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古诗课堂教学之美.doc_第1页
小学语文论文:古诗课堂教学之美.doc_第2页
小学语文论文:古诗课堂教学之美.doc_第3页
小学语文论文:古诗课堂教学之美.doc_第4页
小学语文论文:古诗课堂教学之美.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草色遥看近却无古诗课堂教学之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那是一幅层林尽染,色彩斑斓的油画;“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幅晶莹洁白、宁静悠远的寒江独钓图;“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多快乐的老人,老顽童一个。“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多可爱的小男孩,顽童也懂得细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首情深意长、依依惜别的歌。读诗吟词,千年前的风花雪月,似乎只一瞬间便跃然纸上。古诗之美,溢于言表。我们小学教材中选编的古诗,集思想美、语言美、艺术美、形式美于一体,所以有理由相信,古诗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是语文教学中最美的课堂。如何把这种美落实是语文教师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引进音乐、美术,让学生听音乐、唱诗、画画、表演,看动画,课堂热闹非凡,但听过之后总让人有一种失落的感觉。用热闹的形式来表现古诗的美固然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诗的意境美,但如果只是停留在为了让课堂好看的浅层次上,不但不能对教学起辅助作用,还会给学生造成误解,认为古诗就应该是这样去学习的。语文有她自己丰富的学科特点和魅力,古诗更有她无尽的内涵和高远的意境,只有达到进入诗歌意境的较高层次的读诗境界,才能领悟到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才能达到我们教学古诗这一体裁所要达到的目的。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采用自然、活泼、形象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古诗中的美育因素,融阅读与审美、感性与理性、赏识与情感于一炉,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美的情愫。一、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诵读纵情地渲染美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朗读不仅有助于理解思想内容,而且能体会到语言的韵味。古诗中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要让学生在反复的吟诵过程中自行感知和体会。读书百遍,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朗读要花样翻新,通过范读、跟读、听同学读、小声读、大声读、自由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新奇、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学生朗读时可以轻声吟唱:口中念念有词,边读边想、边想边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高声诵读,慷慨高昂,读出气势、读出自信、读出激情。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这首诗时,我让学生品味“怜” 字所表达之情, “一枝红杏出墙来”所用之妙,因为只有真正领悟古诗语言的精妙,才有发自内心的美美地朗诵。无论怎样读,都应当力求读准字音,读得流利,注意停顿、轻重音、语调、语速的变化,读出明快的节奏感。古诗音韵和谐,平仄错落,琅琅上口,要读得爽口,读出灵感,读出音韵美。还可以根据儿童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边读边辅以手势、动作、表情的变化,增强诗歌的表现力,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情境中,感怀身受,遐想翩翩,其乐融融。宁可三日无食荤,不可一日不读诗。学生读熟了,背会了,记牢了,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这样的诵读,犹如动听优美的音乐融入于耳,愉悦于心,何乐而不为?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感悟入情地再现美诗歌“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殴阳修六一诗话)。因此,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感悟,无须讲解。繁锁的讲释,难以探索微义,也违背了诗的规律。因此,古诗教学,要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否则就会破坏其形象的完整性,损害诗的艺术感染力。那么,教师是否因此就无所作为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教师应着力于引导学生读悟欣赏诗文,在学生提出疑义的地方,酌情点拨,指点迷津,以此引发学生对诗文的情感体验,感知美的情愫,产生心灵的共鸣。在教学游园不值一诗时,我没有让学生去编故事。我让学生想诗人描写了什么景物,想象园中的美景,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继而讨论诗人为何只写青苔,只写一枝红杏,最后两句又为何能流传千古?学生的回答证明,他们因为问题的难度增大而更能接近诗的意境。“诗人爱青苔,可见他更爱春天,连不起眼的青苔都如此爱惜,足见他对春天的爱有多深。” ;“青苔在春天里布满大地,触目皆是,把春的大地都染绿了,诗人写青苔最能体现春天的无限生机。”“诗人访友游园,久等不见友人,会有些无奈,但当他发现一枝红杏时,他惊喜中满足了,因为红杏都探出头来,关不住了,可见园外的春色更加灿烂。”“友人不在,可能是和家人到野外去踏青了,园外的春天比园内更加丰富,所以他并不遗憾。”孩子们的理解就如诗中的一枝红杏让我惊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的教学中,我问学生:“题为送别,诗中却一字未写,为何?”学生回答:“可能受到荷花的美丽所感染,他们没有太多伤感,所以不写。” “可能他们很快就能再见了。” “可能他们的分别是快乐的,所以不写别情。” “荷花是西湖六月的最大特色,诗人想让友人记住这满湖荷花,记住他今天的送别之情。”诗人婉转的抒情全在学生心中了。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在课堂上,教师的点拨,可以用娓娓动听的话语,描绘诗中的景象,让学生萌发对“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的乡村美景的向往;可以用饱含深情的语气,引导学生体验失落诗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独;可以用惟妙惟肖的体态语表演诗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情状;还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自由想象“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的动人情景。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教师必定要先深入理解,先陶醉于诗之美,给学生以很好的引领,才能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练,往往突破时空的限制,诗意跳跃性大,给读者的意会增加了难度,这就要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尽情地在思绪的时空中翱翔。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延伸尽情地欣赏美古诗是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它的语言极为含蓄凝练,句子间跳跃性大,再加上写的都是古人古事,其中许多生活意境跟学生的实际相距甚远。这些特点为古诗的教学带来不少困难。为了克服这些困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与作品的距离,融入诗歌的美妙意境,轻松、愉快地学习古诗,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品质。比如教学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上课伊始,我和学生一起吟诵李白的静夜诗、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特别推荐了李白的赠孟浩然,学生相互交流分享了解了李白的性格特点、李白的诗作风格、李白与孟浩然的友情等等。然后在略带忧愁的古筝曲中,用多媒体展示浩淼无边的长江水滔滔不绝向东流去,孟浩然所乘帆船顺着江水渐渐远去,李白独自伫立江边,目送征帆,依依不舍的画面,教师随着画面缓缓吟诵诗句,导入新课的教学。资料的查询、信息的交流、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对诗意有了一定的感知,为学生迅速、正确地理解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在布置预习时要让学生了解诗人,了解诗的时代背景,对诗的相关材料的搜集这一练习中,高年级的学生是能够做到的。只有大量的阅读诗人的材料,我们才能拉近时空的距离,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才能触摸到诗的灵魂。如学习陆游的示儿这首诗,如果学生不知道他生活的年代背景,不知道他一生爱国,一生戎马,就不能真正明白他为何“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愤,也就不能被他“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情怀所感动。而如果这一部分内容如果只作为老师在课堂上简单的补充出现,那对学生而言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入选教材的古诗毕竟是有限的,整个小学阶段也只不过学20多首古诗。因此,我们在学生学完教材中古诗的基础上适当给予一些补充、延伸,一方面巩固学法,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学习迁移,培养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并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多读古诗词,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教学春日偶成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不同的景触动着诗人不同的情,情永远是诗歌的生命。所以今天我们仍能在春光里读到心花怒放的得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读到最美的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读到最深的思念: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读到忧国忧民的情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读到无限的伤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春景中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