环血液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称为血液循环(blood circulation)生理功能:完成机体内的物质运输 实现机体的体液性调节功能 参与体温调节 保证血液对机体的防卫功能活动的发挥和实现 内分泌功能 脑组织中的血流若停止56min,肝和肾若缺血1020min,往往就会因缺血低氧而造成严重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 心脏的周期性活动(一)心率和心动周期的概念1 心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称心率(heart rate,HR) 正常成年人的心率可于60100次/min的称为心动过速。心率有明显的个体差异。2 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周期(cardiac cycle)(二)心动周期中的心脏泵血功能周期性变化 右心室的活动与左心室相同切同步,唯一明显的差异是右心室压变化的幅度小1 心房收缩期心房的初级泵血功能2 心室收缩期心室收缩期中所发生的阶段性变化,可将其分为: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和减慢射血期3个时期。3 心室舒张期心室收缩期结束后,射血停止,心室开始舒张,称为心室舒张期,该期也可分为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和减慢充盈期三个时期。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的收缩和舒张,是导致心房和心室之间以及心室和动脉之间产生压力差的根本原因,而压力差是推动血液在相应腔室之间流动的主要动力,瓣膜的启闭控制了血流方向以及影响心室内压力。(三)心动周期中心房内压力的变化1、a波心房收缩的标志2、c波心室开始收缩。心室内压急剧升高,房室瓣关闭并凸入心房,导致心房内压略有增高3、v波血液不断流入心房,而房室瓣尚在关闭,房内压缓慢升高(四)心音心音特点成因标志与最佳听诊部位临床意义第一心音(勒)音调较低,持续时间较长房室瓣突然关闭,心室收缩时血流冲击房室瓣心缩期开始的标志,心尖搏动处反应心室缩力与房室瓣状态第二心音(哒)音调较高,持续时间较短主动脉瓣与肺动脉瓣突然关闭,血液冲击大动脉瓣根部及心室内壁振动所引起心室舒张期开始,肺动脉瓣区年轻 P2A2年老 A2P2二、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指标(一)每博输出量和射血分数1、每搏输出量 SV一侧心室每收缩一次所射血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 SV),又称博出量。正常成年人在安静平卧时,约为70ml(6080ml)2、射血分数 EF博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EF),射血分数约为50%,可增至55%65%(二)每分输出量和心指数1、每分输出量 CO一般所言的心输出量即指每分输出量,指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正常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的心输出量约为56L/min。左心室输出量较右心室输出量略多1%2%CO=SVHR2、心指数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即为心指数(cardiac index CI)体表面积1.61.7m2的中等身材成年人,在安静、空腹情况下的静息心指数约为3.03.5L/(minm2)(三)心脏做功量每博功=(射血期左心室内压-左心室充盈压)博出量 应用心脏做功量评定心脏泵血功能,较博出量和心输出量更有意义。三 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一)博出量的调节1、异常调节(heterometric regulation)前负荷对博出量的影响(1)反映心肌前负荷的指标心室舒张末期容积(VEDV)和心室舒张末期压力(VEDP)心室顺应性较高时,两者差别小,较低时差别大一般情况下,左心室舒张期压力大于1215mmHg、右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大于10mmHg,应视为异常。将Swan-Ganz导管经颈内静脉置入右心房,导管尖端最终嵌顿在肺动脉小分支末端。开口与肺毛细血管相通,所测得的压力称为肺毛细血管楔压(pulmonary capillary wedge pressure,PCWP)。正常值为512mmHg。可较好的反映左室舒张末期压力,可间接了解左心房压力(LVEDP)。右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可通过中心静脉压来估计。(2)异常调节机制Starling定律在一定范围内,初长度增加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博出量增加,此现象为心的定律心室功能曲线:不出现明显降支与正常心肌细胞的伸展性小有关。当心肌初长度处于最佳长度时,所产生的静息张力已经很大,阻碍了心肌细胞的进一步拉长。心室充盈量的改变通过异常调节机制使博出量发生相应的改变: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静脉回心血量 心室射血后的剩余血量 心室舒张充盈期持续时间 静脉回流速度 心肌收缩力 心率 外周静脉与心房心室压力之差 (3)异常调节的生理意义维持博出量与静脉回心血量相平衡在一定范围内,当静脉回流量增加时,心脏可通过异常调节机制将其泵出,使射血分数(EF)保持恒定在心输出量达到1315L/min之前,静脉回流量是决定博出量的主要因素当机体发生持续的、剧烈的静脉回流量与博出量的动态变化(如劳动或运动)时,主要靠心肌收缩能力的改变来对心输出量进行调节2、后负荷对博出量的影响固定前负荷的条件下,逐渐增加后负荷,则心肌收缩产生的张力逐渐增大,但开始缩短的时间越来越迟,缩短的速度及缩短的距离也越来越小。通常以平均动脉压的高低来反映左心室后负荷的大小,而以外周阻力来代表后负荷更为合适。健康人的动脉压在80170mmHg范围内变化时,心输出量并无明显改变 原因:A、异常自身调节作用 B、Anrep效应(等长自身调节)心力衰竭扩血管疗法:降低后负荷3、等长调节(homometric regulation)心肌收缩能力对博出量的影响心肌收缩能力(myocardial contractility)是指心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改变其力学活动的一种内在特性,又称心肌变力状态(inotropic state)(1)评价心肌收缩能力的指标 最大收缩速度(Vmax):主要表示肌凝蛋白横桥ATP酶所引起化学机械反应过程的速度,与收缩能力密切相关,且不受前后负荷的影响,不能直接测定,只能采用外推法求的离体心肌纤维 在整体心脏,采用一些速度指标来定量评定收缩能力:如射血相心室容积变化速率(dV/dt),心室直径变化率(dD/dt)和心室内压变化速率(dD/dt) 同一个体,dP/dt max可用来表示不同功能状态下心肌的收缩能力(2)心肌收缩能力改变的内在机制主要依赖于兴奋-收缩耦连过程中被活化的横桥的效率、肌凝蛋白横桥与肌纤蛋白连结体的数量和济宁蛋白ATP酶的活性等决定收缩强度的关键因素是肌浆内Ca2+的浓度;决定缩短速度的关键因素是横桥ATP酶的活性,它控制着横桥的滑动速度。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可促使肌膜和肌浆网Ca2+通道的开放,酸中毒时降低。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和老年人的横桥ATP酶活性降低,心肌缩短速度减慢。(二)心率对心输出量的调节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增快则心输出量增加 交感神经 自主因素迷走神经 肾上腺素影响因素体液因素去甲肾上腺素 甲状腺素体温(三)心泵功能的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称为心泵功能的储备或心理储备(cardiac reserve) 心率储备:调节心输出量的主要途径储备方式 心室舒张期储备:1520ml 博出量储备心室收缩期储备:5560ml复习思考题:1、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腔的瓣膜启闭,压力,容积,血流方向有何变动?2、 在心脏收缩舒张过程中,心室内压力何时最高?何时最低?3、 简述排出量的调节因素及其机制4、 评定泵血功能的指标有哪些?第二节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不同类型的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不仅幅度和秩序时间各不相同,而且波形及其形成的离子基础也有一定的差别。一 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一)心室肌静息电位及形成机制1、心室肌的静息电位心室肌细胞在静息状态下,膜两侧呈极化状态。若以膜外点位为0,膜内点位约为-90mV。2、静息电位形成的机制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均匀离子泵膜对离子的选择性通透的特性离子通道的功能状态(二)心室肌动作电位及形成机制(1)0期 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高,Na+快速内流(2)1期(快速负极初期) 一过性K+外流(Ito) 动作电位初级快速复极的主要原因(3)2期(平台期、缓慢复极期) Ca2+内流(Ica)与K+外流(IK)抗衡,同时少量Na+内流(4)3期(快速复极末期)Ica终止,K+外流(IK)进行性增强 膜的复极逐渐加强(5)4期(静息期)Na+-K+交换和Na+-K+交换 稳定与静息电位水平二 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在自律细胞,当动作电位3期复极末期达到最大值即最大舒张电位,4期的膜电位并不稳定,而是立即开始自动去极化,当达阈电位后引起兴奋,出现另一个动作电位4期自动去极化是自律细胞产生自动节律兴奋的基础不同类型的自律细胞的4期去极化速度不同(一)快反应自律细胞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浦肯野细胞是一种快反应自律细胞,它的动作电位的心态与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相似,产生的离子基础也基本相同。4期的膜电位并不稳定于一固定水平,达到最大复极电位后,发生自动去极化起搏电流:Na+为主的内向内流(If)K+外流的进行性衰减(二)慢反应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窦房结自律细胞(1)0期 慢钙通道开放,引起Ca2+内流(Ica)(2)3期 Ca2+通道逐渐失活,Ca2+内流相应减少;K+通道被激活,出现K+外流(IK)(3)4期 K+内流(IK)进行性衰减 Na+内流(If)进行性增强 生电性Na+-Ca2+交换三 体表心电图心电图反映心脏兴奋性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而与心脏的机械收缩活动五直接关系。1、 P波 反映左右两心房的去极化过程2、 Ta波3、 ORS波 左右两心室去极化过程4、 T波 心室复极(心室细胞3期复极)过程中的电位变化5、 U波6、 PR间期(或PQ间期) 心室开始兴奋到完全复极的时间,也称为房室传到时间,在房室传导阻滞时,PR间期延长7、 PR段8、 Q-T间期 指从QRS波起点到T波终点的过程 心室开始兴奋去极化到完全复极至静息状态的时间9、 S-T段第三节 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肌细胞有兴奋性、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前三者以心肌的生物电活动为基础,故又称为电生理特性(决定和影响因素)一 心肌的兴奋性衡量心肌的兴奋性的高低,采用阈值或阈强度作为指标。(一)决定和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1、静息电位水平细胞外K+浓度降低以致细胞内外K+浓度梯度增大时,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膜呈超极化状态,兴奋性降低。2、阈电位水平3、Na+通道的状态大部分Na+通道是否处于备用状态,是该心肌细胞是否兴奋性的前提;正常静息膜电位水平是关键。(二)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1、有效不应期:0期开始到复极化3期膜电位降到-55mV(绝对不应期)和由-55mV继续复极到-60mV(局部兴奋),可长达200ms以上2、相对不应期:从-60 mV复极到-80 mV3、超常期:由-80 mV恢复到-90 Mv(三)心肌细胞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1、心肌细胞不发生强制收缩有效不应期(ERP)较长(250-300ms),几乎相当于心肌的收缩期及舒张期的前1/4的时程。2、前期收缩与代偿间歇(premature systole and conpensatory pause)(四)兴奋性与心律失常1、兴奋性的不均一与心律失常在兴奋性恢复之初,心肌细胞群处于电异步状态。兴奋在某些部位易于通过,在另一些部位则难以通过,较易发生传导延缓和单向阻滞而形成兴奋折返。兴房的易颤期在心电图的R波降支中,心室的易颤期在心电图的T波升支到达顶峰前约30ms的时间内。期前兴奋出现在心电图T波内时,也易引起心室颤动,称“R落入T现象”。2、动作电位时程、有效不应期与心律失常动作电位时程(APD)代表心肌细胞膜电位复极时间,反映膜的复极化速度。APD和ERP的长短变化常呈平行关系,但两者延长或缩短的程度可以有所不同。在APD内ERP的绝对或相对延长不仅可以减少期前兴奋引起反应的机会,还能阻断兴奋的折返,具有心律失常作用。二 心肌的自动节律性心肌细胞中的自动节律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作用的条件下,自动的发生节律兴奋性,这一生理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一) 心肌的自律性细胞的功能差异性正常起搏点:窦房结细胞窦姓心率、潜在起搏点异位起搏点异位心律窦房结对于潜在起搏点的控制,通过两种方式实现:抢先占领 超速驱动压抑(二)决定和影响自律性的因素1、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儿茶酚胺可以增强If,因而可加速自律细胞的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提高自律性。2、最大舒张电位3、阈电位水平(三)自律性与心律失常1、正常自律性的改变: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2、异常自律性3、触发活动:由后除极引起,在AP复极化过程中或复极化完成后出现的膜电位振荡,后除极是一种膜电位振荡。三 心肌的传导性(一)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和特点1、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 优势传导通路(指由心房肌组成的,传导速度比心房肌快的心房内通路)窦房结 心房肌左右心房房室交界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心室肌,心房由内膜侧向外膜侧心室肌扩布,最后引起整个心室兴奋2、心脏内兴奋传播的特点 (1)兴奋在心室各部位传导的速度不同:浦肯野纤维传导速度最快,保持心室的同步收缩 (2)兴奋通过房室交界区传导速度很慢,称为房室延搁。意义:这一延搁保证心房先兴奋而收缩之后,心室才相继开始兴奋而收缩,防止房室收缩的重叠(二)决定和影响传导的因素1、解剖因素:心肌细胞的直径是决定和影响心肌细胞传导性的结构因素2、生理因素 (1)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0期去极化的速度愈快,幅度愈大,兴奋和未兴奋部位形成的局部电流愈强,兴奋传导也愈快,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都与其静息电位密切相关。 (2)邻近未兴奋部位的兴奋性(三)传导性与心律失常1、传导阻滞按其程度可分为传导减慢和传导中断原因:膜电位降低 不应期传导 不均匀传导 若心肌细胞间的传导性不同,则可使兴奋的传导不均匀而失去同步性,称为对前方安静部位的刺激作用减弱,可使兴奋的转导减慢或终止,形成阻滞。2、兴奋折返某处传出的兴奋沿一条途径传出,又从另一条途径折返回原处,使该处再次兴奋,称折返。折返的形成有三个基本条件:有一条折返通路 折返通路中存在单向阻滞传导减慢或不应期缩短四 心肌的收缩性(一)心肌细胞的结构特点1、横管粗大2、肌浆网不发达:贮存Ca2+少(二)心肌细胞的收缩特点1对细胞外液Ca2+的依赖性2、心肌收缩的“全或无”现象:心肌要么不产生收缩,一旦产生收缩则全部心肌细胞都参与收缩。3、不发生强直收缩:由于心肌兴奋后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五 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肌电生理特性和收缩功能的影响(一)心迷走神经和乙酰胆碱的作用:复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 提高K+通道的开放率,促进K+外流:心肌兴奋性有所下降 自律性降低 复极过程中K+外流导致复极加速,动作电位时程缩短,有效不应期也相应缩短 心肌收缩能力相应降低(二) 心交感神经和儿茶酚胺的作用: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 自律性增高:加强自律细胞4期的跨膜内向电流If(Na+内流) 传导速度加快:慢反应细胞0期Ca2+内流加速 不应期缩短:复极相K+内流加快 心肌收缩能力:提高Ca2+通道开放效率六 麻醉与心率失常(一)自主神经平衡调节术前恐惧心理和焦虑、手术创伤后的应激反应、麻醉操作(如气管插管)、缺氧和CO2蓄积等均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促进心律失常的发生。迷走神经兴奋可降低窦房结自律性、减慢房室传导。胆囊胆总管的手术刺激、肠系膜牵拉、眼科手术及压迫眼球等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导致心动过缓。(二)电解质紊乱严重高钾血症时静息电位显著降低,引起传导减慢;高钾血症使细胞膜对K+通透性增高,复极加快,导致不应期缩短。传导减慢形成兴奋折返。低钾血症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降低,引起静息电位减小、4期自动除极加快,传导减慢,自律性增高,引起异位心率,兴奋折返。(三)麻醉用药麻醉用药既可以直接作用于心计,也可以通过神经体液因素间接影响心肌的电活动。氟烷可使心肌细胞阈电位上移,最大舒张电位增大、4期自动去极化除极速度减慢而致心动过缓,抑制房室传导及心室内传导,增加心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氯胺酮可直接抑制窦房结的起搏功能,但又可兴奋交感神经,临床多表现为心率加快。小剂量肌松药琥珀胆碱可兴奋交感神经节的N型ACh受体和交感神经纤维,引起儿茶酚胺类(CA)释放,导致心动过速。大剂量琥珀胆碱则主要兴奋心脏M型ACh受体,引起心动过缓甚至窦性停搏。此外,术中急性心肌供血不足、缺氧、低温、洋地黄等药物及手术刺激心脏均可诱发心律失常。第四节 血管生理(一) 各类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1、弹性贮器血管:指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最大的分支。管壁坚厚,富含弹性纤维,有明显的可扩张性和弹性。2、分配血管:指从弹性血管以后到分支为小动脉前的动脉管道,其功能是输送血液3、阻力血管4、交换血管:指真毛细血管,数量极多,口径很细,血流速度极慢。管壁薄,通透性好,是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部位。5、容量血管:静脉血管数量多、口径大、管壁薄、故其容量大,可扩张性也大。在安静状态下,循环血量的60%70%容纳在静脉内,起着血液贮存库的作用。二 血流动力学(一)血流量和血流速度1、血流量:指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也称容积速度,单位为ml/min或L/min。 Q=P/R2、血流速度:血流速度在动脉中最快(20cm/s),在毛细血管中最慢(0.03cm/s)(二)血流阻力血流阻力来源于:血液内部的摩擦力 血液与管壁之间的摩擦力 R=8L/r4因此,总外周阻力与血液粘度成正比,与血管半径的四次方成反比。小动脉特别是微动脉,是形成体循环中血流阻力的主要部位。 Q-Pr4/8L(三)血液粘度的影响因素1、血细胞比容:呈正相关2、血流的切率:呈负相关3、血管口径:大血管口径的改变无影响;在直径小于0.20.3mm的微动脉,随着血管口径的进一步变而降低;当直径小于3m时,血液粘度反而急剧增高-法林效应4、温度:血液的粘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三 动脉血压血压 是指血管内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的大小取决于血量和循环系统容量之间的关系。0.93kPa(7mmHg)和1.33kPa(10mmHg)(一)动脉血压1、动脉血压的形成循环系统内足够的血液充盈压是形成血压的前提,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是形成血压的两个根本因素。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使心室间断的射血变为动脉内持续的血流 缓冲动脉血压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及其生理变动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在收缩过程中达到最高值,这时的动脉血压称为收缩压SP 13.316.0kPa(100120mmHg)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至最低值称为舒张压DP 8.010.6kPa(6080mmHg)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称为主动脉压,简称脉压45.3kPa(3040mmHg)在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MAP 约等于舒张压+1/3脉压 13.3kPa(100mmHg)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搏出量SV SP高低主要反映SV的多少心率HR 心率增快时,DP升高,SP升高较少外周阻力 舒张压DP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关系四 静脉血压和静脉血流(一)静脉血压1、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压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流压实反映右心前负荷的指标,称为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临床上常用以作为控制补液速度和补液量的指标2、外周静脉压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其特点是血压低,易受周围组织的压迫而升高。(二)重力对静脉血压的影响血管系统内的血液因受地球重力的影响,产生一定的静水压。由平位转为直立时,足部的静脉血压力就比卧位时高,而高于心脏水平的部位,血管内的压力较平卧时低。跨壁压是指血管内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和血管外组织对管壁的压力差,一定的跨壁压是保持血管充盈膨胀的必要条件。直立时,身体低垂部分的静脉血管充盈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心搏出量和心输出量也相应减少。(三)静脉血流1、静脉对血流的阻力:很小,仅占体循环总阻力的15%2、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呈正相关(2)心肌收缩力 呈正相关(3)体位改变 从卧位转为直立时,身体低垂部分的静脉跨壁压增大,静脉扩张,容量增大,回心血量减少。在高温中更为明显。(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5)呼吸运动五 微循环(了解)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或称直截通路)、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1)迂回通路:血液从微静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 管壁很薄,通透性好,血流缓慢,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2)直截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 在骨骼肌中较多(3)动-静脉短路: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血液在流经直径为840m的微动脉处,对血流的阻力最大,血压降落也最大六 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生成有两条途径:90%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重吸收回血液中;10%组织液则流入毛细淋巴管内,成为淋巴液,以后经淋巴系统进入大静脉。影响组织液生成回流的因素:1、毛细血管血压2、血浆胶体渗透压3、淋巴回流受阻4、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 神经调节(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1、心脏的神经支配(1)交感神经(2)迷走神经:心迷走神经也存在有紧张性活动,且健康人安静状态下以心迷走神经紧张占优势,应用阿托品阻滞心脏M型受体后,可引起心率明显加快,而交感神经活动的消除只导致心率稍稍减慢。在生理情况下,心迷走神经紧张占优势的现象随年龄增长而减弱,故阿托品阻滞心脏M型ACh受体而加快心率的作用在青年人比老年人明显。(3)肽能神经2、血管的神经支配(1)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2)舒血管纤维(3)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二)心血管中枢1、脊髓心血管神经元:能完成一些原始的心血管反射,不能对心血管的活动进行精细的整合2、延髓心血管中枢:基本调节中枢 (1)缩血管区 (2)舒血管区 (3)传入神经接替站 (4)心抑制区3、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三)心血管反射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反射,其反射效应是使心率减慢、外周阻力降低、血压下降。该反射称为降压反射或窦弓反射 高位中枢 窦神经舌咽神经 心迷走中枢+ 动脉血压压力感延髓心交感中枢 受器 主动脉神经迷走神经 交感缩血管中枢心迷走神经 心率 心输出量心交感神经 心缩力 动脉交感缩血管神经阻力血管口径 外周阻力 血压容量血管口径 回心血量生理意义:压力感受性反射式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他的生理意义在于使动脉血压保持稳态。60180mmHg 维持脑和心脏的正常血供在临床工作中,可根据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调节机制,采用按压颈动脉窦来刺激颈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性的兴奋迷走神经,以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压力感受器敏感性过高,对轻微刺激可反射性的引起动脉血压下降、心跳减慢甚至暂停等,出现“颈动脉综合症”。老年人压力反射敏感性比年轻人的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敏感性降低,这是由于血管壁硬化,可扩张性减少。2、颈动脉提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当动脉血压下降到80mmHg一下时,才能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发挥调压作用。临床应用:肺牵张反射的传入冲动对迷走神经中枢具有抑制作用,在抢救心跳呼吸暂停的病人时,扩张肺,容易使心跳重新跳动。生理意义:主要是调节呼吸运动(加深加快),在正常情况下对心血管活动不起明显的调节作用。只有在应急情况下发生作用,使心脏输出的血量得以重新分配,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血液供应。有效调压范围:4080mmHg3、脑缺血反应当脑血流量减少时,可因胞内代谢产物直接兴奋交感缩血管中枢,使外周血管强烈收缩而致动脉血压升高。当动脉压低于50mmHg时,才发挥作用,它是维持动脉血压的“最后防线”。特点:激发快,效应强颅内高压时也可因血流减少而引起脑缺血反应,使动脉血压增高,称Cushing反射。患者常以血压升高,心率减慢为特征。4、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在心房、心室和肺循环的大血管壁传入神经纤维在迷走神经干中存在许多感受器,总称为心肺感受器。适宜刺激有两大类:对血管壁的机械牵张一些化学物质(前列腺素、缓激肽)5、其他心血管反射(1)躯体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2)其它内脏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扩张空腔器官,引起心率减慢、外周血管舒张(3)高尔兹反射(眼-心反射)(4)Bainbridge反射 麻醉动物快速输液或输血时,可反射性的使原来较慢的心率增快。感受器位于右心房,传入途径为迷走神经有髓纤维,传出途径为心交感神经。只影响窦房结。二 体液调节(一)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全身性)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激素来源效 应肾上腺素肾上腺髓质心脏(1):HR、HI、CO、BP(SBP) 和房室传导速度 血管(2):冠脉、骨骼肌、 强心肝脏血管舒张 TPR变 血管():肺、肾、胃肠、 化不大 皮肤血管收缩 去甲肾上腺素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肾上腺髓质心脏(1):HR、HI、收缩速度血管():除冠脉外,均致强烈收缩、TPR,升压(慎用)(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全身性)血管紧张素的生理作用:1.直接使全身微动脉收缩,血压升高;使静脉收缩,增加回心血量。2.促进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3.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一些神经元的血管紧张素受体,使交感缩血管紧张加强。4.使肾上腺皮质球状带释放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保钠保水,使细胞外液量增加。 5.引起或增强渴觉,导致饮水行为血管紧张素都有刺激醛固酮释放的作用,更强。(三)血管升压素(全身性)血管升压素也称抗利尿激素(ADH),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经下丘脑-垂体束运输到神经垂体贮存,然后被释放入血液中。作用:使肾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 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升高血压。正常情况下,血管升压素在血压调节中可能不起重要作用,但在缺水,失血等情况下,不仅可保留体内液体容量,而且在维持动脉血压中起一定作用。(四)血管内皮生成素的血管活性物质(全身性)1.舒血管物质 前列环素(PGI2) 内皮舒张因子(EDRF):主要成分可能是NO2.缩血管物质 内皮缩血管因子(EDCF) 研究较深入的是ET,是最强烈的缩血管物质之一(五)阿片肽:-内啡肽、脑啡肽、强啡肽(全身性)在正常情况下,对血压无明显调节作用,但在应激状态下可致内阿片肽大量释放,导致血压进一步下降。(六)心房钠尿肽(ANP)(全身性)排钠、利尿、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复印机租赁合同范本
- 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改造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报告
- 汽车紧固件生产线项目建设工程方案
- 农村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评价体系改进方法
- 多层次网络管理与监控系统部署
- 商务智能基础试题及答案
- 基础会计试题数学及答案
- 2025劳动合同,无薪留职协议
- 离婚财产分配协议:共同存款归属及监管合同
- 双方离婚房产分割及补偿协议
- 涉案车辆拖移保管服务方案
- 机房建设施工表格
- 铁粉冷压球团工艺设计
- GB/T 6478-2015冷镦和冷挤压用钢
- 2022年《体育法》全文PPT
- 公司区域经营管理办法
- 五年级《中国民间故事》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
- 《景观生态设计》课件
- 江苏省南通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
- 中国古典乐器-古筝琵琶英文介绍(带翻译)课件
- 地表形态塑造内力作用说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