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作品.doc_第1页
教师作品.doc_第2页
教师作品.doc_第3页
教师作品.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诗歌发展大略简谈 从启功先生的一段话说起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一中 熊君 中国素有“诗的国度”之称。这不仅因为中国诗歌源远流长,更因为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流派林立。诗歌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中始终占有特别显著的地位。 从“诗经”时代起,两千多年来,诗歌一直陪伴着我们民族的发展。不同时期的诗歌则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书法家、国学大师启功先生就曾说过这个意思:仆尝谓唐以前诗是长出来的,唐人诗是嚷出来的,宋人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诗是仿出来的。先生还说:嚷者,理直气壮,出以无心;想者,熟虑深思,行以有意耳。 诗经、楚辞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古典诗歌真正成熟是汉末五言诗的形成。唐以前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的生产劳作与大自然紧密相连。人们就在与大自然的长期相处中孕育出了美丽的诗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歌便是人们对生产、生活情感的自然抒发的方式。另外,这一时期的语言学还不发达,“四声”尚未发现,诗歌尚未形成固定的格律。所以说,唐以前诗自然,不事雕琢,平白如话,启先生称之为“长”。古诗十九首就是其中的典范。“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诗句浅近自然,却又极为精炼准确地传递出女主人公对离人的真挚而痛苦的思念。不做艰涩之语,不用冷僻之词,用最明白浅显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就如山间甘泉,既清新又醇厚,既平淡又有韵味。 唐诗是“嚷”出来的。唐代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政治清明,思想氛围活跃,诗皆由情动于衷而发于言,不事雕琢,随口而出即是大唐气度,故曰“嚷”。比如我们在幼儿时期最早接触的诗歌应该有这样两首:静夜思、悯农。“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首诗的作者一为李白,一为李绅,皆为唐代。诗歌语言合辙押韵、琅琅上口,因此幼儿也很容易记忆。诗句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没有过多的雕琢,类似出口成章般的抒情。就好像李白和李绅在某个场景中,情由心生,心中感慨一吟而出,一气呵成。由此,我们说唐诗是“嚷”出来的,抒情流畅,大气磅礴。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又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宋诗是“想”出来的。宋代经济更加进步,文化更是空前进步,各个领域硕果累累,享誉千古。此时,宋朝又盛行理学,文人一大修身养性之事就是冥想,想得多,道理自然就多,哲理诗亦风行起来。例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形象,却是用来讲理:要认清事物的本质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再如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告诉人们,做学问要不遗余力,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书本上得来的终究浅薄,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践、去探索。由此易见,宋诗是“想”出来的。 唐诗与宋诗,一为“出以无心”,一为“行以有意”。无心与有意,对比鲜明。“无心”,即无心于作,无心于写,不刻意,自然天真。“有意”,既指深思熟虑,又指刻意为之。启先生的话耐人寻味大家之语,往往“微言大义”。我们从中能揣摩出启先生的好恶。说宋以后诗是“仿”出来的,启功先生的褒贬之意就很明显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是对各朝代文体形式最精准的概括了。我们也能看出宋之后的诗歌(狭义的)并不出名。在我们头脑中留下印象的诗歌,唐诗占有很大比例。宋诗我们也能记住不少,像苏轼、白居易、陆游、杨万里等。但到了明清,能记住的就很少了,也就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为什么呢?一大原因是明清的文化专制。文人被八股文束缚住,思维僵化。我们梳理不同特点的诗歌,可以归纳出一定的共性,但事物是复杂的,有时候会有特殊的情况,不可一概而论,要具体文题具体分析。而实际上,唐诗里有想的,宋诗里也有嚷的。从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到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还有杜荀鹤的小松,颜真卿的劝学诗,都是优秀的哲理诗。因此我们所说的“长”、“嚷”、“想”、“仿”只是说大体风貌不同而已。强调唐诗以气象胜,宋诗以学问胜。钱钟书先生就认为“诗分唐宋”,但不是按照朝代来分,而应该依照诗歌“体格性分”来界定。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唐诗,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的是关于登高望远,不断开拓精神的哲思,就应该归到“宋诗”当中。当然,这是一家之言。 另外我们还应该知道,启功先生谈到的宋诗为“想”,不仅仅是从内容上强调宋诗重理,重思辨,还有一个意思,是指宋诗在格律上“工”,有“作”的痕迹,为作诗而作诗。当然,这也是讲大概的风貌,因为唐诗很多也是“想”出来的,河岳英灵集中就载了很多盛唐苦吟诗人,真正能下笔如有神的毕竟是少数。钱钟书有个非常妙的比喻来形容那些工于技法的诗人:恰像玻璃缸里的金鱼,生活在一种透明的隔离状态里。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诗人们一味讲究风格和词藻,虽然接触到事物,心目间并没有事物的印象,只浮动着前人的好词佳句。比如宋朝的诗人陆游便有这种倾向,他被人称为将“古人好对偶用尽”。红楼梦一书中有就有“香菱学诗”这一情节,香菱学诗宥于格律,对黛玉说“我只爱陆放翁的诗”,林黛玉批评香菱“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林黛玉对诗歌认识的高明。当然,这其实是曹雪芹的高明。当然,诗歌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样貌,除了有时代的原因,还有自身发展的原因。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序中就讲过这样一段话:“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维肖而不维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