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一些用金钱买不来的人生价值”.doc_第1页
“实现一些用金钱买不来的人生价值”.doc_第2页
“实现一些用金钱买不来的人生价值”.doc_第3页
“实现一些用金钱买不来的人生价值”.doc_第4页
“实现一些用金钱买不来的人生价值”.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现一些用金钱买不来的人生价值” 初尝甜头信息化管住处方划价 潘传迪1985年在药剂科参加工作,当时的药剂科,一切都是手工的。处方划价是一项日常工作,大家轮流来做。潘传迪刚到药房时,一个礼拜要划一天价。 “当时一张处方价格多少,收费处不清楚,需要药剂人员划价患者拿来处方,划价人员打算盘算出价格,然后写在处方上,再在上面签个字。患者拿着划过价的处方到收费处,由收费处收费,这之后患者才能拿着处方到药房取药。这是以前的流程,我从1985年参加工作,一直到1995年都是这样的。” 这样的工作,需要划价员有个好记性。但是到1994年,药品调价特别频繁,这对划价员来说无疑成了一件头疼的事,很多人凭印象去划价,准确率大幅度下降,划价不准确成为问题。 “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处方很多,有的患者,特别是老患者,很清楚自己买的药多少钱,所以就不再通过药房划价员,而是自己把价格写上去,再模仿划价员的签字(划价员都是只签姓氏),然后直接缴费。自己划价,自己签字,不用跑药房,价格还便宜。由于患者很多,在缴费和发药时,不易发现这个漏洞。”潘传迪笑着回忆。 正是那个时候,潘传迪已经成为药剂科副主任,管着门诊药房,药房划价不准确,老病号们钻空子,他开始琢磨起“破解之道”来。当时刚刚参加过计算机扫盲班的潘传迪,学会了DOS操作系统和Foxpro软件编程,他很直接地就想到“要用计算机来解决这些问题”。 而在当时的医院,全院都没有几台计算机,门诊药房想要申请一台计算机是不可能的事。这有什么难的?潘传迪自己动手组装了一台计算机。 “申请不到电脑,我就申请坏电脑。我把3、4台坏电脑中可用的部件拆下来,然后组装出一台可用的电脑。” 医院有电脑室,但那是为财务服务的。解决药剂科的问题,只能靠潘传迪自己了。 “自己投资买书看、琢磨。”潘传迪笑着回忆道:“有段时间药房夜班基本上我包了。夜班是晚上十点到第二天早上八点,刚接班时挺忙的,十二点以后患者少了,我就有时间去研究电脑了。稍微休息几个小时,第二天白天就能跑书店。” 书店药房,药房书店,在两点一线的坚持中,潘传迪编出一个划价系统。“在划价系统中可以直接输入药品名称和数量,价格就会自动算出来。试用以后效果还可以,准确率高,速度也比打算盘要快。” 划价系统刚开始是药剂科自己用,“但患者还是要跑两趟先跑药房,再跑收费处,流程还是没有得到简化,后来就把划价系统嵌入到收费系统中,让收费人员直接划价。” 但是问题又产生了。“比如说硫酸庆大霉素针,有的医生写庆大霉素针,这对我们药剂人员来说很简单,但收费员不知道,所以当时把这个系统交给收费人员后他们就很糊涂,觉得不好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潘传迪给系统中的药品加上别名,同时引入药品拼音和五笔首笔模糊输入法,划价系统好用了,收费人员再没有抱怨过。 一个简单的划价系统,精简了流程,方便了患者,管住了划价的漏洞,这是潘传迪第一次尝到信息化的甜头,也是他与信息科不解之缘的开始。 成功转行到信息科“搞教学” 在1996年,任职药剂科副主任的同时,潘传迪就已经开始兼任信息中心主任。1998年,医院信息科成立后,他顺理成章地成为信息科第一任掌门。但这并不是谁都看好的“馅饼”“刚开始的信息科只有三个人,而药剂科当时已经有五十几个人了。”潘传迪笑着说。 担心他有情绪,时任副院长谷定英特地找他谈话,潘传迪很乐观地说,“我一定会把信息科做好。”他和院长“谈条件”要搞软件开发,要搞教学,要做科研。谷院长答应了。 “我很喜欢当老师,父亲当了三十几年校长,当老师是我最初的梦想。在药剂科的时候我有一些教学任务,带一些实习生,我很喜欢这个角色,学生跟我学也能学到很多东西。”潘传迪说。 “做科研、教学、软件开发、软硬件维护,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提到的学科建设,就是以学科建设模式发展信息中心,这是我个人认为非常正确的科室规划,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信息处现在有员工56人,开发了大大小小八十多个系统,负责温医一院老院区和有“亚洲最大单体建筑”之称新院区的系统维护。 留住人才靠的是学科建设模式 以学科建设模式发展信息中心,在潘传迪看来,是从“人才”这个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的必然性。 “很多医院都做不到自己开发系统,一般是购买,或者委托开发。为什么?主要原因在于人才!医院信息中心如果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话招人是很困难的,一是IT人员社会收入比较高,二是很多IT人员觉得到了医院会浪费自己的能力。而医院信息中心想留住人才更难!” 在潘传迪眼里,留住人才难,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人才走掉了,离开这里了”,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第二种留下来不走的是水平不够的人,这就是更可怕的“人才缩水”。 “信息技术发展很快,如果不去不断地学习,进行知识更新,原来的人才就容易跟不上形势发展。医生是越老越值钱,但是没有知识更新的信息技术人员很容易就变成普通人,这对信息中心来说是件很悲哀的事情。”潘传迪说。 人才要靠招揽,更要靠培养。在温医一院信息处,所有软件开发组的人都要在入职的第三年开始承担教学任务。“在温州医科大学先做助教,熟悉以后慢慢地开始接手讲课工作,教学对每个人来说既是教,同时也是学,因为技术发展得很快,按原先的知识去教学生是不够格的,所以以这样的方式逼每个人在教的过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潘传迪介绍。 教学,还带给信息处另一个“水到渠成”的收获。“通过教学,我们每年接收1520名优秀学生来信息处做毕业实习,我们可以在这些学生中发现人才,留住人才。他们在这里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医院信息化情况,更容易形成兴趣,人才就很好留下来。”潘传迪说。通过这样的方式,潘传迪每年都会为信息处留下两三名愿意从事医疗信息化工作的优秀毕业生,“慢慢沉淀下来的都是好人才,人才梯队就形成了。” 信息处现承担着温州医科大学本科生四门课程的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工作,研究生两门课程的理论课教学工作,这些课程都是潘传迪按照自己初到信息处时的想法慢慢推进的。 信息管理学系,是潘传迪在温州医科大学的“大本营”,他在这里任系主任。“原来没有这个专业,教学没基础,从零开始,只想把教学开展起来,所以能做什么就尽力去做什么。” 2002年开始,潘传迪在温州医科大学和温州大学做讲座、带见习生、开选修课,实践经验丰富的他讲课不仅学生爱听,也受到了学校认可。 “2004年,我们开始正式教大型数据库技术这门大课。从只有一门课,到现在有一个成熟的系(信息管理学系),开六门课,用了10年时间,期间收获是很大的。”潘传迪说。 从2004年开始,课程一门一门开设了起来,2013年,信息管理学系正式成立,有着教师梦的潘传迪最终为自己在学校开辟出一片“天地”。 与教学相辅相成的,就是科研。“教学是横向的,科研是纵向的。通过做科研可以让一个人纵向地对具体某一个方面知识具备相当的深度,包括知识体系本身的深度和对国际上在这方面的最新动态的了解,这种深度能保证开发出的软件不会偏离方向,能够跟上时代的潮流,有理论支撑,有质量保证。”潘传迪对此非常肯定。 学科建设理念,是一切的基础。通过教学推动科室员工更新知识系统,再以此促进科研,从而保证软件开发的质量,在此过程中会自动淘汰知识陈旧、因循守旧的员工,“留下来的都是精、尖人才。”这样的良性循环对保证整个科室的可持续、快速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潘传迪做事讲究“多赢”,教学带给科室诸多好处,也给承担教学任务的科室成员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走在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