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走进社会实践基地_第1页
4.走进社会实践基地_第2页
4.走进社会实践基地_第3页
4.走进社会实践基地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都,简称蓉,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市,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承载着三千余年的历史,是古蜀文明发祥地,中国十大古都之一。拥有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明蜀王陵、望江楼、青羊宫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199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是设立外国领事馆数量最多、开通国际航线数量最多的中西部城市 。2015年由国务院批复并升格为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中国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枢纽 ,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物产丰富、农业发达,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成都位于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成都东与德阳、资阳毗邻,西与雅安、阿坝接壤,南与眉山相连。成都下辖11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5个县级市。截至2018年末,成都总面积1460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633万,较上年增长近2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1194.05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3.12%;户籍人口:2018年成都市户籍人口为1476.05万人。流动人口:2018年成都市流动人口为600万人左右。是西部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按照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成都人口密度约1134人/平方千米;成都城区的人口密度约8300人/平方公里.成都面积:12390k成都人口:14047625人(“六普”)成都中心城区面积:598平方公里成都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22届全体大会于2017年、第22届世界航线发展大会将于2016年在成都举办。2016年4月,国务院明确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2018年11月26日,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龙泉山以东属川中丘陵区,平均海拔400580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以丘陵地形为主,丘陵地形占到总面积的88.1%,其余地形低山占7.8%,河坝占4.1%。土壤条件比成都平原以西的温江郫县差。成都平原,又名川西平原、盆西平原,俗称川西坝子,是位于中国四川盆地西部的一处冲积平原,包括四川省成都市各区县及德阳、绵阳、雅安、乐山、眉山等地的部分区域,总面积1.881万平方公里 ,是中国西南三省最大的平原。成都平原发育在东北-西南向的向斜构造基础上,由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及其支流等8个冲积扇重叠联缀而成复合的冲积扇平原。整个平原地表松散,沉积物巨厚,地势平坦,平均坡度仅3%10%,地表相对高差在20米以下。成都平原四周有群山环抱,基底由白垩纪和下第三纪碎屑岩(红层)组成,平原主体物质由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组成。平原内四季分明,日照少、气候温和,降雨充沛,属暖湿亚热带太平洋东南季风气候区;其水系格局特殊,呈纺锤形,河流出山口后分成许多支流奔向平原,分枝交错,河渠纵横。成都平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一般海拔600米左右,土壤肥沃。又有自古闻名的都江堰灌溉工程,水渠纵横,农业发达,物产富饶,人口稠密,是中国重要的水稻、甘蔗、蚕丝、油菜籽产区,自古有 天府之国 的美誉。工业空间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用于发展工业的部分,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成都这样的特大中心城市,科学的空间规模和合理的产业布局,将为先进制造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持,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实体经济基础,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统筹协调,推动我们的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迈进。”发展到今天,成都工业已经基础雄厚。车轴介绍,2017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5200亿元,位于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基本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制造业体系,被工信部确定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但对标国际国内先进地区,还存在产业层次不高、产出效率不高、产业聚集度不高等不足。这也是成都需要科学布局工业空间的原因。布局多大的工业空间规模合适,是要根据城市发展所处的阶段、城市发展目标而定的,国家提出了工业空间规模占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15%30%的参考比例。一般而言,工业型城市,处于工业化发展前期、中期的城市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比例要高一些;综合型城市,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后工业化阶段的城市,这个比例要低一些。上海、广州等综合型城市,工业用地占比都在20%左右。成都从类型上看属于综合型城市,从发展阶段上看属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基于对成都城市的综合判断,成都工业空间布局规模在20%左右是科学合理的。成都制造业将围绕城市新时代“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为抓手,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和航空装备等重点优势产业,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成都制造全面迈向中高端,使成都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城市和国家基于全球战略布局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关于“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五大主体功能区是未来城市发展主线的理念,按照成都“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的城市格局。“东进”区域是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成都经开区、简州新城、淮州新城、简阳城区将是工业经济增量的主要承载区域和工业空间增量的主要拓展区域,重点发展汽车制造、航空航天、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南拓”区域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和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等新经济。“西控”区域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绿色产业,构建绿色、低碳、可循环的产业体系。“北改”区域依托国际铁路港,重点发展高端装备、轨道交通、新材料等适欧、适铁先进制造和物流商贸等外向型经济。“中优”区域一般性制造业逐步退出,支持总部经济和工业设计、人工智能、软件服务等发展。如何在工业空间布局上差异化发展?曾九利介绍,根据“东、南、西、北、中”各区域不同的发展取向和功能定位,结合各地比较优势,优化工业空间布局,全市共规划了20个工业园区、10个工业集中区,确定园区规模和主导产业,为城市和产业发展提供空间承载支撑。中优区域工业空间大幅缩减,西部区域严格控制新增规模,这一轮工业空间增量的80%布局在东进和南拓区域。如何统筹发展?以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构建为核心提高产业竞争力在车轴看来,产业是城市经济的命脉,是城市竞争的力量源泉。成都转变经济工作组织方式,以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构建为核心,围绕城市发展的重点产业,分析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构成和发展需求,创新要素供给,提高配置效率,整合城市资源,在人才、资金、土地、能源、物流和专业支持政策上精准发力,打造主题鲜明、要素可及、资源共享、协作协同的产业生态圈,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提高产业竞争力。他介绍,2017年,全市启动建设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生物医药等13个工业类市级重点产业生态圈,编制了成都市工业类产业生态圈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和产业生态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