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第28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学案人民版.docx_第1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第28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学案人民版.docx_第2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第28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学案人民版.docx_第3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第28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学案人民版.docx_第4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第28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学案人民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8讲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考试说明考查角度备考指导1.宋明理学:程朱理学;王阳明心学。(2017江苏单科,T4)孔子思想和理学思想比较1.从时代背景、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影响等方面,比较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认识两者的异同。2.梳理儒家思想发展的脉络,学会从多角度分析其在不同时代命运不同的原因。3.搜集“二程”、朱熹、王阳明、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思想言论,培养史料研读的能力。(2015江苏单科,T21)理学发展的原因及其作用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2016江苏单科,T5)李贽的思想主张(2013江苏单科,T21)儒家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和作用考点一宋明理学知识点一程朱理学1.背景(1)道教、佛教等思想的传播,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2)唐宋韩愈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2.创立:北宋五子。(1)周敦颐、邵雍: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以寻找统一的本原。(2)张载:开创“气学”一派,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3)“二程”:确定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3.成熟:朱熹理学。(1)内容(2)影响:朱熹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他的思想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知识点二王阳明心学1.形成背景(1)明中期后,阶级矛盾尖锐,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2)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2.思想主张(1)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2)致良知:去掉私欲,恢复良知。(3)知行合一: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3.地位: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是心学的集大成者。4.影响(1)积极(2)消极:用三纲五常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图解历史】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考法1理学对儒学的发展典例 (2017江苏单科,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与孔子的本意不完全一致,D项正确;朱熹的思想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压抑人性,A项和B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C项错误。答案D【方法突破】明考点孔子和朱熹的思想比较抓关键孔子的“克己复礼”是克制念头,要自省,朱熹的解释是克制私欲,两者有相通之处,但不完全一致。定方法比较类试题:一般采用排除法解答。第一步:根据题意,找出“比较点”;第二步:找出两者的异同点;第三步: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史论链接】 宋明理学的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的突出特点是思辨性,传统儒学经理学家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名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更多吸收佛、道因素。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考法2宋明理学的评价史料研读史料一理学将伦理之理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朱子的穷学问也不是以穷学问为目的,而是以宇宙事物去证实他心中的伦理和道德。理学家的思想因其目的是“卫道”,表示其文化的保守性格他们的思想将人欲与天理对立,抹杀个人私利观,替以后专制皇权加强张本,其影响所及达几百年。今日中国民法未尽展开,仍有以道德观念代替法律的倾向,也不能与宋儒无关。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史料二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1.史料一中“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不是以穷学问为目的,而是以宇宙事物去证实他心中的伦理和道德”“将人欲与天理对立,抹杀个人私利观”等信息,体现了史学家黄仁宇对中国古代理学缺陷的论述及对中国社会影响的认识。2.史料二介绍了朱熹创立儒学的时代背景,区分了“欲”和“人欲”的不同,从侧面指出了理学的进步之处: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根据史料一,学者黄仁宇认为理学的一系列缺陷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怎样的特点?并根据史料归纳理学对后世的影响。提示:(1)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性格保守。(2)影响:为皇权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封建道德代替法律,影响了中国近代法制化的进程。史论归纳全面评价宋明理学(1)理学家们注重民族气节和做人品德,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以天下为己任等,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2)理学家们致力于社会道德的教化工作,如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等级伦理,怜贫恤寡、扶助乡里的社会道德,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的个人品格。(3)三纲五常在理学的推动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天经地义的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它压抑、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不利于社会的发展。(4)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起了重要作用。考点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知识点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1.思想(1)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2)反对盲从孔子,认为儒家经典不是“万世之至论”。(3)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4)写作风格上,主张“真心”,反对摹古文风。2.著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3.影响: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对社会现实大胆批评。知识点二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1.黄宗羲(1)思想(2)著作:明夷待访录。(3)影响: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2.顾炎武(1)思想(2)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3)地位: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3.王夫之(1)思想(2)地位:其哲学思辨代表着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易错易误】 明清进步思想并未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明清时期的主流思想仍然是理学和心学,主要原因是当时政治上君主专制;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思想上文化专制。考法1李贽的思想主张及评价典例 (2016江苏单科,5)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解析由“怪异服装”“收女弟子”可知,李贽的行为与传统观念格格不入,故C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当时妇女的地位并未发生改变,B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答案C【方法突破】明考点李贽的思想主张抓关键“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说明他的反叛和“离经叛道”思想。定方法评价型选择题:侧重对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不着眼于“是什么”,而着眼于“为什么”。所以需要坚持正确的立场。对同一事件的评价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史论链接】 李贽的思想主张(1)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2)提倡人类平等。(3)反对封建礼教。(4)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5)“至道无为”的政治理想。考法2明末清初进步思想的主要特点及评价典例 (2017宿迁模拟)东方网曾载文评价明清之际一位思想家说:历史证明,维新派的“兴民权”,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无不受到思想的影响。即使在当代中国,的思想对天下观与法治观、社会公仆观、权力制约观等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文中中的内容应该是()A.李贽 B.黄宗羲C.顾炎武 D.王夫之解析李贽作为明代的思想异端,主要是否定孔孟学说的权威,故A项错误;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涉及了天下观与法治观、社会公仆观、权力制约观等,故B项正确;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故C项错误;王夫之提出“气一元论”,含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故D项错误。答案B【方法突破】明考点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特点抓关键材料信息“天下观与法治观、社会公仆观、权力制约观等”与黄宗羲思想相符。定方法填充型选择题:命题者多数会在备选项的表述上采用混淆手法,或以偏概全,或以末代本、因果倒置。由于此类题多考查历史教材上的隐性知识,所以在做题时多采用逻辑推理法,即结合相关的知识结论来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意。【史论链接】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和评价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1)反传统、反教条。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2)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3)提倡“经世致用”。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他们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2.对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评价(1)进步性:明清之际的四大思想家,在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这些思想是在明清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启蒙的历史进步性。(2)局限性: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的启蒙思想,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总之,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随堂演练预测考点一宋明理学1.(2018南通、扬州调研)吕思勉评价古代某思想家时说,他于致用之学,以及孔门的经,极意考究。他要把天下的物,格得“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后“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该思想家应是()A.董仲舒 B.朱熹C.王阳明 D.李贽解析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与材料中“要把天下的物,格得表里精粗无不到”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把天下的物,格得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后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表明主张“格物致知”,认识天理,应是程朱理学思想,而朱熹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二字,与材料相符,故B项正确;王阳明用“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来否定“格物致知”说,与材料中“把天下的物,格得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后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不符,故C项错误;李贽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与材料中“孔门的经,极意考究”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2.(2017南京期初摸底)“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这段话意在强调()A.知行合一 B.致良知C.格物致知 D.心外无物解析材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主张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这与用良知指导自己的行动无关,故A项错误;这与恢复自己内心的良知无关,故B项错误;这符合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主张,故C项正确;心外无物属于陆王心学的主张,故D项错误。答案C3.(2017扬州中学考前质检)古代某学者说:“我今说个,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该学者和填入材料中“”里的文字最有可能是()A.董仲舒:天人感应 B.朱熹:格物致知C.王阳明:知行合一 D.顾炎武:经世致用解析材料中“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反映出该学者先知后行、知行合一的思想。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故A项错误;朱熹格物致知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故B项错误;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故D项错误。答案C4.(2017苏州期初调研)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该言论()A.主张格物致知 B.禁锢了人们的思想C.强调“心外无理” D.否定儒学的正统地位解析该则材料,通篇强调的都是一个“心”字,主张“心外无理”,很明显是陆王心学的唯心哲学观点,该哲学流派在方法论方面的主张是“致良知”和“发明本心”,而“格物致知”则是程朱理学的方法论主张,故A项错误;陆王心学强调人的主观意志的作用,较先前的程朱理学更有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而非禁锢,故B项错误;“心外无理”是陆王心学的哲学主张,故C项正确;陆王心学亦是对儒学的一种继承和发展,真正否定儒学正统地位的是直至进入近代社会的新文化运动,故D项错误。答案C考点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5.(2018如皋调研)传习录载:“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该材料体现了这位思想家()A.反对迷信权威 B.反对封建礼教C.抨击君主专制 D.提倡经世致用解析据材料“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判断真理的标准是是否合乎本心,与本心不一致,即便是孔子的言论,也不能认同;与本心一致,即便是庸人所说,也不能否定。所以材料中强调的是不能以孔子的言论作为标准,可以得出这位思想家反对迷信权威,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出现和封建礼教有关的信息,故B项错误;和君主专制有关的信息,材料中也没有出现,故C项错误;和经世致用有关的信息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A6.(2018盐城调研)吴晗历史的镜子中提及“他晚年游历北方时,有和过去知道不符合的,就立刻检书查对,力求记载的真实。他这种从实际出发,研究当前现实的学风,一反那个时代空谈性命,不务实际的学风”。材料中的“他”()A.认为探究“理”,只需内心反省即可得到天理B.主张限制君权,学校成为决策是非的最高机构C.关注实地的调查和国计民生,富有时代责任感D.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解析“他这种从实际出发,研究当前现实的学风,一反那个时代空谈性命,不务实际的学风”指的是经世致用的主张,他是指顾炎武。认为探究“理”,只需内心反省即可得到天理是王阳明的主张,故A项错误;主张限制君权,学校成为决策是非的最高机构,是黄宗羲的主张,故B项错误;关注实地的调查和国计民生,富有时代责任感是顾炎武的主张,故C项正确;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是王夫之的主张,故D项错误。答案C7.(2018南通、扬州、泰州三市调研)宋明理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朱熹集中了前人(特别是程颐系统)的儒学研究成果,形成了新儒学体系。他把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论根据,构建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通过编撰童蒙须知等启蒙著作,对儿童的衣着、饮食等日常行为都作了道德规定。比如,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终于成为新儒家的正统。直到王阳明出现后,陆王才真正能和程朱分庭抗礼。王阳明的“致良知”教以“简易直接”为特色,是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而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朱熹学说形成的原因,概括朱熹推广儒学的路径。(2)据材料二,比较王阳明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点,归纳王阳明思想的社会意义。(3)据材料一、二,分析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主要趋势。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解析第(1)问的解答基本上是运用材料一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概括。“形成原因”据材料中的“集中了前人的”“治国平天下”等信息分析,“路径”即基本途径的意思,据“四书集注通过编撰童蒙须知”等信息概括。第(2)问考查比较能力,首先要依据材料的有效信息确定比较项为传播对象和认识论或修养论,“意义”据材料信息归纳即可。第(3)问的“趋势”综合材料信息及前两问的设问来推断和概括。而最后一小问的解答首先要准确审题,注意试题要求是“如何弘扬”,切忌离题万里、泛泛而谈,其次要“综合材料”,尽量充分挖掘材料信息,多角度分析。答案(1)原因:儒学吸收前人思想;儒学家关注社会。路径:著书立说,阐释儒家经典;将儒学教育渗透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2)不同点:传播对象:朱熹:士大夫阶层;王阳明:发展到普通民众。认识论:朱熹:格物致知;王阳明:致良知(反省内心)。社会意义:有利于思想解放;有利于提高民众的道德修养。(3)主要趋势:世俗化、社会化。认识:辩证继承,创新发展;面向大众,联系实际。课后巩固检测(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5分,共75分)考向一程朱理学1.(2018常州模拟)北宋理学家“二程”说:“天下之物,皆可以照理。有物必有则,一物统有一理。”这表明“理”是()A.超时空的、完满的精神实体B.世界万物的总根源C.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D.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解析从材料“天下之物,皆可以照理。有物必有则,一物统有一理”可以看出,理是一种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精神实体、万物的总根源、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与材料信息不符,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2.(2017扬州考前预测卷)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注释,即四书章句集注。他编著此书的主要目的在于()A.助人探究儒家义理 B.弘扬“致良知”的学说C.促进儒佛道的融合 D.压制心学的进一步发展解析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材料中“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注释”使之成为了理学的经典,故A项正确。答案A3.(2018南京、盐城模拟)程朱理学认为:“耳闻目见,饮食男女喜怒哀乐之变,皆性之自然,今其(佛教)言曰:必灭绝是,然后得天真。吾多见其丧天真矣。”“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此材料表明程朱理学()A.赞同佛教的禁欲主义B.对饮食没有道德规范的要求C.认可道德规范内的人欲D.认可私欲,主张个性解放解析依据材料“饮食者,天理也人欲中自有天理”,可知程朱理学认可道德规范内的人欲,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今其(佛教)言曰:必灭绝是,然后得天真。吾多见其丧天真矣”,可知程朱理学并不赞同佛教的禁欲主义,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可知对饮食是有道德规范要求的,故B项错误;程朱理学认可人的私欲,但并不主张个性解放,故D项错误。答案C4.(2018泰州模拟)蒋传光在略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治”秩序中指出: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具有浓厚宗教性的“礼”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同时也就上升为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由此可见宋明理学()以“礼”为核心,构建新儒学体系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发展通过强化伦理道德来巩固统治使儒学上升为正统思想、官方哲学A. B.C. D.解析材料中宋明理学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是以“理”为核心,故错误;宋明理学继承传统儒学的“礼”的思想,同时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发展了传统儒学,故正确;宋明理学将伦理道德上升为“天理”,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故正确;儒学上升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考向二王阳明心学5.(2018江苏苏锡常镇模拟)某思想家强调伦理认知的关键深植在道德本性之中,之所以有时会违背道德本性,是因为“物欲牵蔽”,该思想家是()A.孔子 B.董仲舒C.王阳明 D.李贽解析材料中“伦理认知的关键深植在道德本性之中,之所以有时会违背道德本性”表明是心学的“致良知”。与史实不符,故A、B项错误;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与材料中“伦理认知的关键深植在道德本性之中”相符,故C项正确;李贽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6.(2017徐州质检)一位学者曾对弟子说:“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下列属于这位学者的观点的是()A.格物致知B.克己复礼C.致良知、知行合一D.天子之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解析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达到理的方法,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克己复礼是孔子的主张,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是王阳明心学的主张,他的主张还有致良知、知行合一,故C项正确;“天子之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是董仲舒的主张,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7.(2017徐州考前打靶卷)王阳明曰:“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这说明心学()A.重视道德修养 B.强调格物致知C.倡导知先行后 D.主张人性本恶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心学重视道德修养,故A项正确;强调格物致知的是程朱理学,故B项错误;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故C项错误;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故D项错误。答案A8.(2018南通、扬州、泰州三市模拟)萧公权在评述某思想家时指出:“良知学说似远承孟子,而含有打破偶像,摇动传统思想权威之倾向。朝廷官吏视为邪说,东林首领顾宪成亦斥其不守礼教,一任心裁。”该思想家应是()A.董仲舒 B.朱熹C.王阳明 D.黄宗羲解析董仲舒与材料中“良知学说”不符,故A项错误;朱熹与材料中“良知学说”不符,故B项错误;王阳明提出“良知学说”,同时材料中“东林首领顾宪成”表明是明朝,故C项正确;黄宗羲与材料中“良知学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9.(2018盐城调研)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而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材料意在说明心学()A.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B.极大地促进了思想启蒙C.动摇了传统思想的权威D.蕴含了民主平等的理念解析材料中“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表明心学动摇了传统思想的权威,C项正确;A项是李贽的思想观点,不符题意;B项中“极大地”说法不准确;心学仍属传统封建儒学范畴,不具有近代社会民主平等的理念,D项错误。答案C考向三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10.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谈到李贽时说:“他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材料中的“环境”特指()A.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加强B.经济上出现资本主义萌芽C.外交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军事上处于被动挨打局面解析材料“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说明是从政治角度阐述李贽生活的时代环境,结合明清时期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加强,故A项正确;经济上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不是材料反映的信息,故B项错误;外交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军事上处于被动挨打局面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A11.“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A.朱熹 B.李贽C.陆九渊 D.黄宗羲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思想家主张反对儒学,批判圣人之道,主张思想自由。故答案为B项。答案B12.(2018苏州模拟)中国古代史学家多以封建制和郡县制来划分中国历史发展阶段。顾炎武希望“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这反映了顾炎武()A.呼唤圣人有浓厚的人治色彩B.以地方自治反对君主专制C.探索治国之道具有复古倾向D.借封建宗法精神实现治世解析材料中顾炎武强调“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谈论的是地方管理制度,不是呼唤圣人,故A项错误。顾炎武主张把封建制的部分内容放入郡县制中,那么天下就可得到治理,可见他主张赋予地方一定的自治权,以此来反对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顾炎武并不是要复古,而是要反对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借封建宗法精神实现治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B13.(2017苏州质检)清代学者颜元评价士林风气时讥讽地说:“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他的思想,与下列哪一位学者比较接近()A.朱熹 B.陆九渊C.李贽 D.顾炎武解析颜元批评宋元以来的儒学者“无事袖手谈心性”,空谈理学。顾炎武认为空谈误国,主张经世致用,与此思想接近,故D项正确。答案D14.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理即是气之理,理不先而气不后。”他还说:“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王夫之对“理”的阐述()承袭了朱熹的天理观体现了朴素唯物精神宣扬了经世致用观念具有个性解放的色彩A. B. C. D.解析王夫之“气”为世界本源,与朱熹天理观的哲学基础不同,故错误;“气为理之先”强调“气”的第一性,具有唯物精神,故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其主张的实用性,故错误;材料说明天理必须依据人欲,故正确,D项符合题意。答案D15.苏渊雷在读史举要中写道:归根结底,社会上某种意识形态、思想体系的形成,从横的方面说,是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活,从纵的方面来说,则是继承着若干历史的传统而又显出它本身的时代特征来。文中的“纵”主要说明明清时期()A.儒学冲破了宋明理学的弊端和束缚B.儒学思想丧失了传统统治地位C.彻底抛弃了儒学的传统教条观念D.传统儒学具有承古萌新的特点解析明清儒学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反映,这是横的角度;而从纵的方面看,明清儒学抨击宋明理学的传统、教条,但又继承先秦以来儒学的传统思想,具有反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追求个性解放等特点,具有传统向近代社会转型承古萌新的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