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绪论 谈中国传统文化一、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二、中国文化的结构和层次:1、观念文化: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有系统的思想理论称为观念文化。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2、历史文物:器物(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漆器、铜镜、古钱)、艺术品(书法、绘画)、古建筑、陵墓、服饰。3、社会制度:制度文化。4、古代书籍:艺术科技。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科技。5、民俗文化:占卜(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人文”精神2“自然”精神3“奇偶”精神4“会通”精神四 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1表层:启示性,普及性。如孔子和老子的名言 2深层: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第一章 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第一节 赫赫始祖的业绩一、炎帝农业方面:发展了原始农业,发明了最早的农具耒耜,培植出最早的谷物粟,发明陶器(耕而作陶),创立“日市”。医药方面:遍尝百草,一日百生百死。二、黄帝发明文字:仓颉、沮诵是史臣发明衣冠:冠冕、衣裳第二节 北粟南稻的农业1中国生产性经济与世界其他地方的比较同:第一,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生产性经济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第二,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由于把捕获的动物驯养成家畜进行繁殖便出现了畜牧业,把野生的植物培养成农作物进行种植便出现了农业。农业是主体。 第三,原始农业本身发展有阶段性。生荒耕作制,熟荒耕作制。异:谷物种类、家畜品种、农耕工具、聚落形态。2中国史前时期农畜业的发展状况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谷物品种。主要农具种类:耕作农具:铲、耒和锄;收割农具:刀和镰;谷物加工用具:磨盘和磨棒。家畜有猪、狗、鸡、牛、羊。新石器早期已经驯养了猪、狗、鸡,猪的驯养最多。居住相对稳定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前提,农业发展又促进大规模聚落的形成,所以聚落状况成了反映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第三节 古陶神玉的世界陶器和玉器的制作是与史前农业相伴发生发展起来的。陶器主要是生活用品,玉器是礼器。第四节 从刻画符号到文字发明1刻划符号到文字发明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陶器发现的刻划符号最多。龙山文化发现了文字诞生的可靠的证据。最可靠的证据是在山东省邹平县丁公村发现的龙山文字。2文字出现的意义文字出现推动中国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如果没有文字,经验知识的积累流传受到时间空间的极大限制,有了文字以后时间空间的限制就相对被打破了。由于文字的发明,中国历代的文明才能通过文字的载体而世代流传。中国的历史从未中断过,中国的悠久文明连绵不断,这些都和文字的发明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五节 龙中国文化奋发精神的象征龙的诞生与原始农业发展有密切关系,它是取多种史前先民熟悉的动物特征糅合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最初作为氏族部落的标志出现,是先民崇拜的对象。1中国文化中的龙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美好和威力的象征,代表兴盛和发达、吉祥和幸运。2龙文化诞生的物证距今6000年以前的濮阳西水坡蚌壳龙图案,被誉为“中国第一龙”。第二章 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哲学第一节 天人之学一、天人关系l天人关系的核心问题:天是有意志的至上神还是无意志无目的的大自然l(1)天是有意志的天神、天命、天道l(2)天是自然界的天体,是茫茫的苍天l(3)夏商周的观点:天命决定人事,据天道以定人事,把天道作为社会秩序、行为规范、人的理想的最后依据。二、天人之学 1重人事轻天道的观点主要人物及思想:孙武:孙子兵法中第一次提出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概念。范蠡:认为国家的强弱、安危,军事上的成败、得失都与是否顺从天时、地利、人和有关。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可缺一,但人和最重要。2“天道自然”的观点主要人物及思想:孔子:论语中关于“天”的对话,记述了孔子对“天”的自然属性的探索。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强调“天”是没有意志的,它的性质如同四时的流转运行,百物的生生不息一样,所以人们要“不怨天,不尤人”正面说就是要靠人自身的努力,孔子这些论断,是“天道自然”的理论萌芽。3“天人相分”的观点荀子:在天人关系上总结了先秦各家各派的学说,吸取了它们的长处,摈弃了他们的的短处,在中国思想史学中第一次建立了“天人相分”的思想体系。4“天人交相胜”的观点唐代刘禹锡提出了“天人交相胜,还相用”(天论)的新观点。第二节 变易之学(“有对”之学)变易之学的主要内容:第一,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观点老子:看到不少“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社会现象,也看到不少“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自然现象,由此认识到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第二,关于“有对“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的观点最早提出有对观点的可能是周易,它通过事物有对,即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来说明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不过这种思想是以卜筮的形式表现的。真正从哲学意义上讲事物有对的,是老子、易传、孙子兵法等书。第三,关于对立双方必有一方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老子一派强调柔弱的作用,认为柔弱是对立双方的主要方面,它决定了整个事物的性质及其转化趋势,提出了一套以贵柔、守雌为特点的辩证思想。以易传为代表的一派与老子相反,它强调刚强的作用,认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提出了一套以自强不息为特点的辩证思想。第三节 会通之学三个表现:1它善于相互辩论又相互吸收,既能看到其学派的短处,又能看到其他学派的长处,既能坚持自己的理论原则,又能克服自己理论上的缺点。(互补)2中国古代哲学善于融会,吸收各门具体学科的思想成果,并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反过来影响各门具体学科的发展。3中国古代哲学善于融会外来文化。第三章 伦理道德与人文文化第一节 传统美德中国民族十大传统美德:(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1仁爱孝悌2谦和好礼3诚信知报4精忠爱国5克己奉公6修己慎独7见利思义8勤俭廉正9笃实宽厚10勇毅力行第二节 中国史学的特色中国史学演变的三个阶段:(1)战国至两汉中国古代史学的定型期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创造了史学的纪传体例,创作了不朽的史学著作史记。东汉班固把司马迁的纪传体例,作了一些调整,以纪、表、志、传的体例撰写了汉书。史记和汉书标志着中国史学的成型。(2)魏晋南北朝至明末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史学成为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独立学术门类。国家开始组织学者力量,官修史书。这一时期史学著作门类更多,有通史、断代史、专门史、人物传纪。(3)明末清初至鸦片战争前期中国古代史学的总结和嬗变时期这一时期史学家和思想家们对于现实政治的批评以及对于理学传统的反思,使古代史学关于历史演变的认识有所深化,并在其中包含有民主思想的萌芽。清朝初年大思想家、学者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宋论,还有顾炎武、黄宗羲等人的著作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例如顾炎武的日知录、黄宗羲的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对中国史学和学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1)学兼天人,会通古今(会通意识)(2)以古为镜,经世致用(借鉴思想)(3)求实直书,书法不隐(实录精神)(4)德识为先,才学并茂(重文传统)第三节 古典文学的人文精神与艺术魅力(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一、 古典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一)文学作品在古代文化典籍中的比重经史子集。集部最多。(二)古典文学的发展历程:1、诗歌的发展历程: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建安七子、(李白、杜甫、白居易)唐诗、宋词、元曲。2、散文的发展历程:尚书、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史记、汉赋、骈文、古文运动,功能:叙事,论说,抒情3、叙事文学的发展历程:小说:上古传说,史传作品,魏晋志怪小说,轶事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清章回小说;戏曲:宋金诸宫调,元杂剧,明清传奇,京剧。诗经、楚辞、史记、汉赋、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曲。(三)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及永久魅力永久魅力:1、爱国忧民的情怀2、具有永久魅力的艺术形象3、脍炙人口的语言:音韵之美,具有强烈的表现力现代意义:1、是传统文化中最易接受的形态(体验)2、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最直接的桥梁3、是其它文化背景的人们了解中国文化的最佳窗口。二 古典文学的辉煌成就诗经、楚辞、史记、汉赋、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曲三 古典文学的文化特征(一)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二)“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三)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第四章 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教第一节 佛教传入与中外文化的融合 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特点:第一,历史最久。从西汉末年直到清代、当代,两千多年,从未间断。第二,影响最深。中国佛教学者客观、实事求是地输入和整理印度佛教文化的成果,也输入了印度语文、印度艺术、医学、天文、数学、哲学。第三,化得最好。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儒家的心性说改造了印度佛教的佛性说,把佛从外在的偶像变成了人的内心信仰“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坛经)。第二节 道教的兴起与多种文化的融合道教的产生: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古代特有的宗教,产生于东汉中叶。该教把老子和道德经加以神化,尊老子为教祖,奉若神明;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作宗教性的解释。其教义主张人经过一定修炼可以使精神、肉体两者长生永存,成为神仙。东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和张角创立的“太平道”是早期道教的两个重要派别。东汉成书的老子想尔注始有“道教”之名。道教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吸取方仙道、黄老道以及经学、墨家等宗教或学派的某些观点和方法逐渐形成的。第三节 佛教、道教与传统文化 佛教和道教积累了大量的经籍文书,留下许多文物宝藏,对中国古代,乃至近代的观念文化,科技文化和形象文化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有过不少重要的贡献。(1)中国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文化影响最大。以思想史为例,中国佛学是隋唐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潮,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承前启后的思想“网结”和纽带。佛学丰富了中国哲学范畴。(2)中国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技文化关系最密切。以医学、化学、药物学为例,道教把内外丹理论与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相结合,把调息、按摩、导引、行气等养生术纳入医疗技术领域,并把炼丹术作为制药手段。(3)佛教和道教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形象文化的发展 首先,在传统国画中出现了文人佛、道画的新品种。其次,在传统文学中产生出一批以佛、道为题材的著名作品,这些作品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和新的命意遣词的方法。封神演义、西游记很多情节出自佛经故事。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石窟的开凿、佛塔寺塔的修建。对汉语的影响:促进音韵学发展,很多日常用语来自于佛教语汇,如刹(ch)那、清规戒律等。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历代王朝政治生活的重要影响:唐朝借提高道教地位推行清静无为的方针,曾发生四次大的灭佛事件,许多农民起义和道教有关(黄巾起义)。对民族性格、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强调与人为善,讲天地良心,相信善恶报应;听天由命、谨小慎微、因循守旧;道教养生及气功有助于养成心境平和、心胸宽阔、淡薄纯净的心理状态。第五章 绚丽多彩的文物殿堂第一节 玉器的文化特征1玉的文化内涵(1)新石器时期中国古代玉器最初是装饰品,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以后,小型玉饰被大型的玉器所取代。大型玉器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它标志着社会等级观念和原始宗教观念正在渗入玉制品。到这时,即使小型玉饰也不再是单纯的装饰品。中国玉文化礼制时代开始到来。(2)商代商代贵族对祭祀空前重视。他们不仅铸造了大批纹饰精美、庄严肃穆、气势磅礴的青铜礼器,也琢制了大量绚丽多彩的玉礼器。西周灭商以后,制定了与宗法制相应的祭祀制度。这一等级制度及其观念在玉礼器的使用中突出地反映出来。对祭祀天、地、四方神祇所用的礼玉种类,分别作了严格区分。对于王和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的封国国君所使用的玉礼品的种类也作了严格区分。玉礼器成为天国和人间的等级标志。西周时代,规模宏大的祭祀,促进了玉器的发展。但由于受等级观念束缚,玉器虽然数量多,但种类却较少。(3)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政治经济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激烈变化。玉礼器的功能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玉礼器开始在朝觐、盟誓、婚聘、敛葬等方面产生作用,轻神重民思想逐步扩大。玉器也更多地被人们用来与君子的德性相比拟。(4)秦汉秦汉之际,玉器中除了圭还有一点礼仪性质,其他玉器都明显成为仅具装饰意义的东西了。玉器的礼制色彩逐渐消失。而汉代玉器由于摆脱了礼制观念的束缚 ,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汉玉雄浑豪放,追求清逸脱俗的艺术美,反映了汉代统一国家的雄风,这时的玉器已向艺术品转化。(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展起来,人们又将玉看成是延年益寿的药物,一度出现食玉之风。但这并未影响玉器的装饰特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综上所述,玉本是自然之物,经人加工制作,成为装饰品和礼器,承载着文化,注入人的思想感情,成为一种象征,反映着社会生活的演进。“玉不琢,不成器”。2中国古代玉器在艺术方面的成就(1)商代商代玉器集前世雕琢技艺于一体,阴、阳线刻、浅浮雕等手法,都运用得自然娴熟,配合巧妙,纹饰纤细而清晰,形体规整匀称。尤其是商代后期,玉器数量众多,纹饰繁复,线条流畅,艺术水平很高。(2)周代西周玉器的艺术风格有简化趋势。在延用商代双线勾勒法的同时,独创了一种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工艺。纹饰常以简洁刚劲的线刻来表现,阴线或双勾阴线的夔纹、凤纹是其代表性图案。东周玉器形式复杂多样,却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追求事物的神似。这时期的玉器绝大多数都有纹饰,凤鸟纹及由夔纹演变来的蟠虺纹相当流行。战国时期则流行云纹、谷纹。玉制品已同金银钿工艺紧密结合。(3)汉代汉代高浮雕和圆雕制品明显增多;镂空器物亦屡见不鲜。(4)唐代唐代玉器作品数量不多,但件件是精品。风格上与同时期金银器的精巧别致、雕塑艺术的饱满豪放和绘画艺术的细致入微结合起来,表现手法则注重写实,以圆雕、浮雕表现作品的外形轮廓,以较粗的阴线体现其神韵。唐代玉器精益求精,象形玉器形神兼备,标志着玉器艺术走出了魏晋以来的低谷,开始走向新的高峰。(5)两宋时期两宋时期,题材多取日常习见的花卉、飞禽、走兽,表现手法普遍采用镂雕,图案或繁密秀丽,或清新雅致,都达到了生活与艺术的高度统一。这一时期,由于金石学兴起和厚古之风勃兴,出现了仿古玉器。宋代玉匠发明了染色、残缺的方法。宋代玉器以其出神入化的镂雕工艺、生动传神的花鸟图案以及别开生面的仿古玉器对后世玉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清静素雅、写实性很强的辽代玉器和以春山玉、秋水玉为突出特征的金代玉器亦有很高的艺术价值。(6)元代元代玉器吸收了宋、金高超的镂雕技艺,浮雕技法也运用得得心应手。图案纹饰主要有花鸟、山水、螭虎、海兽等。花鸟图案的玉器以凌霄花嵌饰最有特色。渎山大玉海玉雕,气势雄伟,风格质朴,粗犷豪放,为元代最具代表性的玉作品。(7)明、清时期明、清玉器集历代玉器之大成。明代玉器造型粗犷浑厚,多以普通人物、日常动植物为题材,镂雕技艺运用极为广泛。在平面玉料上能雕出上下两层不同的图案,而且还能恰到好处地掌握好表面和内部的和谐。纹饰多为花鸟、动物及吉祥图案、人物故事,清秀雅致,情趣浓厚,线条刚劲利落,棱角分明。明代仿古玉的制作也能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清代玉器有大、多、精的特色。它将传统的阴刻、阴线、浮雕、镂雕待技艺发挥得尽善尽美,线如直心,圆如满月,委角圆滑光润,镂雕玲珑剔透,细部加工一丝不苟,给人一种和谐圆满的享受。清代的仿古玉器登峰造极。同时俏色玉技艺也达到顶峰。光彩夺目的明清玉器为中国玉器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第六章 文化的摇篮育才传统教育中的教学关系:1尊师爱生;2启发诱导;3因材施教;3循序渐进;5学思结合;6由博反约;7温故知新;8身体力行;9教学相长。第七章 艺术精品中国书法、绘画第一节 中国书法概说与书法精品 书法的两项基本要求:一要书写汉字;二要使用毛笔。书法的三个要素:一是笔法;二是结体;三是笔意(意趣,风格)。二、书法精品1王羲之兰亭序2褚遂良雁塔圣教序3颜真卿颜勤礼碑4柳公权玄秘塔碑5怀素自叙帖6苏轼黄州寒食诗帖7黄庭坚松风阁诗帖8赵构草书洛神赋9赵孟頫胆巴碑第八章 传统文化的珍品中国医药学与养生学第三节、中华医学的文化特点 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救死扶伤精神。2防重于治、未老养生的治未病思想。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3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4注意调整阴阳的平衡观。5动静结合的恒动观。第九章 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第一节、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 首先,它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从其开始就和农学联系在一起,它不但要求以富于营养的食品维持人的生活,而且更加着重于通过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以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中国的饮食文化具有科学性。其次,中国饮食文化始终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富豪们刻意追求的奢侈和豪华食品,一种则是适合平民百姓生活要求的、多种多样的普通食品。自古以来,有识之士都主张在饮食上注重适用和节俭,这才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主流。最后,中国饮食文化和其他艺术作品相通,使得中国饮食成为享誉中外的真正艺术,其菜系之具特色,其烹饪技巧的复杂和深奥,其外在美与内在味的完美结合,使中国饮食文化成为绚丽多彩的、给人以强烈美感和文化享受的艺术佳品。第十章 古建筑与传统文化第一节、古建筑中体现的传统文化精神传统建筑体现的传统文化精神:1、体现出传统的伦理观念:从庶民的宅院到帝王的宫殿,从院落的经营到城市的布局,处处以严整的格局、井然的秩序来反应人与人的关系及政治伦理规范。2、中国传统建筑很重视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在自然环境中糅入人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师法自然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法则。3、中国传统建筑体现出传统文化追求多样性统一的特点,即所谓“和而不同”、奇偶结合。重视建筑群体的组合,空间序列的安排4、中国传统建筑体现出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塔的形式多样,造型丰富,表现出兼收并蓄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第十一章 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略,此部分不考试) 第十二章 传统文化遇到挑战第一节、西方文化的传播和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时候,一些头脑清醒的进步学者开始反省中国传统文化,试图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出路。19世纪中叶,引进和仿造西方的坚般利炮,培养有近代军事的官兵,是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初期的主要内容。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转向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内容。当时,对西方文化的介绍,带有急功近利的色彩,不重视人文科学著作的翻译,而是侧重于工业机械制造,以及其他实用学科。不过,西方近代主要自然科学的分支学科,大致都有介绍。这是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在中国传播的最初渠道。另一个渠道是近代工业企业和新式学堂的兴办,这就使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开来。在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传入以后,许多学者热衷于用科学知识宣传他们对人生、对社会以及对其他政治问题的见解。19世纪末期,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在中国知识界受到普遍重视,紧接着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也引起许多学者的浓厚兴趣。以严复、梁启超、王国维等人为代表的一批近代著名学者接续了李善兰、徐寿、华蘅芳介绍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工作,并且把他们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层次。严复等人陆续介绍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9-7-6加几课件教学课件
- 8的分解课件图
- 甲亢突眼症的护理
- 教师法法律法规培训
- 糖尿病护理说课比赛
- 老年人护理基础教程
- 骨科病人一般护理
- 正常人体解剖讲解
- 杜甫的生平及诗风探究教学教案
- 脑血管的护理查房
- GB/T 19227-2008煤中氮的测定方法
- 《鱼》 一种提高士气和改善业绩的奇妙方法
- 民航安全检查员(四级)理论考试题库(浓缩500题)
- 临床护理实践指南全本
- 拆墙协议书范本
- 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
- 河南省地图含市县地图矢量分层地图行政区划市县概况ppt模板
- 绩效管理全套ppt课件(完整版)
- 钢筋锈蚀原理及应对措施案例分析(54页图文丰富)
- 核电站安全ppt
- 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毕业论文--展会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