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疾病的概念.ppt_第1页
病理生理学疾病的概念.ppt_第2页
病理生理学疾病的概念.ppt_第3页
病理生理学疾病的概念.ppt_第4页
病理生理学疾病的概念.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 4 16 1 病理生理学第六章疾病的概念 2020 4 16 2 1分析如下概念 心肌缺血 心肌梗死 冠心病 心绞痛脑血栓形成 脑梗塞 脑缺血2血管损伤时 血小板粘附的病理生理学意义 2020 4 16 3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1健康 health 身体 生理 与精神的正常状态 亚健康状态 精神的不正常或不完全正常 2020 4 16 4 2疾病 disease 指机体在一定状态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的过程 包括机体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学改变 临床出现不同症状和体征 机体与外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 2020 4 16 5 第二节病因学 etiology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1生物因素2理化因素3机体必须的物质缺乏4遗传因素5先天因素6免疫因素7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2020 4 16 6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指能够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体内外因素 它们本身虽然不能引起疾病 但可以左右病因对机体的影响或者直接作用于机体 营养 居住条件 疲劳 疾病发生发展中原因与条件是相对的 对于不同的疾病 同一个因素可以是某一疾病的原因 也可以是另一疾病的条件 2020 4 16 7 第三节发病学 pathogenesis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共同机制 2020 4 16 8 二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1损伤与抗损伤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贯穿疾病绐终 是疾病各种临床表现 推动疾病发展的基本动力 2020 4 16 9 致症时机体损伤和抗损伤反应 体内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物理性屏障 应激 免疫反应 炎症 凝血 化学解毒作用 异物 应激原 致热原 致癌原 创伤 射线 2020 4 16 10 2因果交替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 原因和结果间可以互相交替和转化 观察各种病理现象间的因果关系 掌握疾病的发展趋势和发病的主导环节并加以有效治疗 2020 4 16 11 3局部与整体任何疾病 基本上都是整体疾病 各组织器官和致病因素作用部位的病理变化均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 局部病变可以通过神经和体液系统影响整体 机体的全身功能状态也可以通过这些途径影响局部病变的发展和经过 2020 4 16 12 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1神经机制 神经系统 2体液机制 内分泌 3组织细胞机制 细胞膜 细胞器 酶 4分子机制 受体 酶 核酸 DNA 2020 4 16 13 第四节疾病经过与转归疾病的转归 prognosis 大多数疾病从发生发展到最后结束 这一过程称之 2020 4 16 14 疾病经过的分期 1潜伏期 病因侵入到该病症状出现的一段时间 2前驱期 潜伏期后到开始出现明显症状前的一段时间 3临床症状明显期 出现该病特征性临床表现的时期 2020 4 16 15 4转归期4 1康复 rehabilitation 完全康复 指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 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不完全康复 疾病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 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 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 主要症状消失 有时可留有后遗症 4 2死亡 death 生理性死亡和脑死亡 自主呼吸停止 不可逆性深昏迷 脑干神经反射消失 瞳孔散大或固定 脑电波消失 呈平直线 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2020 4 16 16 第七章缺氧 hypoxia 2020 4 16 17 血氧指标 1氧分压 PO2 溶解于血液中氧所产生的张力 动脉氧分压 13 3kPa 100mmHg 静脉氧分压 5 33kPa 40mmHg 2氧容量 CO2max 100ml血液中Hb为氧充分饱和时的最大带氧量 正常为20ml dl 3氧含量 CO2 100ml血液实际带氧量 4氧饱合度 SO2 指Hb的氧饱合度 2020 4 16 18 Fig氧合HB解离曲线及影响因素 氧饱和度 100 13 3 氧分压kPa 2 3 DPGH CO2 温度 2 3 DPG H CO2 温度 红细胞内2 3 二磷酸甘油酸 2 3 DPG 增多 酸中毒 CO2增多及血温增高 可使HB与O2亲和力降低 在相同氧分压下血氧饱和度降低 氧解离曲线右移 反之则左移 2020 4 16 19 第一节缺氧的类型 原因和发病机制一低张性缺氧 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使动脉血氧含量 CaO2 减少 组织供氧不足 1原因 吸入气氧分压过低 外呼吸功能障碍 静脉血分流入动脉 2020 4 16 20 2血氧变化的特点与组织缺氧机制 低张性缺氧 氧含量和HB氧饱合度降低 PaO2降至8kPa以下时使动静脉氧分压显著减少 组织细胞缺氧 氧弥散入细胞及线粒体减少 生物氧化减弱 氧合HB减少 脱氧HB增加 发绀 皮肤粘膜呈青紫色 2020 4 16 21 二血液性缺氧 等张性低氧血症 由于Hb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 以致血氧含量降低或Hb结合的氧不易释放所引起的组织缺氧 Hb和氧呈饱和状态 2020 4 16 22 原因1贫血 毛细血管中氧向组织 细胞弥散的动力是血液与组织 细胞之间的氧分压梯度 毛细血管动脉端血液氧分压高 O2向血管外弥散速度快 组织获得的氧量取决于毛细血管中的平均血氧分压与组织细胞的氧分压差 贫血病人PaO2正常 毛细血管中平均氧分压却低于正常 与组织细胞氧分压差变小 氧扩散能力下降 组织缺氧 Tab贫血病人释氧前后氧饱和度和氧分压变化 氧分压降低较快 氧向组织弥散速度很快减慢 2020 4 16 23 2CO中毒碳氧血红蛋白 HBCO 增高 HBO2减少 组织缺氧 属低张性缺氧 2020 4 16 24 3高Fe HB血症 HB中的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 形成高铁HB 又称变性HB 生理情况下 体内产生极少量的高铁HB 同时不断被血液中的还原剂还原为二价HB 使之保持在1 2 水平 亚硝酸盐 过氯酸盐等氧化剂中毒时 高铁HB升高至20 50 出现组织缺氧 头疼 昏迷 呼吸困难 心动过速等症状 腌菜 肠道菌将其中的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 导致高铁HB 称肠源性紫绀 4HB与氧的亲和力异常增加 与2 3 DPG有关 2020 4 16 25 三循环性缺氧由于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量减少所引起的缺氧 又称低动力性缺氧 分缺血性缺氧 淤血性缺氧 2020 4 16 26 四组织性缺氧由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所引起的缺氧 又称氧利用障碍性缺氧 原因 1组织中毒2细胞损伤3呼吸酶合成障碍 特点PaO2 SO2及氧含量均正常 由于内呼吸障碍使组织不能充分利用氧 故静脉血氧含量和氧分压较高 动 静脉血氧含量差小于正常 2020 4 16 27 Tab各型缺氧的血氧变化 注 正常 2020 4 16 28 第二节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2020 4 16 29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1代偿性反应 颈动脉体和主A体化学感受器 胸廓呼吸运动增强 肺通气量增加 2呼吸功能障碍 急性肺水肿 高原性肺水肿 呼吸困难 咳嗽 血性泡沫痰 肺部湿性罗音 皮肤粘膜发绀 肺A高压 肺毛细血管 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通透性增加 肺水肿 肺泡内蛋白含量增加 巨噬细胞 C3 TXB2等细胞因子 呼吸中枢抑制 循环衰竭 2020 4 16 30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1代偿性反应心输出量增加 血流分布改变 肺血管收缩 毛细血管增生 心率加快 心肌收缩力增强 静脉回心血量增加 缺氧交感神经兴奋 皮肤腹腔血管收缩 心脑等代谢旺盛组织 乳酸等代谢产物堆积 局部血管扩张 肺小A收缩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基因表达增多 毛细血管增生 心脑骨骼肌明显 2020 4 16 31 2循环功能障碍 肺动脉高压 右心肥大 心衰 心肌的收缩舒张功能下降 心肌缺氧变性坏死 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缓 氧分压低 对颈A体化学感受器刺激降低 反射性迷直神经兴奋 期前收缩 心室纤颤 胞内K减少 NA增加 静息电位降低 与相邻正常心肌形成电位差 产生损伤电流 静脉回心血量下降 呼吸中枢抑制 呼吸运动下降 外周血管扩张 血液淤积 2020 4 16 32 三血液系统的变化1红细胞增多2氧合HB解离曲线右移 HB与氧亲和力下降 易于将结氧释出供组织利用 如氧分压过低 8kPa 血液通过肺泡结合氧量减少 2 3 DPG增多 影响HB与氧的结合 2020 4 16 33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脑为体重的2 脑血流量为心输量的15 脑耗氧量为总耗氧量的23 对氧敏感 急性缺氧 头痛 情绪激动 思维记忆力下降 昏迷 慢性缺氧 易疲劳 嗜睡 注意力不集中 精神障碍 严重缺氧 烦躁 惊厥 昏迷 死亡 神经细胞自身损伤 膜电位降低 神经介质合成减少 ATP不足 酸中毒 胞内钙超载 溶酶体酶释放 神经细胞结构破坏 神经细胞间质变化 脑血管扩张 血管通透性增加 脑组织水肿 颅内压升高 脑血管扩张 脑细胞及间质水肿 2020 4 16 34 五组织细胞变化1细胞利用氧能力增强细胞内线粒体数目和膜表面积均增加 呼吸链中的酶增加 细胞内呼吸功能增强 2无氧酵解增强ATP生成减少 ATP ADP降低 磷酸果糖激酶 糖酵解限速酶 活性增强 3肌红蛋白增加氧分压为1 33kPa时 HB氧饱和度为10 MB氧饱和度为70 4低代谢状态细胞耗能减弱 三大物质合成减弱 离子泵功能降低 主要原因之一为胞内酸中毒 2020 4 16 35 Fig血红蛋白 Hb 和肌红蛋白 Mb 38 和PH7 40时的氧解离曲线 Mb Hb 16 0PO2 kPa SO2 50 100 0 8 0 2020 4 16 36 4低代谢状态一般来说 急性缺氧时 以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代偿方式为主 运动员心力贮备能力强 慢性缺氧时 以增加组织氧利用能力和血液运输能力为主 世居高原者 血RBC和HB高于平原 但肺通气量和心率及心输量并不多于海平面居民 缺氧时组织细胞特有反应 颈A体化学感受器分泌神经介质 引起反射性呼吸运动增强 血管平滑肌对缺氧发生舒缩反应 改变血流分布 肾小管间质细胞缺氧产生EPO 使骨髓RBC生成增多 细胞缺氧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基因表达增强 促进血管增生 2020 4 16 37 细胞对缺氧感受及反应 缺氧时 胞内氧化还原状态改变 活性氧生成减少 还原型酶系增加NAD P H NAD P GSH GSSH比值增高 胞浆内缺氧诱导因子 HIF 1 增加 广泛存在 诱导多种缺氧相关基因 1与EPO基因3 端增强子结合 增强EPO基因表达 其它基因或相关酶 VEGF 血红素氧合酶 1 Noi 糖酵解酶 醛缩酶A 烯醇化酶 LDH 磷酸果糖激酶 环加氧酶 血栓素酶 影响离子通道 膜电位改变 2020 4 16 38 2细胞损伤2 1细胞膜变化 钠离子内流 胞内Na增高 NA KATP泵活动增强 耗能 缺氧时ATP减少 胞内NA增加 水进入细胞 水肿 血管内皮细胞水肿 管腔变窄 加重组织缺氧 钾离子外流 胞内缺K K离子依赖酶合成减少 合成代谢障碍 钙离子内流 钙超载 正常胞外CA是胞内10000倍 胞内CA增多抑制线粒体呼吸功能 激活磷脂酶 使膜磷脂分解 溶酶体损伤 水解酶释出 黄嘌呤脱氢酶转化为氧化酶 自由基生成增加 细胞损伤加重 2020 4 16 39 2 2线粒体变化正常胞内80 90 氧在线粒体内用于氧化磷酸化生成ATP 10 20 在线粒体外用于生物合成 降解及生物转化 严重缺氧时 首先影响线粒体外氧利用 神经介质生成转化过程降低 继之影响线粒体呼吸功能 脱氢酶活性下降 ATP生成减少 线粒体损伤 崩解 基质外溢 2 3溶酶体变化 糖酵解增强 LA增多 脂肪氧化不完全 酮体增多 酸中毒 磷酯酶活性增加 溶酶体膜磷脂分解 溶酶体酶释出 损伤溶解细胞及其周围组织 2020 4 16 40 第三节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一代谢耗氧率 基础代谢高 发热 甲状腺亢进 机体耗氧量高 对缺氧耐受性低 寒冷 体力活动 情绪激动增加耗氧量 对缺氧耐受性降低 体温降低 神经系统抑制 机体耗氧率降低 对缺氧耐受性升高 药物研究 降低耗氧量 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的平衡点 2020 4 16 41 二机体的代偿能力代偿反应 呼吸 循环 血液系统 增加组织供氧 组织 细胞 提高氧利用能力机体的对缺氧的代偿能力主要从上述两方面反映 心肺疾病 老年人 向组织供氧能力低 则时老年人 由于组织细胞自然衰老 细胞某些呼吸酶活性降低 氧利用能力下降 儿童 组织氧利用能力较高 主要为携氧能力 2020 4 16 42 第四节氧疗与氧中毒氧疗适用于低张性缺氧 氧中毒 由于血液中氧分压过高 0 5大气压 对细胞产生的毒性作用 氧分压 吸入气压力 6 27 氧浓度6 27为水蒸气压 潜水员50m海水下作业 吸入气压力为608kPa 吸入氧浓度正常 0 21 氧分压高达126 4kPa 易致氧中毒 2020 4 16 43 氧中毒类型 1肺型氧中毒 胸骨后疼痛 呼吸困难 肺水肿 肺不张 2脑型氧中毒 视听觉障碍 恶心 抽搐 晕厥 昏迷死亡 氧疗时应注意 2020 4 16 44 第八章发热 fever 2020 4 16 45 发热 由于致热原的作用而使机体体温调定点上移 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 0 5 时 称之 2020 4 16 46 第一节病因与发病机制一发热激活物1外致热原 细菌 病毒 真菌 螺旋体 疟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