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女性主义伦理思想解析.doc_第1页
生态女性主义伦理思想解析.doc_第2页
生态女性主义伦理思想解析.doc_第3页
生态女性主义伦理思想解析.doc_第4页
生态女性主义伦理思想解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女性主义伦理思想解析 导读:生态女性主义伦理思想解析一、保罗泰勒对理性情感二分法的非批判性使用(PaulW.Taylor)是生物平等主义的代表人物。在尊重自然:一种 环境伦理学理论(RespectforNature: ATheoryofEnviron生态女性主义伦理思想解析生态女性主义伦理思想解析一、保罗泰勒对理性情感二分法的非批判性使用(PaulW.Taylor)是生物平等主义的代表人物。在尊重自然:一种 环境伦理学理论(RespectforNature: ATheoryofEnvironmentalEthics,1986)一书中,他首次阐述了生命 平等主义理论,建构了一套完整的生物平等伦理学体系。泰勒认为, 应该把生命本身看成是具有自身生活目的的存有,对它的尊重应该建 基于它们本身(fortheirownsake),而以关怀者自身为导向的尊重并 不是真正的尊重。普鲁姆德赞同泰勒的这个观点,但泰勒把尊重看成 是一种普适的、去利益化的道德态度,普鲁姆德认为这其中隐含了康 德的理性情感二分法。在生物平等伦理中,泰勒以康德的义务论为 基点,阐明了尊重自然这个态度的性质。他认为尊重自然和爱自然不 同,尊重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人感情,也不是持此种态度的人和接受此 种态度的他者之间的一种私人关系。“对自然的尊重并不排除情感上 的关怀和对生命物的关心。一个人可能出于简单的善良意图而不去伤 害它们。但具有此种动力并不意味着同样具有一种尊重的道德态度。 你有为了野生动植物本身的内在价值去保护它们的愿望,这本身虽不 违背对自然的尊重,但也不表明你具备这种尊重态度。具备此种愿望 的人应该理解到,使这种愿望付诸实施的行为是出于伦理上的义务; 而且,即使没有这种主观愿望存有,他们也将受到这种义务的驱使去 作为或不作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说这个人真正具有对自然的 道德尊重”。在泰勒看来,尊重与关爱的区别是:尊重自然的态度 不是建立在情感诉求上,而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只有在这种 情况下,才能说这个人真正具有对自然的道德尊重”。于是,道德 被赋予远离情感和个人偏好的核心特征,对自然的尊重变成一种本质 上的认知性行为。普鲁姆德认为:“这种论述依据的是我们所熟悉的 理性情感的尖锐对立,它把愿望、关怀和爱看成仅仅是个人 的和个别的,并与普适性和无私性相对立。”泰勒从康德的 普适法伦理学出发,认为道德是理性的领域,把女性的情感看成是本质上是不可靠的、不值得信任的和道德上不相关的低等物,需要受到 优越和无私的(当然是男性的)理性的统治。如此的理性情感二元 对立维护增强了人自然的二元关系网络。康德的普世伦理要求负责任的个体在同样的条件下无所偏袒地对待所 有人。查尔斯泰勒(CharlesTaylor)宣扬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考虑原则, 它赋予所有利益同样的权重,并迫使道德主体站在他/她自己的处境之 外以保持一种公正的立场。事实上,这样一种普适性是在漠视差异, 通过把他者看成另一个主宰和一个延伸的自我而被包含在道德领域里。 就像塞拉本哈比(SeylaBenhabib)所说的:“道德上的不偏不倚意味 着认定他者与我自己一模一样。”约翰罗尔斯(JohnRawls)的新社会 契约论也是如此。在罗尔斯的契约论里,道德互惠的前提是“无知之 幕”(veilofignorance),事实上是使选择者看不到与自我不同的他 者,而仍是一个个自我。那些不能被吸纳进自我王国的事物被排除在 这样的道德领域之外。同样,利奥波德(AldoLeopold)在“大地伦理” (landethic)中、罗德里克纳什(Rod-erickFrazierNash)在大自 然的权利:一种环境伦理学史(TheRightsofNature: AHistoryofEnviron-mentalEthics,1989)中、沃里克福克斯 (WarwickFox)在深层生态学与生态女性主义的对话和论辩 (TheDeepEcology-EcofeminismDebateanditsParallels,1989)中, 都把道德关怀领域的扩展和赋予自然道德权利看成是对道德抽象性和 普适性的最后完成。它远离个别性,我的自我,我的家庭,我的部 落是对自私的抛弃。在它越来越远离原始的自私的过程中,它离 文明越来越近,他们认为这种发展是道德的进步。在这场远离本能利 己主义的长征中,自然是最后需要被纳入进来的。道德进步的标志就 是越来越抽象的道德原则,它日渐远离人类本性中所谓的自然部分。 普鲁姆德认为,这种道德生活如道德抽象化过程的男性模式,“并不 一定是一种进步,对个别他者的关怀与普适道德关怀之间的对立是对 应于公共(男性)与私密(女性)空间的。于是,它成为一系列二元 关系的一部分,在这种对立中,西方对自然的传统看法中存有的问题 仍然没有解决”。二、否认差异的“深层生态学”“深层生态学”(DeepEcology)由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 (ArneDekkeEideNaess)在 1973 年第三世界未来发展研讨会中提出, 后经德韦尔(BillDeval)、塞欣斯(GeorgeSessions)、福克斯 (WarwickFox)等人的努力而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环境哲学。深层生态 学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的核心在于人和自然的疏离,所以把解 决生态问题聚焦于对断裂的补充,主张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把人 与自然的关系当作一个整体来考量,试图以自我与自然之间的“同一 化”来解决两者之间的分离。基于此,福克斯、塞欣斯等深生态学家 转换了对“自我”的传统理解,把自然看成是自我的一个维度,并由 此形成关于认同(无差别论) (theindistinguishabilityorholisticself)、扩展(自我延伸论) (theexpandedself)、超越(自我超越论) (transcendedortranspersonalself)的三种自我概念。普鲁姆德认 为,这三种自我的解释并没有解决二元论所导致的“断裂的问题”, 并导致产生个人主义和理性利己主义。(一)无差别论无差别论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自然和自我之间没有 任何界限存有。这种自我依赖于认同命题(identitythesis)。乍看 起来,这是对人类自然二元论的拒绝。在这里,“他者不是别人, 就是你自己”。就像澳大利亚环保主义者约翰锡德(JohnSeed)所说: “我保护雨林就是作为雨林一部分的我保护我自己。我是雨林中最近 变得有思维水平的那一部分。”这样的无差别论无视二者之间的差 别,实际上是自我与他者的合并。普鲁姆德认为,这种无差别论的自 我概念是通过遮蔽人与自然之间的差异来解决断裂问题,认定任何事 物都是其他事物的一部分,而且它们之间无法区分。这种认为自己 “被授权代表其他存有去行动”、用自我来代替他者的做法,是拒绝 承认和尊重自我与他者之间的边界和差异。“只有主宰意识才会去尝 试破坏边界,宣称自己能够包含、穿透和穷尽他者,而这正是征服的 标准观点的一部分,对女性、对奴仆、对被殖民者和动物都是如 此”。我们不但要理解到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延续性,也要理解自然世界的独立性和差异性。同时,自然界中的各种存有的需求与我们的 需求也是不同的。自我和他者的合并的无差别论不能解决利己主义自 我理论产生的问题。(二)自我延伸论在深层生态学中,“同一性”既可指“同一”(identity),又可指“同情”(sympathy)或移情(empathy)。延伸 的自我依赖于移情命题(theempathythesis)。与其他存有的同一化 会导致一个扩展的自我,把所有那些我们同情的对象都包揽在内。福 克斯认为,我们应该力争使这个自我变得愈大愈好。世界上所有存有 物就是“我”的“大我”,“当我说老虎、海龟抑或长臂猿的命运就 是我的命运时,我表达的就是这样的感受”。这实际上还是对应着 人类中心。普鲁姆德认为,这个延伸的自我并不是对利己主义的批判, 而是利己主义的扩展,是自我利益的延伸。它错误地假定人的本性是 趋利,自我牺牲是利己主义的代替物。“要在保护自然的过程中获得 人类利益,要么是通过延伸的自我为自然利益服务,要么是走自利的 老路”。可见,深层生态学隐匿着利己主义,他者能否被自我扩展 而获得道德上的认可取决于他者的差异被否定的水准和他者被吸纳进 自我的水准。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人类殖民主义,无法给大自然以 应有的作为一个真正的“他者”独立于人类的利益和目的。超越的或超个人的自我(transcendedortranspersonalself)。这种 自我预设了战胜命题(tri-umph-overthesis),人们要通过克服或者 战胜个人或个体的自我,以及自我对特定关怀、个人情感和感官的迷 恋,努力实现对所有特定对象的毫无偏见的认同。在这里,福克斯把 个人、个别性当作自私和腐朽加以强调,把个别事物当作比整体的劣 等的存有而强调。这使深层生态学表现了与特殊性相对立的普适性。 普鲁姆德认为,这种观点反映了理性主义中普遍特殊的二元对立, 也反映了其对与女性相关的特殊领域的贬低,所以,其超个人生态学 的男性色彩更浓厚,仍未解决人自然二元论和其他二元关系相联系 的问题。深层生态学并没有研究多种相互作用因素之间的关系,如自 我与他者、人与自然等,它基本上只考虑一个因素,即自我。在这种 理论中,自然作为他者的角色被抹杀了。“深层生态学的合适解释框架要处理的并非是如何对待非人类世界的价值,它基本上注重的是自 我的本质和可能性。或者能够说,它要考虑我们是谁、我们能成为什 么样的自我,以及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自我这样更广泛的问 题。”能够说,深层生态学家的研究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研 究,他者被注意到仅仅他者对自我有所反应,他者成为自我定义的一 个工具。三、重建美德伦理既然主流生态伦理和深层生态学没有摆脱二元对立和理性主宰的模式, 普鲁姆德主张生态女性主义要提供一种辩证的、理性的对待人与自然 关系的进路,要在“延续性海洋”和“差异性沙漠”中寻找第三条出 路。“我们应该避免在主流理性主义概念之下建构一种生态道德理论, 并转向基于美德的伦理学”。特别是美德伦理(virtueethics)情 感主义的分支,即 20 世纪后期的以卡罗尔吉利根(CarolGilligan) 和内尔诺丁斯(NelNoddings)为代表的关怀伦理(careethics)。不 过,必须注意的是,这种伦理重构所涉及的不但是对被压迫和低估的 自然实行重新肯定和定义,也要对以前的主宰身份实行重新建构。为 此,普鲁姆德选择“相互性”和“意向性”来重新定义自我与他者。(一)“意向性”他者自从 1874 年奥地利哲学家弗兰茨布伦塔诺 (FranzClemensHonoratusHermannBrentano)在经验观点的心理学 (PsychologyFromanempiricalStandpoint,1874)中提出唯心主义的 “意向性”(In-tentionality)概念,意向性就被现象学视为人类心 智的最重要标志。意向性即心灵活动的指向性或关于性。普鲁姆德 选择意向性来重建心智与身体(自然)之间的关系。已有研究指出, 试图通过意向性的内在逻辑特征把心智和自然隔绝开的长达一个世纪 的理论努力已经失败。例如,卡尔加里大学哲学教授马丁 (C.B.Martin)指出,意向性的多个指标,比如不同形式的指向,是 内在于因果顺序的,并普遍存有于自然界中,包括能够实行复杂的指 向性的调整和调节的意向状态系统。“这样的系统能够在非心理性和 心智性的事物中找到,甚至在无机的自然物中都存有”。意向性这个概念被视为一种失败,原因恰恰是它们不能决绝地划清心智范畴和 自然的界限。如果我们选择以意向性角度来对待地球上的其他存有, 类心智的特征分布在自然的每个角落,并成为理解和认知自然的必要 元素。并且,在不同的类心智属性和拥有它们的不同存有之间,都存 有着高度的差异性。“意向性像一把大伞一样庇护着那些更为细微精 确的心智判断标准,如知觉、选择、意识和目标指向性(目的 性)”。所以,它能够在不同化他者的情况下建立延续性,体现出 自然令人惊叹的丰富性、异质性。因为在意向性系统中,差异是种类 性的而非同一轴线上的水准变化,所以,它更利于建立一种非等级制 的差异概念。意向性概念将每个人置于多种可能性和交互之中,而 这些交互并不但仅以我们为中心。我们所遇到的每一个其他存有都是 潜在的意向性主体,它们能够改变我们,我们也能够改变它们。于是, 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和持续的交流就变得能够想象了。地球上的其他存 有将不但仅被看成是能够操控的对象,而是“其他国家” (othernations),它们有自己的根基、派别和分支,我们必须相互 满足各自的条款。这些条款必须剔除那些傲慢的假设,即认为对地球 上其他存有的了解是可穷尽的,并转而承认,它们无尽的异质性随时 能够超越我们的认知和欲求。所以,意向论有助于我们从伦理与政治 的维度去重建我们与地球上其他存有之间的关系。在这里,伦理的定 义应是对他者的需求、目的、方向和意义的回应。(二)相互性自我杰西卡本杰明(JessicaBenjamin)在爱的盟约 (TheBondsofLove:Psychoanalysis, Feminism,&theProblemofDomination,1988)中吸纳了梅兰妮克莱恩 (MelanieKlein)的研究对象关系理论和黑格尔关于主宰 奴隶辩证法中的交互主体性的叙述,并通过跨主体的互动,发展出 深具启发意义的相互性自我理论。普鲁姆德用“相互性自我” (mutualself)来理解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在相互性理论之下,他/她 不是简单地受制于这些关系,被他者消融、压制和定义,他/她是这些 关系的积极的参与者和决定者。形成这种自我的相互性不但适合于他 者的存有,也要求他者必须存有。“他者以其充足的差异性为自我创造出了一个边界和轮廓,而在与他者的积极交换中,我们感受到了一 种亲密”。一个相互性的社会自我,包含尊重、友谊和关爱,会把 他者作为另一个自我来对待,是和我不同却同样拥有主体性的存有, 它制约着我。一个相互性的生态自我应该理解到地球上其他存有具有 的主动性与意向性,他们和我一样,也在地球这个社群中占据一席之 地。但他们是与我不同的存有并制约着我的行为。要解构自我他者 二元论,既要理解到相似性,更要理解到相异性。“这意味着既不把 他者视为与自我完全疏离和断裂的,也不把它同化并成为扩大了的自 我的部分”。特别是相异性体现了作为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的相 异个体之间的互动,并能够相互改变对方。所以,普鲁姆德强调, “对差异的理解在建立与地球上其他存有之间的共同性关系时是极为 关键的”。普鲁姆德认为,传统伦理学带有对这种差异的扭曲,并 随之将其带入生态伦理中。“于是,为了给予他者以道德上的考虑, 就需要将其打扮成自我的模样”。(三)重建广泛关怀的美德伦理普鲁姆德主张把权利这个概念从道德 舞台上驱除,代之以美德为基础概念,如关怀、尊重、感恩、友爱、 团结和同情等。这些概念本身就抗拒理性情感、普遍个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