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一新生孤独感团体辅导干预研究.doc_第1页
对高一新生孤独感团体辅导干预研究.doc_第2页
对高一新生孤独感团体辅导干预研究.doc_第3页
对高一新生孤独感团体辅导干预研究.doc_第4页
对高一新生孤独感团体辅导干预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高一新生孤独感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单位代码10445学号xx023093分类号B844学习方式全日制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对高一新生孤独感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学科专业名称申请人姓名心理健康教育姜芳佘瑞琴xx年5月30日导师姓名副教授论文提交时间独创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学校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从20世纪70年代,西方一些学者开始对孤独感进行研究探讨,近年来,国内一些专家学者也开始对孤独感领域的研究,但主要还是处在收集数据和问卷研究这个层面上,尤其对高中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干预研究还很少。 因此,我们选择高中生作为研究群体,主要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第三版),筛选出30名孤独感比较高的学生,进行孤独感的团体辅导干预,旨在探索改善高中生孤独感的有效途径,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本研究以枣庄市第十八中学高一新生为被试,以人际沟通、群体动力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为指导,从认知、情绪、行为三方面入手,选出高孤独感的高一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尝试探讨改善高中学生孤独感的有效手段。 研究结果表明 1、经过辅导干预实验,实验组学生孤独感与实验前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与控制组相比,效果也极其明显,这说明本次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实验取得一定成效。 2、通过辅导效果调查问卷可知,本次团体心理辅导使高孤独感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3、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学生的孤独感起到一定的效果,可以为学校心理咨询或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结合人际沟通、群体动力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心理辅导理论,注重从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入手,对高孤独感的高一新生进行孤独感干预训练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分类号B844I孤独感干预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 Studyon GroupCounseling Interventionsof HighSchool FreshmenLoneliness AbstractLoneliness isessential effectsof mental health tohigh schoolstudents.Long-term orserious lonelinessarouses disadvantageto physicaland mentalhealth development,affects theacademic standardand theability oflife.Many researcheson lonelinesshave beenmade inwestern countriesin1970s.In recentyears,the progressof thedevelopment ofstudies onarea of loneliness is very quicklyin China,but mostresearches aremainly thedata statisticsand questionnairesurvey.The interventionhas beenpaid alittle attention.Particularly the intervention onloneliness ofhigh schoolstudents isvery rarely.Therefore,we selectedhigh schoolstudents asa researchgroup andmainly usedthe thirdedition of the UCLAloneliness scale,filtered out30high lonelinessstudents,train the high lonely students bygroup counselinginterventions.We wishto explorethe effectiveway toimprove theloneliness ofsenior high school andto developtheir activeand healthypsychological quality.In thisstudy,the freshmenfrom the18th high school areused tobe researchsubjects.The researchis basedon interpersonalmunication theory,group dynamicstheory and social learningtheory andso on.I trainthehighlonely studentson theircognition,emotion andbehavior bygroup counselinginterventions.I tryto seekfor effectiveways todepress theloneliness ofhighschoolstudents.Some conclusionsof thisstudy arefollows:1.After counselingintervention,the levels ofloneliness of experimentalgroup studentshave beendepressed significantly,pared withthe controlgroup,the effectisveryobvious(p.001).This showsthat thisintervention achievedcertain effects.2.This interventionexperiment alsoimproved thelevelsofmentalhealthofthelonelystudentsby counselingeffectiveness questionnaire.high3.Group counselinghas someeffects onimproving thelonelinessofhighschoolstudents andprovides theoreticaland practicalinstruction forschool mentalhealth II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education orcounseling.Aording tothe actualsituation ofour students,theinterventionis basedon thetheories suchas interpersonalmunication,group dynamicsandsociallearning soon.This showsthat theintervention methodwhich focuseson thechanges ofcognition,emotion,behavior ispracticable.Key words:group psychologicalcounseling;Category Number:B844III loneliness;intervention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文献综述和问题提出1.1孤独感的相关研究1.1.1孤独感的概念、特征、分类国内外研究者对孤独感的概念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各自都有不同的理解,表达了不同的观点。 国外学者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对孤独感进行研究,研究者Weiss (1973)认为,个体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不够满意,实际的人际交往水平不能达到自己交往的期望水平,由此产生的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就是孤独感。 Perlman和Peplua (1982)认为孤独感是指个体的社会关系网络在数量和质量上不足时,个体产生的不愉快的体验(王宏伟,xx)。 Shaver (1987)认为孤独感是当个体意识到自己人际关系网破裂时所引发的突发性情绪体验(许晓芳,xx)。 国内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孤独感是人在某种封闭、不熟悉的或特殊的环境下产生的一种寂寞、孤立、不快乐的负面情感(朱智贤,1999)。 学者王健从哲学的方面把孤独看作是人类特有的主体与对象相疏离而导致的一种精神失落感。 李传银概括国内外多种关于孤独的理解后认为孤独感是一种主观心理感受,这种心理感受常表现为孤立、无助、寂寞、郁闷等负面情绪反应和失落感,当个体感觉到自己的人际关系不够满意,自己实际的人际关系水平达不到交往的期望水平时就会产生这种主观心理体验或感受(杨冬梅,xx)。 黄希庭 (xx)认为,孤独感通常是当个体渴望的亲密关系和人际关系不能获得满足时而产生不愉快的负面情绪感受(许晓芳,xx)。 综上所述,从这些不尽相同的对孤独感概念的研究探索中,可以看出研究者都比较一致的认为孤独感是由于个体的实际人际交往关系令自己不够满意,没有达到自己的人际交往期望水平,内心产生的一种焦虑、无助的负面情绪和孤单的主观心理体验,这种主观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不快乐的、失落的负面情感。 对比国内外学者有关孤独感的定义,可以发现其共同特征第一,孤独感是在人际交往不良情景中产生的心理感受;第二,孤独感是一种令人厌恶的、不快乐的、消1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极的负面情绪体验;第三,孤独感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或感受(李传银,1999)。 目前,关于孤独感的维度划分有较多争论。 最常见的纬度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1、情感孤独和社交孤独Weiss (1973)认为孤独感是二维度的,他把孤独感分为情感孤独和社交孤独两种类型(Weiss,1973)。 情感孤独指个体在依恋关系方面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亲密感和安全感时而产生的孤独。 社交孤独则是人们在社交需要方面得不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孤独,通常表现为缺少令人满意的同学、朋友,也就是真诚交往的需要得不到满足(Gerson&Perlman,1979)。 2、长期孤独、情景孤独和暂时孤独Young和Beck将孤独感分为暂时孤独、情景孤独、长期孤独三种类型。 暂时孤独是指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能时常体验到偶尔的孤独感(杨冬梅,xx),这种孤独感来得快,去得也快。 情景孤独产生于一定情景背景中,如重要人际关系破裂或处于不熟悉、孤立、封闭社交环境中。 长期孤独源于个体长期以来一直感受到人际关系缺乏或不满意或社交障碍,这种孤独感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 3、主动孤独和被动孤独国内研究者朱智贤将孤独分为主动孤独和被动孤独两种类型(杨冬梅,xx)。 主动孤独是指为满足个体特殊背景下的文化需求、并努力追求的心理隔离状态。 被动孤独是指个体有渴望接近他人的需要,由于社会因素被迫与他人隔开而不能满足个体的内心需求的心理状态(朱智贤,1989)。 1.1.2影响孤独感的主要因素孤独感是个体特别的心理现象,其根源复杂多样,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研究者不断从各个角度探讨孤独的影响因素,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个体因素首先,有研究者指出孤独感体验与自身人格特质有着密切联系,孤独者更倾向于羞涩、内向及社交拘谨(黄海,xx);显示完美形象有利于降低孤独感,害怕暴露不完美会增加孤独感,社交关系问题在完美形象和孤独感之间起桥梁作用2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袁立新、张积家,xx);孤独感与外向性呈负相关,与内向性呈正相关。 外向性的个体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能获得理想的人际关系。 内向性的个体对周围人际关系过于敏感,对周围环境常使用不恰当的应对方式,能更多地体验到孤独感。 其次,应对方式也是影响孤独感的重要因素。 有研究者指出孤独感高的学生与一般学生相比,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求助分得分低于总体得分,解决问题与积极求助是与孤独感最有联系的应对方式,呈负相关;而退缩的应对方式与孤独感呈正相关(唐民,xx);此外,幽默风格与孤独感的联系也非常密切,其中自强型幽默对孤独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孙艳玲、郭斯萍、李海红,xx)。 2、学校因素高一新生刚刚从初级中学阶段进入高中学习生活,角色没有完全转变过来,不能合理地安排自己在校期间的闲暇时光,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目标不明确、爱好单一的现象比较突出。 由于一些学生心理发育不够成熟,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内心往往容易出现空虚、无聊甚至焦虑的心理现象,导致产生孤独感。 学习上的自卑心理也容易产生孤独感。 一些学生对激烈的学习竞争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骤然减少的成功体验和过多的挫折,使他们本来就弱的心理承受能力又受到挤压,容易陷于深深的自责之中。 有的学生会盲目地夸大和看重自己的弱点,认为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别人而陷于烦恼苦闷之中。 一些农村地区的学生,有时会因为自己落后的生长环境和拮据的经济状况而产生自卑感,进而诱发孤独感。 3、家庭因素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支持与青少年的孤独感呈负相关,而父母对子女的严厉惩罚、否认拒绝、过度保护和过分干涉均与青少年的孤独感呈正相关。 父母教养模式对子女孤独感的影响体现在个性特征的形成。 父母对孩子积极理智的关爱和情感投入较多,有助于孩子形成外向,情绪稳定,乐意亲近别人的性格特征;相反,父母如果不关心、冷漠孩子,就会使孩子出现各种人格障碍,阻碍正常人际关系的形成。 因此,父母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会使子女悦纳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充满力量和安全感,敢于探索并运用人际交往的技巧,因而较少有孤独体验;父3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母的拒绝、否认等,会使子女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在社交中过分害怕、敏感,逃避交往,从而孤独体验较多。 美国学者鲍姆林特(Baumrind)的研究表明,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能培养青少年拥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不易感觉到强烈的孤独感;放任型父母教养方式则会让青少年更容易丧失其独立性人格,比权威型家庭的青少年更容易感受到孤独感;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较之其他两种父母教养方式最容易让青少年感到强烈孤独感,缺少社会责任感(杨冬梅,xx)。 多种因素分析显示,父亲的否认、拒绝是青少年产生孤独感的危险因素,而父亲的情感温暖或理解能降低青少年孤独感。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亲的角色极其重要,在今后的家庭教育中应当重视父亲的影响作用(沈悦、马世超,xx)。 4、社会环境因素社交孤立与社会关系的缺少可能会导致个体所渴望的人际交往的质或量不足,也会引起孤独感(汪晓刚、陈卓,xx)。 社会关系质量水平、对社会关系的满意度、对孤独感的影响程度很大(徐迎利、陈旭、李田伟,xx)。 有关青少年孤独感和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显示,对于青少年的社会支持越好,其孤独感水平越低,就较少体验到孤独感。 学生隐瞒自我、积极与消极应对和社会支持能有效预测孤独感。 隐瞒自我直接影响孤独感,又通过消极对待和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孤独感,而自我表露又通过积极对待和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孤独感(余苗梓、李董平、王才康,xx);孤独感还与内外向、社会支持呈负相关,其中内外向、主观支持、支持利用都可以负向预测孤独感(谭雪晴,xx)。 1.1.3孤独感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据统计,身体健康而精神孤独的人,在10年之中的死亡人数要比那些身心健康的人死亡数多1倍(吴丽君,xx)。 高孤独感学生往往深感痛苦和沮丧,体验到更多各种消极负面的情绪,这种负面情绪会给高中生带来严重的心理困扰,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和主观的幸福感。 长期或严重的孤独感能引发心理疾病、危及个体身心健康,不仅阻碍人际交往,使个体意志力下降,认知模糊、还可能影响人格的独立完整和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引发某些情绪障碍。 如果这种情绪在高中阶段就潜伏着,可能会导致较严重的后果。 心理学研究显示,高中生的情绪同智力活动呈正相关,高中生陷入孤独状态中,会产生学习或人际交往方面的适应性4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障碍,阻碍学生行为方式和优良人格的形成(沈杰、傅小悌、陈捷,xx)。 可见孤独感是衡量高中生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方面,降低孤独感能促使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趋于心理健康标准,能使学生认识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品质健全、行为表现正常、人际关系和谐、人格独立完整、自我意识正确(张文新、高峰强、司继伟,xx)。 1.1.4中学生孤独感干预研究国外学者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对孤独感的干预与治疗做了广泛的研究,研究群体已覆盖儿童、青少年、大学生、成年和老年。 尽管如此,孤独感的干预与治疗仍没有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模式,Young (1979)曾以Beck的认知行为疗法为理论基础,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了一种对长期孤独者进行的个别治疗模式。 他认为人的孤独情绪和行为改变与认知密切相联,通过改变孤独者不合理的认知观念,帮助其建立亲密的社交关系,可改善孤独情绪或社交行为障碍,还能预防反复发作。 Young的孤独感治疗疗程一般分为六个阶段 (1)能克服控制孤独时的负面情绪; (2)尝试结交新朋友; (3)能与值得信任的朋友做表露自己的一切情况; (4)能与周围伙伴构建起稳定的亲密关系; (5)还能与周围伙伴建立起相互依恋的关系; (6)能维持长期稳定的友情关系(转引自许晓芳,xx)。 Peplau和Perlman (1982)从孤独的认知入手,深入探讨了孤独的应付方式与干预策略。 他们俩都认为孤独感的干预方式应从三个层面进行 (1)积极主动改变个体认知并能改变个体的现实人际关系; (2)调整并合理定位个体的社交渴望水平; (3)让孤独者正确看待自己的孤独体验,改变不良的认知和应付方式。 他们特别重视调整认知成分,注重对孤独者进行人际归因训练,建立孤独者的自我帮助策略,通过满足其归属的需求降低孤独感(转引自白雪苹,xx)。 国内对孤独感的研究起步较晚,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内虽已有学者对儿童、青年期、老年期孤独感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大学生孤独感及干预研究较多,但相对缺少高中阶段孤独感研究及干预措施,主要有少量的研究分析孤独感影响因素和相对的个别干预性策略。 邱伶敏 (xx)在让高中生走出孤独自闭的阴影一文中分析了高中生孤独的成因并提出了对高中生孤独心理干预的几点措施,提出应重视高中阶段学生的孤独感研究。 5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团体辅导的相关理论1.2.1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团体心理辅导在上世纪90年引入我国大陆,被广大研究者拓展使用,在21世纪更加受到的重视。 有关孤独感干预的团体辅导发展也较快,如Murphy,Kupshik曾用人际交往技能训练、角色扮演等技术帮助孤独者提高交往能力,改善交往环境。 我国研究者也主要运用改变不合理认知、增强自信心训练、交往技能训练等方式对孤独者进行了系统的团体心理辅导,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团体心理辅导很受广大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喜爱,逐渐发展应用于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及其他培训等领域。 团体心理辅导以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为基础,以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的技术为工具,通过运用团体情境,设计活动、课程和团体人际互动作用,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通过认识自我、观察、学习、体验,调整人际交往关系,促进个体较好适应的过程。 在特定的场景活动,利用团体成员间互帮互助,达到集思广益,预防个体在各发展阶段中碰到的各类问题所引发的一般性心理困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鉴于此,这种心理辅导模式非常适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2.2团体辅导的特点 1、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广泛的影响力团体成员在团体交往中能学会一些生活经验,学会与人相处等知识,并且能在团体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耗时短,效率高,收效好需要心理辅导的学生存在共性问题,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提高了心理辅导的效率。 每位成员能在相互影响中全方位地学习,有理论和实践,有体验和分享,成员可以获得多重的反馈,使心理和行为发生改变。 3、特别适用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个体团体心理辅导利用团体的相互作用力量以及活动后团体成员的体验交流来增强对他人、自我的认识和社会的适应,缓解了人际矛盾。 在团体活动中促使成员6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获得更好的交往技巧,改变适应不良的行为,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达到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目的1.2.3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 1、人际沟通理论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就是人际沟通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人际沟通是人们人际交往的首要条件。 人际沟通理论为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怎样交往、提高沟通效果,避免交往中出现人际障碍提供理论指导,也能为团体指导者选择团体恰当有效的沟通方式,指导团体成员的沟通,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使成员在快乐和谐的人际关系中获得身心健康成长。 2、群体动力学理论群体动力学理论也称团体动力学理论,其基础是创始人勒温的场理论。 他认为心理活动理论要研究个体与心理场之间的交互作用,重视个体生活环境对人的行为活动的研究。 个体是群体的一部分,其行为活动不仅取决于个体的生活空间,而且还受群体心理场的制约。 群体内在动力的影响作用远远大于孤立的个体。 群体动力集体内部一种具有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能源,它能促进各成员自尊和自重情感的产生。 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比个别心理辅导会有更大的影响力和辅导效力。 群体动力学理论为团体心理辅导、创设团体氛围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帮助和指导。 3、归因理论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认为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时,就会使人产生一种内疚,能促使维持较高的期望,就会增强坚持性,趋于成就任务。 如果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低时,则会产生消极情绪,降低成功的期望值,缺乏坚持性,逃避成就任务。 因此,团体心理辅导中有必要进行归因训练,改变个体对孤独的归因倾向,进而改善情绪和行为(张承芬,xx)。 4、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个体内在的认知活动决定并影响着个体的行为。 它是可以调整和控制的,通过改变个体的不合理的认知观念来改变个体的行为,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REBT)便是其中之一。 7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4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团体心理辅导被广泛应用是因为它具有积极的功能,团体心理辅导具有教育、发展、预防和治疗四大功能。 这四大功能相互渗透,在整合中共同起作用。 1、教育功能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社会规范、生活的态度、养成良好习惯以及互相了解、互相尊重的过程,,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2、发展功能团体心理辅导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它能帮助成员获得丰富的解决问题的知识与技能,改进不正确的认知与行为偏差,剔除正常成长中遇到的烦恼或障碍,养成积极面对困难的态度,充满信心地生活、对未来满怀憧憬,能健全人格、人际关系协调,从而促进身心良好发展。 3、预防功能.团体成员能在活动中有更多的机会彼此交流思想、心灵沟通,探讨存在问题及可行的解决办法,助人自助、防患未然,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预防心理问题发生,减少心理问题出现的概率,促进个体心理健康。 4、治疗功能治疗能减轻或消除外在的不正常行为。 由于团体情境类似日常状况或现实生活环境,用来解决情绪困扰或心理偏差,能收到好的效果。 通过团体特有的治疗功能,对有心理困扰的人提供支持、宣泄情绪、关心等,协助成员完善人格,达到康复的功效。 1.2.5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团体心理辅能使有共同需要和特征的人找到的共同性和被接纳的感觉,内心充满希望和改善的力量;团体成员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使成员感到踏实、放松、温暖、有归属感,消除心理防卫,从而使成员在团体中获得情感支持,改善交往的情感体验。 团体成员还能互相学习,在认知、情感、行为上都得到直接的帮助,为每个成员提供观察他人的思想和情感反应的机会;可以使成员更清楚的认识自己和他人,同时建立新的自我认同模式(孙洲,xx),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促进8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自我反思,不断进步,从整体上完善人格,提高高中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 1.3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高一新生学生的年龄大都在16岁左右,处于青少年中期(1518岁)(Steinberg,1999),青少年中期是人生中孤独感发生、发展的高危时期之一(张文新,xx)。 该阶段被认为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青少年心理和生理发展迅猛而未成熟,心理矛盾交织复杂,知识经验、生活阅历浅薄,适应能力差,易出现一些情绪脆弱、攻击行为、人际交往障碍、孤独与冷漠等心理倾向,以强烈的情绪冲动和极端情绪体验为特征。 我国中考制度较突出的选拔特点,使进入普通高中学校的学生大多学习上相对弱势,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总体上比重点高中学校学生差一些,特别是新生,经历过一次“失败”的中考,再加上刚进入一个新的高中学校,面对全新的课程、陌生的老师和同学,如果不能顺利适应,个体就容易产生孤独感,难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这种心态往往使得高中生内心痛苦异常,引发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 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高中新生是获得自我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的关键阶段,顺利通过这一阶段的个体可以体验忠实感的实现,促进亲密感形成。 如果不能顺利通过,则可能导致个体产生孤独感,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沙利文认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个体有不同的人际交往需求,青少年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个体亲密感需求,高中阶段有获得亲密感的需求(张文新,xx)。 近年来,国内一些专家学者也开始对孤独感领域的研究,但主要还是处在收集数据和问卷研究这个层面上,尤其对高中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干预研究还很少。 因此,本研究选择高中新生作为研究群体,以人际沟通、群体动力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为指导,从认知、情绪、行为三方面入手,选出高孤独感的高一学生进行干预,尝试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探讨改善高中学生孤独感的有效手段。 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1、经过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实验,实验组学生孤独感与实验前相比能发生显著地改善,与控制组相比,效果能极其明显,本次干预实验取得一定效果。 2经过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实验效果具有较好的长期效果。 3、团体心理辅导实验干预使高孤独感学生对心理健康认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9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提高。 2实证研究2.1研究目的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干预,降低高一新生孤独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为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2.2研究方法2.2.1被试本研究中随机对枣庄市第十八中学高一新生两个班发放问卷调查,两个班共119人,实测后得到有效问卷117份。 其中男生68人,女生49人。 平均年龄16.42岁,筛选出高孤独感的被试30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孤独感干预研究,控制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其中实验组15人,控制组15人。 实验组和控制组分组情况男55表1研究对象实验组控制组女1010合计15152.2.2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实验设计,在干预前采用孤独感量表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前侧,然后对实验组实施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控制组进行正常的日常教学,干预结束后对两组进行后测,三个月之后再进行一次延时后侧。 以考察团体辅导对改善高中新生孤独感的效果。 2.2.3研究工具 1、UCLA孤独感量表10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本研究中孤独感的测量使用了Russell等人编制的UCLA孤独感量表(第三版,1998),该量表已用于各种人群,具有较好的信度。 该量表包括20个题目,采用1-4级计分方法,总分80分,最低分20分,得分统计方法A=1,B=2,C=3,D=4,其中1,5,6,9,10,15,16,19,20这9个题目为反序计分,最后计算总分,分数越高,表明孤独程度越高。 2、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调查问卷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调查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辅导效果。 2.2.3研究程序 1、前测对高中一年级使用UCLA孤独感量表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2、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将选出的高孤独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对实验组进行实验干预,对控制组不进行干预。 实验干预主要对全体实验组学生实施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在团体辅导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 对照组按照原有课程进行正常教学,不进行任何干预活动。 (1)干预目标认知方面能正确的认识和接纳自己,改变原有对自身以及交往的不合理认知,改变对自己和他人的消极评价,调适心理,进行正确的归因,调整自己期望水平。 情绪方面学习并掌握针对孤独感的一些情绪调节与宣泄方法,提高对学习和人际关系的自信心。 行为方面主动交往,更好的与人沟通,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孤独感团体心理辅导内容团体辅导干预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为降低学生孤独感促进心理健康而开展的一项心理干预活动。 教学内容主要以相关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结合高一新生孤独感心理的特点设计。 在教学方法上,力求灵活多样,采用讲授、讨论、角色11单位代码10445学号xx023093分类号B844学习方式全日制辅导主题辅导目标辅导内容第一次介绍自己初相识,自我介绍,形成团体这次活动使成员互相认识,明确活动的整体目标、活动原则、时间和地点安排等事宜。 第二次独特的我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增强自信心,使团体成员间加深认识。 第三次每天进步一点点增强自信心在人际交往中体验重复的力量和作用,增强自信感。 第四次学会尊重在尊重别人的同时得到别人的尊重引导成员能尊重、肯定自己,在人际交往中保持独立,自信。 学会尊重别人的独立性,接纳其不完美,进行合理的交往互动。 第学会交往,让心主动交往,乐于交往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引导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扮演、录像、游戏等形式进行。 辅导干预主要从认知、情绪、行为三方面系统进行。 共分10次课,每周围绕一个团体辅导目标和主题,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团体辅导活动,每次课60分钟。 地点在学校的三楼多媒体教室。 团体辅导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改变不良认知和行为、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改变自我行为,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形成和谐自我,降低自己的孤独感。 每次课的主题分别是表2活动主题12单位代码10445学号xx023093分类号B844学习方式全日制辅导主题辅导目标辅导内容第一次介绍自己初相识,自我介绍,形成团体这次活动使成员互相认识,明确活动的整体目标、活动原则、时间和地点安排等事宜。 第二次独特的我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增强自信心,使团体成员间加深认识。 第三次每天进步一点点增强自信心在人际交往中体验重复的力量和作用,增强自信感。 第四次每次课的具体设计如下学会尊重在尊重别人的同时得到别人的尊重引导成员能尊重、肯定自己,在人际交往中保持独立,自信。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课独特的我 一、辅导理念干预辅导的学生,自我意识还处于不成熟、不稳定阶段,他们常常不能客观地、正确地认识自我。 有时过分夸大自己的优点,信心十足;有时却又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自暴自弃。 本次课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与悦纳自我,学会认知重建,为降低孤独感做好基础。 二、辅导目标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增强自信心,使团体成员间加深认识。 三、活动方式听故事、讨论、游戏13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四、活动过程 1、暖身阶段活动手首先做拍手游戏,活跃活动气氛,然后伸出你的手仔细比一比,有什么特点?你们发现了什么?我们的手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每个人也是与众不同的,做最好的自己吧! 2、转化阶段听故事“动物园学校”,分组讨论回答,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宇宙万物,各有所长、各有其短,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放大自己的优点,缩小自己的缺点,那么我们的生活会增添很多光彩。 否则,我们用自己的劣势与别人的优势相比,我们会更加不自信。 3、工作阶段 (1)画“我的优点树”给自己剖析一下优缺点。 用彩色笔画“我的优点树”,优点可用不同颜色的果实表示。 把你画的优点树交给组内其他成员,让同学帮你画出你没有画出的优点果实。 全组展示“我的优点树”。 (2)自我探索你的哪些优点已经得到充分发展?你是如何发挥这些优势的?哪些优点易被你忽视,需要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进一步发挥? (3)讲述气球能升天的原因,类比总结人的成功的关键。 气球能升天是因为气球内充满了氢气,人能获得成功关键在与自己有没有正确认识自己,发挥优点自信。 4、结束阶段每个人都有可贵的优点,善于发现并利用这些优点的人就能有种种辉煌的成功,提升了自信;没有注意充分利用自己的优点的人更易遭到挫败自信。 我们要珍惜并发挥自己的优点,尽力改进自己的缺点,无法改进的缺点要学会坦然接受。 14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每天进步一点点第二课 一、辅导理念孤独感高的新生对自己的实力没有正确的认识,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导致出现退缩或回避的消极行为,最终无法得到成功的体验。 针对这一现象,需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实力,帮助学生消除胆怯、自卑,掌握树立自信心的方法,大胆尝试,敢于拼搏,勇于实现自我价值,体验成功,从而降低孤独感。 二、辅导目标在人际交往中体验重复的力量和作用,增强自信感。 三、活动方式游戏、讲授、模拟情景 四、活动过程 1、暖身阶段折纸游戏,体验重复数字的震撼效果。 2、转化阶段每个人分享一个故事,重复带来奇迹的例子。 从这些故事中给你带来什么启示? 3、工作阶段体验游戏“兔子舞”步骤在宽敞的地方,准备播放兔子舞。 指导老师向学生讲解兔子舞各个细节步骤先用左脚向前跳两下,接着用右脚向前跳两下,再用双腿合并向前跳一下,再向后跳一下,再连续向前跳两下。 大家自由练习2分钟,同时播放兔子舞音乐。 老师组织学生站成一圈或站成一排,向一侧转身,后面的同学用双手搭在前面同学肩上。 师生随音乐一起跳。 思考同学们探讨兔子舞体验带来的感受? (1)一个人跳兔子舞时比较自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