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图像废料(黄淋).doc_第1页
文本图像废料(黄淋).doc_第2页
文本图像废料(黄淋).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本.图像.废料.?“1N”型艺术生产模式如果说“艺术是什么?”是一个永恒的问题,那么艺术家更多的是在做一种假设“艺术可能是什么”。艺术是一个永恒的文化命题,只是它没有标准的答案而已。首先,艺术从它的产生之日起就没有确定的边界,选项也具有不确定性,这个特殊的命题会随着社会语境的变迁而不断发生新的演义,不同的艺术家可以用独特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命题。就连题干也具有不确定性,艺术家完全可以自拟题干和答案选项。艺术也可以是一种“生产”模式,在这里,“生产”或许是一种实验,或许是一种枯燥无味的劳作,或许是一种后工业时代的“再生产”,或许是一种无意义加工这里的“1”指艺术家,“N”指参与艺术生产过程的所有的参与者,“”代表了艺术家和参与者在此种生产过程中的复杂的交互关系。其实,“1N”型艺术生产模式,是我提出的一种艺术制造的概念,是我设立并在不断实施的艺术生产规则。正如我们当下后工业再生产的繁荣景象,商业化、规模化、通俗化、功利化、物欲化、无聊化、无意义化等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关键词。我用金钱(money)雇佣或邀请了不同职业、身份、年龄、性别、种族的人(即“N”),参与到我的艺术生产过程中。整个生产制造的理念(idea)和发布生产指令(Production instruction)均由艺术家控制,参与者只是艺术生产的工具,但参与者在生产过程(即“自由”的书写和涂画)中留下的痕迹成了艺术家非常重要的借用“材料”(material)。艺术家和参与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interaction)的关系。艺术家为参与者提供了预先调制好的各种不同深浅的颜色和不同型号的画笔,参与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同时,参与者的图写内容可以不受任何的限制。这种互动过程有时是同时发生的,有时却是交替发生的。在这里,互动关系可以借用数字符号“”来比拟,痕迹的不断延伸很难用加或减单向度描述我的作品采用一种随意涂写和删改的方式,或许是文字、或许是图像、或许是其他符号我试图改变以前艺术作品由艺术家个人创作的陈规教条,不但艺术作品需要与大众一起分享,艺术创作过程也可以与大众进行分享与交流。参与者只要能拿起书写工具进行表达,都可以参与到我的作品生产过程中。因为参与创作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参与者可以非常自由地进行表达,我会向他们提供各种文本和图像资料,他们既可以在我提供的各种文本和图像中摘取感兴趣的片段随性地涂写到画布(或者其他媒材)上的任何位置,也可以凭想象涂写心中想表现的任何文字或图像。我尽量不对他们作任何限制,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体验进行书写和涂画。在我的作品中,对参与者而言,没有对与错或好与坏的精神枷锁,只要他们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表达就挺好 。艺术是一种自由的境界,只有敢于自由,才会出现新的可能。艺术不能总停留在“艺术圈子”内少数专业人士把玩的“游戏”,而需要更多的大众来介入艺术、参与艺术、体验艺术、分享艺术创作的乐趣。在这里,由一种集体式创作方式替代了艺术家个人创作的方式,艺术家在创作前只有创作作品的概念,却不能预设出作品的最后蓝图。创作的过程变得扑朔迷离,每个参与者的介入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未知性。参与者每次书写和涂画的内容留下的痕迹都被我当做了作品中出现的一种新鲜“材料”,对我而言,面对某些新鲜的“材料”有一种如获珍宝的感觉,其实参与者的介入过程也是我借用的过程,正如古人的“草船借箭”。在创作的过程中,我扮演着一个“调味师”的角色,参与者的不断介入,对作品既提供了新的可能,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怎样让这些纷繁复杂的元素溶为一体,既要表露参与者的随性而为,又要渗透艺术家的分寸和节制。当作品完成后,会变得非常的繁杂,因为这里面夹杂着很多的图像与文字,既熟悉又陌生。观者面对作品或许出现某些尴尬与感动,正如当下我们面对如此丰富的图文资讯时,显得几分的无奈、麻木、盲从、徘徊、惊诧、茫然、疑惑.在资讯匮乏的年代,我们会表现出一种如饥似渴,而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又表现出一种忐忑不安、无所适从、焦灼的状态。因为我们在信息的海洋里漂泊时,一方面,我们很难选择搭载的工具;另一方面,我们又迷失了前行的方向。这里的“涂写”是双重的过程,既体现了艺术家和参与者不断书写的过程,又体现了一种不断涂改、删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彼此在肯定与否定之间徘徊与更替,在叠加与删除之间不断地演绎。作品中呈现的是一个图文交织的“杂糅体”,图文意指变得非常破碎模糊和复杂。图像与文字在中国古代的绘画中就有所体现,“书画同源”,“诗书画寓为一体”。在中国画中的题跋,往往就和绘画发生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而在我的作品中,经反复叠加、删涂之后,“残缺”的文本的“所指”和“能指”依然存在,并且还会让观者匪夷所思,更重要的是作品中的图像与意指,因为文本的叠加变得更加的不确定性。文本在作品中,除“所指”和“能指”外,发生了新的转变。因为它是一种书写的痕迹,它的大小、形状、粗细、颜色、质地、厚薄都发生了丰富的变化,与图像交织在一起生成了一种新的艺术语言。在这里,文本之间多层叠加,文本与图像之间相互重叠,很难辨析这是文本还是图像,似乎是由无数层文本或图像交织在一起。观者在作品中,看到如此丰富的文本与图像,很想贴近去阅读和分析,但又很难找到一个阅读经验的切入点,往往会产生一种“距离感”。“历史感”也是作品非常重要的方面,作品的制作过程一方面由多位参与者共同完成,作品完成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另一方面,作品中呈现的文本或图像的指向也可能是跨年代的,所以它本身也会有一种时间感。作品具有一种强烈的“开放性”,。首先这种“开放性”体现在公众的介入,人人都可以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来,参与的对象也非常不确定;其次,还体现在创作的场域或语境的不确定性,它可能在私密的空间里发生,也可能在公共空间里进行,它可以延伸到世界有人居住的任何地域实施;最后,作品呈现出了一种“未完成性”,任何一件作品随时都可以再创造,“有始无终”。“过程性”是作品坚持的一个导航仪,整个作品更加看重这种行为的过程,因为这种过程本身就很有意义。作品最后的结果显得不再那么重要;另一方面,很难用一种经验的美学标准去判断作品。在这里,艺术家和公众之间交互信息的交流过程,或许为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创作方式和感知方式。“涂写”是人民的一种权利,任何人都有书写、涂改和表达的权利,参与的公众可以主动地在“图文库”中选取片段,对历史文本与图像进行选择、抄录和涂写,也可以对即有的文本进行删涂,就是这样的参与者反复的表达过程在作品中自觉不自觉中留下了一种“痕迹”,各种“痕迹”之间又会发生着不确定的“碰撞”,犹如把不确定的各种化学材料放在一起,得到的混合体将会有“W”种可能。任何观者都很难在这种混合体去还原任何一种介入的“原材料”。在这里,存在着一种悖论,艺术家既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涂写”的渠道和交流的平台,但不管参与者是多么的投入和专注,作品最后呈现出来的面貌,并没有彰显出单个个体的力量,个体之间更多是处于一种相互干扰和破坏的状态,他们的“发音”变得支离破碎,犹如杂乱的音符。看似艺术家赋予了公众介入艺术创作和文化表达的权利,但最终也是艺术家借用的工具和材料而已。与其说这是公众主动参与艺术的过程,还不如说是公众被动选择的一种状态。这里展示的是一种艺术的“阴谋”(文化的“阴谋”),即艺术家利用公众的“阴谋”。公众成为了艺术材料的生产者,他或许就好比颜料中的某种颜色,都成为艺术家选择和调配的对象。参与的公众及他们留下的任何“痕迹”均成为艺术家表达借用的材料。同时,艺术家也会面临诸多的挑战,因为这些不确定的材料一旦在作品中产生,艺术家也只能被动地面对,因为在这个“对话框”中不再具用“删除”功能,只能对“原材料”进行新的涂改。艺术家与公众反复的交流互动,会留下难以确定的异常丰富的“痕迹”。在此,“1N”型艺术生产模式是一条“文化生产线”,类似于后工业时代的“加工生产线”。一旦开始生产,生产者之间就会出现极强的“依赖性”,因为这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任何个体都无法独立完成生产加工的全过程,个体只能扮演一个“中介”的角色。这种由“1N”型艺术生产模式得到的“产品”,很难用以往的审美经验去做判断。因为,最后呈现的“痕迹”更像是一种新的“文化材料”,它超越了文本与图像的阅读范式。值得追问的是,这种文化材料是无意义的“废料”?还是别的形态?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