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记承天寺夜游与游虎丘小记【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注】虎丘:苏州名胜。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钓月矶,在虎丘山顶。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D)A月色入户木兰当户织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 道不通,度已失期2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在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5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6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月色美好;幽静(意思对即可)三、马说与论马【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乙】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注】介:披上战甲。褫(ch):解除。 18、解释下列的词或短语。(2分) (1)尽粟一石能:吃下一石粮食 (2)常马:普通的马 (3)才美不外见: 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4)常奇之: 经常以之为奇 (5)奋迅示骏 : 奋振四蹄迅速奔跑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食量来喂养它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披甲戴盔奔驰,一开始好像不是很快。 20、在乙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什么?(2分) 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21、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 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好 的人才应当提供给他所需的东西,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四、送东阳马生序与刘羽冲偶得古兵书【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兵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州官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注】经年:一年左右。土寇:土匪。角:战斗。洫(x):沟渠。甫:刚。1甲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借书和_抄书_的学习经历;乙文中刘羽最终抑郁而死的原因是打仗失败和_治水失败_。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余幼时即嗜学(特别爱好(或“喜欢”“爱好”)走送之(跑)自谓可将兵十万(率领)会有土寇(适逢 正赶上)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因些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可以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他常常独自在庭院(台阶)散步_,说:“古人难道在欺骗我吗?” 4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乙文中的刘羽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一个喜欢读书但做事不切实际的人,他虽然潜心研读古代兵书和水利的书,但不能灵活地运用于实际之中,结果屡遭失败,抑郁而死。五、桃花源记与苛政猛于虎【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关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于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壹:真是,实在;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便要还家(通“邀”,邀请)子之哭也(你) 苛政猛于虎也(繁重,使人难以忍受)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今吾子又死焉。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_记叙(描写)_(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虚构(想象)(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反衬(对比)(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 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2分)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虎患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2分)(意思对即可)二(07重庆市,15分)阅读第一、二段,回答下列问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二1(3分)(1)类()全 ,都(3)邀请( 每词分)2(2分)A( 古义 ; 交错相通 :c 与世隔绝的地 方 ;D 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略)3 (4分). (1分)老人和孩干们个个都安闲快 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 悦之情 显得心满意 足 。(“黄发垂髻 ”1分 ,“怡然自乐”分)(2 )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或 :这个人为(他 们)详细 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具言”与“所闻” 各1分, 其中“ 所闻 ” 译成“ 知道的”或“见闻的”都得1分)4(2 分)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5(4分)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 有 战 乱)的向往 ,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意合即可。 “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 ”两点每点各 分) 三(2008 南充市)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24-27题(10分)(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适:满足。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畜:同“蓄”。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渔人甚异之( ) 阡陌交通( )颖脱不羁 ( )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答: 3.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答: 4.翻译下列句子。(4分)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 三1.对感到惊异 交错相通 束缚,约束 停止(2分)2.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1分)3.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2分)4.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 四(2008甘肃省金昌市)读桃花源记,完成812题。(17分)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译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答: 3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答: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答: 四1(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2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3(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4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5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五(2008吉林省)(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阡陌交通( )(2)便要还家(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答: 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分)答: 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江天一传(节选) 汪琬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6文中“尝语人曰”中“语”的意思是: 。(1分)7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本文是如何表现江天一酷爱读书的。(2分)答: 8请结合陶渊明其人和你读过的他的诗文,谈谈对“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这两句话的理解。(2分)答: 五(甲)(10分)1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2(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2)通“邀”,邀请(共2分,每小题1分)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抄写全句也可)4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5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乙)(5分)6告诉(1分)7围绕“屋漏,日晒雨淋,读书自若”或“家人埋怨环境艰苦,读书自若”回答皆可。(2分)8结合陶渊明品行高洁、安贫乐道和他的诗文流传千古、影响深远,围绕“读书人若无高洁品格,一定不会写出好作品”回答即可。(共2分,理解1分,结合陶渊明其人及作品1分) 六(2008太原市)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13分)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乙房玄龄奏:“阅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注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阅:查看。上:指唐太宗。炀帝:指隋炀帝。乂():安定。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诚不可缺 诚: (4)卒亡天下 卒: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译文: 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答: 六1桃花源中人说自从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就再没有从这里出去。 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2(1)同“邀”,邀请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确实 (4)终于3(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4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 七(08安徽非课改)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停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2翻译下面句子。(4分)(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译文: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译文: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答: 七1(3分)(1)“全”或“都”(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3)钓鱼(每小题1分)2(4分)(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每小题2分)3(4分)世外桃源与民同乐(各2分)4(4分)共同之处:人民生活安逸。民风淳朴。人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八(08长春)(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1分)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芳草鲜美( ) 屋舍俨然( )便扶向路( ) 寻病终(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2分)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答: 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答: 八 1晋代(东晋)陶渊明2鲜艳美丽整齐的样子沿、顺着随即,不久3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4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5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九(08黔东南课改)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第二、三段,完成各题。(8分)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1)屋舍俨然: (2)便要还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 九1(2分)整齐的样子(1分)同“邀”邀请(1分)2(6分)(每小题译出大意给1分;小题“黄发垂髫”“怡然”能正确译出给2分;“妻子”“绝境”能正确译出给2分。)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十(08苏州)阅读桃花源记中的第二、三段文字,完成6-10题。1.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行道之人弗受(孟子)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D.不足为外人道也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E.遂与外人间隔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答 和 2.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2分)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答 3.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答: 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2分)答: 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答: 十1.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2.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3.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5.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十一.(08温州非课改)阅读桃花源记中的第二、三段文字(13分)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2分)发现桃花源( )( )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悉如外人( )便要还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4分)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 十一1访问(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2(1)咸(皆)(2)延3(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十二(08徐州)阅读桃花源记中的第二、三段段文字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1)屋舍俨然: (2)鸡犬相闻: (3)咸来问讯: (4)皆叹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问今是何世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C不复出焉出则无敌国外患者D设酒杀鸡作食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2)不足为外人道也。译文: 4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2分)【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十二1(4分,每处一分,意思对即可得分)(1)整齐的样子(2)听到(3)都(4)惊讶,惊奇2(2分)答案:D3(4分,每句2分)(1)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知道魏、晋两个朝代了。(2)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4(2分)答案:B 十三(09湖南娄底市)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译文: 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答: 十三.1.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2分)2.B(交通:互相通达)(2分)3C(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2分)4(1)渔人觉得非常奇怪(1分),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1分)。(2)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1分),(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1分)。5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1分),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1分。 十四.(09广东省)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8分)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译文: 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分)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3.从第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2);(3)。(3分) 十四.1.答:(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2.答:欲穷其林怡然自乐处处志之不复得路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如果因忽视双引号而丢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这四个空并不难填,看来,今年的前几道题难度都不大,拉不开距离。3 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六、岳阳楼记与范文正公轻财好施【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聚族人仅百口。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注】缣:细绢。仅:将近。令:善,美好。1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前人之述备矣()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岁衣缣一匹()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A属予作文以记之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D以养群从之贫者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子孙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_4乙文体现了范仲淹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用甲文中合适的句子回答)_5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请你根据甲乙两文,具体说说你对范仲淹忧乐观的理解和看法。_ 三峡2014年重庆市(A)卷(二)阅读三峡一文,完成9一12题。(15分)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1)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 (2)夏水襄陵(漫上; )(3)不以疾也(快) (4)属引凄异 (延长。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文: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译文:白色的激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1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A.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B.文中写山,突出了连绵不断、雄起险峻、遮天蔽日的特点。C.“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三峡水流的迅急。D.文章用“寒”“肃”“凄”“哀”数字,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12.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为了更好地宣传三峡,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写一则广告词。(要求:体现三峡特点,朗朗上口,20字以内)(4分)广告语:连绵三峡奇景,敞开四季温情,三峡欢迎你!2014年重庆市(B)卷(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 -12题。(15分) 三峡 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擞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略无阙处( )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素湍绿潭( ) (4)属引凄异(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译文: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文: 1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B全文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突出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C.文章用“寒”“肃”“哀”等词,写出三峡的秋天充满了清幽秀丽之美。D本文多用对偶句,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12.如果你要去欣赏三峡的美景,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请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理由。(4分)答: 9(1)“阙”通“缺”(缺口或断开) (2)飞奔的马(奔马) (3)急流(急流的水) (4)连接(连续)(4分,每个1分。)lO(1)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4分,每小题2分)11.(3分)C(三峡的秋天充满了凄婉美。)12.示例:我会在夏天去。那江水漫上小山,江面更显宽阔的景象,那急流顺七百里峡谷奔腾而下的壮观景色,令我神往o(4分,选择季节1分,结合课文内容说明理由2分,语言通顺1分。言之有理即可。)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三、古诗文阅读(914小题,共18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乙】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方案设计评审意见医院
- 股权激励方案咨询维权
- 咨询婚介方案
- 三山区营销解决方案
- 河流护坡护底施工方案
- 产品咨询策划方案模板
- 建筑产品运营方案设计模板
- 企业咨询薪酬管理方案
- 股权设计方案咨询
- 连锁餐饮店营销管理方案
- 数字化印花工艺智能化
- 成人鼻肠管的留置与维护
- 专题02 概率与统计解答题综合(解析版)
- MOOC 模拟电子电路实验-东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多格列艾汀使用指南2024课件
- MOOC 创业基础-暨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GB/T 41666.4-2024地下无压排水管网非开挖修复用塑料管道系统第4部分:原位固化内衬法
- 云端药历健保署电子病历-慈济大学医学资讯学系
- 道路车辆 局域互联网络(LIN) 第3部分:协议规范
- 桩基工程施工总体部署
- 电梯故障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