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课题烛之武退秦师课时2授课班级考点、知识点1、解释常见文言实词,掌握虚词用法。2、掌握文中通假、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3、评价人物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诵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重、难点教学重点: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教学难点:烛之武的说辞赏析。学习内容学生活动第一课时教学设想: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疏通文意,自学探究;积累字词,整理笔记。教学步骤: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疏通文意,自学探究;积累字词,整理笔记。题奠定基础。2.讨论质疑,理清思路;钩玄提要,熟读成诵;分析形象,赏析说辞。3.拓展训练,进一步提高对文言的阅读能力。一、学生自学课文1.通读原文13遍,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2。2.查阅有关资料或上网搜索,了解左传、春秋五霸、晋公子重耳之亡、秦晋之好、郑楚结盟等与课文相关内容。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的内容。完成课后练习1。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提出问题。完成思考和练习3。(设置以上预习立足于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习惯,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索。)二、整理自学卡片(见附录)(设计以上预习是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督促学生养成日积月累的好习惯。自学卡片可统一印制,也可由学生自主设计。)第二课时教学设想:讨论质疑,理清思路;钩玄提要,熟读成诵;分析形象,赏析说辞。教学步骤: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1.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解释课文中下列单音词,体会这一特点。(课后思考和练习)朝亡厌国戍夕危师及辞参考答案:(朝早晨 亡灭亡 厌满足国国家戍戍守夕晚上危危险师军队 及达到辞推辞)2.本文课题是“烛之武退秦师”,请在“退”的前面加一个词或者短语,使文意更加明确。烛之武()退秦师例如:三寸之舌,妙语,巧施反间计等。3.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各段内容。(每段用四个字概括)例如:第一段:秦晋围郑。第二段:临危受命。第三段:说退秦师。第四段:迫晋退兵。二、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介绍诵读好处,激发学生诵读热情。关于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宋朱熹“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清 姚鼐尺牍。“不动笔墨不读书。”古语2.学生初读全文,注意字音、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3.老师示范背诵。三、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段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1.出示“晋秦围郑示意图”2.老师简介秦晋围郑形势图:这是秦国,都城为壅。这是晋国,都城为绛。这是郑国,都城新郑。晋郑毗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3.诵读指导:“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的关键句,语速要较慢,尤其是“且”处应稍作停顿,“也”字要拖长声音。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4.用课文内容回答老师的提问:()郑国当时的面临的情况是()秦晋围郑的原因是()秦晋驻扎的地点分别是5.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明确: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6.学生背诵第一段。第二自然段1.这一段涉及到几个人物?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3.评点与指导:“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4.学生四人一组,分角色朗读,力求读出感情。5.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1.学生齐读。2.诵读指导。 “秦、晋国郑,郑既知亡矣”一句,要读得心平气和,诚恳可信,博得秦君好感。“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要读得平缓而又委婉。但“焉用亡郑以陪邻?”这一反问句,语调要略高一些,反问语气要读出来;然后缓而较轻地读出“邻之厚,君之薄也”。因为这几句话意在动秦伯之心,点明秦晋联盟的虚伪性。“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句,烛之武另换角度,从礼仪上引诱秦伯,态度要更加诚恳,用中速读,“若”字要拉长些,注意“共其乏困”中“共”的读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则是烛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诱之以利益之后更为成功的说服,即指责晋国的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因此读时要有激愤之感,速度较前要快,尤其是“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两句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接着用平缓、诚恳的语气读出“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3.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可以分为几层?(五层)郑既知亡敢烦执事(其益)益事渺茫越国鄙远亡郑陪邻(其害)错事可见 利害之辨烛之武退秦师舍郑利秦共其乏困(其利)利事可期君为晋赐朝济夕设(其德)史事可证 恩仇之鉴东封西肆阙秦利晋(其意)祸事可测4.烛之武为什么能三言两语退秦师?其游说妙在何处?提示:春秋无义战。所有的战争出发点为“利”。烛之武正是抓住“利”在做文章。以下分析供参考()以“利”巧攻心理。晋国围攻郑国,本来不关秦国的事,秦国所以出兵,一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秦晋同属于一个军事集团的,他们之间有盟约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大自己的势力。两个原因中,第二个原因是主要的,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单刀直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作为郑国的子民,先讲自己国家的处境“既知亡矣”,隐含意思是说郑国灭亡是既定的事实,所以也无法考虑郑国的利益了,但郑国的土地最后被秦国还是晋国得到呢?这还是个未知数。烛之武从这点做文章,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不仅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还赢得秦穆公的好感;“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过让步假设推理出不攻郑的好处,以利益来引诱秦伯,让秦穆公动心;“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希望秦穆公为了秦国的利益不受损害而放弃围攻郑国的计划,言辞恳切,从而坚定秦穆公与晋国毁约的决心。()以“害”巧析形势。一从现实状况来看,“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郑亡后的情况如何呢?如果秦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越国以鄙远”,是很难办到的,即使办到了,也是不好统治的;如果晋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邻之厚,君之薄也”。一句话,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二从发展来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以晋的贪得无厌,让秦穆公真正感到危险的存在,从而快速作出决策,否则贻害无穷。烛之武说辞切中要害,强而有力,且用反问句来加以突出强调,真是气势凌厉,锐不可当。()以“史”巧施离间。烛之武挑拨离间的游说艺术在晋秦围郑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场。烛之武对秦晋两国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见秦穆公之后,只字不提郑国利益,在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势的同时,始终不忘离间两国关系。如果说在“亡郑”还是“舍郑”的利害分析上,烛之武的挑拨离间还是隐性的话,那么他拿出历史事实,“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指出晋的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不可共事,则是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以“夫晋,何厌之有?”把火烧得更旺,不仅使秦穆公觉得枉费心机,又顿感危险将至。烛之武用短短的125字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真是妙哉!烛之武游说的成功还取决于语言的得体。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本是求人,却能够不卑不亢,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重心长,迫使对方就范。可谓是有理有利有节有体,从而出色完成了游说使命。烛之武充分陈述了秦晋郑之间的三角利害关系,准确、深刻而又独到,不能不令人信服。一是灭掉郑国对秦并没好处:“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邻之厚,君之薄也。”二是不灭郑国对秦也没坏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三是晋国的信义有问题:“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四是晋国最有野心,扩张称霸,是晋国的本质:“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观烛之武之论,由“若”、“且”、“夫”三字连贯起来的四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相生,如早春的惊雷,醒脑益智,又如搏击的雄鹰,敏捷有力。这四层意思包含有巨大的智慧力量,因而能给对方以有力的冲击。一番议论之后,秦穆公是如拨云雾见青天,不但不再围攻郑国,反而命令三位将领留守下来。秦晋联盟出现裂痕,两国关系从此渐行渐远。三年之后双方在崤山正面交锋,秦军三位主帅被俘,士卒无一生还。归结起来,烛之武的成功之处在于,恰当地把握了当时当地的国情、人情,准确地利用了对方心理,因而,他成功了。烛之武是自信的,他自信有能力引导秦穆公的思路,他自信千军万马也不过弹指一挥间的问题,他的自信来源于对当时国际形势的洞悉,他的智慧当在众人之上,他思路清晰,说理透彻,他从容不迫,超然淡静,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实在是世俗世界生长出来的一株仙花奇草,异香满面,清爽可人。投影:古人总体评价烛之武言辞的评论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无一着不老靠圆密。春秋时祖此者甚多,此不特千古辞命之祖,亦千古处难济变之师也。拜服,拜服!【明】魏禧左传经世钞卷四退秦词令,势透机圆。【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三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转斗无前,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一1.学生反复朗读这一段,直至背诵。2.检查背诵情况第四自然段1.选一名同学读这一自然段。2.点评与指导:“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3.齐读,背诵第四自然段。四、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1.你最欣赏烛之武哪一点?如文章第1段写国难当头,烛之武不顾年迈体衰,愿受君命,出使秦营,危难之际“义”“夜缒而出”“勇”面见秦君,一番慷慨陈辞,言简意赅“智”2.本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有什么特点?之武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以上是正面描写。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3.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给我们什么启示?兵。五、布置作业根据课文内容拟几幅对联。如: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烛之武;秦伯知难而退明时务,晋侯窥利则趋失盟友秦伯和晋侯;佚之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化工工艺工程师面试题及解析
- 2025年计算机编程技能测试模拟题集PythonJava等含答案解析
- 2025年特岗教师招聘笔试初中地理高频考点归纳与解析
- 2025年银行安保岗位保安业务笔试题目及答案
- 骨质疏松的概念症状临床诊断及护理要点
- 甲状腺彩超课件
- 甲烷和烷烃课件
- 中班小朋友教学课件模板
- 书签超链接的教学课件
- 江苏苏州2020-2022年中考满分作文41篇
- 《CACA甲状腺癌诊治指南(2025版)》更新要点解读课件
- 2025届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重点中学小升初数学入学考试卷含解析
- DB65-T 4846-2024 工贸行业企业重大事故隐患认定
- 化学实验室通风柜安装安全操作规程
- 【川剧剧本欣赏】《白蛇传》
- 放射科护理服务规范礼仪课件
- 机场绿化应急预案及保障措施
- 鼻腔内窥镜上颌窦手术配合
- 充电桩安装与使用管理制度
- 海尔采购管理
- 《跨境电商基础与实务》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