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课程标准了解明朝内阁 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 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纲明朝内阁 清朝军机处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的影响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 温故知新 秦朝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两汉 隋唐 中央 三省六部制 地方 元 宋 中央 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 三司 枢密使 地方 皇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以至消失 中央权力加强 地方权力缩小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线索 2 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线索 3 史料链接 两汉时期 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 丞相竭见皇帝时 皇帝起立 赐丞相座 丞相病了 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 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但到宋朝 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 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 有一天 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 开始大臣们还坐着 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 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 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 座位已被撤掉 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明代自朱元璋起 明文规定 大朝议 须 众官皆跪 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 说明了什么问题 4 明清政治制度的特点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明清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 2 清朝设立军机处 推行密折制 1 明朝废除丞相 权归六部 设立内阁制 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积极 促进多民族融合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消极 A 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 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 压制了民主思想及科技发展 5 一 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1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权分六部明太祖说 自秦始置丞相 不旋踵而亡 汉 唐 宋因之 虽有贤相 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 专权乱政 我朝罢相 设五府 六部 分理天下庶务 彼此颉頏 不敢相压 事皆朝庭总之 所以稳当 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 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 文武君臣即对劾奏 处以重刑 明史纪事本末 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存在哪些危害 是秦速亡的原因 各朝丞相多是专权乱政的根源 妨碍皇帝行使权力 强化皇权 根本 1 明太祖废除丞相原因各朝丞相是专权乱政的根源相权过大 威胁皇权 根本 6 导火线 胡惟庸案明初 朱元璋对丞相胡惟庸专权擅政的举动极为不满 洪武十三年正月 有人上书告胡惟庸谋逆 朱元璋遂以 枉法诬贤 蠹害政治 等罪名 将胡惟庸处死 胡死后 其谋逆 罪状 陆续被揭发 朱元璋为肃清 逆党 株连杀戮者达3万余人 前后延续达10年之久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 并不许立丞相 臣下敢有奏请立者 文武群臣即时劾奏 将犯人凌迟 全家处死 朱元璋 皇明祖训 7 明太祖曾说过 自秦以下 人人君天下者 皆不鉴秦设相之患 相从而命之 往往病及于国君者 其故在擅专威福 这表明A 秦朝以后设相制度都是错误的B 明太祖不希望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C 要提防丞相专权的现象D 明太祖意欲废除丞相 8 2 废除丞相制度 权分六部1376年 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 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 设立布政司 都指挥司和按察司 分管地方行政 军政和监察 三司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 这样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 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那时 掌握实权的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 擅权专恣 1380年 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同时下令废除中书省和丞相 9 中书之政 分于六部 六部分割了原来宰相的权力 成为皇帝之下中央处理政务的最高一级机构 六部在明初地位很高 但明中叶以后 既受制于内阁 又受制于宦官 权力大不如前 10 3 影响 消除了皇权与相权间矛盾 有利于君主的独裁专制 社会的兴衰完全维系在皇帝身上 政令的可行与否起决于皇帝的个人喜好 增加政策失误的可能性 重用文化素质低下的太监参与国家管理 导致决策的科学性降低 增加政局的不稳定性 皇帝政务繁多 身心疲惫 11 黄宗羲在 明夷待访录 中说 有明之无善治 自高皇帝 指明太祖 罢丞相始也 这话反映了黄宗羲的基本观点是 A 明朝建立以来就没有 善治 B 罢除丞相不是 善治 C 明朝不应该罢除丞相 D 罢除丞相后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解析 有明之无善治 即自明朝建立以来没有 善治 D 12 2 内阁制度形成 1 原因废除丞相后 皇帝政务繁多 据史料记载 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 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 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 也有讲两三件事的 共计有3291件事 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 作为侍从顾问 协助朱元璋处理如此多的奏章 13 14 2 形成与发展明成祖 永乐帝朱棣 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值文渊阁 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正式设立内阁制 后来内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日益提高 纵观明代 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 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 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 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 15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明内阁政治地位上升情况 O 侍从顾问 参与机密事务决策 票拟权 部权尽归内阁 明内阁政治地位演变图 16 3 特点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 只备论思顾问 原非宰相 神宗实录 卷五一一页人尝谓辅臣 内阁大臣 拟旨 几于擅国柄 乃大不然 见其所拟 帝一一省揽审定 有不留数字者 虽全当帝心 亦必更易数字 以示明断 有不符意 则驳使更拟 再不符意 谯让随之矣 政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不是明朝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只是一个咨询机构 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17 议一议 内阁首辅 宰相 P12 1 18 宰相制与内阁制有何区别 宰相 是皇帝的助手 参与国家大事决策 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 是常设部门的官员有属官 其地位十分巩固 内阁 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 不是国家的正式部门 无属官 并无决策权 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 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 职位 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 一旦失宠 地位便一落千丈 19 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皇权 法定 制度赋权 非法定 咨询机构 20 明朝的内阁制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 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无决策权 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 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 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 并代表国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 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 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21 概括明代内阁制度的特点 明代皇帝的秘书处称为内阁 秘书便是内阁大学士 太祖 成祖时代 皇帝自己处决事情 口头吩咐大学士代笔 大学士自然只如一秘书 后来皇帝年轻不懂事 事事要谘询大学士意见 而且皇帝因于自己不懂事 也怕和大学士们时常见面 内外一应章奏 现由大学士看过 拿一张小签条 写出他们意见 附贴在公事上 送进宫里 在由皇帝细阅决定 这在当时叫做 条旨 就是向皇帝分条贡献意见的意思 又称 票拟 是说用一个小条子 即票 拟具意见 送皇帝斟酌 待皇帝自己看过 拿这条自撕了 亲用红笔批下 名为 批红 亦称 朱批 批好拿出去 这便是正式的谕旨 参与处理国政 秘书 票拟 22 自宪宗成化以后 到熹宗天启 前后一百六十七年 皇帝都没有召见过大臣 皇帝有事交付与太监 再由太监交给内阁 内阁有事 也同样送太监 再由太监呈与皇帝 这样 太监就慢慢地弄了权 甚至皇帝嫌麻烦 自己不批公事 私下叫太监批 批红的实权 落到太监手里 掌握政府一切最高最后的决定权 张居正是神宗的师傅 而且又是内阁大学士 然而先生见不到学生面 大学士照政制论 是无法主持政令的 于是张居正只有同司礼监勾结 他才能舒展抱负 来策动当时的政事 但当时朝臣大家都反对张居正 说他不像前朝宰相 不是政府正式的行政首长 不该弄权专政 这批评实在也不错 当时尚书六部才是政府最高行政长官 他们只须听命于皇帝 并不须听命于内阁 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第四讲 受司礼监 太监 牵制 无实权 指挥不动六部百司 23 4 内阁的影响 A 君主专制强化 钱穆说 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 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 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 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 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B 宦官参政 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 入阁办事者 职在批答 犹开府之书记也 其事既轻 而批答之意 又必自授之西后拟之 可谓有其实乎 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 今之宫权 宦官 也 司礼监太监牵制内阁 宦官参政专权 24 关于明代内阁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 设内阁制B 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C 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D 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解析设置内阁制的是明成祖朱棣 因此A项错误 内阁设立之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 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B项说法正确 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 C项错误 明代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 取代之说不符合史实 25 利玛窦在 中国札记 中说 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 但 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 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 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 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 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A 政府的主要形式不是君主制B 内阁掌握着行政大权C 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D 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解析 A 政府的主要形式不是君主制与材料 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 不符 排除A 作出最后决定的还是皇帝 与大臣只是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 所以排除B C 虽然最后作决定的还是皇帝 但皇帝必须与大臣只是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 所以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所以正确选项为D 26 二 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军机处的设置 雍正帝 清初 中央政权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 设内阁 置六部 但还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其权力凌驾于内阁 六部之上 凡军国大事都由其决定 皇权受到限制 雍正年间 用兵西北两路 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 连日值班 者多虑漏泄军机 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 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 值 缮写 后名军机处 地近宫廷 便于宣召 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 重臣 于是承旨 出政皆在于此矣 引自赵翼 檐曝杂记 军机处 1 原因直接原因 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 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根本目的 加强皇权 27 2 军机处的职权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跪受笔录 传达圣旨 说明 军机处不是 决策 机构 它只是将皇帝的旨意跪受笔录 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 职能的演变 由最初单纯协助处理军事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 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28 3 特点军机处 直 值 庐初仅板屋数间 属员 直舍仅屋一间半 赵翼 檐曝杂记 军机处 1 简 机构简单 有官无吏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 天子无日不与 军机 大臣相见 即承旨诸臣 军机大臣 亦只供传述缮撰 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 军机大臣年序表 2 精 人员精干 军机大臣均由钦定 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 3 速 办事效率高 4 密 地处内廷 外界干扰少 政治决策封闭性的特征更为明显 隆宗门内军机处 29 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 依样葫芦画不难 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样旧葫芦 要把葫芦仔细看 该诗直接说明了A 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 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处理军国大事 B 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 完全被视为走卒 C 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 替皇帝处理政事 D 军机处的设置 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解析材料很形象的反映了清朝军机大臣的工作特点 一切围绕皇帝 听命于皇帝 只是皇帝的办事员 没有任何实权 不能决策任何军政大事 故答案选A项 30 孟德斯鸠在 论法的精神 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 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 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 毋宁说是管理家政 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这一论断的是A 实施行省制度B 废丞相 权分六部C 设立内阁制D 增设军机处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 统领六部 处理各种事务B 参与决策 并负责朝廷各种事务C 参与机要政务 但没有决策权D 负责各地的军政要务 31 4 军机处设立的作用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 天子无日不与 军机 大臣相见 即承旨诸臣 军机大臣 亦只供传述缮撰 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摘自 清史稿 军机大臣年序表 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 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 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a 精简了行政办事手续 提高了工作效率 b 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32 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 自设军机处 名臣贤相不胜指屈 类皆小心敬慎 奉公守法 其弊不过有庸臣 断不至有权臣 军机处虽为政府 其权属于君 若内阁 则权属于臣 这说明军机处 防止了大臣专权 强化了君主专制 削弱了内阁的权力 扩大了统治基础A B C D A解析 从军机处导致 有庸臣 不至有权臣 来看 是符合题意的 至于削弱内阁权利和扩大统治基础 不仅史料尚未提及 而且不符合史实 因此带 或带 的选项都应排除 33 1 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 1 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 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 2 大事集权 小事放权 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二 中央集权加强 清朝的边疆政策 34 2 举措 设机构 理藩院 注意宣政院 对于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给予特殊重视 改土归流 西南地区 35 改土归流 西南地区 原因 土司世袭 形成割据势力 不利中央集权 含义 见书本知识链接 过程 明代永东年间 开始 清代雍正年间 大规模 意义 A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B 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 C 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D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6 3 清朝边疆政策的历史作用 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强化了中央政府对边境地区的管辖 近代中国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 康熙 雍正 乾隆 37 同一时期西方世界的巨变 政治 经济 对外关系 思想文化 英法美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英法美相继完成工业革命 积极开拓殖民地 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先后出现 近代自然科学迅速发展 牛顿力学体系形成 38 总结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1 专制程度空前强化 废丞相 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2 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 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39 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出如下总结 皇帝从资历较浅 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 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助机构 当这些辅助机构和官员的权利较重时 皇帝又从更新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 有意架空原有的辅助机构 剥夺其实权 皇帝的权力更加强 这种权利的不断转移与分散 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能够印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有 西周分封制 西汉 中朝 的建立 明朝的内阁制 清乾隆帝建立军机处A B C D C解析 材料反映的信息的意思是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 即皇权不断加强 不断分散和削弱相权 汉武帝提拔一批低级官吏为郎 加以侍中 给事中 常侍等头衔 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 组成决策机构 中朝 原以丞相为首的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为 外朝 中朝决策 完全秉承皇帝旨意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明朝内阁制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皇帝秘书性质的机构 但到了大明成化 弘治朝之际 内阁制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 大明万历朝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 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 而内阁首辅变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军机处只是跪受笔录 是清朝皇权空前加强的重要标志 40 回顾一下 秦朝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两汉 隋唐 元 宋 明 废除宰相制度 设立内阁 清 设立军机处 皇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 中央权力加强 地方权力缩小 发展线索 41 三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作用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巩固和社会安定 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和繁荣 康乾盛世 消极作用 1 封建制度走向腐朽衰落 专制制度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政治 2 严重阻碍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导致中国社会的落后 经济 3 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阻碍科技发展 思想文化 42 钱穆在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认为 从秦到清两千年 我们对以往的传统政治 至少不能很简单地说它是专制政治了 下列能够支持该论点的是 西周宗法制 西汉察举制 隋唐科举制 明清内阁制A B C D 解析 材料观点指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有一些民主 公平的意味 比如察举制 科举制在选官方面体现了一定的民主 以及三省六部等体现行政上的民主 选择C项 43 四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 皇权至高无上 权力高度集中2 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缺少自主权3 相权不断削弱 皇权不断强化4 君主专制 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5 政权与神权相结合 以神权作为政权合理性的依据 6 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 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 7 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 8 实行人治 44 地方服从中央 最后听命于君主 中央集权制度的两大趋势 趋势 特点 中央政治制度 不断地削弱相权 强化皇权 君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地方政治制度 趋势 中央日益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 特点 45 明史专家吴晗在 朱元璋传 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 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 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 一坐群站 到了明代 不但不许坐 站着都不行 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同坐到一坐群站 再到一坐群跪 说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 中央的权力日益向皇帝集中 D 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君臣关系 A项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不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反映内阁制度以及分割相权的信息 因此B D也可排除 故答案为C 46 47 48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 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 下列史实中 发生在清朝的是A 与吐蕃和亲 设置羁縻府州B 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C 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 青海部分地区D 册封哲布尊丹巴 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 D 49 皇权与相权自秦朝以后 皇帝为了集中权力 不断削弱相权 唐朝曾以中书令 侍中 尚书令共议国政 行使宰相职权 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 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问题 10分 1 下图反映了汉 唐 明 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 按示例完成空格 6分 2 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4分 答案 1 答案1 内朝或中朝 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 内阁制度或内阁 6分 2 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 以成决策核心 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 宰相 之职 以形成相互牵制 答案2 归纳出两种方式 但对作用的描述只是题干的同义反复 2分 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 以加强皇帝权力 令多人共行 宰相 之职 以削弱相权 50 命题立意中央集权制发展演变历程 立意分析 通过此角度命题 系统把握这一制度的演变历程 深化认识其两个趋势 即皇权加强 相权削弱 中央权力加强 地方势力削弱 通过理清发展脉络 牢固把握主干知识是探究历史的重要方法 51 深层探秘 从历史角度 为巩固统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早餐美食课件
- 2025版屋顶光伏板防水保护工程合同
- 2025版房地产售后回租包销服务协议
- 早道日语课件
- 2025版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税务筹划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地质灾害勘查合同范本范本
- 2025版能源企业退休技术专家聘用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桥梁检测与养护综合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防火涂料施工项目设计与施工总承包合同
- 2025版学校教室装修施工合同页5
- 设备调剂管理办法
- 生活污水管网改造提升工程建议书(模板)
- 蓝天救援队规定管理制度
- 银监会手机租赁管理办法
- 常见上肢骨折护理常规
- 2025建筑安全员考试题库
- 军工领域涉密项目保密风险评估及防控措施
- 2025发展对象考试题库附含参考答案
- 危险废物突发事故应急演练方案
- 老年衰弱护理课件
- 供应商准入管理制度及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