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doc_第1页
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doc_第2页
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doc_第3页
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doc_第4页
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名的想像: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陆 晔、潘忠党*专业主义正在日益成为中国新闻界和新闻与传播教育界的一个重要议题。它的内涵是什??它如何正在中国新闻改革中形成?它的形成过程如何反映出中国新闻改革中的各种矛盾和张力?这些是本文力图回答的问题。本文强调,专业主义是一套论述新闻实践和新闻体制的话语,它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它还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模式。我们从新闻从业者如何期待及建构专业名望入手,以考察在改革中的专业主义话语实践。本文显示,专业主义在中国有多个传统的渊源,面临各种力量的制约,在实践中具有碎片和局域的呈现。专业主义话语的建构过程是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向面。通过我们的分析,本文显示,专业主义的话语在中国新闻改革过程中具有解放的作用,预示着更加深层的变革。关键词: 新闻改革、专业主义、新闻实践、话语实践、专业名望、社会转型如何考察二十余年中国新闻改革这一历史的动态?其中一个取向是分析具有解放意义的关键概念(包括关键字和理念)与改革实践之间的历史勾联(articulation),也就是考察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张力、渗透、和整合及其历史表现。 (1) 采取这样的分析角度,有学者显示,资讯、传播、受?等西方传播学概念在八年代初的引入,在新闻改革中有着理念和话语层面的解放作用,激发并合理化了很多改革实践(李良荣,1995b;Zhang, 2000)。当前,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正成为新的话题(郭镇之,1999),它如何与新闻实践相互勾联,也就成了我们理解当前中国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新闻工作是门职业(occupation),当称之为专业(profession)时,我们特指从事新闻工作必需特定的专业技能、行为规范和评判标准,而这些又必须通过专门的训练才能获取,并为新闻从业者所共用。 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的概念则远远超出了上述职业特征。它还包括一套定义媒介社会功能的信念,一系列规范新闻工作的职业伦理,一种服从政治和经济权力之外的更高权威的精神,以及一种服务公?的自觉态度。它在西方的?生,有着特定的语境和历史条件,其中包括市场经济的环境,自由民主的政治体制(liberal democracy),服务行业的专业化(Macdonald, 1995; Larson, 1977),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独立、自主的传媒。在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新闻工作的专业主义成为显要议题,这本身就是社会变革的一个标志,它反映了新闻改革面临新的挑战,其核心就是新闻工作者如何应对商业营利、服务公?利益和政党宣传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这里所说的专业主义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但是,新闻改革已经涉及到了很多符合专业主义的内容,其中包括反对假、大、空,以事实说话;强调贴近生活,提高媒介的服务性;反对有偿新闻,提倡新闻业的职业伦理;呼唤舆论监督以及内容采编和媒体经营的分别管理等等。可以说,经过二十余年的新闻改革,建立新闻专业的信念、伦理和规范,已经成为新闻改革过程中新闻实践的重要内容,新闻工作的专业主义已经呼之欲出。只是与西方国家比较,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自己的特征,因为中国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条件。在西方社会,新闻的专业主义是服务于既定体制(the establishment)的意识形态(Hackett & Zhao, 1998; Tuchman, 1978; Said, 1994),在中国的新闻改革过程中,它却具有重构媒介和新闻从业者的社会角色与功能、以及改变新闻实践逻辑的作用。因此,新闻工作的专业主义在中国正在如何形成是具有理论意义的新现象。本文从一个角度切入,探讨新闻从业者在社会转型期如何建构和表述他们的专业理念。我们将这个角度称为成名的想像。这里所谓的成名,即成为著名的新闻从业者,或者是获取专业或职业的名望(fame)。这种名望包含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对新闻从业者的角色的期待,以及评判新闻从业者及其成就的标准和价值观念。这里所说的想像,就是通过话语和实践对这些理念的表述。 成名的想像因此是一种话语实践(discursive practices),即新闻从业者将专业理念沉淀于新闻实践,并通过新闻实践加以阐述的社会活动;它是理念与实践活动、个体与同行的群体、个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一个结合点。从这个角度切入,我们可以考察新闻改革过程中理念与实践的勾联。同时,由于中国新闻从业者历来被认为是中国知识份子之一部分,因此,中国知识份子在社会转型中的角色转变,就成为我们考察的一个重要底色。壹、专业名望:象征体系及其历史的继承一、专业主义与成名想像西方社会学界对专业化(profssionalization)的研究显示,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职业,其职业角色通过职业理念和精神的内化而形成,强调个体在从业过程中的社会道义和服务公?的责任;专业化程度较低的职业,其职业行为更多地由外部控制而非来自内部压力(Vollmer & Mills, 1966)。这种研究应用一些社会学的标准,考察一个职业是否已经形成为专业。这些标准就是专业主义的具体表现。在行业层面,它们包括?专业知识的积累,?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必需的系统训练,?专业实践的资格认可,?彰显专业精神的范例,以及?确认这些范例的行业内部机制和行业组织的自律等(Wilensky, 1964)。落实到个体,这些标准就是一系列内化了的专业信念、价值观、行为标准和从业实践的规范。专业化就是进入这一行业的个体通过社会化的过程实现这种内化(Beam, 1990; McLeod & Hawley, 1964; Splichal & Sparks, 1994; Johnstone, Slawski, & Bowman, 1976; Weaver & Wilhoit , 1996; Windahl & Rosengren, 1978)。采用这样的研究取向,虽然学者们对新闻业是否已成专业常有不同的结论。但不可否认,从事新闻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能越来越需要专业的训练,并且整个新闻行业有它的道德标准和职业信条,有专业组织阐述和执行这样的行为规范。也就是说,在西方,新闻业已经形成了阐述这些专业特征和理念的一套话语,并且有相对独立于商业和政治利益的行业规范机制。因此,新闻从业者通常被当作专业传播者(professional communicators)来研究(Ettema, Whitney, & Wackman, 1987; Tunstall, 2001)。西方新闻工作专业主义的核心是决定专业特征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传媒具有社会公器的职能,新闻工作必须服务于公?利益,而不仅限于服务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新闻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导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宣传员,或政治、经济利益冲突的参与者或鼓动者;?他们是资讯流通的把关人,采纳的基准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而不是任何需要向社会主流灌输的意识形态;?他们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评判事实的真?,服从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而不是臣服于任何政治权力或经济势力;?他们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之上的专业规范,接受专业社区的自律,而不接受在此之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制。 (2)这些原则的形成并得以实践是历史的过程。在美国,报业经历了从独立前的政论报纸、十九世纪三年代前的政党报纸到大?化商业报纸(媒体)的发展,媒体由此逐渐获取了独立的经济实力。与此相应的是民主政体对新闻及言论的发表与流通自由的要求和保障,以及实证科学原则在社会各方面的普遍渗透。在这样的环境下,专业主义逐步发展成诠释、衡量和评判新闻工作的主导话语,它整合了三个领域的理念,即新闻传媒的社会功能,新闻从业者的使命和社会责任,以及新闻从业者的行为准则(Schudson, 1978; Gans, 1980;陆晔,1994)。 (3)当代传播学者认为,专业主义的话语具有整合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社区(professional community)的作用,并通过新闻从业者的实践和他们对于自己的实践的集体解说而不断再生、不断丰富。历史上和当代的著名新闻从业者,与新闻业中的某些热点时刻(hot moments)一道,共同成为凝聚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范例,成为新闻专业主义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Zelizer, 1993 )。在这个意义上,新闻从业者的专业名望是一个?述专业主义的象征体系。它源自新闻从业者的实践及由此?生的新闻?品。与各种社会实践一样,新闻实践,如布尔迪厄(Bourdieu, 1990)所说,是临场发挥的表演(improvisatory performances),其元素是行为者对场景的诠释和在具体场景下策略的选择。这些实践又成为其他人面对的社会事实,被他们所诠释,构成他们行为的条件。新闻从业者的专业名望形成于这种互为条件的社会实践过程,表述社会对新闻实践的评估式诠释(evaluative interpretations),体现一个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共用的价值观念、评判标准和参照框架(frames of references),反映新闻这一行业对这些理念的集体认可和推动。因此,专业成名的想像是集体的活动,通过话语而建构(Fairclough, 1992)。当我们说专业化是历史的过程时,也就是说,专业主义的话语建构是历史的动态,它是由许多新闻从业者成名、职业群体对这名望不断诠释、新一代从业者发扬光大这名望所代表的精神和理念这样一系列活动所构成的。二、成名想像中的传统继承新闻作为职业在中国的?生与演变有自己的特征,其中不乏与西方的专业主义相吻合的成份。早在60多年前,大公报总编张季鸾的四不原则-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就以中国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媒体必须独立、自主和中立的理念。当大公报被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命名为最佳外语报纸时,张季鸾代表报社同仁又一次表达了他的办报理念。他说,他和他的同仁们办报不是为了政治和经济上的野心,也不是为了成名,而只是为了事实和真理。在这三个诱惑中,他特别强调警惕成名的诱惑,因为新闻从业者总是希望自己有读者(方汉奇、张之华,1994)。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张季鸾是在说,名望会置新闻从业者于他人目光的囚禁之中(Braudy, 1986),令他(她)失去自己应有的独立和中立的观察立场。但是,中国历史造就的名记者或名报人为新闻从业者的成名想像勾勒了一个中国独有的话语场域(discursive field)。这是个多向面的空间,其中包含了中国知识份子社会角色演变的维度。中国近代报刊与知识份子的边缘化相伴而生。早期的著名报人,包括王韬、黄远生、梁?超等,多因变法失败或不事科举而走上了以办报参与社会变革的道路。办报成为知识份子实践传统的士大夫理想的新途径,也是他们获取社会名望的新途径(Yu, 1993;方汉奇、张之华,1994)。办报者继承的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议政传统,怀有主持公理、指斥时弊的理想。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国人办报的高潮,都和思想?蒙与政治变革-戊戌维新与辛亥革命-密切相关。因此,驰骋报坛的往往是如王韬、梁?超等报刊评论家。被后人誉为中国新闻界全才的邵飘萍,更是主张报纸应为改革社会政治之利器,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的民意之前;报纸虽须独立,但不可忽略乃至放弃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追求。他手书的铁肩辣手四字,至今仍是讨论新闻从业者社会角色的经典表述之一。 (4)这一传统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和思想?蒙大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近代中国思想史的起伏跌宕,无不与报刊密切相关。晚清以降,几乎所有重要的思想家,都直接介入了报刊的编辑出版(陈平原,1997;新闻界人物编辑委员会,1983-1989)。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无论是著名的报刊还是著名的记者,其社会影响和贡献首先是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思想?蒙,其次是针砭时弊、自由议政的舆论监督,作为最基本的新闻职业的功能-报导新闻、传递资讯-则在最次。中国第一代现代意义上的知识份子,也是最末一代封建士大夫(如康有为、梁?超、严复、章太炎等),和五四时代的?蒙思想家、文学家和学人(如鲁迅、胡适、陈独秀、李大钊、梁漱溟、周作人等),其精神轨?一脉相传,就是以报刊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尽管如此,当时的新闻业毕竟在国家权力体制外运作,早期的报人和以报刊为思想?蒙阵地的文人也因此带有了拓展社会这一场域的特征。 (5) 作为公共领域的雏形,独立新闻业的发展推动了对西方新闻理念的引进。前面所引述的张季孪和大公报,以及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在中国新闻教育方面的深厚影响,都以不同形式体现了这个西学东渐的传统。 (6) 这个西学的传统,即便是在党的新闻事业体系建立之后,虽然只剩下表述新闻价值观和新闻作为事实或对事实的报导这样的碎片,仍然渗透在新闻教育中。 (7)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部分继承了?蒙的传统,但在制度上彻底改变了传媒与国家(state)的结构关系,将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份子收编(co-opt)进了党国的体制,将他们定位成党的意识形态的承载者和宣扬者。传媒不再外在于国家的权力系统,而是其中的构成部分;传媒不再从事思想?蒙,而是灌输主导意识形态,并且执行政治的指令;新闻从业者不仅是文人和资讯流通的把关人,更重要的是党的宣传工作者(Liu, 1971)。这是来自前苏联、并在革命过程中被中国化了的党报传统。这一传统培养了以邓拓为代表的一批著名新闻工作者(Cheek, 1997)。他们将知识份子传统的使命感转换为党的宣传工作者的忠诚,精益求精地从事宣传事业。即便是在以改革为核心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们也仍然在此框架内重新审视自身的职业角色,并以此确认著名新闻工作者。七年代末八年代初新闻界最重要的几个事件和最著名的一批新闻工作者,无不凸显新闻从业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国家的命运、前途和未来的深切关注,反映他们通过自己的专业实践阐述党的政策这一取向(新华社评论,2000)。 (8)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西方以客观性法则为基础的把关人理念,也随着媒介环境(包括新闻教育)的逐步开放而以新的力量进入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视野。在八年代初、中期进入大学校门的新闻专业学生,更是直接感受到了西方新闻职业理念的影响。到了九年代,他们中相当一部分进入了主流媒体的中层管理部门,其余大多数也是各媒体的业务骨干。通过自己的改革实践及表述,他们大大拓宽了新闻从业者建构专业形象和名望的话语空间。比如,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总制片人时间就自诩为是最早受到国际传媒影响的老师培养的学生,虽然说这种影响是有限的(杨君,p. 242,2000) 。甚至,一些被业界视为最接近西方专业主义理念的新闻实践活动,几乎就是对海外同行的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的编导认为美国CBS的60分钟对其影响是很大的。同样,上海电视台的新闻观察在开播前,制片人和节目主要编导也大量研究了国外的同类节目,特别是60分钟,以期发现西方的新闻理念中规律性的东西在中国媒体实践中的意义(陆晔、黎瑞刚,1998;蒋为民、孙泽敏,2000)。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对媒体的冲击也影响到从业者的专业认同。比如,2000年,被业内同仁视作最具有使命感的电视编导夏骏辞去央视新闻调查制片人一职,下海出任民营的北京银汉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并称自己是早起赶路的人,期待市场经济造就更广阔的媒体发展空间。三、成名想像的话语空间在中国传媒改革的历程中,中国文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历史使命感、党的宣传工作的要求,以及西方的新闻专业理念和商海的诱惑,构成了中国新闻从业者内部错综复杂的内心冲动。同时,短短二十年间,从媒介改革实践活动中呈现出来的历史时空脉络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异,处在历史脉络的不同座标上的新闻从业者,其价值取向和对职业生涯的自我期许也已然大不相同。这些多元、多变,不同类型的名记或大腕儿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以不同方式得到认可。这一方面反映了改革时期新闻专业话语的杂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转型这个特殊历史阶段相当可塑的话语空间。理论上来说,这是个多相面的话语场域,由几对相互对应(或对立)的概念构成(Wuthnow, 1989)。根据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文献,我们可以对中国当前的这个话语场域作一抽象总结(表一)。这一总结侧重以下几个通常用以考察新闻专业主义的面向:新闻从业者的角色、新闻工作的性质、传媒的社会功能、和新闻工作的行为准则(Johnson et al., 1976; Weaver & Wilhoit, 1996);它也是我们对以下资料的解读:九年代出版的主要专业期刊、书籍,官方的讲话和文件,我们对新闻从业者的访谈。表一:改革时期中国建构新闻专业名望的话语场域主要的面向 定位概念新闻从业者的角色 党的宣传工作者 人民的代言人新闻工作的性质 教育、启蒙 公众服务新闻传媒的社会功能 社会整合、思想教育 资讯的扩散、事实的呈现新闻工作的行为原则 事实、真理 事实、客观合理性的来源 党国体制 市场经济典型名称 著名新闻工作者、著名报人 大腕儿这种抽象当然省略了很多在实践中的变异,但是,我们仍可以从中看到各种已存话语体系的相互混杂,包括知识份子历史使命的话语,党的新闻工作的话语,专业主义的话语,以及市场经济的话语。首先,这几对概念虽各自源于不同的传统,但是每一个概念都揉合了不同传统的元素。其次,在特定的话语场景,这些概念会有不同的组合,并与特定的新闻从业实践形成某种形态的历史勾联。比如,所谓人民的代言人可以表现知识份子的使命感-为民请命,党的新闻工作的特性-群?路线,市场运作的要求-服务于消费者。尽管如此,话语场域的这些面向却构成复杂多变的现实背后的元结构,这些基本的定位概念也就是专业主义话语的基模。多种元素的揉合,使新闻实践的话语有可能根据不同语境在不同体系之间变换(潘忠党,1996)。也就是说,在不同的语境下强调不同的元素,可以使话语体系与具体行为场景结合为不同的形态,形成所谓理念与实践结合的历史多样化。这种多样化,一方面反映了改革实践的多彩多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改革话语缺乏内在统一。因此,中国新闻改革以及新闻专业主义所发生的历史场景不具备意识形态的单一性。不同的著名新闻从业者,代表了不尽相同的新闻专业理念,即便是同一个著名新闻工作者,比如夏骏,就集合了不同的话语成份。在具体的新闻实践当中,与上述的话语场域所勾联的是三种现实力量(图一)。图一:新闻专业成名想像的实践空间贰、同行认可:正式与非正式方式的相互渗透我们讲的专业成名,具体指的是在业内得到认可。这种认可的方式多种多样,简单来说有获得全国性的新闻奖,在同行(professional peers)中享有大腕儿或名记的口碑,在行业报刊或专业人士的著作中常被作为范例提起。各种方式的认可进一步分为两类: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由于中国新闻业的专业协会,如简称中国记协的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是官办的,由它所主办的各种重要新闻评奖因此属于正式的认可方式,荣获各种专业奖励,自然更多地表达官方的新闻专业话语。其他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比较非官方,以口碑最为民间化。这种非官方或非正式的认可方式,经常会带有更加浓重的异类(alternative)话语的成份,有时还有意识形态抗拒(ideological resistance)的取向。这种二分法有些简单化,因为不仅官方或非官方的话语相互渗透,而且经常地,正式和非正式的专业认可相互重叠。比如,孙玉胜成为1994年最年轻的韬奋新闻奖获得者,标志着官方对他的专业成就的认可。同时,他也是业内公认的著名新闻工作者,领导创办了中央电视台大有影响的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新闻调查等节目。同样,没有官方专业奖的标志,不等于说没有得到正式的承认。比如,光线传播的总裁王长田,在短短三年内成为电视业内颇为著名的人物,其标志之一是刘勇在其所著的媒体中国开篇就描写了他(刘勇,2000 )。但是,王长田没有得过新闻奖。他的成名不仅在于被同行所称道,而且在于他的公司生?的电视节目,娱乐现场、海外娱乐现场已经在200多家有线电视台被播放,而这些电视台自然都是国有的。尽管有这些渗透和重叠,正式和非正式的区分还是很有意义的。 1985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当代十大名记者(陆云帆,1985)。这十佳中领衔的是当时的新华社社长穆青。他的成就首先在于他自抗日战争开始,写了一批影响很大的通讯和特写。这些新闻作品具有文学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以动人的文学笔法,宣传了党的政策,树立了党所需要的革命者形象,其中最著名的是焦裕禄。这种以抓住党的政策为主题,写出有影响作品而成名的新闻工作者还有原辽宁日报记者,后来先后成为经济日报和人民日报总编的范敬宜,人民日报记者和经济部主任艾丰,原科技日报记者郭梅尼,以及后来成为新华社社长的郭超人等。到了改革深化的八年代中后期和九年代初,这个传统出现了一些变化。虽然,这个传统的底蕴-中国知识份子忧国优民、启迪民智的使命感-长绵不衰,但是,政治宣传的色彩在减弱,或者说,文人的使命感进一步浮出表面,并逐渐与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服务消费者或客户的意识以及自己创业的意识相结合。比如,中华工商时报的胡舒立,通过她的署名专栏,成为业内名气很大的大腕儿,也成为财经官员们认可的名牌记者。倚靠自己的名望,胡舒立办起了财经双周刊,并且又受聘成为凤凰卫视的财经频道总监。但是,她仍然表现出传统知识份子的使命感和入世精神,关注新闻界的动向,关注资本的运行,希望自己的写作和杂志能够影响资本运行的文化和制度环境。与胡舒立不同的是某市电台一位听?热线电话节目的著名主持人。他是该市和全国的先进工作者,即通常所说的劳动模范,显示出他比在行业内受官方认可更加宽泛的成名场域。在他那里,文人的使命转换为替党补台,将其等同于与为民?说话。他认为,他的使命就是为民解忧,不为党添乱。正式与非正式的区分还有其他的意义。有些名记者、编辑在官方或非官方各自的场域内得到专业认可,却未必可以相互转换。比如,人民日报评论部的李德民于1995年获得了韬奋新闻奖。在党报体制下,评论写作者大多是无名的。李德民是1990年人民日报社论稳定压倒一切的起草者,这篇社论对于1989年之后的舆论导向起了巨大影响。但当他的成就得到官方认可时,他仍然在业内没有形成口碑,没有成为名人。他自己认识到这一点,感慨说,他很羡慕那些在前台的人,但是,作为党报的评论作者,他又必须呆在后台,默默无闻。他只能安慰自己说,作为党员,能为最高级别的党报写社论,这默默无闻不仅应当而且值得(李德民,1995)。也有很多人在业内享有大腕儿的口碑,却进不了官方认可的成名渠道。刘勇在他的书中描述了很多非常能折腾的各地新闻界名人,各自都有特色,但不一定都正式得过奖。我们在实地调查中,不时会遇到一些被称为某地名记的新闻工作者。他们中有些有自己独特的识别标志,比如有自己署名的书出版,自己掌握一个专栏或刊物,自己有车或者掌握着所在的小单位(部、节目、节目组等)的车,与不少商家老板或政府官员很熟,有的会常常应约去给他们咨询,有的会应约撰写传记等。这些名记们所代表的话语就比较复杂,难成系统,但是,他们相同之处是或者因为某方面的开创而在业内被认可,或者因为自己以及所在媒体单位在市场上的运作成功而知名。在新闻从业者的专业名望的建构过程中,媒体的市场影响力不可忽视。市场与党的新闻事业体制是目前新闻从业者实践的两个正当性基础(潘忠党,1996)。一项地方性的广播电视新闻从业者的调查显示,近25% 的被访者把业内同行的评价即所谓口碑看成是自己制作的节目质量的评价标准,只有不到5% 的被访者认为获奖与否才是节目质量的评价标准,另有近半数被访者则将收视率放在首位(陆晔、陈思颉、杨靖,2000)。由此可见官方评价、非官方的圈内口碑和市场影响力对新闻从业者的自我认同具有不同意义。这种正式与非正式专业认可的不同,清晰地表现出成名认可背后的专业理念不同,也构成不同的新闻专业话语。 2000年11月8日,中国的第一个记者节就是一个集中体现这些区别的热点时刻。这个节日的确立,不仅表示在20世纪结束时,有着5,000多家新闻媒体、55万名从业者的中国新闻业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中的一个人数庞大的显在行业,而且表明官方对这个行业的特殊关注,记者节的庆祝也因此具有官方和不那?官方的不同场景。在官办的庆祝大会上,中共中央宣部部长丁关根出场,鼓励新闻工作者要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共进。曾任官方传媒主管和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的吴冷西与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敬一丹分别代表两代新闻工作者,表达他们对这个创造激情和被激情创造的职业的热爱,宣布要用新鲜的感觉抚摸这个属于自己的节日(北京晨报,2000)。拨开煽情的辞汇,他们所表达的主调无非是忠诚的党的新闻工作者这样的角色及其应当承担的责任。这却不是,至少不完全是业界自己对这一节日的话语阐述。 南方周末在这一天的专版特别有意义,它醒目地强调了编者眼中媒体的社会功能给弱者以关怀,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以及记者的社会角色当我们把真相告诉公?,我们不仅表达了记者的愤怒,我们更表达了社会的良知。(南方周末,2000)。 南方周末的编辑在社论中呼吁,记者的使命不止是记录历史,还应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种论述体现了中国新闻从业者所理解的西方新闻专业理念中观察者和倡导者这两个角色的矛盾(Johnstone et al., 1976: 113-132),以及中国知识份子从事新闻事业的使命感。在南方周末的版面上,中国记者的光荣先驱是黄远生、范长江、邵飘萍、邹韬奋、徐铸成和储安平;今天最值得被记住的记者,是为农民请命、最早就包?到户问题直接倾听农民心声、为中央制订有关政策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第一手资料的新华社记者,是用相机推动希望工程的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是被很多老百姓看作焦青天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还有那些并不在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名册上的普通记者,如帮着老百姓讨公道的海口晚报记者寒冰和新晚报记者金炎。选择这些人作为新闻从业者的范例,表达了至少一部分新闻从业者对知识份子的思想启蒙职责和中国文人匡时济世的传统的继承。更为突出的是南方周末在专版上对储安平的推崇。储安平被认为是以西方的新闻观点来实现自己的新闻理想的新闻工作者。他的悲剧是,作为一个执着的自由主义知识份子,他终身的理想是想通过言论来影响政府的决策,甚至忘了自己所处的现实环境。他过分早熟的对自由与民主观念,给他带来了终身的不幸(谢泳,1994, 1998)。 南方周末在这个行业的庆典上将储安平和其他几位成名于1949年以前的新闻界前辈视为中国记者光荣的先驱,无疑是对于新闻职业理想的选择性表达,因为,每个行业都有追溯和推崇先贤英雄的传统,作为整合行业内部成员的重要手段。这些人身上,往往集中着一个行业的理想和规范显然,南方周末更具有职业的自觉诉求,并把相对于国家权力的独立和对真相、真理的追求放在更为重要的地位(施?,2000,着重号是本文作者另加的)。这些分析显示,新闻从业者的专业成名的场域在分化,使得专业成名过程具有了很大的弹性。虽然党的新闻事业的原则、市场运作的规律和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理念这三者之间有矛盾和张力,但由于成名场域的分化,它们各自不同程度地相互渗透。参、相互收编:权力的机制前面对正式与非正式成名场域的分析,隐含了这两者间的某种水平(horizontal)结构。其实,它们之间也有纵向等级(vertical hierarchy)的面向,也就是权力关系(power relationship)的面向。其根本原因在于新闻改革在党的领导下展开,宣传体制的基本原则受到以政治权力控制(包括行政和意识形态)为手段的坚决维护。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改革是鸟笼内的制度创新(潘忠党,1997;陈怀林,1999;Pan, 2000a, 2000b),与此相对应,正式的成名场域比非正式的更具正当性(legitimate),正式的认可是官方的控制手段。但是,既然有前面所说的横向相互渗透,纵向控制(control)也就不是单面向的,而是由强制(coercion)和收编(co-opt)这两个方面构成的。 (10) 所谓收编,是这样一个过程,即权力中心将异类话语和实践纳入主导意识形态和权力体系,使之正当化(legitimate)和常规化(routinized),并以此将之驯化为现存体制之一部分。早在1994年,美国传播学者Judy Polumbaum就指出,中国媒体的巨集观控制在发展法制和专业自律两种机制。这两种机制具有双重作用:强化控制和限制对媒体的随意干涉(Polumbaum, 1994)。她在这里实际上已经暗指了图一所表示的三种力量在党的新闻控制主导下的相互钳制。新闻从业者的专业成名浸淫于这样的权力过程之中。同时,因为专业主义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控制的模式(Freidson, 2001; Larson, 1977),建构专业主义话语的过程也无可避免地涉及权力关系的建构。我们在这一节,通过相互收编这个理论概念,对上一节的讨论作出理论诠释,并以此展示正式与非正式成名方式相互渗透背后的体制根源。官方收编新闻从业者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建立主导框架,鼓励新闻从业者在这个框架内成名,并且力图通过各种官办的专业奖励阐释这个话语框架。新闻院校的方针是培养忠诚的党的新闻战士,1996年,江泽民又作了重提政治家办报的讲话(江泽民,1996)。官方不仅鼓励新闻从业者在这个框架内提高业务,并且成名,而且号召各新闻单位培养自己的名记者和名编辑。比如,长期直接领导新闻界的胡乔木就在1991年的一个讲话中,敦促新华社培养自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并举出范长江作为典范(胡乔木,1991/1997) 。在官方的话语中,范长江成了一个象征符号,被赋予官方的期望和要求。同时,由于范长江是通过自己的新闻作品和实践、借助中立的大公报而成名,他也成为具有多重意义阐释的符号,成为新闻界非官方的光荣先驱。反映这种官方将新闻实践收编在体制内的努力,前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在1984年的一个讲话中,要求新华社不仅注意培养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而且要注意收收优秀新闻工作者入党。郭将此提高到落实党的知识份子政策的层面,同时,他也有很实际的考虑。他认为,拥有一批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是新华社成为国际性大通讯社的必要条件,而吸收优秀新闻工作者入党是为他们的工作创造条件,因为,新闻工作要求记者接触到各种和各层面的人、资讯和事件,游离在党外会令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遇到很多限制(郭超人,1984/1997)。也就是说,新闻从业者的成名路程必然要被纳入已有的新闻体制,他们必须成为体制内的知识份子(the establishment intellectuals)(Cheek, 1997; Hamrin & Cheek, 1986; Goldman, Hamrin & Cheek, 1987)。分析胡、郭的言论以及他们的依据,我们可以看到新闻从业者成名想像中官方话语的清晰的外延,即是否为我们自己的著名新闻工作者。所谓我们自己的,首先是党的,其次是民族的。郭超人在讲话中强调了这两点。胡乔木也认为,只有有了自己的名记者,才可以夺得国内新闻事件的优先报导权。同样,吴冷西也在1993年范长江新闻奖的颁发仪式上号召建立我们自己的新闻队伍,并称范长江是共?主义新闻战士(吴冷西,1993)。在官方的成名话语中,甚至二年代的邵飘萍也被涂上了共?主义的色彩,因为毛泽东曾听过他的课,还因为他被认为是秘密共产党员(华德韩,1998 )。成为我们自己的新闻工作者也落实在当代新闻从业者的实践中。比如,孙玉胜在他获韬奋新闻奖时着文引述江泽民的话,说新闻工作者应当时刻记住不给党惹祸,不影响稳定(孙玉胜,1994)。这与前面谈到的某电台主持人给党补台的说法同出一辙,反映了新闻从业者内化服务、服从于宣传体制这一观念后所体现的自觉态度。这样的话语在新闻从业者谈论批评报导或调查新闻时尤为突出(孙玉胜,2000)。这绝不仅仅是冠冕堂皇的说法,或策略的话语,而是媒体维护自己的商业利益、新闻从业者维持和拓展实践空间的重要一环。很多新闻从业者虽然反感无时不在、主观意志很强的干涉,但他们也清楚,如果要获得社会反响,包括社会效果和市场效果(即捕获受?),新闻报导必须抓住党所要解决或正在处理的重大政策问题,而这些也往往是社会最为关心的议题(孙杰,2000: 166-176;夏骏,1999: 343-366)。中央电视台的一位中层主管认为焦点访谈的成功是因为抓住了宣传需要与受?需求的最佳结合点,他将之概括为领导重视、群?关心、(具有)普遍意义 。因此,从事政治宣传是新闻工作者成名的重要渠道。官方收编新闻工作者及其实践还表现在前面所说的建立各种专业奖励。无论是操办这些评奖的专业团体之构成和评奖之机制都说明,专业评奖其实是控制的手段。首先,历届记协的主席都是高层的宣传主管(如胡乔木、吴冷西)或中央级媒体的主管(如范长江、邓拓、曾涛、邵华泽),这些人都是部级官员。其次,各种奖励的评奖委员会都由主要喉舌媒体的主管和新闻界受官方认可的著名学者组成。再次,在各次评奖的条件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正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都被列为最重要的标准。到目前为止,民营的内容生?者只被允许提供官方奖项范畴之外的边缘性媒介产品。这些构成了正式专业认可的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即官方的专业话语的基础支撑。 (11)更为直接的收编的方式是提拔新闻工作者为宣传或政府职能部门的主管。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不必一一列举。这些人当中,有很多又会在党或政府的主管部门之间流动,或者在主管部门与媒体之间流动。 (12) 媒体的专业人才从事宏观管理,当然会比非专业人才能更加管到点子上。这种做法,一方面促使媒体宏观管理更加专业化,另一方面也将新闻工作变成进入政治权力的重要途径。这种做法并不是改革中的创新。邓拓的人生历程清楚表明,这个策略由来已久,它历来是建立和巩固宣传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顾行、成美,1991)。从建国初年到文革,正是通过这类策略,如我们前面所说,新闻媒体被完全纳入了党国权力体系。但是,九年代的新闻改革已经开始为媒体挤出了一点社会的空间,这就是市场所支援的、相对外在于政治权力的场域。无论这个场域多?局促、脆弱,外在是它最突出的特征,并因此具有深远的社会变革意义。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吸引专业人士进入党国的权力体系就具有了收编这外在场域的特征,是赋予外在场域依附或从属特征的控制策略。也就是说,现在新闻从业者做官与五、六年代相比,有着不同的历史和社会学含义。虽然收编是社会控制的手段,但毕竟与强制不同。 (13) 收编本身不具有强制性,它诉诸诱惑与常规。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在党国权力体系内的进阶,是获取更开阔的实现自己专业理念-无论这理念的内容如何-的极具诱惑力的途径。这种进阶也是目前体制对新闻从业者的重要奖赏,是专业认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抱负远大的新闻工作者,这种进阶甚至是在改革的现实中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他们可能会自觉地进入体制。有了这种人才在控制机构与媒体之间的流动,管理媒体者和新闻实践者可以同属一个社区,即围绕着媒介运作的、相互关系密切的、共用基本思维框架(或关于媒体运作的常识)的群体。同时,收编又必须有强制为后盾,二者是社会控制的相互依存的两面。媒体的主管,不管在改革过程中成效如何,如果不慎触雷,就会被调职或撤职。有时,上面会派人进驻受到惩处的媒体进行整顿(比如2001年6月,南方周末常务副总编被撤职,编辑部被整顿)。在强制的威胁下,自觉被收编显然是更加理性的选择。如此形成的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社区,也就具有了依附和从属的特征,鸟笼内的专业自律也就成为政治控制的组成部分。在改革过程中,收编是双向的,这是与强制的另一个区别。也就是说,新闻实践者们也力图将宣传体制的要素吸纳到他们的实践过程和话语中,以增强他们的专业话语在现实中的正当性(legitimacy)和说服力。为行文方便,我们姑且称这为反向收编。 (14) 理解这种反向收编的前提是-借用通用的语言-承认新闻有自身的规律。这话有两重含义,其一,新闻工作必须遵循专业要求,比如,要报导事实,要客观,要有权威性;其二,在媒体走入市场后,新闻工作必须受市场的制约,比如,要吸引受众,要有经济效益。所谓反向收编,就是将宣传体制的某些要素转变为实践专业理念和实现市场效益的话语资源,成功做到这一点往往会导致专业的认可和市场的青睐。比如,中国青年报一位群工(群众工作的简称,负责联络业余记者,即通讯员和读者)编辑因为主持了青春热线这一节目而获得1993年韬奋新闻奖。阅读、回复和选择刊登读者来信,是党报走群众路线的传统制度。但是,通过这一节目,党的群众工作变成了吸引读者直接参与报纸内容制作的机制,变成了迎合受?的一个市场策略。可以这么说,这位编辑获得韬奋奖标志着官方和业界对这种群工性质转换的正式肯定。我们还可以从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主办的节目以及参与者们对于自己节目的讨论中看到反向收编的具体表现。中央电视台新闻类节目的重大改革集中在新闻评论部,改革的成果是一批品牌节目。这些节目的相继出现,当然先是借助了邓小平南巡讲话的东风,后又得益于党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针。虽然这些节目的制作水准是获得广泛社会影响的前提,但是,高收视率是鉴定及认可它们质量的重要标准。收视率的实证支援是这些创新节目发展的重要基础。可见,央视这些节目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在新闻实践中党的改革政策与市场运作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的核心在于新闻实践者力图将党的改革路线收编到市场运作的轨道,以获取市场效益。这些节目的成功,成为媒体实行舆论监督的范例,具体表现就是很多地方电视台争先恐后地开办焦点节目,令媒体不仅生产出更符合专业理念的产品,而且获得经济效益(袁正明、梁建增,2000),以上说明显示反向收编现实运作的可能性确实存在。这种互动关系之所以可能,有新闻专业理念的仲介。从创建这些节目的新闻工作者自己的叙述中,我们了解到,在1993年改革开始时,这些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已经接触到了一些西方新闻工作的作品和理念,敬一丹(2000)称他们为很前卫的电视人。可以说,他们通过观察西方尤其是美国新闻实践而形成的专业理念在此时获得了向实践转换的机会。在新闻调查制作者们的论述中,60分钟频频出现,被他们用作评判自己节目的专业尺规,显示美国新闻实践及其理念的启示作用(夏骏、王坚平,1999)。一位新闻类周刊的负责人也称,他们要把刊物办成中国的时代周刊(Time magazine),因为时代是新闻类周刊的代表。但是,无论央视的节目还是其他报刊,没有一个是对西方媒体的简单移植,而是借助改革和舆论监督等官方的号召,以访谈、交谈、调查等西方新闻常用的表现形式和手段,对新闻报导所作的探索,这种探索背后有传统的知识份子的使命感、新闻从业者的正义感和对真理、事实真相的执着追求作为内在动力。这一点,在新闻调查组,我们可以非常强烈地感受到。在这里,新闻从业者并不局限于中立的观察者,因为,往往他们的正义感和人之常情不允许他们那?做,他们节目所建立起来的为民说话、弘扬正义的名声也不允许他们那么做。他们追求的是成为事实真相的鉴定者,社会变革的参与者,社会正义的呼吁者,以及弱势群体的保护者。这种追求使得他们讨论自己的节目时常常采用揭密新闻(muckraking journalism)的话语。我们从新闻调查节目组出的书中可以看到这一点。首先,看书名,其中有痛击腐败和调查中国。其次,看结构,其中的调查中国的设计饶有意味。在每一页刊行的节目文本和图片两侧,编者留出空间,让节目制作者写下调查手记。这是些主观色彩很浓的文字,其中有节目中无法出现的现场观察,有制作者的感受和评论,也有制作者以一见十的联想。这种结构更加强化了节目本身已经赋予新闻工作者的干预者的角色。这种揭密新闻话语绝不直接对抗主导意识形态;相反,它以批评报导和舆论监督的要求为正当化基础,以反腐败和健全法制等政策来表述其中对立(adversary)的取向。这其实是将官方对新闻工作的要求收编进了新闻工作者自己的专业话语之中。这些是权力在话语建构中的行使形态。不可否认,改革时期专业成名的建构首先包括党对新闻实践的控制,原有新闻体制的原则和实践占主导地位。但是,如果仅仅看到这一点,我们就会以为,新闻改革中充满了硝烟弥漫的控制与反抗。这显然不符合我们能够观察到的新闻改革的现实。直接的冲突时有发生,比如整顿和触雷现象;更多的则是新闻生?的常规性活动,党国主管与新闻实践者的上下合作(潘忠党,1997 ;陈怀林,1999)。我们在这里将这个常态表达为相互收编(mutual co-optation),其中包含了话语层面的相互驯化,也包括了社会学意义上的相互罗致。这个过程中通常没有硝烟,上与下的张力往往在权力运作的常态中展开。专业主义话语在改革中并不独立或外在于政治权力体系,作为象征体系的专业成名也不以意识形态抗衡作为主要特征。肆、身份认同:内与外的互动至此,我们的探讨集中于专业成名的场域和其发生过程中的权力关系。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专业成名的想像也是主体意识的建构,是内化自己的身份认同。这种内化,就是建立一个认知和表达(representation)体系,解答自己是做什么的,扮演什么社会角色,遵循什么规范等问题。身份认同不止于认知(cognition),它还浸淫了情感的依附(affective attachment),因为新闻从业者会对自己工作或喜爱或反感,对自己单位或依恋或厌倦,对自己的同行或赞赏或贬抑,对自己的前途或欣喜或沮丧。因此,考察专业成名的想像不仅应当考察新闻从业者如何向他人表述自己的工作和理念,不仅应当考察这种话语建构的体制环境,还必须考察新闻从业者如何建构和内化自己的身份认同。简言之,就是要考察新闻从业者如何表述自己和对自己的期待。 (15)与很多职业相比,新闻工作有其特性,使得新闻从业者有多重身份认同的交织。他们是独立、自主的专业人士,又是媒体组织的雇员;是专业群体的成员,还是公众人物(Et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