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测设计复习资料.doc_第1页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资料.doc_第2页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资料.doc_第3页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资料.doc_第4页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路勘道路勘测课测课程程 练习练习套套题题一一 一 填空一 填空题题 每空每空 1 分 共分 共 20 分分 1 某转坡点处坡度角为 要求竖曲线外距为 E 则竖曲线半径 R 8E 2 2 竖曲线最小长度是以汽车按设计车速行驶 3 秒的时间来进行计算的 3 关于土石方调配的复核检查公式有 横向调运方 纵向调运方 借方 填方 横 向调运方 纵向调运方 弃方 挖方 挖方 借方 填方 弃方 4 定线就是在选线布局之后 具体标定出 道路中线位置的作业过程 5 实地定线的方式有 穿线交点法 直接定交点法 坐标法 拨角法 6 评价汽车制动性能的指标主要有制动效能 制动效能的恒定性 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7 选线的三个步骤是 路线方案选择 路线带选择 和 具体定线 8 纵断面图上俩条主要的线是 地面线 设计线 9 越岭线的展线形式有自然展线 回头展线 和 螺旋式 展线三种 1 现代交通运输系统是由铁路 道路 水运 航空及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组成 2 汽车行驶时需要克服的阻力为空气阻力 道路阻力 惯性阻力 3 平面线性要素的六种组合类型基本型 S 型 卵型 凸型 复合型 C 型 4 道路纵断面上的两条主要的线地面线 设计线 5 行车视距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停车视距 会车视距 错车视距 超车视距 6 垭口的选择包括 垭口位置的选择 垭口标高的选择 垭口展线条件的选择 垭口地质条件 的选择 1 道路平面现行三要素是指 直线 圆曲线和缓和曲线 2 汽车在运动过程中所需克服的阻力有 空气阻力 道路阻力 惯性阻力 3 路线平面设计的主要成果有 图纸和表格 4 路线纵断面设计主要是指纵坡设计和竖曲线设计 5 路肩从构造上可分为硬路肩和土路肩 6 分隔带上的路缘石主要起导向 连接和便于排水的作用 7 行车视距可分为停车视距 会车视距 错车视距 超车视距 8 沿分水岭布设的路线称为山脊线 1 高速公路应符合的条件 必须有四条或四条以上车道 必须设置中间带 必须设置禁入栅 栏 必须设置立体交叉 2 横向力系数 与行车速度 V 平曲线半径 R 横向超高坡度 ih的关系 V2 127R ih 4 当设计速度大于 60km h 的时候 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 以 m 计 不小于设计速度 的 6 倍 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 以 m 计 不小于设计速度的 2 倍 5 整体式断面包括 行车道 中间带 路肩以及紧急停车带 爬坡车道 避险车道等部分 6 无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方式有三种 分别是绕内边线旋转 绕外边线旋转 绕中线旋转 7 实地放线的方法有 穿线交点法 直接定交点法 坐标法 拨角法 1 公路等级的选用应根据公路网的规划 从全局出发 按照公路的 和 综合确定 答案 使用任务 功能 远景交通量 3 根据汽车行驶在曲线上力的平衡式计算曲线半径为 设置超高时 答案 R V2 127 ih 4 规范 规定圆曲线的最大半在不宜超过 答案 10000m 5 平面线形要素的组合类型包括答案 基本型 S 型 卵型 凸型 复合型 C 型 7 路线纵断面图构成 答案 地面线 设计线 变坡导线 交叉口立面设计的方法 方格网法 设计等高线法及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 平面交叉的布置类型 加铺转角式 分道转弯式 扩宽路口式 环形交叉 1 7 城市道路分类有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7 凸形竖曲线主要控制因素是行行车视车视距距 凹形竖曲线的主要控制因素是缓缓和冲和冲击击力力 10 行车视距定义是汽车在行驶中 当发现障碍物障碍物后后 能及时采取措施 防止交通事故发生所 需要的必须的最小距离最小距离 4 最小坡长 任何路段不小于 9 15 S 行程 5 路幅的组成 对高速 一级必须设有行行车车道道 中中间带间带 路肩路肩 6 越岭线的展线方式有 自然展自然展线线 回回头头展展线线 螺旋展螺旋展线线 1 道路阻力主要包括滚动阻力和坡度阻力 4 越岭线的展线方式有 自然展线 回头展线 螺旋展线 1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设计速度 是最重要的指标 简简答答 2 汽车行驶性能的主要内容 动力性能 制动性 行驶稳定性 操纵稳定性 燃油经济型 行驶平顺性 通过性 3 丘陵区路线布设方式有哪些 平坦地带 走直线 具有较陡横坡的地带 沿匀坡线 布置 起伏地带 走直连线和匀坡线之间 4 山脊线的优缺点是什么 优点 具有土石方工程小 水文和地质情况好 桥涵构造物较少等 缺点 由于线位较高 一般远离居民点 不便于为沿线工农业生产服务 有时筑路材料及 水源缺乏 增加施工困难 另外地势较高 空气稀薄 有云雾 积雪 结冰等对行车和养护不 利等 5 描述一下平面线形的组合形式 基本型 由直线 回旋线 圆曲线 回旋线 直线的顺序组合而成的 回旋线 圆曲线 回旋线的长度之比为 1 1 1 1 2 1 S 型 两个反向圆曲线用两段反向回旋线连接的组合形式 A1与 A2之比应小于 2 0 卵形 两同向的平曲线 按直线 缓和曲线 圆曲线 缓和曲线 圆曲线 缓和曲线 直线的顺序组合而成的线形 凸型 两段同向缓和曲线之间不插入圆曲线而径相衔接的组合形式 复合型 将两个以上的同向回旋线在曲率相等处相互连接的线形 C 型 两同向回旋线在曲率为零处径相连接的组合线形 1 中间带的作用是什么 1 将上 下车流分开 既可防止因快车驶入对向行车道造成车祸 又能减少公路中心线 附近的交通阻力 从而提高通行能力 2 可作设置公路标志牌及其他交通管理设施的场地 也可作为行人的安全岛使用 3 设置一定宽度的的中间带并种植花草灌木或设置防眩网 可防止对向车辆灯光炫目 还可以起到美化路容和环境的作用 4 设于分隔带两侧的路缘带 由于有一定宽度且颜色醒目 既引导驾驶员视线 又增加 行车所必须的侧向余宽 从而提高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 2 沿溪线的高线和低线的主要优缺点各是什么 高线 优点 不受洪水侵袭 废方较易处理 缺点 一般位于上坡上 路线必然随山势曲折 弯曲 线形差 工程大 遇缺口时 常需设置较高的挡土墙或其他构造物 避让不良地质和路 线跨河 都较低线困难 2 低线 优点 平 纵面线形比较顺直 平缓 易争取到较高标准 路基土石方工程也较省 边坡低 易稳定 路线活动范围较大 便于利用有利地形和避让不良的地形 地质 便于在沟 口直接跨支流 必须跨越主流是也较易处理 缺点 易受洪水威胁 防护工程较多 1 路线设计标高是如何确定的 答 新建公路 高速 一级为这样分隔带的外侧边缘标高 二 三 四级路采用路基边 缘标高 在设置超高 加宽地段 为设置超高加宽前该处的边缘标高 改建公路 可按 新建公路处理 也看采用路中心线处标高 2 什么是缓和曲线 为什么要设缓和曲线 答 设置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或半径相差较大的两转向相同的圆曲线之间的一种曲率连 续变化的曲线 作用 1 曲率连续变化 便于车辆行驶 车的轨迹 2 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 旅客感觉舒适 人的感觉 3 超高横坡度逐渐变化 行车更加平稳 施工连续 4 与圆曲线配合得当 增加线形美观 视觉效果 什么是坡长限制 答 有两种情况 最大坡长限制 最小坡长限制 最大坡长限制 表示满 载汽车在某一制定上坡道上行驶时不致发生不合理减速的坡道最大长度 最小坡长限制 相 邻两变坡点之间的最小长度 4 简述定线的方法和基本内容 答 定线方法 直接定线 用于标准较低的路线 纸上定线 用于技术标准高的 地形 地物复 杂的路线 5 各级公路对视距有何要求 答 高速 一级路应满足停车视距 二 三 四级路应满足会 车视距 困难地段应满足停车视距 宽逐线变化 行车更加平稳 与圆曲线配合 使线形更美观 1 道路最大纵坡的影响因素 6 分 答 1 汽车动力特性 汽车在规定速度下的爬坡能力 2 道路等级 等级高 行驶速度大 要求坡度阻力小 3 自然条件 海拔高程 气候 积雪寒冷等 2 怎样做好平 纵线形组合 8 分 答 1 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 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 2 合成坡度的控制应与线形组合设计相结合 3 平曲线的变曲点处于大致相同的位置 从视觉 排水和行驶力学上都能获 得满意的效应 4 应注意线形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的配合与协调 3 道路选线的步骤和方法 8 分 答 1 路线总体布局 路线方案选择主要是解决起 终点间路线基本走向问题 2 路线带选择 按地形 地质 水文等自然条件选定出一些细部控制点 连接这些控制 点 即构成路线带 也称路线布局 3 3 具体定线 根据技术标准和路线方案 在路线带内进行平 纵 横综合设计 具体定出道路 中线 5 交叉口立面设计的要求和原则 1 相同等级道路相交时 一般维持各自的纵坡不变 而改变纵坡较小的道路的横坡度 2 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交时 主要道路的纵 横断面均维持不变 而将次要道路双坡 横断面 逐渐过渡到与主要道路纵坡相一致的单坡横断面 以保证主要道路的交通便 利 3 设计时至少应有一条道路的纵坡方向背离交叉口 4 交叉口范围布置雨水口时 一条道路的雨水不应流过交叉口的人行横道 或流入另一 条道路 也不能使交叉口内产生积水 5 交叉口范围内横坡要平缓些 一般不大于路段横坡 以利于行车 纵坡度宜不大于 2 困难情况下应不大于 3 6 交叉口立面设计标高应与周围建筑物的地坪标高协调一致 四 论述题 3 简简述述纵纵断面断面设计设计的方法和步的方法和步骤骤 8 分 分 答 准备工作 收集相关设计资料 点绘地面线 填写有关内容 标注高程控制点 路线起 终点 越岭垭口 重要桥涵 最小填土高度 最大挖深 沿 溪线的洪水位 隧道进出口 平面交叉点和立体交叉点 铁路道口 城镇规划控制标高以及 受其他因素限制路线必须通过的标高控制点等 试坡 根据地形起伏情况及高程控制点 初拟纵坡线 调整 按平纵配合要求及 标准 要求等进行检查调整 核对 典型横断面核对 定坡 确定变坡点位置及变坡点高程或纵坡度 竖曲线设计 确定半径 计算竖曲线要素 设计高程计算 从起点由纵坡度连续推算变坡点设计高程 逐桩计算设 计高程 2 平 纵组合的设计原则 1 在视觉上引导驾驶员的视线 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 2 保持平 纵线形指标大小应均衡 使线形在视觉上 心理上保持协调 3 合适的合成坡度 以利于路面 排水和行车安全 4 线形与自然环境和景观协调 3 道路选线的一般原则 1 多方案选择 2 工程造价与营运 管理 养护费用综合考虑 3 处理好选线与农业的关系 4 路线与周围环境 景观相协调 5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影响 6 选线应重视环境保护 高速公路 直达 偏离基本方向小 支线联接城镇 低等级道路 服务地方 可多联系城镇 5 路肩的作用 1 支挡作用 2 临时停车或堆料 3 增加有效行车道宽度 4 道路养护 作业 埋设地下管线的场地 5 精心养护的路肩 增加美观 2 影响路线方案选择的主要因素 1 路线在政治 经济 国防上的意义 地方建设对路线使用任务 性质的要求 2 路线在运输体系中的中的作用 沿线工矿 城镇等规划的关系 沿线农田水利等建设的配合 4 3 沿线旅游景点 历史文物 风景名胜的联系等 4 沿线地形 地质 水文 气象 地震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3 定线的定义及基本任务是什么 根据既定的技术标准和路线方案 结合有关条件 从平面 纵断面 横断面综合考虑 具体定出公 路中线的工作叫定线 道路定线的基本任务是在选线布局完成后 按照既定的技术标准和选线布局阶段选 定的 路线带 或叫定线走廊 的范围内 结合地形 地质条件 综合考虑平 纵 横三方面 的合理安排 具体定出路线中线的确切位置 要求在平面上定出路线的交点 转点和平曲 线半径 在纵面上定出坡点及设计坡度 在横面上定出中心填挖尺寸及边坡坡率 4 平面线形的设计一般原则 一 直线 圆曲线 回旋线 长度及相互配合适当与地形紧密结合 经济且保护环境 二 满足汽车行驶特性要求 尽量满足视觉和生理要求 三 技术指标的均衡与连续性 四 应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 五 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 五 五 计计算 每小算 每小题题 10 分 共分 共 20 分 分 1 在纵断面图上 K19 640 处由前后坡度线 0 8 和 1 5 形成变坡点 标高为 31 65m 该 变坡点采用半径为 6000m 的竖曲线设计 试计算 1 该竖曲线的几何要素 2 变坡点处的设计标高 3 K19 680 处的设计标高 计算竖曲线要素 i2 i1 0 015 0 008 0 023 为凸型 曲线长 L R 6000 0 023 138m 切线长 T L 2 138 2 69m 外距 E T2 2R 692 2 6000 0 40m 计算设计高程 变坡点处设计标高 31 65 E 31 65 0 40 31 25m 竖曲线起点桩号 K19 640 69 K19 571 竖曲线起点高程 31 65 69 0 008 31 10m 桩号 K19 680 处 横距 x K19 680 K19 571 109m 竖距 y x2 2R 1092 2 6000 0 99m 切线高程 31 10 109 0 008 31 97m 设计高程 31 97 0 99 30 98m 2 已知 平原区某二级公路有一弯道 偏角 右 15 28 30 半径 R 600m 缓和曲线长度 Ls 70m JD K2 536 48 求 1 计算曲线主点里程桩号 2 计算曲线上每隔 25m 整桩号切 线支距值 解 1 曲线要素计算 p Ls Ls 24 R 70 70 24 600 0 34 q Ls 2 Ls Ls Ls 240 R R 70 2 70 70 70 240 600 600 34 996 565 116996 34 2 2830 15 340 0 250 2 tgqtgpRT 5 054 232706002830 15 180180 LsRL 865 5 250 2 sec 340 0 600 2 sec RpRE J 2 T L 2 116 565 232 054 1 077 2 主点里程桩号计算 以交点里程桩号为起算点 JD K2 536 48 ZH JD T K2 536 48 116 565 K2 419 915 HY ZH Ls K2 419 915 70 K2 489 915 QZ ZH L 2 K2 419 915 232 054 2 K2 535 942 HZ ZH L K2 419 915 232 054 K2 651 969 YH HZ Ls K2 651 97 7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