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对防雷规范的学习理解.ppt_第1页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对防雷规范的学习理解.ppt_第2页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对防雷规范的学习理解.ppt_第3页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对防雷规范的学习理解.ppt_第4页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对防雷规范的学习理解.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对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的学习理解主讲人 2 雷击 具有不确定性 怪兽 不知会击向何处 不知会击中那栋建筑物 不知每次雷击的容量有多大 不知一场雷暴雨会发生多少次雷击闪电 2012年澳洲某地 据新闻报道 一天发生的雷击闪电高达4000多次 由于雷击造成的损害也经常见睹报端 故宫雷击 92年设计的小房子遭雷击 3 在防雷的实践中 逐步总结出一些方法 这就是我们现行规范中所提及的内容 目的 防止和减少雷击造成的损害 规范所规定的方法 能够防绝大部分的雷击 但是不能做到100 雷击造成的各类损害都是有一定的概率的 我们按照规范的要求作 就是要尽量减小这些概率 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4 目前 关于防雷的规范 有我国自己编制的 参照国际上一些好的 行之有效的做法 有采标IEC的标准而形成的国标 行业标准 地方标准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 2010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50343 2012 通信局 站 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 GB50689 2011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16 2008各类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行业标准 5 雷电防护第1部分 总则GB T21714 1 2008 IEC62305 1 2006 2010雷电防护第2部分 风险管理GB T21714 2 2008 IEC62305 2 2006 2010雷电防护第3部分 建筑物的物理损坏和生命危险GB T21714 3 2008 IEC62305 3 2006 2010雷电防护第4部分 建筑物内电气 电子系统GB T21714 4 2008 IEC62305 4 2006 2010 雷电电磁脉冲建筑防护标准 天津市 DB29 58 2010已形成报批稿的 古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农村民居雷电防护工程技术规范 6 规范标准的特点 1 覆盖面广 从城市到农村民居 从建筑物到电子信息系统 2 新 对原有规范修编周期短 空白方面越来越少 3 与国际接轨 内容均参照了IEC以及发达国家好的内容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 2010在编制过程中就是参考IEC标准 还有英国 美国 德国 日本的标准 而且电气产品主要与IEC相同 规范中提到的产品 就是IEC的试验和选择要求 7 在建筑工程防雷设计中 在设计总说明中关于设计内容部分 应包括 防雷 接地及安全系统 防雷设计 主要是建筑物的防雷设计 在建 构 筑物屋顶设置避雷带 避雷网 避雷针等 利用建筑物的钢筋作为引下线 或是设置独立的引下线 利用建筑物基础作为接地极 或是单独设置接地装置等 形成符合规范的各类防雷接地及安全要求 8 注意 对于雷电防护的分级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 2010是按类分为 一 二 三类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50343 2012则是按级 分为A B C D四级 它们是针对不同的目标来分的 前者是针对建筑物 GB50057第3章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后者是针对建筑物中的电子信息系统 GB50343第4 3节按电子信息系统的重要性 使用性质和价值确定雷电防护等级 9 与原规范 2000年版 的变化 第1章 总则 有3处变化 第3章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有10处变化 第4章 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有46处变化 第5章 防雷装置 由14处变化 第6章 防雷击电磁脉冲 由17处变化 1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 2010主要变化1增加了第2章术语 2简化了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计算公式 并相应调整了预计雷击次数判定建筑物的防雷分类的数值 3修改防侧击的规定 4变更防接触电压和防跨步电压的措施 5补充外部防雷装置采用不同金属物的要求 6详细规定电气系统和电子系统选用电涌保护器的要求 7共9个附录 在这些变化中 有的只是文字上做了些修改 内容的意思还与原来的差异不大 但有部分条款作了更具体的要求 11 总则第1 0 1条就提到 防止或减少雷击建 构 筑物所发生的人身伤亡和文物 财产损失 以及雷击电磁脉冲引发的电气和电子系统损坏或错误运行 装设了防雷装置 并不能保证不遭雷击 设置的接闪器 就是要对雷击进行拦截 拦不住就会遭雷击 所以用了 防止或减少 12 术语中2 0 5防雷装置 lightningprotectionsystem 英文是系统 但我国的习惯称呼还是装置 用于减少闪击击于建 构 筑物上或建 构 筑物附近造成的物质性损害和人身伤亡 由外部防雷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组成 原规范为由接闪器 引下线 接地装置 电涌保护器等 13 术语第2 0 17闪电电涌闪电击于防雷装置或线路上以及由闪电静电感应或雷击电磁脉冲引发 表现为过电压 过电流的瞬态波 注意 50Hz的电源和闪电电涌不一样 电力系统50Hz的操作过电压 不属于避雷的范畴 应由配电系统的电涌保护器解决 有相应的产品标准 电涌保护器的作用比避雷器更广 有的建筑不做防雷 但还须考虑操作过电压 14 关于等电位连接 有的设计人员在设计中要求从总电位处用绝缘导线穿塑料管引导设备机房某处 实际上没有必要 因为逻辑地要接到设备机壳上 PE线也接到机壳上 形成了并联 其实这根线是多余的 电磁兼容手册中有此概念 15 防雷分类是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 使用性质 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 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 在二 三类防雷建筑物分类中 还应注意雷击次数 二类 3 0 3条第9款 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 5次 a的部 省级办公建筑和其他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以及火灾危险场所 第10款 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 25次 a的住宅 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或一般性工业建筑 16 三类 3 0 4条第2款 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 01次 a 且小于或等于0 05次 a的部 省级办公建筑和其他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 以及火灾危险场所 3 0 4条第3款 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 05次 a的住宅 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或一般性工业建筑物 这两条中的其他款均容易对号入座 唯独这四款是需要经过计算后 根据结果来确定防雷的类别 工程中经常出现问题是分类不准确 17 第4章二类防雷建筑的滚球半径为45m 三类防雷建筑的滚球半径为60m 但在考虑防侧击雷时 均是要求高于60m 其上部占高度20 的部位应防侧击雷 这是IEC标准所规定的 也是属于各成员国之间争论后的结果 18 规范颁布执行 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理解不同 执行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偏差或是疑虑 尤其是第4章 例如建筑物设置引下线问题 作为民用建筑设计防雷 无论其防雷类别为二类或三类 大多数情况下完全有条件利用建筑物内的钢筋作为引下线 但在施工图审查时 有的审查人员根据4 3 3条 专设引下线不应少于2根 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和内庭园四周均匀对称布置 期间距沿周长计算不应大于18m 当建筑物的跨度较大 无法在跨距中间设引下线时 应在跨距两端设引下线并减小其他引下线的间距 专设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18m 二类 19 第4 4 3条专设引下线不应少于2根 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和内庭院四周均匀对称布置 其间距沿周长计算不应大于25m 当建筑物的跨度较大 无法在跨距中间设引下线时 应在跨距两端设引下线并减小其他引下线的间距 专设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25m 三类 因此施工图审查单位就要求设计人员必须设置专用引下线 为此接到过不少电话 反映相关问题 20 其实在4 3 5条 利用建筑物的钢筋作为防雷装置时 应符合下列规定 共6款 目前民用建筑中 利用建筑物的钢筋作为防雷装置是极为普遍的现象 为此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电气分会于2012年9月17 19日在天津就上述两条强制性条文 并就如何在民用建筑电气设计中合理应用达成了共识 研讨情况如下 对于上述两条强制条文执行的难点是如何界定 第二类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设置专用引下线的问题 对此参加研讨的理事一致认为 21 1 在第4 3 3条 第4 4 3条 中 二类 三类 防雷建筑物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时 应采用建筑物四周和内庭院四周结构柱内不少于2根主筋做引下线 其间距沿周长计算不应大于18m 25m 当建筑物的跨度较大 无法在跨距中间设引下线时 应在跨距两端设引下线并减小其他引下线的间距 并使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18m 25m 22 2 在第4 3 3条 第4 4 3条 中 二类 三类 防雷建筑物当为木结构时 应设专用引下线 并不应少于两根 其间距沿周长计算不应大于18m 25m 3 在第4 3 3条 第4 4 3条 中 二类 三类 防雷建筑物当为砖混结构 毛石基础时 宜设专用引下线 并不应少于两根 注 采用砖混结构 毛石基础的建筑物周边亦有构造柱 内有四根 12钢筋 由于构造柱栽入毛石基础距地面较浅 且毛石基础的电阻率相对较高 不宜直接做接地装置 但是 如在埋入地下的构造柱上预留钢板并与柱内钢筋焊接 再由此板焊接接地连接体至室外接地极 而不设置专用引下线 也是可行的方案 23 其实在4 3 5条 利用建筑物的钢筋作为防雷装置时 应符合下列规定 共6款 4 4 5条建筑物宜利用钢筋混凝土屋面 梁 柱 基础内的钢筋作为引下线和接地装置 目前民用建筑中 利用建筑物的钢筋作为防雷装置是极为普遍的现象 而且 规范是 专设引下线不应少于2根 并没有要求必须设置专用引下线 而是当采用专用引下线时 不应少于两根 所以规范看了前面条文 还要看后面的条文 24 另外建筑物的接地 有的工程设计人员不分对象 笼统地要求做共用接地 并要求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 或是不大于0 5欧姆 做共用接地这是大家的共识 也是国际上认同的好的做法 但是对于接地电阻值的要求 应是有前提的 是根据供配电系统的接地型式来决定 例如高压系统通过燃弧线圈接地 通过小电阻接地等 而且是针对工频电源系统来说的 也就是50Hz 25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 2010第4 3 6条就明确 共用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按50Hz电气装置的接地电阻确定 不应大于按人身安全所确定的接地电阻值 对于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信息系统接地 也要求上述的电阻值 根本无法达到 只能靠等电位连接来解决 机房规范将明确 26 防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问题4 5 6在建筑物引下线附近保护人身安全需采取的防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的措施 应符合下列规定 1防接触电压应符合下列规定之一 1 利用建筑物金属构架和建筑物互相连接的钢筋在电气上是贯通且不少于10根柱子组成的自然引下线 作为自然引下线的柱子包括位于建筑物四周和建筑物内的 2 引下线3m范围内地表层的电阻率不小于50k m 或敷设5cm厚沥青层或15cm厚砾石层 3 外露引下线 其距地面2 7m以下的导体用耐1 2 50 s冲击电压100kV的绝缘层隔离 或用至少3mm厚的交联聚乙烯层隔离 4 用护栏 警告牌使接触引下线的可能性降至最低限度 27 2防跨步电压应符合下列规定之一 1 利用建筑物金属构架和建筑物互相连接的钢筋在电气上是贯通且不少于10根柱子组成的自然引下线 作为自然引下线的柱子包括位于建筑物四周和建筑物内的 2 引下线3m范围内地表层的电阻率不小于50k m 或敷设5cm厚沥青层或15cm厚砾石层 3 用网状接地装置对地面作均衡电位处理 4 用护栏 警告牌使进入距引下线3m范围内地面的可能性减小到最低限度 可增大土壤表面电阻率来减小通过人体的电流 第2款 若有钢筋网的水泥平地 则无跨步电压问题 第3款 28 第5章防雷装置表5 1 2防雷装置各连接部件的最小截面 一般1mm2的铜线能承受8kA 50kA宜用10mm2 表5 2 1接闪器的材料 规范中列出了许多种 这是从IEC引来的 以前主要使用钢材 5 2 3接闪杆的接闪端宜做成半球状 其最小弯曲半径宜为4 8mm 最大宜为12 7mm 这不是从IEC引来 而是根据美国的标准 因为美国做了这方面的研究 结论是比尖的效果好 29 第6章防雷击电磁脉冲6 1 2当电源采用TN系统时 从建筑物总配电箱起供电给本建筑物内的配电线路和分支线路必须采用TN S系统 强条 其主要目的就是不能出现TN C系统 否则正常的电流会流到敏感设备的外壳上 影响敏感设备的正常运行 外来电源用TN C 进户作重复接地 形成TN S 进户用TN S N线和PE线间的压降增大 产生扰动电压 30 6 3 1 2在需要保护的空间内 采用屏蔽电缆时其屏蔽层应至少在两端 并宜在防雷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 系统要求只在一端做等电位连接时 应采用两层屏蔽或穿钢管敷设 外层屏蔽或钢管应至少在两端 并宜在防雷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 这条很重要 模拟信号频率低 怕干扰 一端接地 外面有动态干扰 电压能达到近5kV 会出现不稳定 两端接地 形成环路 只有几十伏甚至更低的电压 31 6 3 2是关于磁场强度问题 敏感的电子设备耐受过电压和过电流的能力较低 磁场对其的影响较大 根据不同防雷类别 Sa的平均距离有要求 雷击在建筑物上和击在建筑物附近是不同的 6 3 3条与原来基本相同 只需就近接线 没有必要从总等电位处拉线 32 6 3 4条穿过各防雷区界面的金属物和建筑物内系统 以及一个防雷区内部的金属物和建筑物内系统 均应在界面处附近做符合下列要求的等电位连接 6 3 4 5电子系统的所有外露导电物应与建筑物的等电位连接网络作功能性等电位连接 电子系统不应设独立的接地装置 当采用S型等电位连接时 电子系统的所有金属组件应与接地系统的各组件绝缘 33 这就是要求一栋建筑就做一个接地 共用接地系统 美国的电磁兼容手册是不允许做多个接地 S型 频率低的模拟信号 干扰信号进到设备来 设备与周围的接地体有分布电容 绝缘起来就不会产生干扰 所以屏蔽要求高的 S形就不行了 34 6 3 4 7当电子系统为兆赫兹级数字线路时 应采用M型等电位连接 系统的各金属组件不应与接地系统各组件绝缘 M型等电位连接应通过多点连接组合到等电位连接网络中去 形成M型的连接方式 每台设备的等电位连接线的长度不宜大于0 5m 并宜设两根等电位连接线安装于设备的对角处 其长度相差宜为20 该款要求不宜大于0 5m 美国用两根 因为频率很高 产生谐振时阻抗无穷大 形成开路 所以用两根 长度相差20 目的就是一根处于谐振时另一根没谐振 确保等电位连接的可靠性 35 电流在导体中流过 其周边就会产生电磁场 伴随雷电流同时产生的辐射电磁 脉冲 场就是雷电流的电磁效应 称为雷电电磁脉冲 LEMP 电生磁 磁生电 以不同的形式表现 雷电流是沿着导体流动 以 路径 的形式出现 LEMP是以 电磁场 的形式出现 雷电流和雷电电磁脉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