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直通高考8——论述类文本阅读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直通高考8——论述类文本阅读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直通高考8——论述类文本阅读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直通高考8——论述类文本阅读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直通高考(八)论述类文本阅读能力演练(一)(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会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踏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时空中呈现的,靠其演出行为形成艺术作品,实现艺术价值。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践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有人认为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这只是对文化遗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其中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符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规律。(摘编自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体性的特征,民众也是演出的重要参与者。B春晚优秀的民族歌舞节目为传统表演艺术的舞台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C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避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D录音、录像等手段可以记录传统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能够起到保存作用。解析:选C“应当避免西式改编”错误。原文否定的是机械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的做法,并不是否定“西式改编”。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针对当下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中出现的一些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B文章紧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表演艺术的几种属性,多角度展开论证。C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D文章对现有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举措的成效与不足都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解析:选C“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错误,二者应是并列关系;“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错误,文章提及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意在论述传统表演艺术保护的正确做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B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C传统表演艺术依赖动态展示以呈现艺术内蕴,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D活态保护致力于维护传统表演艺术的活力,看重人的因素在项目传承中的作用。解析:选DA项,“很难获得成功”错误。原文只是说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这并不意味着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后就难以取得成功。B项,“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错误。扩大了“传统表演艺术”的范围。C项,“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错误。原文第四段明确指出“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能力演练(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现在我国的法学教育出现了法学院专业设置越来越细的新情况,把原来一个法学院拆分为民商法学院、经济法学院、法律学院、行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侦查学院等等。这样的设置所培养的学生很难避免知识领域不够广泛的弊端,教师长期在这样的专业分工下从事教学和研究,也很难避免学术视野愈来愈狭窄的缺陷。著名法学家杨兆龙教授,在新法学月刊1948年第1期上发表了法学界的贫乏一文,他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法律的人最容易犯两种毛病。一是对于与法学有关的非法学科目缺乏必要的了解。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历史学、哲学、伦理学等与法学都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时间与精力的限制,我们当然不能希望各个学法之士对于这些科目都有相当研究,但一个专业的法学家至少应该对与他的法律专业有关的几种科目有适度的认识。二是对于法学科目仅有局部的研究。法律的分门别类,本为研究之方便,并不是彼此间有何严格的界限存在而各自独立。学法之人应该对于整套法律有全面的认识。杨兆龙先生对上个世纪40年代法学界的批评,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由于目前法学教育分工过细,杨先生过去批评的“法学界的贫乏”更有可能愈来愈严重。20世纪以来的社会发展变化已要求在学科分工基础上培养法学通家,即古今通、中外通、交叉通、名实通等。所谓“古今通”,就是要打通中华法系到今日中国依法治国的隧道,寻求中国法治的历史脉络。所谓“中外通”,就是要进行中国和西欧法治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试图弄清楚中国和西欧的法治究竟是一种文明类型的差异,还是一种发展阶段的差异。而且,西欧的历史在世界范围是特殊的,希腊罗马那样的奴隶制社会,在其他地方找不到;西欧中世纪采邑分封制、城市制度和教权、王权二元并立制度,在其他地方找不到;西欧资本主义社会从封建母体里正常“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道路,在其他地方也很难找到。正是因为如此,近代复制西欧模式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富强起来、跻身于发达国家的成功者甚少。所谓“交叉通”,就是打通法学与其紧密相关的经济学、政治学、宗教学、伦理学、历史学等隧道。所谓“名实通”,这里的“名”指理论,“实”指实际。“名实通”就是强调要从实践中提升理论。西方法学总体上给人一种重视逻辑假设、忽略历史论证的感觉。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借鉴史学家“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研究精神,把历史和逻辑相统一,对那些不能被历史证明的逻辑假设,虽不能轻易否定,但也不能盲目推崇,只能把其视为一种理念,而非历史事实。从实践中提升理论,比逻辑推理更可靠一些。(摘编自2016年12月19日北京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目前我国法学院专业设置越来越细,其弊端已现,显然不适应现代社会迅猛发展的要求。B当今法学教育分工过细,会使培养的学生知识领域不广泛,教师也很难避免学术视野狭窄的缺陷。C法律的分门别类,原本为研究之方便,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彼此间有严格的界限存在而各自独立。D近代复制西欧模式的发展中国家,很少能富强起来,原因是重视理论假设、忽略实践论证。解析:选AB项,“不广泛”应为“不够广泛”。C项,“彼此间有严格的界限”应为“并不是彼此间有何严格的界限”。D项,因果关系未必成立,近代复制西欧模式的发展中国家,很少能富强起来的事例是说明不能结合本国实际而照搬外国做法的害处,即不能“中外通”的害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法学教育出现了法学院专业设置越来越细的新情况,针对这一新问题,作者在文章开篇就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B文章在论证中引杨兆龙教授的法学界的贫乏一文,意在阐明学法之人应对于整套法律有全面的认识,不能管窥蠡测。C对于法学教育分工过细,文章先指出现状,接着引杨教授的文章分析,最后指出应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在学科分工基础上培养法学通家。D文章在分析社会发展变化要求在学科分工基础上培养法学通家这一观点时,对“古今通”“中外通”“交叉通”“名实通”,都做了详细分析。解析:选DD项,文中只是对“中外通”的分析解释比较详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谓“古今通”就是指要寻求中国法治的历史脉络,就是要通晓中国古今法治的联系,把握法治发展变化的规律。B我们希望每个学法之士对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历史学等与法学有密切关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