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命题点四鉴赏散文的艺术技巧散文所有的艺术技巧,都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的,这是在鉴赏散文艺术技巧时必须明白的一个根本原则。散文作品的艺术技巧,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近年高考,对此考点的考查方式有文本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怎样的作用等。鉴赏的对象可以是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也可以是全文。艺术技巧,从广义上讲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它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狭义)、行文技巧、修辞手法等。怎样确定是赏析技巧类题题干示例(2017全国卷)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2015天津卷)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叠音词的运用有何效果?(2015重庆卷)作者在旅途中与到达甘森后的所见有何不同?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2014湖南卷)赏析文中“养猪送猪”的细节。其他设问方式:(1)文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的理解。(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请结合有关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3)文章对的描写大多用第人称,而在后文却又用了第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4)文章开头(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辨题型(1)题干中有“方法”“技法”“描写”“技巧”等字样(2)题干中如果有“描写”“描绘”等字样,可从描写技巧角度考虑;如果有“人称”“叙述”等字样,就要考虑表达方式;如果有“某段这样写的好处”等字样,就要考虑行文技巧怎样解答赏析技巧类题命题角度一修辞技巧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在第五段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与第四段的哪句一样?第四段运用这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要点答案启示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光与影是视觉形象,作者却用听觉形象来比喻,其相似点就是和谐。第四段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也是通感。它们都有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的特点。作用:用“歌声”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把视觉、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启迪读者更加深远地展开想象和联想首先要掌握通感这种手法的具体内涵才能判断准确:通感兼有比喻和感觉之间的互换两个方面的特点。其次赏析通感的作用时还需要结合具体语句内容,联系这种手法在表现景物特点上的具体表达效果来赏析1(2015天津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4分)云和梯田张抗抗传说中“中国最美的云和梯田”,隐匿于浙西南括苍山脉雾气迷蒙的群峰深处,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倏然甩出一角空地。人已在山腰,朝山下的开阔谷地望去,错落有致的梯级田畔,覆盖了周围山坡,似一个硕大的环状天池,嵌于青葱滴翠的崇山峻岭之间。阳光迎面扑来,俯视崇头镇外的山中梯田,好似面对着一座宽大露天体育馆。若是早几个时辰,此处可见著名的“云和梯田日出”奇景。无论冬夏太阳每天都攀着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或是金灿灿的梯子,从山间的水田里升起来。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叠音词的运用有何效果?审题判断:“修辞方法”“叠音词”已经表明了思考角度。就是考查修辞手法的判定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效果。借鉴思考:借鉴荷塘月色中判断修辞的思维来判断。我的答案:详解精析:在原文中找出画横线的句子并紧密联系文章内容分析其运用的修辞手法。第一问难度不大,比喻:将“梯田”比喻成“梯子”。拟人:太阳“攀”上梯子。排比: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金灿灿。第二问:连用“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金灿灿”四个叠音词,韵律和谐,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使梯田的形象真实可感,如在眼前。参考答案比喻、拟人、排比。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增强形象感。解答修辞手法类题目,需要两步走:第一步,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内涵及赏析方法。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往往是和对语言的赏析结合在一起的,特别是对语句的理解或赏析方面,一般需要考虑修辞手法。高考常考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以及赏析方法如下:名称名称解释艺术效果赏析方法比喻打比方。有“语言艺术之花”之誉生动形象,突显特征;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引发读者联想,激发读者共鸣引出原句,分析本体、喻体和二者的相似点,指出所突出特征,综述其好处借代用相关事物代替所表达事物突出特征,强调重点,增强形象性;委婉含蓄,幽默俏皮;有时具有回避、掩饰的作用引用原文,找出借体,指出特征,综述好处拟人把物当人写,将物人格化突出事物特征;赋予无生命事物以生命,赋予无情感事物以感情,使语言形象化,显得生动活泼;便于抒情,激发想象,加强感染力引出原句,分析所突出特征,说明拟人的好处夸张有意言过其实,对客观事实作夸大或缩小描述以突显特征鲜明突出事物的特征,激发联想;鲜明表达褒贬好恶,引起共鸣;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引出原句,分析所突出特征,说明其好处续表名称名称解释艺术效果赏析方法对偶由两个字数相当、结构相同的语句构成的语言艺术形式句式整齐,音节匀称,抑扬顿挫,音乐感强;表意凝练,概括力强,具有警策之效;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便于吟诵与记忆引出对偶句,细析对偶美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相似、语气一致的句子构成的语言艺术形式强调内容,增强说服力;强化抒情,增强感染力;增加气势,增强表现力;层层递进,逐层深入地阐说事理,有深化内容之效引出排比句,说明其效用设问为引人注意,无疑而问,明知故问通过自问自答,强调思想内容或情感态度;引起人们注意,令人深思,发人深省;能辅助反映思维过程,起厘清思路、提纲挈领作用引出问句,辨明类别,说明答案,分析效用反问用疑问形式从反面表达正面的意思加强语气,显得义正词严;引起读者注意,增强表达效果;变化句式,掀起波澜引出问句,辨明类别,说明答案,分析效用反复有意让某些词句重复出现,有连续反复、间隔反复之分强调突出反复的内容;一唱三叹,能加强节点和抒情效果;间隔反复还具有串接文句文段、连接内容、分清层次之用,不断强化内容引出反复文句,说明反复种类,分析反复效用反语又叫“说反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词句来表达本意多用于批判对象,揭露对象本质,进行讽刺嘲笑,语中含刺,能增强批判性;具有幽默感引出反语词句,解释其本意,分析其效用双关又叫“一语双关”,分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类言在此而意在彼,表意委婉;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能增强抒情效果;生动、活泼、幽默、风趣找出双关词句,说明其双重含义,分析作用、好处通感采用不同感觉间相互沟通与挪移的方式描摹对象化抽象事物为具体形象,突出特征,增强表达效果;调动读者的多种感觉,激发联想,耐人寻味引出通感文句,分析移觉情况,说明表达效用第二步,掌握答题步骤:明确修辞手法引出原句,具体分析对表现形象、情感、主旨的作用。命题角度二表达方式核心素养散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1记叙可以从以下方面掌握:考查角度分类作用记叙角度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便于抒情,有呼告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用于物,往往能达到拟人化效果第三人称多用于写人叙事类散文中,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记叙详略详写往往突出细节,渲染气氛,多用铺陈手法,突出中心略写从侧面烘托中心记叙方法顺叙叙述有头有尾,条理清晰倒叙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插叙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补叙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起若干片段,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段“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这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2.描写(1)写景状物类散文的描写手法可以从以下方面掌握:考查角度分类作用描写角度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形、声、色角度)能多侧面、立体化地展现景物,使景物展现出不同的特征,呈现出千姿百态,最终又组合成多样统一的艺术整体,从而展现景物的全貌、基调和总体特征,进而蕴蓄情趣和理趣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写景角度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描写方法工笔与白描工笔又称细描,白描又称粗笔勾勒工笔:能突出景物主要特征,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更利于表现主题。白描:简练,生动传神。二者结合,相互映衬,更能全方位地表现景物的特征动静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使景物更生动,更鲜活,更富有感染力虚实描写又可分为虚实结合、以实写虚、以虚写实或激发读者的联想、想象,或突出景物的特点,或拓展表现空间,或拓宽意境,或深化主题(2)人物描写:人物描写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可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等;侧面描写可以是次要人物烘托或环境烘托等。3议论散文中的议论,是在记叙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作者的思想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特色,往往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4抒情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1)直接抒情: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而是直接地表达或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直抒胸臆的特点是:不要任何“附着物”,使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使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表露。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质朴诚恳,很能打动人心。(2)间接抒情:方式内涵作用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出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情景交融所谓情景交融,是指作者在文中没有把自己的感情直接说出来,而是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能使情与景高度融合,所写的景融入感情色彩,所抒发的感情又寄托在景物之中,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以景显、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融情于事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对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使读者品味起来更觉得真诚可亲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荷塘月色第四、五段极少见到直抒胸臆的语句,为何能感受到作者的“淡淡的喜悦”?答案要点答案启示作者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所有景象在作者的情感观照之下,无不留下作者情感的印记。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显得那样宁静而有诗意之美,让读者和作者一样倾心迷恋,这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微妙展示本题考查抒情手法。联想抒情手法的类别,“寓情于景”自然能界定出来,结合荷塘月色的美景即可分析“淡淡的喜悦”的心情2(2017全国卷)阅读窗子以外(文本见高考命题点三题型一命题角度一“高考试做”),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审题判断:通过题干中的“你”“我”和“人称”,可以断定此题考查散文表达方式中的“记叙”的技巧,“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表明此题考查的是“记叙人称”对情感表达的作用。借鉴思考:借鉴荷塘月色对表达方式的分析情况。我的答案:详解精析:分析不同人称蕴含的态度,可采用四步方法:第一步明确所使用的表达方式:题干已经明确交代,可以省去第二步分析语句要表现什么内容:使用“我”时,描写的是自己看到的世界和内心的感受;当“我”转为“你”时,“你”成了描写的对象,“我”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描写第三步结合具体语句阐明表达效果:从上述角度看,这种转变说明作者的态度是冷静和客观的。当“我”和“你”两个人称同时使用时,人称转换灵活,“我”和“你”可以彼此审视,带有反思意味第四步注意联系全文主题:分析蕴含的态度,必须要联系文章主题参考答案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命题角度三表现手法荷塘月色一文第五、六段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赏析。答案要点答案启示第五段写荷塘月色,运用的艺术手法:1.修辞技巧,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月光,以巧妙的比喻赋予月光以质感。写月影,把塘中月色和岸边的树连接在一起。2.表现手法,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写灌木黑影和杨柳倩影。3.运用通感手法,把视觉印象转化为听觉印象,把光影虽斑驳错杂却和谐美妙的韵味表现得生动具体第六段写荷塘四周:1.描写:(1)描写顺序,从里到外,写荷塘四周;由近及远,又由远回到荷塘。(2)描写角度,从视觉转为听觉,写蝉声蛙鸣。2.表现手法:动静结合,以热闹的声音烘托周围的静1.艺术手法是个泛称,思考的角度可以是修辞技巧、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2.赏析时,先明确手法,再结合语句分析手法的具体运用及表达效果3(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上善若水张笑天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蹚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 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好在都江堰有。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美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审题判断:题干“不以描写见长”“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表明答题时可以从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方面考虑。借鉴思考:荷塘月色第五、六段的艺术技巧的解题思路。我的答案:详解精析:从表达方式看,作者在叙述的基础上把议论和抒情相结合,同时作者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思考,又是托物言志;从表现手法看,作者将都江堰的科学建造方法与现代人为发展而破坏环境的做法相对比,表达自己的忧虑,作者由都江堰联想到文化、人生,虚实结合。参考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对比,将都江堰的科学建造方法与现代人为发展而破坏环境的做法相对比;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解答表现手法题需要注意两点:首先,需要掌握高考常见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手法内涵艺术效果对比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应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以极鲜明的印象和极强烈的感受象征象征就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化抽象为具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联想和想象联想,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有关的事物,或由眼前的事物回忆起以前的有关事物。联想是想起关联的事,而想象则是重新组合编排头脑中的形象、材料,创造出新的内容来这两种手法经常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托。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抑扬结合正说从反说开始,或反说从正说开始,侧重于其中的某一方面,以达到使人信服、突出要点的目的。可分为先扬后抑、先抑后扬、扬中有抑、抑中有扬、明扬实抑等几种在抑扬中形成反差,两相对照,突出中心;出乎读者意料,引起新奇的审美效果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鲜明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特点,集中地揭示主旨其次,运用答题思维模式:指出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分析概括这种手法表现出来的特定内容说出具体效果命题角度四行文技巧荷塘月色一文的明暗两条线索有什么作用?答案要点答案启示1.结构上,明线:游踪(带上门塘上月色月下荷塘江南旧俗回家);暗线:情感(心中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两条线索,一明一暗,使首尾圆合,结构严谨2.内容上,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串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情景情,这正好像一条经线,而对荷塘景色的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利于情感的抒发1.荷塘月色一文的线索已经明晰,分析其具体体现即可2.分析线索作用时,主要从结构、内容的角度来分析4(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耳边杜鹃啼罗琅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近来醒来常听见悲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娥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踯躅”,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他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巢,它就把卵偷偷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这自然不是一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有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使“蜀人悲子鹃鸟鸣”哩!据说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常动起思家归心,唐代无名氏杂诗云: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有家归不得时,整天却听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心中的烦躁牵挂之情可以想象。杜鹃啼声凄厉悲切,古今公认,但它的声音大概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附会。有人听出它是“姑姑,姑姑”,也有人听出是“姑乎,姑乎”,而潮州人则听出是“姑虎,姑虎”,且凭这啼声,编织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叫作姑嫂鸟,潮州家喻户晓,还在舞台演出。潮州旧历四月盛产杨梅,到了端午便过时。杨梅开花在初春,也正是杜鹃启啼之时。传说有姑嫂两人善于绣花,工艺精湛,能亲见之花均被绣尽,唯独未见杨梅花的样貌,而杨梅开花在夜间,开完便谢,同时杨梅多种于山林。封建时代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她们两人深以未能亲见杨梅开花为憾,于是相议于月明之夜,结伴离家到杨梅林中观赏杨梅花开的形状,准备把它绣出来。当她们到杨梅林时,遇见一只老虎,嫂子惊得昏了过去,及醒来,不见小姑。于是一路呼唤“姑姑,姑姑”,后来叫得精疲力竭,发现小姑的鞋子,知为虎所噬,于是啼叫“姑姑”变成“姑虎”,“姑虎”,因怕回去婆家责骂,叫至吐血而死,死后化成鸟,在每年杨梅开花时即开始呼叫,一直要叫到端午杨梅过后为止。潮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而不说它是与杜宇有关。一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自然是各地有不同人创造的故事。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故事同环境、时间相结合,可以编成动人的作品。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当我们听到这些故事,甚至读到前人写的诗词时,我们同情其故事,就自然忘记了这种鸟的恶行止,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人们也喜欢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物,与美好的传说结合在一起。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审题判断:题干中“谋篇布局”可从内部(线索、脉络)结构和外部(段落层次安排的方式,如时间、空间、逻辑等;过渡和照应等)结构两方面思考。“作用”,表明是技巧类作用题,“杜鹃啼”是文章中所写物,是文章的线索,表明本题考查的是“线索的作用”。借鉴思考:荷塘月色线索作用的思考角度。我的答案:详解精析:分析标题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可从结构、内容、表达效果角度思考。答题角度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结构方面文章中引用的诗词、故事较多,比较“散”,但每一部分都以“杜鹃啼”串起,因此“杜鹃啼”领起了文章内容,让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容方面文章写了杜鹃鸟的叫声、杜鹃啼叫的时间、杜鹃啼叫的悲切状况以及杜鹃鸟啼叫声的传说,文章以“杜鹃啼”为线索使它们结合起来表达效果文章在写杜鹃鸟时,自然引入与之相关的诗词、传说,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这一点可答可不答)参考答案文章以“杜鹃啼”为线索将杜鹃啼叫的时间、杜鹃啼叫的悲切状况以及杜鹃鸟啼叫声的附会情况结合起来。文章以“杜鹃啼”统率文章引用的诗词和传说故事,将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解答行文技巧类题,需要两步骤:第一步,掌握相关行文技巧的内涵、艺术效果及其鉴赏方法。名 称名称解释艺术效果鉴赏方法开门见山文章开头直接明确中心,“一开始就走向目的地”强调突出中心,使主题鲜明突出;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行文不枝不蔓,干脆利落说明开头情况,指出全文中心,分析开头作用卒章显志文章结尾处显示中心深化文章内容,升华主题思想;总结全文,使结构完整;有水到渠成之感,有强调之效说明结尾情况,指出全文中心,分析结尾作用过渡衔接层次段落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词语或句子承上启下,使内容连贯,文脉畅通;使结构严谨,衔接自然引出过渡文句,说明承上启下情况,分析其作用题文照应文章题目与正文照应紧扣中心写作,不枝不蔓,行文紧凑集中;反复点扣题目,对中心有强调突出之效指出点扣题目的文句,分析反复点扣的作用首尾呼应文章开头与结尾照应重复开头内容,突出中心,深化主题;首尾遥相呼应,使结构完整、严谨找出首尾呼应文句,分析其作用前后照应上下文间内容的前伏后应使内容完整,真实可信;构思精巧,行文缜密,结构圆合严密找出伏笔应笔,分析其作用伏笔叙事性作品中为下文情节内容的出现预设伏笔使内容完整;构思精巧,行文缜密,耐人寻味;结构圆合严密由应笔上溯,找出伏笔,从意料之外发现情理之中,分析其作用起承转合文章基本结构方式,即开头、展开、转折、结尾有头有尾,结构完整;章法井然,结构清晰;环环相扣,结构连贯;衔接自然,结构严密概括段落大意,说明段落间关系,分析结构特征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使文章叙述的事情更简洁明了,更容易突出主题,使中心明确;使读者有更清晰的观感;使文章有更清晰的逻辑,更容易做到紧扣中心组织材料,条理井然,显得内容集中,脉络清晰寻找能串起全文的人、事、物、景、情铺垫在一个人物出场前或者一个事件发生前,预先布置局势,安排一些情节场景作为征兆,营造气氛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找出文本主要的人物、事物或事件,再分析其他人物、事物、事件,看是否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让后文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楚,更形象,进而判断第二步,运用相关术语,从三个方面组织答案。结构方面开门见山,总领下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呼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为做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由转而写到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线索: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在文中次出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内容方面是为了写或为了说明(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营造了的氛围,奠定了的感情基调表达效果一般效果是引入自然,吸引读者,增强感染力;特殊效果须结合语段所用的表达技巧来谈温馨提示散文的艺术技巧类题目满分答案构建注意事项一、审题散文表达技巧赏析题的审题同古代诗歌表达技巧赏析题的审题类似,包括以下要点:1审题型:即审艺术技巧赏析题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所谓明考型,即在题干中直接要求分析其表达特色,如“请分析这段话的表达特色”;所谓暗考型,即题干中带有“如何描写(表达)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字样。2审范围:即审所给的材料是片段、局部的(如一段或几段、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还是全文、整体的。审清这一点对答题尤为重要。行话有“整体看手法,局部看修辞”,就是说如果赏析的是全文,则首先要考虑表现手法;如果是局部,则首先看修辞手法。“首先”就是优先,并不是说不考虑其他角度。3审角度:即审题干要求赏析的角度是定向的还是多向(多角度)的。所谓“定向”,就是题干明确规定了赏析的角度,如从“修辞手法”角度等。“定向”一般为单一角度。当然,单一角度还可细化为更小的角度。散文赏析题多是多向(多角度)的。4审步骤:散文赏析题多是完整型的,即三步答题明确手法具体解释简述效果。有的题干用语为“请分析表达特色”,大多只含第一、二两步;有的题干明确要求赏析其表达效果,就应包含这三步,不过重点应放在“效果”上。5审数量:即审答案数量。一般是多个(因为常要求多角度切入),个别要求的(如“请简述全文的主要写作手法”)除外。其他方面,有时要关注有无提示(暗示)性语言。二、答题1要区分概念、记牢概念:要特别注意题干中“表达特色”“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概念的异同,因为它们决定着答题方向。前三个概念问的是同一回事,只是要求分析“表现手法”时,答题思路要先狭后广,即先从狭义的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考虑,再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考虑。如问“修辞手法”时,绝不可同“表达特色”等术语混用。只有熟练掌握“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表达特色”“修辞手法”等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才能弄明白命题者的考查意图,准确选择答题方向,否则,难免张冠李戴,词不达意。2多角度切入:除题干有明确规定外,一般都要求多角度切入鉴赏。如果是局部鉴赏,则优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其次是表现手法和语言。在每一个角度切入后还要注意多种技巧的运用。如果是整体鉴赏,则优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其次是表达方式。至于修辞手法和语言,除非从整体、主要、显著的角度确实存在,才可切入鉴赏。3有赏有析,重点在赏,关键在析:分析时要把握好两个结合:一是与文章中心的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表达技巧,任何表达技巧都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二是与语言结合,语言是文章的载体,无论是评价主旨还是鉴赏技巧,都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体会、把玩。因此,作答前,须对所给材料反复品读。另外,有时分析表达技巧不单单要看所给文字本身,还要联系上下文内容才能准确分析鉴赏。4答题步骤与模式 跟踪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沧桑黄河岸韩振远这一段黄河堤岸是黄河自己的选择,也是黄河自己开凿出来的。想来应该是在洪荒时代吧,或者更早。从高原雪山流下的河水肆虐横冲,浪涛连天,在山峦沟壑间择路而行,一路冲刷。于是,就有了河岸。没有河岸的河流不是河流,有了河岸的黄河水,就有了约束。在河岸间流淌的黄河水,不论是激荡狂放,桀骜不驯,还是平静无奈,死气沉沉,都在沿着河岸规定的线路奔流。尽管会穿越千山万壑,拐过九曲十八弯,冲撞跳跃,始终都还在河岸之间。河的归宿永远是大海,河岸永远是河的屏障。尽管有时河会冲冠一怒,但它到底还要选择新的河岸。对于黄河来说,晋陕峡谷好像铜墙铁壁。滚滚流淌的黄河水,一进入这道横亘在晋陕之间的天堑,就变得暴躁起来。仿佛一队浩荡奔来的铁骑般,在一道道关隘前,越战越勇,却越陷越深。在岩石与激流的对抗中,碰撞出惊心动魄的气势,又绘制出一幅幅令人心荡神驰的美景。群山之间,便有了老牛湾、碛口、孟门、壶口、禹门口。在人类的啧啧赞叹声中,黄河水却不得不收束起高傲的身躯,经过一番苦斗,涌入深邃狭窄的河道。在一个凄风萧瑟的日子里,我和山西文学主编鲁顺民来到了河曲县一个叫“弥佛洞”的地方。钻过一道石洞,深深的河谷便骤然出现在面前。这里是真正的河岸,我们站立的地方是在河岸半壁开凿出的一条栈道,窄窄的,宽不过二尺。朝上望,怪石狰狞,好像悬在头顶;朝下望,河水幽幽,如临深渊。河水在脚底下流淌,两面石质的河岸高耸,对面的高原仿佛伸手可触。再朝身后望,我和顺民都被河水感动了。眼前坚硬的岩石上,印着一道道细密的纹理,那该是黄河水经年累月冲刷的痕迹。看上去,那些纹理轻盈流畅,好像是随手画上去的。细看,整个崖壁像一本叠起的书,那一道道水痕就是厚重的书页,不用打开就能看到黄河悠久的历史;又像一道道年轮,清楚地记载着黄河水流过的轨迹。没想到河水会如此坚忍,不停地冲刷,不断地切割。河谷在一点点加深,河岸在一点点增高。不知过了多少年,经历过多少惊涛骇浪,终于有了这险峻奇绝的河岸。我们敲下了一块岩石,准备带回去欣赏。把印有黄河纹理的岩石带回去,就等于把河岸带回了家,也等于把黄河的精髓、气质带回了家。我们那里有着完全不同的河岸。到了与汾河交汇的地方,黄河已经跃出龙门,看上去轻松多了。没有了逼仄狭促的山崖,河水从容随意地流淌,连神情都是那么欢快。到了这里,河面豁然开朗,两岸高耸的山峦骤然消失,变成了低矮怯懦的黄土塬。面对余怒未消的河水,河岸像一群败兵般,远远退去,隔着宽阔的河滩在雾霭芦苇间窥望。河水便像王者之师般,放慢了脚步,迈着从容的步伐傲然流过。河滩宽二十多里,河水忽东忽西,信马由缰,似乎再也不在乎河岸。然而,站在船上从河里驶过,会看到远处的河岸依然苍茫雄劲,表现出了该有的气势。河水流淌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好像无拘无束,却从不能越出河岸,仿佛冥冥中有一道桎梏,不能逾越一步。再往前走,河水好像变得闷闷不乐,不时发怒,激荡起浪涛,朝岸边迅猛冲去。沙质的河岸轰轰地坍塌,一步步向后退去。几年前,在河边的崖头上,我看见一位满头苍发的老者正在出神地望着涌动的河水。一阵闲聊后,话题扯到了河岸。老者的脸上露出悲戚的神情。他指着河水说,几十年前,河岸在那里,如今,后退有几百米了。我叹然,不知道自己是叹息河水的无情,还是叹息河岸的无奈。如今,再站在黄河岸边,脚下的堤岸已是用铁丝网住的石堤。河水还在气势恢宏地哗哗涌动,却再也奈何不了堤岸。再往下,流淌在平原上的黄河才真正信心十足。两面人工修筑的河岸固然挡住了河水,在我看来,那已经是战战兢兢的河岸了。(有删改)文章第五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晋陕峡谷处河岸的特点?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答:解析:本题需要回答的内容较多:一是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二是运用这些手法所展现的“特点”,三是运用这些手法的作用。分析文段可以发现,“好像”是比喻词,“铜墙铁壁”展示了河岸的特点,“暴躁”则具有拟人的色彩。答案: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晋陕峡谷处河岸的坚固、深邃、狭窄。比喻的手法将河岸坚固的特点更加直观地展现了出来;拟人的手法将河岸与河流的对抗过程演绎得更加生动、形象,也突出了河岸的深邃、狭窄。一、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8分)地泉之灵林子十月。一场秋雨。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西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是的,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的时候,心,也实现了一次飘然的出走。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秋天,我们真该遗忘一回,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神秘。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兴安灵渠,突然有恍然如梦的感觉,突然生出乡愁的幽渺。想着清澈美丽的漓江水,是从灵渠流淌过来的,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之水,怎么看都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绵延而凝重,巧思而奇绝,蕴含诸多世间奥义。她婉约,慢转,不骄不躁,不温不火,不愠不喜,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听任着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性感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在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万斛泉源,潺潺流淌。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回首过往,灵渠曾引导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也曾有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光;她滋养土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今天,她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茗。更像一只大隐于市的鹤。是的,我也突然聊发白日狂,梦见一只千年白鹤,梦见一道激越灵巧的白翅凌空。这就是灵渠的魂魄呵,是两千年来直冲云霄的智慧和底气的聚舞。她连着地气,张望天空,一步步盈盈而蹈于泉脉和地脉之上,像佛陀地涌金莲,惹人惊叹而静思。这也是生活的诗,每一字每一句都从土里冒出来,弥漫开来,荡漾而去,导引着你一起去体认着那一份份宽阔、坦荡、从容和深邃。地泉之灵,使我感到股股泉眼在心底静静开凿,深深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开凿灵渠,古人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湘江上游,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水势平缓,便于行船。于是,便有了美丽的相约与离别,有了亘古的传奇和现实。灵渠,婀娜蜿蜒于起伏的青山碧水,联姻湘江、漓江,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流光溢彩的繁华。灵渠的不朽,在于非常之“灵”。其中的每一块石料,每一道石缝,每一个细节,都是天衣无缝地配合与交结,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环节都通灵般地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水的冲击,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神灵”。当然,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的“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现代的灵渠,用依然不变的灵气和谐演绎着时光的走向、历史的延伸。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很多的事,拐个弯或许就海阔天空,万里无云。很多时候,或许绕一下路,前方就一笑见天。此时,灵渠像明亮的眼,凝视着我们,教导着我们:把内心放在水中,慢慢清洗。淘洗多余的存储,让尘世的灵光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然后,再让心与心靠近,让心灵相通。我想,这也正是地泉千年不变的灵魂所系吧。(选自南方日报,有删改)1(行文技巧题)本文主要写兴安灵渠,而第二段为什么却用大量笔墨来写雨后秋景和作者心情?(4分)答:答案:写雨后秋景,突出兴安明朗开阔的特点,自然引出下文对兴安灵渠的观赏和描写;写作者心情,强调作者心情的放松和欣喜,为后文饱览灵渠的美景、回想灵渠的过往做铺垫。2(修辞技巧题)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加以赏析。(4分)答:答案:第处:句式由短而长,结构简单整齐,用“婉约”“不骄不躁”等词写出灵渠的性情,用“引”写出灵渠的飘逸特点,拟人手法赋予了灵渠鲜明的个性。第处:运用一个比喻兼拟人的长句,语言含蓄,且多用修饰语,“安然”“从容淡泊”“悠然”等一连串的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灵渠从容、淡泊、安详(宽阔、坦荡、深邃)的特点。二、综合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20分)秋天的瞩望青春祭陈世旭云忽然就淡了,高了蓝天;水忽然就瘦了,矮了桅杆;风忽然就硬了,薄了衣衫。雁阵背着斜阳,在纤尘不染的天空,写美丽的十四行,扇动的双翅,让阳光的黄金,洇染了水边的芦花。秋天来了。我们每年最欢欣鼓舞的季节来了。忘记了秋雨落在欲干未干的水塘里的清冷,落在欲黄未黄的秋叶上的憔悴,落在欲诉未诉的私语中的怯懦。在这个收获的季节,我想要张开双臂抱紧太阳,看缤纷的落英、饱胀的果实,听长辈旱烟窝上的吟哦,禁不住落下喜悦的眼泪。秋天静静地来了,载着艰辛的昔日。有鸽子飞过,鸽哨发出圆满的音调。有一些寒冷,有一些忧郁。长风回荡着诗人的放歌:“呵,秋天、秋水、秋天的明月,哪一样不曾印上我们的心血!呵,秋花、秋实、秋天的红叶,哪一样不曾浸透我们的汗液!”(郭小川秋歌)春天,开工的钟声在黎明前响起。我们摸黑钻出草屋,看不清几枝嫩黄的花茎刚刚爬上床头的泥墙。沉睡在广袤天际下的棉花地,被齐腰高的越冬作物覆盖着,再多的人走进去都悄无声息。几乎是匍匐着,我们播下种子,播下一年的希望。太阳初升的时候,我们早已汗流浃背。然后,在某一个午饭的间隙,我们蓦然发现,草屋的小窗外面,棉花林像孔雀开屏,伸展出悠长悠长的花翎。汛期同初夏一起到来。我们丢下棉花地里发疯似的野草,跑上在冬天筑起的堤坝。我们的农场是长江江心的小沙洲。狂风暴雨不分昼夜没完没了,同仿佛立起的大江连成一片。农场就像一片遗落的树叶,在生与死的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网络运维自动化平台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社交媒体汽车话题挑战赛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电脑数据安全云备份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编程公益支教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环保活动国际传播翻译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现场宣传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汽车共享平台智能出行服务与城市交通发展报告
- 2025年直播电商行业主播影响力与社群营销策略研究报告
- 2025年数字化教材在国家安全教育中的应用与教学效果评价
- 现场会汇报课件
- 全脑开发教学课件
- 心脏解剖课件模板
- 运动控制考试题及答案
- 无人机培训招生宣讲
- 2025玛纳斯县司法局招聘编制外专职人民调解员(5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陕西华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招聘(50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湖北城市建设专业国土空间规划高、中级职务水平能力测试(城乡规划)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
- 2025-2026学年冀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 建筑工程施工转包违法分包等违法行为监督检查工作方案
- 《建筑材料与检测》教学课件(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