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佛学思想...ppt_第1页
第四讲:佛学思想...ppt_第2页
第四讲:佛学思想...ppt_第3页
第四讲:佛学思想...ppt_第4页
第四讲:佛学思想...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讲隋唐哲学 内容提要 1 隋唐哲学思想概述2 隋唐佛教宗派及其主要思想3 唐代儒学的发展状况 第一节隋唐哲学思想概述 1 隋唐两代进入统一时期 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 统治者采取了儒 释 道兼宗的政策 提供了三教互相批判又互相吸收的条件 由于统治者的护持 道教 佛教广为流行 尤其佛教更达到了其鼎盛阶段 2 哲学关注的主要问题 佛教哲学关于心性 理事问题的讨论 韩愈的道统说 柳宗元 刘禹锡关于天人关系的讨论 成为这一时期哲学的中心问题 第一节印度佛教 佛教源于印度 而发扬光大却在中土 自东汉时输入 复经魏 晋 南北朝数百年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相互激荡 磨合 乃至酝酿 吸收 至隋唐而大成 创宗立派 鼎盛繁荣 前所未有 影响所及 朝鲜 日本 越南等邻邦亦多流行大乘佛法 以后 历经宋 元 明 清各代 我国始终为大乘佛教之重镇 有 佛教第二故乡 之誉 隋唐佛教的繁荣以国家统一和空前富强为社会背景 隋的统一暂为短暂 唐的发展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端 中国诸宗的祖师均出于隋唐两代 他们的章疏论著言行 逐渐被当成正式的佛教经典流传开来 更直接地影响着中国佛教的发展和邻国佛教的发展 以隋唐宗派佛教为基调的汉传佛教 在亚洲东部开拓了新领域 与其流向的民族和国家的社会历史条件相结合 形成前所未有的新宗教和新文化 隋唐佛教的另一显赫成就是中国藏传佛教的创立 一印度佛教简介 一 印度佛教的创立和发展的阶段原始佛教 公元前6 前5 部派佛教 公元前4 前1 大乘佛教 公元1 6 密乘佛教 公元7 13 密乘佛教公元七 十三世纪 二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 1 四圣谛 即佛教所讲绝对正确的四个真理 这四圣谛分别为苦谛 集谛 灭谛 道谛 一 苦谛 二 集谛 三 灭谛 四 道谛 苦谛是指现实世界中充满了苦 佛教将人生之苦总结为八种 生 老 病 死 是肉体遭受的四种痛苦 碰到自己所憎恨的人或事情 怨憎交加是苦 与自己所爱的人或事情离别会痛苦 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带来的痛苦 人对永恒生命追求而不得所产生的痛苦 是精神遭受的四种痛苦 集谛 佛教认为苦的原因在于造业 过去所思所为的积存 烦恼 贪 瞋 痴 和渴爱 这些都出于 无明 即把虚幻不实的东西当作真实的目标去追求 故而生出无尽的苦 灭谛是指的灭除烦恼和生死之累 就是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 灭去贪嗔等烦恼和善恶诸业 就可以不再受三界中的生死 但还有现在残存的色身 名有余依涅槃 要是灰身泯智 连现前的果报色身也抛弃了 便名无余依涅槃 意谓灭除烦恼与痛苦 认识到只有消除了渴爱所带来的痛苦和烦恼 才能达到涅槃境界 道谛 灭烦恼得解脱的途径和方法 八正道 即正见 正思维 正语 正业 正命 正精进 正念 正定 简说为 三学 戒 遵守戒律 定 要通过禅定 止散乱心 慧 又译 般若 明了佛理 大乘佛教又将三学发展为六度 即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禅定 智慧 2 缘起论缘起论是佛教的核心理论 缘 是指事物存在的原因或条件 缘起 世界就是在这种关系中依照一定的条件而生灭变化的 是指世界上所有事物都处在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 世界就是在这种关系之中依据一定的条件而生灭变化的 若此有则彼有 若此生则彼生 若此无则彼无 若此灭则彼灭 佛教为了说明人生现象 又在缘起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因缘论 十二因缘与三世因果图 十二因缘简介 一 无明 明即智慧光明 无明即是贪欲 慎恨 愚痴等产生的烦恼 也是种种蠢动心理的迷惑之源 二 行 即是前生所造的善恶诸业 也就是前世身心的行为 三 识 即是由过去世的业力 感受果报之初起妄念而托母胎 投生为今生的神识 四 名色 即是投生于母腹后形成胎儿的身心状态 五 六入 即是在胎中长成的眼 耳 鼻 舌 身 意等六种感觉器官 六根 六 触 即是出母胎后 自己的六根与外界的色 声 香 味 触 法等相对接触的六法 七 受 即是由接触外境自己所感知的苦乐心境 八 爱 即是厌苦喜乐而生贪爱财 色 名 食 睡等五欲的心理活动 九 取 即是因欲爱旺盛而对于贪染诸境而起取着心 十 有 即是由于今生造作了有漏之因 将要导致感受未来世的生死之果 十一 生 即是因今生造作的业种 所感受来生的色 受 想 行 识的五蕴聚合之身 十二 老死 来生既有了五蕴假合之身的出生 必将衰老而至死亡 十二因缘 它揭示了有情生命流转的基本规律 3 三法印第一 诸行无常 无常 一词出自 杂阿含经 就是每一个事物都会经历成 住 坏 空四个阶段 无常 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会一成不变 都会经历从生到灭的过程 联系到人生现象就是说生 老 病 死 第二 诸法无我 无我 是指一切事物不仅形体不会永存 而且精神也会随之消灭 即不存在一个常恒的精神主体 既然世间的一切是变幻莫测的 那它就不值得人们去追求 然而世俗之人由于无知 错把 无常 与 无我 的东西当成有常 有我的东西来追求 这就必然陷入痛苦 第三 涅槃寂静佛教所倡导的教义以及它所提出的种种修行的方法 最终都是为了涅槃 这样就能够了脱生死轮回 证得不生不灭寂静安乐境界 涅槃一词的本意是熄灭 也可以称为解脱 它的主要含义是指摆脱了轮回 熄灭了所有痛苦和烦恼之后所达到的一种境界 这就必须要熄灭人的欲望和贪念 而人的欲望和贪念直接源于人类的无知 所以人类只有摆脱无知才能从根本上去处人的欲望和痛苦 三 大乘佛教的发展 公元前后印度社会文化程度的提高 书面经典的大量出现 客观上为大乘教法的推广与普及奠定了社会文化基础 此时 马鸣 龙树等大乘菩萨纷纷出世 大乘佛法超过小乘成为了印度佛教的主流 佛灭400多年 马鸣菩萨出世 写了很多大乘论著 力倡大乘 印度僧人龙树出世后 大乘佛教更盛行 龙树菩萨着 中观论 大智度论 十住毗婆娑论 等 建立了般若中观学派 其后又有印度僧人无著 世亲 唯识三十颂 创立 唯识论 盛极一时 中观论和唯识论被认为是大乘佛学的两个主要分支 中观论认为 在最高真理 真谛 空之外 还应承认相对真理 俗谛 对修持佛法的人应该说真谛 说空性真理 对覆盖无明 无知 的凡夫 应该说俗谛 即承认世界和众生的存在 假有 在十二因缘中 识 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因为它是作为生命的果报体而存在 识 不仅在入胎时有主导的作用 在每一期生命中 也具有执受有情色身的作用 任何生命体 在任何时候 都不能离开这主体的心识 因为任何生命都是精神与物质的结合体 有情生命由业所感 而业又是由心所造 一切以心识为本 有情的杂染和清净都是以心为转移 这是唯识论的由来 三 佛教的传播 1 传播路线 北传 中国东汉初年 两汉之际 中原地区南传 泰国 汉传佛教日本朝鲜越南大乘佛教北传 印度中国藏传佛教 喇嘛教 泰国南传 印度缅甸小乘斯里兰卡佛教柬埔寨 佛教传播简示图 佛教传播路线图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的佛学 一 佛经的翻译1 格义 格 比较 度量 义 名称或概念 格义 用中国本土的经书 思想来解释当时的佛学外来经书的方法 西晋以后 大量佛教经论翻译介绍到中国来 大乘空宗的唯心主义空观思辨与魏晋玄学的有无 本末 动静之辨在思辨结构上颇有相似相通之处 因此许多玄学名士出玄入佛 促进了玄学与佛教般若学的融合 并使佛教成为东晋南北朝时期文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六家七宗 分别是 本无宗 本无异宗 即色宗 缘会宗 心无宗 识含宗 幻化宗其中本无宗与本无异宗又合为一家 因此 称为六家七宗 本无宗与本无异宗 以本体之 无 解释性空 万有诸法以无为本 区别 本无异宗强调从无生有的时间顺序 本无宗强调有 现象 出于无 本原 好无之谈 受玄学 贵无 思想的影响 即色宗 色不自色 虽色而空 通过分析色不是自有 而是 待缘色成果色 有其因缘 从而否定了色自身的实在性 缘会宗 以 缘起 缘会 释空 缘会故有 名为世谛 缘散故即无 称第一义谛 缘会缘散 皆是世谛 还不是真谛 心无宗 无心于万物 万物未尝无 但于物上不起执心 故言其空 然物是有 不曾无也 识含宗 三界 欲界 色界 无色界 为倒惑的心识所变现 迷时见群有 觉时 倒惑识灭 大觉之时 不见万物 失去 俗谛 义 幻化宗 一切诸法皆同幻化 同幻化故为世谛 心神犹真不空 是第一义 3 鸠摩罗什和僧肇 1 鸠摩罗什 344 413 出生于龟兹国 是佛学家 著名弟子有道生 僧肇 道融 僧叡 合称 什门四圣 与玄奘 不空 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 位列四大译经家之首 翻译学鼻祖 后秦弘始三年 401 入长安 至十一年 409 与弟子译成 大品般若经 法华经 维摩诘经 阿弥陀经 金刚经 等经和 中论 百论 十二门论 等论 系统介绍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 罗什采取 释义 法 2 僧肇 384年 414年 对前期佛教和玄学各派理论进行批判性的总结 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 不真空论 物不迁论 般若无知论 等 收集在 肇论 一书中 对大乘中观思想 般若思想 的阐释 不真空论 以 非有非无 解释空物不迁论 即动以求静 般若无知论 般若意为 无上智慧 推荐书目 吕澂著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中华书局 1979 第三节 隋唐佛学 东晋南北朝广泛传播的佛学 到隋唐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完成了理论中国化的进程 从两汉之际到隋唐时期 中华民族用了八个世纪的时间 引进 吸收 消化了佛教文化和佛教哲学 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发展 一 佛学兴盛的原因1 统一结束了南北对峙2 朝廷强有力的支持3 佛教经典翻译的专业化 二 兴盛的表现1 佛教鼎盛 教派林立 僧侣众多 2 佛典浩如烟海 3 佛刹精舍四处可见 4 佛教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5 在士大夫阶层中也兴起了崇佛的风气 许多士大夫达到了极高的佛学造诣 成为仅次于佛门高僧的佛教典籍的研究者 三 隋唐佛教八大宗派 1 三论宗 又名法性宗 创立者 隋 吉藏因依龙树的 中论 十二门论 和提婆的 百论 等三论立宗 故得名 该宗是印度中观派在汉地的传承 该宗的主要理论是 缘起性空 即认为世间万有诸法 都是从众多因缘和合而生 是众多因素和条件结合而成的 这叫缘起 没有事物是独立不变的实体 这叫无自性 也就是性空 2 唯识宗 又名瑜伽宗 法相宗 创始人 玄奘汉传佛教唯识宗是印度瑜伽行派在汉地的传承 主要经典 瑜伽师地论 百法明门论 摄大乘论 唯识二十论 唯识三十颂 分别瑜伽论 以及 成唯识论 主要理论包括 万法唯识 种子 说 四分 说 三性说 因明学说 唯识因明之学对後世影响很大 玄奘西行图 玄奘大师 1 万法唯识 唯识宗认为 能变现 我 法 的识 共有八种 即八识 其中眼 耳 鼻 舌 身五识 相当于感觉 第六意 相当通常说的意识 第七识也称一般称为 末那识 前七识都是派生的 真正成为世界本原的 是被称为 根本识 的第八识 即 阿赖耶识 第七识末那识 是梵文 指的是由前六识与外在物质沟通所集聚的自我意识 末那识又称为 我识 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 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第八识阿赖耶识 是梵文 意思是含藏 也就是收藏包含前七识所造作出来的善恶诸业业因 具有此种非常特殊的功能的第八识 成为派生世界万物的本原 三性 唯识宗还以 三性 说来概括世界一切现象及其本性 一是 遍计所执性 是指人们普遍地对万事万物分别计较 视一切事物为各有自性差别的世俗认识 其实这些事物都是不真实的 二是 依他起性 是说万事万物皆是依赖心识而生灭 是虚幻不实的 三是 圆成实性 是指在 依他起性 上 远离 遍计所执性 的错误之见 认识到 我 法 两空 由此而显现出真如实性 有了这种认识还能成就种种佛教上的功德 此种以 无 为 有 体认一切唯有识性 被认为是极高的宗教境界 3 天台宗 也称法华宗 创始人 智顗 其教义主要依据 妙法莲华经 该宗的主要思想是 实相 和 止观 以实相阐明理论 用止观指导实修 提出的理论有 一心三观 三谛圆融等 天台三大部 摩诃止观 法华玄义 法华文句 止观 泥洹之法 入乃多途 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 所以然者 止乃伏结之初门 观是断惑之正要 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 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 止是禅定之胜因 观是智慧之由借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泥洹 n hu n 即涅槃止 心无烦恼 安宁的状态 即禅定的修行法门观 乃是直观觉照一切 即智慧的修行法门 一心三观 若一法一切法 即是因缘所生法 是谓假名 假观也 若一切法即一法 我说即是空 空观也 若非一非一切者 即是中道观 摩衍止观 卷五上 这是智顗根据龙树 中论 的 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 亦名中道义 的所谓 三是偈 思想发挥而来的 所谓 一心三观 是说一心能观空 假 中三谛 三谛圆融 三谛圆融即空谛 假谛 中谛三谛融为一体 且以此观察世界 求得佛法 空谛 亦称真谛 无谛 经云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空谛以为 世事无常 一切都如过眼云烟 一切皆空 一切事物都空无自性 一切现象都是即时的 瞬间的 刹那即灭 一切现象都是 真如 的显现 缘聚则生 缘散而灭 假谛 一切皆空 空无自性 但空并非无 我们毕竟看到了很多具体的现象 凡此种种所见所闻的表象都谓之 色 色决不是事物的本质 它是瞬间存在的假象 此曰 假谛 也称俗谛 中谛 亦称中道第一谛 中谛既看到了事物的空的一面 又看到它的假象的一面 它不把两者对立起来 它认为一切皆亦假亦空 即非假非空 一切皆不生不灭 不常不断 故曰中道 4 华严宗 又称贤首宗 法界宗 创始人 法藏 号贤首大师 武则天赐名 华严五祖 即杜顺 智俨 法藏 澄观 宗密 该宗因以 华严经 为根本典籍 故得名 该宗以发挥 法界缘起 的思想为宗旨 主要教理为法界缘起说 认为宇宙万法 有为无为 色心缘起时 互相依持 相即相入 圆融无碍 如因陀罗网 重重无尽 并提出四法界 六相 十玄等法门 六相 它们既是事物所具有的六种相状 也是用来说明事物关系的六个范畴 华严宗以此说明一切差别现象之间有着相交互涉 圆融无碍的关系 总相 是指事物的总体 别相 是指构成总体的各个部分 同相 是指各个部分的同一性 异相 是指各个部分的差别性 成相 是指事物的生成或存在 坏相 是指事物的坏灭或非存在 四法界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盖法界即总括宇宙万有之一心 此一心即法界 故称一心法界 而此一心法界摄上述四法界 6 净土宗 又称莲宗 创始人 善导始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 又称莲宗该宗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 故名净土宗 该宗主要思想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 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 内外结合 往生极乐世界 主要经典包括 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经 阿弥陀经 和世亲的 往生论 称三经一论 该宗由於修行方法简便易行 所以广泛流行於汉地 汉传佛教其他宗派往往也兼修净土法门 7 律宗创始人 道宣该宗因著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 也称四分律宗 南山律宗或南山宗 主要经典包括 四分律 律宗主要理论为戒法 戒体 戒行 戒相四科 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 戒行是戒律的实践 戒相是戒的表现或规定 即五戒 十戒 二百五十戒等 戒体是受戒弟子从师 受戒时所发生而领受在自心的法体 即由接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 这是律宗教理的核心理论 8 密宗 又名真言宗 在唐朝开元年间由善无畏 金刚智 不空 史称开元三大士 来华後正式确立的 与其他宗派 相对密宗称为 显宗 不同 密宗仅限於具有一定资质的学僧修习 由师徒密传 故称密宗 密教有曼荼罗思想 分成胎藏界和金刚界两部 曼荼罗是佛教中一种古老的图像 是佛教最高教义与智慧的表现 是佛教引导个人精神意识与佛法融合的最方便途径 金刚界 即开显大日如来智德的修法之部 如来的智慧 能破诸惑障 而证实相之理 坚固锐利 有如金刚 故称为金刚界 胎藏界 即众生本有的性德 摄持含藏一切如来的功德 如母胎摄藏婴儿 故称胎藏界 5 禅宗 又称佛心宗 创始人 惠能祖统 菩提达摩 下传慧可 僧璨 道信 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 北宗神秀 主张修习禅定 故名禅宗 该宗主张心性本净 佛性本有 见性成佛 主要经典包括 楞伽经 金刚经 六祖坛经 五 禅宗六祖慧能的思想 达摩祖师一苇渡江 传西天密旨 递至六祖 如来禅逐渐演变为祖师禅 禅宗真正中国化 平民化 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 如来禅 依佛经修行祖师禅 以心传心 1 慧能生平 638 713 俗姓卢 范阳 今北京大兴 人 幼随父流放岭南新州 今广东新兴 慧能大师 父亡随母移居南海 艰辛贫困 以卖柴为生 24岁时 得人资助 北上参学 唐龙朔元年 661 在黄梅谒见禅宗五祖弘忍 五祖乃令其随从作务 劈柴踏碓八个多月 其时弘忍年事已高 急于传付衣法 命弟子作偈以呈 时神秀呈偈云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弘忍以为未见本性 未传衣法 惠能口诵一偈 题于壁上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弘忍见此 唤惠能到堂内为其讲 金刚经 并传以顿教衣钵 命即南归 1 渐修与顿悟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惠能南归广东后 于仪凤元年 676 正月初八到广州法性寺 当印宗法师在该寺讲 涅槃经 之际 时有风吹幡动 一僧曰 风动 一僧曰 幡动 惠能进曰 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 仁者心动 印宗闻之竦然 即于正月十五日为他落发 二月初八受具足戒 惠能说法 以定慧为本 又曰 先立无念为宗 他还说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 恰如觅兔角 这一偈语 不但扼要地说明了禅宗源于般若 而且为禅宗的开展 奠定了理论基础 对于后来各派禅师们的建立门庭 影响极大 2 主要思想 1 顿悟成佛 他的解释是 自心从本已来空寂者 是顿悟 即心无所住是顿悟 法无顿渐 人有利顿 迷即渐契 悟人顿修 自识本心 自见本性 悟即元无差别 不悟即长劫轮回 2 本性即佛 当知愚人智人 佛性本无差别 只缘迷悟不同 所以有愚有智 坛经 本性是佛性 离性无别佛 同上 佛向性中作 莫向身外求 同上 自性若悟 众生是佛 自性若迷 佛是众生 同上 3 无念 无相 无住在慧能看来 顿悟成佛 在修行方法上就是心不受外物的迷惑 这就是 无念 他说 于诸境上心不染 曰无念 同上 无住 不执著 是说 心不执著在外境上 对任何事物都不留恋 念过即过 无相 是说 外离一切相 心中不执著于事相上 不是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