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十三课 会“呼吸”的公路教案 西师大版 .doc_第1页
2019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十三课 会“呼吸”的公路教案 西师大版 .doc_第2页
2019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十三课 会“呼吸”的公路教案 西师大版 .doc_第3页
2019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十三课 会“呼吸”的公路教案 西师大版 .doc_第4页
2019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十三课 会“呼吸”的公路教案 西师大版 .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十三课 会“呼吸”的公路教案 西师大版教学目标1. 能独立学会本课的生字,了解生字词的意思。 2. 借助旁批,弄清公路“呼吸”的办法。唤起爱护环境、热爱科学的意识。 3. 尝试自主阅读,自己动手批读。教学准备1. 生字卡片。 2. 师生查阅有关科技环保的资料。 教材简析 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许多国家都在利用高科技手段改造城市环境,绿化、美化家园。 这篇科普读物简洁明了地讲了用科技手段保护环境的知识。文章以设问开头,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接着释疑,即以科学家试验的一种让公路呼吸的方法,帮助清除汽车尾气,减少汽车排放的尾气对空气的污染,以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 这篇“批读课文”紧扣本单元“科技环保”主题,引导学生运用精读课文“读懂重点段,了解课文内容”的学习方法,试着自主阅读,自己动手批读,了解公路是怎样呼吸的,在实践中逐步形成阅读能力。 学习本课,还要以文载道,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增强自觉、主动关注身边环境的意识。科普文中出现的科学术语,要通过读文和搜集的相关资料进行了解。 建议12课时完成。 呼吸:生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人和高等动物用肺呼吸,低等动物靠皮肤呼吸,植物通过表面组织进行气体交换。公路“呼吸”是拟人化的写法。想想这样写的妙处何在。 不仅提出问题,而且回答问题。旁批引导学生读懂本段的意思。了解公路“呼吸”是科学家创造发明的清除空气污染的一种方法。汽车排放的尾气,主要成分是氮氧化物。氮氧化物对空气有极其严重的污染(见参考资料)。可联系生活,回想汽车从你身边驶过,会闻到什么,看到什么,当时的感受怎样。 污染:有害物质的散布对正常生活造成的危害。 氮氧化物是一种化学物质,对人体有害,但却是植物的肥料。 旁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公路是怎样“呼吸”的。 第一句话“这种技术并不复杂”引导我们仔细了解公路“呼吸”是怎么回事。 首先是在公路边布置通风口,然后用鼓风机将汽车排出的尾气吹进土壤。接着是使一部分氮氧化物被吸附在土壤的表面,另一部分氮氧化物溶解在水中,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吸收,变废为肥料。这个过程是一个物质间的反应过程。鼓励学生一句一句地读,弄懂每句话的意思,明白公路“呼吸”的基本原理。 一举两得:一种措施,收到两个好的结果。 溶解:固体、液体或气体物质的分子均匀分布在一种液体中。 微生物:生物的一大类,形体微小,构造简单,繁殖迅速,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如细菌、真菌、病毒等。 旁批引导学生归纳公路的“呼吸”。 旁批表达了对公路“呼吸”的赞赏。 鼓励学生用学会的识字方法独立识字。可以采用随文识字,边读课文边请学生正音,讲字义,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借助语境领悟生字用意,同时也达到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学生写字时,注意提醒他们“创”字的写法,即左边是“仓”,而不是“仑”;“效”字右边是反文旁“攵”,不是折文儿“夂”。教学设计参考一、读课题质疑,导入新课 1. 齐读课题,提出疑问。 2. “呼吸”是什么意思?题目中为什么要加引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公路是怎样呼吸的?公路会“呼吸”有什么好处? 2. 自读课文,随文识字,读通语句,了解课文大意。 3. 同桌或几个小伙伴一起互相讨论,互相解决疑难问题。 三、学习重点段落 1. 学习第三段,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弄清公路是怎样呼吸的。 2. 建议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阅读,批读。 3. 结合旁批内容,理清本段叙述的思路,从而弄懂公路呼吸的具体措施。 4. 汇报学习结果,培养理解、思维、表达能力。 四、自由朗读课文 选择自己想读的部分进行朗读练习。 五、课外拓展 1. 交流在网上或查阅相关的图书资料了解的保护环境的科学方法和环保措施。 2. 关心社区的环境建设,为社区的环保出主意,想办法。可以提建议,可以搞设计 6、 复习生字,练习写字7、8、 附送:2019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十六课 这条小鱼在乎教案 西师大版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能借助字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抄写课文中喜欢的词语,养成积累词语的好习惯。2. 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感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男孩的善良和对生命的关爱,明白只要主动关心、帮助他人,就能得到快乐。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1. 教师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教学课件。2. 搜集关心他人的小故事。教材简析这篇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在一个暴风雨的早晨,一位先生在海边散步,看见一个小男孩拾起水洼里的小鱼扔回大海,男孩告诉先生“这条小鱼在乎”。这篇课文篇幅短小,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讲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位先生到海边散步,看见浅水洼里有许多鱼,太阳把水晒干后,小鱼就会死掉。第二部分讲这位先生看见一个小男孩把水洼里的鱼扔回大海,先生告诉他鱼太多,救不过来,没有谁在乎时,小男孩回答:“这条小鱼在乎!”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内容,从小男孩救小鱼的事中感受到小男孩的善良,从中明白要关爱生命、关心他人。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第二部分先生和小男孩的对话,可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建议本课用12课时完成。 这一段语言简洁,写出了小鱼的危险处境,勾起了人们对小鱼的怜爱之情。教学时,可让学生边读边想课文内容所描绘的“画面”。通过反复朗读,激发学生关心鱼儿命运的感情。咫尺:比喻很近的距离。 对小男孩动作的具体描写,将小男孩救小鱼的认真、费力和辛苦展现在读者面前。 “成百上千”进一步说明水洼里的小鱼之多,从侧面反映出小男孩要将小鱼都扔回大海非常困难。 明知小鱼救不过来,小男孩还是将小鱼一条条扔进大海,让那位先生很不理解。 “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这是一个反问句,表明没有人在乎。在一般人看来,大海里鱼很多,谁会在乎这里的鱼呢? “这条小鱼在乎!”小男孩认为一条鱼就是一个生命,救一条鱼就挽救了一个生命。这体现了小男孩对生命的关爱。以上几句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来感受小男孩的心灵。 “”表明了小男孩对挽救生命的执著。 书写指导:“暴”最下面是“”,注意不要写成“水”。 课后第1题: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内容。 课后第2题:通过一连串带点词的运用,表现出了小男孩对挽救小鱼生命的认真和执著。让学生体会这些带点词语在句子中产生的效果。 课后第3题: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可以从小男孩的想法、行动,以及课文题目中寻找答案。教学设计参考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 同学们,请看课件(课件显示沙滩上一个个浅水洼,鱼儿正在奋力挣扎的情景)。从这幅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2. 提示课题: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二、略读课文,初步感知1. 学生汇报预习的收获。(学生可以从字词、内容、思想感情等方面汇报。)2. 指名学生朗读感受最深的段落,要求正确、流利。3. 读了这篇课文后,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根据学生质疑,把有价值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师生共同梳理出学习目标。4. 与邻座学生讨论这些问题,看能否弄懂。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 细读课文,哪些地方读了后心里明白,把它画出来,能注明自己明白了什么最好,然后告诉同学自己是怎样弄懂的,让大家分享成功的喜悦。2. 文章哪些地方打动了你?重点探究以下两个句群:(1)“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都会干死。”(2)“这条小鱼在乎”到“这一条”抓住重点词句,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领悟课文内容。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