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docx_第1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docx_第2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docx_第3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百家争鸣一、基础巩固1.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下列属于其教育思想的是()A.为政以德B.克己复礼C.民贵君轻D.有教无类答案:D2.“在战国时期,他提倡建立仁慈、仁道的政府,认为统治者应该减轻赋税,避免战争,支持教育,鼓励和谐与合作。”材料中的“他”是()A.孔子B.孟子C.庄子D.荀子答案:B3.荀子说:“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这表明其治国思想是()A.恢复周礼B.严刑峻法C.礼法并用D.君臣有别解析:题干材料“重法爱民而霸”与西周的礼乐制度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隆礼尊贤而王”,可知其治国思想有重视礼的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荀子既重礼又重法,故选C项;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答案:C4.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的思想家还主张()A.“君轻民贵”B.“无为而治”C.“以法治国”D.“兼爱”“非攻”解析:道家学派的开创者老子提出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其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方法,故B项符合题意;A项是孟子的思想,C项是法家的主张,D项是墨子的观点。答案:B5.某思想家曾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A.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B.孔子“仁”和“礼”的学说C.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解析:题干中“绝圣弃智”“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等信息,体现了该思想家消极对待人类社会发展,这是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反映,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答案:A6.“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为()A.墨子 B.孟子C.荀子D.韩非答案:D7.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学派有三个特点:第一,反对分封等级制度;第二,主张抑商;第三,反对学者,由此,可以判断该学派是法家。由“注重实践的政治家”否定道家;由认为商人“可有可无”否定墨家;由认为学者“可有可无”否定儒家。答案:D8.“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A.儒家B.法家C.墨家 D.道家解析:题干材料“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体现了“非攻”的思想,故选C项。答案:C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孔子)以“仁”做为礼乐精神的内核,“对中国文化而言,是承先启后的一大开创。”礼乐的推行对个体而言,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成为仁德之人;对群体而言,是为了“爱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赵玉敏以“仁”释礼,援“仁”入乐材料二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摘编自林存光孔子新论(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是如何丰富“礼”的内涵的。归纳“礼”的价值追求。(2)根据材料二,概括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参考答案:(1)丰富:以仁为内核。追求:完善道德;和谐人际关系。(2)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政治抱负: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二、能力提升1.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800前200年,尤其是公元前600前3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尊儒尚佛,兼收并蓄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阶段特征。公元前600前300年,中国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西方则产生了人文主义思想。答案:A2.诸子百家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孔子到孟子、荀子的思想,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A.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C.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理想社会D.通过实行法治,可以使小人变君子,普通人变圣人答案:C3.“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材料对“刑德”的释读说明()A.儒家重视德治B.法家主张刑德并用C.道家主张“无为而治”D.墨家反对君主专制解析:材料中的“刑”指刑罚,而“德”指奖赏,并非儒家的“仁政”,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明主之所制其臣者刑德也”,可知材料主张君主专制集权,且赏罚分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为法家主张,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答案:B4.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百家杂陈。与孔子的“仁”相比,墨子的“兼爱”注重()A.道德的重要性B.倡导重义轻利C.无等级名分区别D.恻隐之心,人的善良本性解析:“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学说的主旨,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针锋相对,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孔子提出的“仁”及其内涵直接相关。答案:C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材料三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1)上述材料探讨的中心问题是什么?试指出不同材料所提出的核心主张。(2)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会出现不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材料四中核心主张的影响和演变情况。参考答案:(1)中心问题:治理国家和巩固统治的方式。核心主张:材料一主张“仁”和“德”,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而治”,材料四主张严刑重罚。(2)原因: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