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完善我国慈善捐助法律制度的几点思考陈 颖 (法学,03法本2,03024222)指导老师:方益权摘 要:近年来,我国慈善捐助事业发展较快,相关法律法规也有出台。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法律规范仍不够完善,特别是存在公民慈善意识淡薄、慈善捐助主体缺位、捐助对象分散、监管不到位、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原则性过强等问题。本文从分析慈善捐助的概念出发,分析了我国慈善捐助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外相关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提出了完善我国慈善捐助法律制度的意见:(1)引导、激发公民的慈善意识;(2)明确慈善组织独立法人地位;(3)制定慈善捐助事业法及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为慈善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4)完善慈善捐助的监管机制。关键字:慈善捐助;慈善意识;慈善组织;监管机制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enterprise of charitable donates develop quickly in our country, and the 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have appeared. But compares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y, The legal standard Still not perfect, Specially there are a lot of problems , such as the citizen is weak sense of charity, the main body of charitable donates is vacancy, the object of donates is disperse, the supervising and managing does not arrive, the principle of existing correla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sense is excessively strong, and so on. This article begins with analyzing the concept of charitable donates,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charitable donates in our country, and unite overseas correlation theory and the experience, then proposes the opinion to consummate the legal system of charitable donate in our country:(1)Guiding and stimulating citizens charitable consciousness;(2) making clear the independent status of legal-person about the charitable organization;(3) enacting Enterprise of Charitable Donates Law and the necessary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regulations, in order to create good legal system environment for philanthropy development;(4) consummating supervising and managing mechanism of donates charitableKeyword:Charitable donates; Charitable consciousness; Charitable organization; Supervising and managing mechanism目 录摘要(1)关键词(1)英文摘要和关键词(1)一、慈善捐助概述(3)(一)慈善捐助的概念及特点(3)(二)慈善捐助的法律属性(3)二、我国慈善捐助事业存在的问题(3)(一)我国公民慈善意识淡薄(3)(二)慈善捐助主体缺位,政府充当运动员、裁判的双重角色(3)(三)捐助实施主体多、对象分散,善款利用率低(4)(四)善款流向监管制度缺失,物非其用(4)(五)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原则性强,可执行性弱(5)三、国内外慈善捐助体制的比较(5)(一)国内外慈善组织的发展现状(5)(二)国内外慈善组织的监督管理(5)(三)国内外慈善捐助优惠政策比较(6)四、完善我国慈善捐助制度的构想(7)(一)加强慈善捐助宣传,引导、激发公民慈善意识(7)(二)完善慈善捐助的优惠政策(7)(三)明确慈善组织独立法人地位(7)(四)制定慈善捐助事业法及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为慈善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8)(五)完善慈善捐助的监管机制(9)致谢 (9)注释(10)参考文献(10)一、慈善捐助概述(一)慈善捐助的概念及特点慈善捐助是个人或群体基于人道主义精神通过某种途径自愿地向特定组织机构及个人提供无偿的救助及援助的行为。这些援助包括资金、劳务和实物等。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崔乃夫认为,慈善捐助就是互助,就是人帮人的活动,即一部份人帮助另一部分人,反过来又是那一部分人帮助这一部分人的活动。 郑功成论慈善事业J.中国社会工作,1997,03本文所称的慈善捐助是指个人或群体通过提供资金的方式为他人或社会提供无偿帮助的行为,它是慈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慈善捐助有三个特点:自愿性和无偿性,慈善捐助应出于捐助人自己的意愿,而不得摊派或变相摊派;其无偿性表现在捐助人不能通过捐助行为而获得利益,受助人也无需为其接受帮助而负有任何义务。公益性,慈善捐助的目的是用于公益事业,其受益人是不特定的人。(二)慈善捐助的法律属性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一对一”的捐助,这种行为的属性与赠与行为相类似,可以视为特殊的捐助行为。然而慈善捐助并不同于民法上的一般赠与行为。一般的赠与行为是赠与人有赠与的意思表示和赠与行为,受助人接受赠与即可发生法律效力,它是一种个别人私下的进行的民事法律行为。慈善捐助则是捐助人为了特定的目的,向不特定的群体发起募捐,并由受助人接受捐助的行为。由于慈善捐助有发起人这一中介方的介入,使得其具有某种“公行为”色彩,本质上属于一种社会性的“公民事行为”。而且,慈善捐助存在着多重法律关系,如发起人与捐助人,捐助人与受助人,发起人与受助人等。因此,慈善捐助很难完全用民法中的一般赠与法律规范来调整,必须通过进一步立法,使慈善捐助纳入法律的规范,从而使慈善事业更好更健康地发展。二、我国慈善捐助事业存在的问题中华民族素有乐善好施、济世为怀的美德。改革开放以来,慈善作为一项事业在当代中国发展起来,并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但是我国慈善捐助事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我国公民慈善意识淡薄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近6000万以上的灾民需要救济,有2200多万城市人口生活在低保线上,有7500多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需要救助。而且有6000万残疾人需要社会提供特别的帮助。面对如此巨大的慈善需求,我国富人却少有善举。资料显示,2003年的100位“福布斯”中国富豪,七成没上2004年“慈善榜”。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有过捐助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即只有1%的企业曾经参与慈善捐助。截至2004年底,我国慈善机构获得捐助总额约50亿元,仅相当于中国同年GDP的0.05%,而美国同类数字为2.17%,英国为0.88%,加拿大为0.77%。 王金涛、张泽伟、季明慈善业何时跳出窘境J瞭望新闻周刊,2006,11,02在我国,很多人不了解慈善捐助,更不了解其对社会民生的重要性,对慈善组织的运行等具体问题更是没有一点认知。在许多人看来,慈善捐助是政府的事,与普通百姓无关,更有人认为慈善捐助是富人应做的事。这样的基本理解促使很多人不会也不愿参与到慈善捐助这项事业中来,阻碍了我国慈善捐助事业的发展。美国人均收入是我们的38倍,其人均捐助金额却相当于我们的1000倍。据统计,美国约有85%的捐款来自普通百姓,约有10%的捐款来自公司企业,另有5%来自大型基金会。这些数字就很客观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二)慈善捐助主体缺位,政府充当运动员、裁判的双重角色 随着我国慈善捐助事业的不断发展,慈善组织逐渐在慈善捐助中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的慈善捐助事业起步较晚,并且其发展初期正处于我国社会形态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出于快速地推动其发展的角度考虑,政府支持投入力度大或者说是全盘操控、拔苗助长,及政府角色转换与经济发展趋势的滞后,导致政府盲目的在慈善捐助中充当主要角色,冲淡了慈善捐助事业的社会公益性:既组织、参与慈善捐助,又管理慈善捐助事业。成立于1994年的中华慈善总会就是一个具有政府背景的慈善组织,各级慈善机构是事业性编制,专职工作人员的编制和工资由国家编委核定国家财政负担,同时在基层县(市)、乡(区、镇、街道)的慈善组织完全依附于行政机构“它与政府部门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其行政化或官方性占主导地位” 于学廉中国慈善事业研究报告J,中华慈善年鉴,2001:30据不完全统计,慈善总会在全国各地分设了各级慈善机构,截至2001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级慈善组织413个其中,省级慈善会(基金会)41个,地级慈善会61个,县级慈善会71个,乡级慈善会240个。“中华慈善总会自成立至2001年年底,累计募集财物9.8亿元人民币” 于学廉中国慈善事业研究报告J,中华慈善年鉴,2001:1同样,在各省、市级组织中,也有地方政府背景的慈善组织。这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慈善组织的民间特性是很不一样的,与国际上通行的对于非营利组织的理解也存在较大的区别。 赛拉蒙(莱斯特赛拉蒙,1998),指出了6个鉴定非营利组织的特征,从而成为该领域较为权威的定义:1、正规性2、私立性3、非利润分配性4、自我控制性5、志愿性6、公共利益性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慈善组织在慈善捐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政府向慈善组织直接投入大量的资金,开展慈善救济活动,帮助各类困难群体。但是由于政府的干预,也产生了许多问题,甚至阻碍了慈善捐助事业的发展。吉利集团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从事慈善活动中就遭遇过许多令人生气的事。有些受资助的学生竟是地方领导之子,有些家里根本不穷。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他决定绕过地方政府,亲自去证实穷孩子,再决定资助,结果,寻1000个穷孩子就花掉了200万(见4月16日人民日报华东新闻)。为何做善事都要花如此昂贵的成本呢?本来这笔钱完全可以省下来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排在胡润榜首位的余彭年至今仍对当年捐助给某地医院的救护车辆被当作领导“座驾”而耿耿于怀,无奈之下,年过八旬的他只好事必躬亲。(见4月16日南方都市报)。慈善捐助本是一件让人欣喜的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出现了如此尴尬的局面,很容易地就挫伤了大众的公益积极性。再者,我国的慈善资金大部分来自政府,这就无法达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社会效果,限制了慈善公益作用的发挥。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徐永光披露过一组数据:“我国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但有过捐助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助;2002年,中国私人捐助人均只有0.92元人民币,不到当年GDP的万分之一。”而西方国家及经济发达地区慈善资金的绝大部分来自私人,如美国捐款的88%来自个人,中国香港则占到70%。因此,为了促进我国慈善捐助事业的发展,政府应该转换自己的角色。(三) 捐助实施主体多,对象分散,善款利用率低目前,我国接受捐助的主体除了民政部门外,还有一些相关政府机构、各种公益社会性团体、基层组织、报刊杂志或个人等。如此繁多的捐助主体,既没有相应的法律政策进行规范,也没有一个统一的主管单位进行管理,这使得慈善捐助所得的资金过于分散,不利于资金的有效利用。而且,慈善资金分散于多个部门,增加了流通环节,为资金的流失提供了条件,加大了监管难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媒体报道某某得了严重的疾病而无钱治疗或生活极其贫困,然后号召大家捐助,于是媒体就成了实施慈善的机构。当媒体筹集了资金之后,关于这笔捐助资金的实施情况就没有后文了,因而公众无法有效地实施监督,对于多出的钱如何处理也无从知晓。曾经有位大学生在论坛上贴了“卖身救母”的帖子后,其人民币账号得到至少10万元的捐款,还不算外币和邮汇。结果,对于其家庭背景、对捐款的利用问题引发了一场揪辩。中央电视台就报道过两起事件:一是某姑娘的疑难病症治好了后还剩几万块钱,跟保管所捐款项的医院打官司;二是三个成绩优秀的姐妹母亡父病不得不辍学,得了捐款之后不但她们都能够上学了,而且吃穿比同学好,她们的父亲还有钱打麻将。这些现象都严重挫伤了一般大众的社会公益心,反映出我国慈善捐助对象缺乏统一性的弊端。慈善捐助对象繁多,对象选择没有组织目的性,促使慈善捐助不能实现预期的目的,缺少对捐助资金的有效监管,使慈善捐助事业出现乱局。(四)善款流向监管制度缺失,物非其用慈善捐助通常有慈善组织的介入,他们扮演着劝捐人的角色,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发起募捐。但是,由于我国目前还缺乏相关监督机制,对慈善组织监督不到位,使得部分捐助资金没有发放到符合捐助人意愿的受助人手中,而作他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吴玉章讲述了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某个慈善组织捐助给复旦大学哲学系的一笔款项,经过某些环节,被转给了该大学法学院。 王亦君.我国慈善事业法律亟待完善.中国青年报,2005-11-22(003)虽然这笔资金是被用于教育,但是捐助人的原意明明是捐给哲学系的,结果却给了法学院。这实质上已经违背了捐助人的真实意愿,无法实现捐助人真正的捐助目的。如果我国的慈善捐助资金得不到有效的监管,不能按照捐助人的意思利用资金的话,那么这必然会挫败人们捐助的积极性,阻碍我国慈善捐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五)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原则性强,可执行性弱法律滞后是制约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国与慈善捐助事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公益事业捐助法、红十字会法、社团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登记管理条例、企业所得税法以及个人所得税条例实施细则。虽然我国也试图用法律来规范慈善捐助事业,但是由于这些法律中大部分都是原则性的规定,很难在实践中予以实施。而且我国还缺少一部关于慈善捐助的基础性法律,现存法律还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所以我国的慈善捐助法律体制有待完善与发展。上述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慈善捐助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对法律进行创立、修改来完善慈善捐助制度,进而使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阳光事业中来,使慈善捐助事业真正成为社会的第三次分配,使更多的人得到这项事业的帮助。三、国内外慈善捐助体制的比较(一)国内外慈善组织的发展现状慈善组织在慈善捐助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体,是慈善捐助活动的策划者、实施者、协调者。慈善捐助行为的起止点是捐助人和受助人,而慈善组织则在这两者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现代意义上的慈善捐助事业应该由专门的慈善组织进行组织、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慈善捐助事业的发展,使其制度化、规范化。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的首字母缩写)是慈善事业的主体,成为沟通政府与捐助人、受捐助人之间的桥梁,如美国的联合劝募者协会、基金组织,香港的香港公益金等。发达的NGO不仅能弥补政府功能的不足,完善官方已经建立的救助体系,还能发挥政府所不能起的作用。在美国,非营利慈善组织致力的一些专项领域可以不需要向任何政府部门登记或由政府批准,而政府的监督也不得干扰慈善组织的管理方式、人员编制及财务运作等,正体现了美国的慈善机构独立于政府之外。这种独立性表明慈善机构可以根据自己制定的规章制度进行运作,而不受政府的影响。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我国,慈善组织的建立、运作、管理,无不受到政府的干涉和制约,这严重阻碍了我国慈善捐助事业的发展。美国是世界上慈善捐助事业最发达的国家,其慈善组织的相关制度亦相当完善。全美国有各类基金会近4万个,拥有资产约1,900亿元,其中1,740亿美元为7,300家较大的基金会所有。而根据我国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截止2004年底,全国共登记的基金会936个,其中,在国家民政部门登记的基金会仅有84个。 徐麟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另一方面,美国非营利性慈善组织掌握的资金总额仅在1998年就达到6214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国内GDP的9%。相比之下,我国的慈善组织获得的捐助总额截止2004年底约50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中国2004年GDP的0.05%。(二)国内外慈善组织的监督管理1、国内外监管机制比较监督管理是一种约束,有约束、有限制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才能使权利、义务更为明确。任何组织或企业,只有在完善的自律和他律的情况下,才能不断地发展。慈善组织作为一个社会的公共组织,关系着很多人的利益,更需要有完善的监督机制。我国的社团登记管理条例规定,民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行政部门、审计机关为社团的官方监督部门。但是由于监督主体多元化,职责分工不明确,结果导致监督主体互相扯皮、互相推诿,产生形式上大家集体监督,而实践中无人监督的局面。再加上我国的慈善组织与政府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以致监管部门想监管也无法监管。美国的慈善组织则有着一套完善的监管机制。美国的基金会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之所以能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并在慈善捐助事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正是因为美国建立了完善的监管机制。这种机制主要包括五方面:(1)法律保证。美国法律确立了基金会非营利机构的资格,并可享受免税的优惠,因而基金会一成立,其资产就具有公共性质。在美国,州政府慈善事业募集基金的法律规定了两个目的:一是保证募集到的资金根据捐助者的意向用于慈善目的;二是保证公众能够对使用捐助的一些决定得到准确和可靠的信息。(2)政府监管。政府有关部门(主要是国税局、州检察长办公室等)依法对基金会进行管理。(3)社会监督。包括社会舆论、民间评估机构及公民个人监督等。美国的基金会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和严格监督。(4)内部监控。美国基金会大多由高层次的专业人员管理,其内部有较完善的制度,特别是资助的申请、拨付及运营费用的预算、核销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5)服务体系。美国基金会发展时间长、数量多,因而形成了较完善的服务体系。如各种基金会的联合组织、专门研究机构,免费向需要者提供有关基金会的各类信息和资料等。 姚俭建.JanetCollin.美国慈善事业的现状分析:一种比较视角.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除以上一般监管外,美国的税务局还通过三种方式来监督慈善机构的动作,一是慈善机构提供的年度报表,包括年度收支明细账,其付给董事、执行官、骨干雇员和五个收入最高的员工的薪酬等等;二是通过审计慈善机构的财务和经营状况,审计对象每年会有不同侧重;三是通过评估对违规的慈善机构给予处罚或罚金,最严厉的处罚为取消一个组织的免税资格。2、国内外财务管理制度比较广州的龙辉先生准备给希望工程捐款20万元,在西藏那木措天湖旁边建立一座希望小学。他对希望工程提供的捐款范本提出质疑,认为原有协议没有保护捐款人的权益。龙辉说,他主要是想监督捐款的使用。2003年5月28日,龙辉与广东省青基会双方到市公证处签订协议,并作了法律公证。这是我国实施希望工程有史以来的第一次。那么他为什么要公证呢?原因就在于我国的慈善组织存在着信息不透明、善款运作的不规范、公众不了解慈善组织的各种相关信息等问题。慈善组织的财务非公开性,很容易使善款不能善用。在美国大多数州,首席检察官有权监督和管理慈善机构,对其活动进行规范,而慈善机构必须经常性地报告其业务活动和财务状况,如果慈善机构的董事未能履行其职责,州首席检察官有权迫使该董事从他们的私人资产中划拨出足够的资金对慈善机构遭受的损失给予赔偿。美国的法律还规定基金会每年只能用去当年资产的5%,所以,他们要经常向国会去报账。1969年的税法规定他们每年要向税务局作报告,陈述他们要做哪些项目,需要多少钱,资产是多少。因此他们每年都有年鉴,在网上也可以查到,所以任何一个公民都可以去查账。 许琳、张晖.关于我国公民慈善意识的调查J.南京社会科学,2004,5:92这样的监督体制就具有很高的透明度,从而使捐助者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一个透彻的了解,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慈善捐助的积极性,也减少了慈善捐助事业中的腐败现象。(三)国内外慈善捐助优惠政策比较在很多西方国家,政府都会通过免税政策鼓励捐助。在美国,以现金及产生一般收入或短期资本所得的财产进行捐助的,最大扣除限额为纳税人调整后毛所得的50%;以产生长期资本所得的财产进行捐助且以捐助时的公平市价作为捐助数额的,最大扣除限额为调整后毛所得的30%,选择把捐助额减少为财产调整基值的,最大扣除限额为调整后毛所得的50%。美国联邦公司所得税法对公司捐助的限制规定与对个人捐助的限制规定原理基本相同。公司每年可以扣除的慈善捐助额为按不考虑慈善捐助扣除、净经营亏损结转、资本利亏结转或收受股息的扣除时所计算的应税所得的10%,超过限额部分的捐助可以向前结转5年,结转来的捐助要优先于当年捐助的扣除。 英国个人所得税按应税所得乘以相应年度的法定税率来确定,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制。2002到2003年度个人所得税率就分成三个等级,按照收人水平分别为10%的起始税率、22%的基本税率和40%的较高税率。个人捐助的税收优惠就是捐助款项按照较低的所得税基本税率纳税,并且慈善团体可以从国内税务局获得这部分税收返还。另外,进一步的修改还使得捐助人获得了按10%的起始税率纳税的税收优惠。而且,慈善团体从免税纳税人的捐助款中获得的税收返还,免税的纳税人可以要求慈善团体偿还这些税款。如果捐助人是企业,可以将向慈善团体捐助的全部款项从应税所得中扣除 利昂E爱力合、靳东升、卡拉W 西蒙.世界银行报告:中国非赢利组适用税法研究.http/www.C.CTI,2005-l1-25 新加坡实行按照捐款数的200%进行税前扣除。和这些国家相比,我国的税收扣除标准明显偏低。我国现行的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助,在年度纳税所得额 3%以内的部分,才准予免除;个人所得税法也规定,个人向慈善公益组织的捐助,没有超过应纳税额的30%的部分,可以免除。结果,捐的款越多,纳的税也就越多。再者,慈善捐助免税程序太过复杂。民政部司长王振耀曾做过一次试验,他通过中华慈善总会为慈善事业捐款500元,按规定可以享受税收抵扣款50元,但是为此却需要办理十道手续,耗费约两个月。做好事还要多纳税,外加繁琐的程序,这都挫伤了公众的积极性。通过以上几点比较,可见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构架明显抑制人们参与慈善捐助的积极性,因此改革和完善慈善捐助事业的法制环境必须尽快提上议事日程。四、完善我国慈善捐助制度的构想(一)加强慈善捐助宣传,引导、激发公民慈善意识公民的慈善意识是发展我国慈善捐助事业的内在因素,对其是否参与慈善捐助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国家应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公民的慈善意识。笔者认为,立法机关可以制定一部慈善捐助宣传法,通过法律来规范慈善捐助的各项宣传活动并保证其有效实行。在这部法律中规定开展慈善捐助宣传活动的预期目的、活动的形式以及具体实施活动的一系列步骤,包括活动的策划、向有关部门申请的手续等,从而使各项宣传活动有计划、有规范地进行。1、美德需要引导,没有出生就高尚的人,这就需要政府进行积极地引导,重新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那份善心。我们可以建立这样的激励方式,如记录每个公民或企业参与慈善捐助的金额,并按照金额来划分等级,对达到一定等级的捐助者予以公布(当然要经过捐助者的同意)。2、我们还应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教育作用。通过媒体可以报道慈善家的在慈善在慈善事业中作出的贡献、成功举办的慈善活动以及慈善捐助中的一些典型的感人故事,向公民宣传慈善捐助的意义。并且,国家应当规定商业广告与公益广告的比例,提倡尽可能多的公益宣传,尽量遏止趋利性因素。(二)完善慈善捐助的优惠政策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企业所得税法第九条对慈善捐助的免税制度作了重大修改,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助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和原来的规定相比,这无疑极大地鼓励了企业参与慈善活动的积极性,为慈善捐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但是,该法律没有规定关于慈善组织应当享有的免税政策。虽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曾下发文件,批准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中华慈善总会、中国红十字会等社会团体进行公益、救济性捐助,可以在所得税税前全额扣除。但是对于这项事业来说,仅仅只有向几个慈善组织捐助才享有免税政策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发展慈善捐助事业,就必须扩大免税的范围,使更多的企业享受优惠政策,使更多的企业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除此之外,这部法律没有涉及个人慈善捐助的税收优惠问题。笔者认为,对于个人的慈善捐助,法律规定给予免税更有利于提高公众参加慈善捐助的积极性。在这些的基础上,还应当充分简化免税程序,从事实上让人们感受到慈善捐助不单单是一个我为人人的过程。(三)明确慈善组织独立法人地位在现代慈善捐助事业中,政府起的作用只是通过立法和税收优惠政策来保护、监督和促进慈善组织的发展。因此,要发展我国的慈善捐助事业,我们必需转换政府的角色,使慈善组织脱离政府的管理,确立独立的法人地位。首先,政府应逐渐淡出组织、参与慈善捐助的活动,作出适当的调整,让慈善捐助事业成为一项真正的社会性事业。对于慈善组织的人员编制问题,政府不应当委派人员任职。慈善机构的董事应由有选举权的会员投票选举,得票多者当选。慈善机构的其他职员则通过招聘的方式予以选用。其次,政府应从宏观上管理慈善捐助事。政府应从微观具体操作换到宏观监管,并建立相关的监督体制等等,以促进慈善捐助事业的发展。最后,确立慈善组织的独立法人地位。“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翻译为中文是“非政府组织”,是指独立于政府之外,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慈善机构要走向市场化、国际化,则必须建立NGO式样的慈善机构,脱离政府的主管。许多国家的法律都将法人分为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公司属于社团法人,而慈善组织则属于财团法人。由于我国现行法律只有“非营利法人”,而没有财团法人,致使慈善组织的独立法人地位难以得到确立。因而,立法机关应加快法律的修改,规定财团法人的相关问题明确其法律属性,为慈善组织确立独立法人地位提供法律上的依据。(四)制定慈善捐助事业法及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为慈善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1、制定慈善捐助事业法制定慈善捐助事业法作为慈善捐助事业的基础性法律。这部法律应系统地规定慈善捐助事业的立法宗旨、立法依据、基本原则;慈善组织设立的条件及法律地位;慈善业务的范围、种类、运作程序、救助的条件;捐助人的权利与义务;慈善财务管理制度;监督管理机制;法律责任,等等,使慈善捐助的各项问题都有法可依,促进慈善捐助事业法律体制更加系统化,更加规范地发展这项事业。慈善捐助事业法应吸取我国已有的法律经验,既有原则性规范,又能在微观上具体实施。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助法第七条规定,公益性社会团体受赠的财产及其增值为社会公共财产,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和损毁。它只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和损毁,但是如果侵占、挪用或者损毁了怎么办呢?该如何弥补,该追究谁的责任,法律均没有规定,这就很难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所以,慈善捐助事业法的规范应该更加具体化,细则化,特别是慈善捐助各主体的权利、义务问题、慈善财务管理中的责任问题。比如慈善组织与捐助者、受助者都应当签订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包括慈善组织应按照捐助者的意愿使用善款,向捐助者反馈善款使用的情况,当受助者不按协议使用善款时有收回善款的权利,捐助者有查询善款使用的权利,受助者应按照协议规定使用善款,等等。2、制定慈善捐助事业法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政府应根据慈善捐助事业法在现实生活中实施情况的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实施细则,使有关部门在执法中有法可依。如制定财务管理制度、接受捐助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通过这些规范性文件,明确规定哪些主体可以向社会募捐,哪些主体可以接受捐助,哪些主体可以作为受益对象,在追究相关主体的责任时,应明确其应承担什么责任,由谁来追究以及追究的程序等等问题,以便在执法中各个问题都能找到相关的法律依据。为了明确慈善捐助法律关系各方的权利、义务,法律可以规定当事人可以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确立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如果受助人没有按照捐助人的捐助目的使用善款,那么其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慈善组织可以收回善款,并要求其承担一定的责任。如果慈善组织将慈善资金挪威它用,甚至侵占或贪污,那么除了对慈善组织进行罚款外,还应追求其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对于此类问题,只有法律对其进行明确的规定,慈善捐助制度才能更规范,更法制化。3、明确慈善活动开展的拘束性规定慈善活动是慈善捐助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筹集善款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对慈善活动进行规范的法律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可以在慈善捐助事业法这部基础性法律中或者专门制定一部慈善捐助活动法规定慈善活动的各项内容。慈善组织应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策划慈善活动,并报有关部门备案;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对活动的各项指标作出评估;活动结束后,慈善组织应作出慈善报告,并将相关信息向社会公布。如果慈善组织活动偏离了真正的目的,相关部门也应如实曝光,并要求予以改正,拒不改正的给予相映处罚。(五)完善慈善捐助的监管机制中华慈善总会前会长阎明复同志说过:“慈善机构必须具有良好的信誉和社会公信度,才能生存、发展、壮大,才能够不负公众的希望,履行慈善事业赋予的崇高而又神圣的职责。” 姚俭建、Janet Collins.美国慈善事业的现状分析:一种比较视角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6而要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则必须加强对慈善组织的监督管理,使其能够按照捐助者的意愿,善款善用。完善的监督机制应该由各方面的监督组成,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即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性能云计算中心建设协议
- 建材服务体验优化-洞察及研究
- 城市交通管理智能化系统研发投资协议
- 农民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合作的协议书
- 销售合同管理风险评估工具包
- 网络文本阐释方法-洞察及研究
- 餐饮公司的股份合同范本
- 农村农民技术培训与教育合作协议
- 驾校2人股份合同协议书
- 中药材种子购销协议
- 2023版《思想道德与法治》(绪论-第一章)绪论 担当复兴大任 成就时代新人;第一章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 第3讲 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 《开开心心上学去》公开课课件
- 游戏传媒策划方案
- 变压器油色谱分析(详细超值版)
- 青少无人机科普教育方案课件
- 文物安全培训课件
- 传播学概论课件
- 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田字格描红
- 普通心理学第六版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员工个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 《护理伦理学》教学大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