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论语〉选读》《敬鬼神而远之》第二课时教案 语文版.doc_第1页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敬鬼神而远之》第二课时教案 语文版.doc_第2页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敬鬼神而远之》第二课时教案 语文版.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版高二论语选读敬鬼神而远之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翻译课文语句;2、初步领悟孔子的天道观。了解孔子对待自然、神鬼的态度。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的天道观思想。了解孔子对待自然、神鬼的态度。教学难点:了解孔子对待自然、神鬼的态度。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课文总结本章介绍孔子对待自然、神鬼的态度。杨伯峻论语译注中认为“孔子是不迷信的”,“孔子是怀疑鬼神的存在的”,并认为“孔子为什么没有迷信思想,这和他治学态度的严谨很有关系”。所谓“敬鬼神而远之”,是指心中有一定“敬畏”,这样做事说话,有一定的禁忌,但更关注现实,关注实际。二、难点解析(一)、论语里说的“天”,有时指上帝、天神,如“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有时指自然界,如“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说说课文中所涉及的“天”,主要指哪种意义?讨论明确:杨伯峻论语译注中作了统计,论语中提到“天”的有12次半,包含三个意义。一是指自然之“天”,如“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719);二是指义理之天,文中出现仅一次:“获罪于天,无所祷也。”(313);三是主宰或命运之“天”(即课文中指的上帝、天神),出现较多。但是,孔子讲“上帝、命运”之“天”的背景一是发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628);一是处于困境或险境时的自慰鼓劲:“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何予?”(9;5);三是发怒时的指责或自我表白:“吾谁欺,欺天乎!”(912指责子路)、“知我者,其天乎!”(1435)孔子怀疑鬼神存在,“不语怪、力、乱、神”(721),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312),孔子病危,拒绝子路祈祷(735);楚昭王病重,拒绝祭神,孔子赞他“知大道”(左传哀公六年)。课文中“天”的含义:513中“夫子之言性与天道”(自然之天);168中“畏天命”(自然之天);313中“获罪于天”(义理之天);125中“富贵在天”(上帝、天神,主宰命运之天)。(二)、天人之辨是中国古代哲学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荀子主张明于天人之分,董仲舒则主张天人感应。阅读下面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各自观点的理解。你认为孔子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是怎样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荀子天论)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汉书董仲舒传)注:案,同按,审查、研求。相与,相互之间的关系,相关联的所在。伤败,国家出现天灾人祸或动乱挫折。亡,通“无”。讨论明确:【译文】大自然的运行变化有固定规律,不因为尧而存在,不因为桀而消亡。用合乎正道的措施适应它就吉利(应:适应,对待)(治:有条理、合正道的措施),用违反客观规律的措施对待它就凶险。加强农业生产并节约用度,那么天不可能使人贫穷(病:使人困苦);衣食等生活资料充足并按照天时、季节安排生产活动,那么天不可能使人困苦;遵循天道而不发生差错(修:据王念孙考证,应为“循”。)(二:应是“贷”),那么天也不可能使人遭祸。所以水旱灾害不可能使人饥荒(“渴”为衍文传抄中多出来的字,“饥”也应为“饑”,指饥荒),寒暑变化不可能使人生病,怪异反常的自然现象不可能使人凶险。农业荒废而用度浪费,那么天就不可能使人富裕;生活资料不充足又懒于从事生产劳动,那么天就不可能使人足衣足食、健康安定;违背客观规律而胡乱行动,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吉利。所以水旱灾害没有到来就发生饥荒,严寒酷暑没有迫近就发生疾病,怪异反常的自然现象没有出现就发生凶险。遇到的天时(指水旱寒暑等)与太平之世相同,而灾祸却与太平之世不同,不可以埋怨上天,大自然的规律就是如此。译文:陛下您用圣德之音,下达英明的诏书,(听取人们的意见,)希望明晰“天命”之奥妙、国家之情势、治国所应遵循之规律。这些都不是我这样愚钝的臣子所能回答得了的。微臣我认真研究春秋所记载的、以前历代所发生的事情,观察、分析天命和人事之间的关系,感到十分畏惧。每当国家将要出现有悖天命的弊政,上天总是先把自然灾害降临到世间,以警告那些违反治国之道的君主,如果他们不懂得这是上天的惩诫而看不到自己的过错,上天又会出现怪异天象使他们感到惊惧,如果他们还不能认识这种变化的危险性,那国家的动乱和危难就真的来到了。由此可以看出上天是以仁爱之心对待君主并希望他们检点自己的行为、制止国家可能出现的乱子。除了那些真正的无道君主,上天都要扶持他们并且用各种办法保护他们,使他们顺利地治理自己的国家,(而要想得到上天的保佑,)君主就要奋勉自持,恪守正确的治国之道。荀子对“天”(自然)的认识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他认为“天”的运行有它自己的规律,不受人世影响。一个国君应该引导百姓顺应、认识、掌握、利用“天”的规律,“制天命而用之”,作好一切准备,应对“天”带来的灾异变化,才能使国富民强。反之,则使国家灭亡,百姓遭殃。董仲舒生活年代,正值汉武帝“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统一国人,因此,将儒家思想按统治者要求来解说,将“天”(自然)与“人”(人世、人君)对应,认为国君乃“天”之代表,大自然的一切显现都代表了“天”对人世的意志。此所谓“天人感应”,用此来为封建统治者作为“合法”统治的理论,欺骗百姓。孔子对“天”的认识,有三种意义(见上题),他既敬畏、顺应“天命”,而又不完全盲从、服从“天命”,比较实际,重视现实,重视国家百姓。三、畅所欲言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罕言“性与天道”,说明他关注的重点在哪里?这种观念对后世有什么影响?讨论明确:说明孔子关注的重点在现实,在国家民生,实现他的“礼”、“德”、“仁”的理想。这种观念影响后世的儒家、文人重视、关心现实、国家、百姓,例如中国古代诗人、诗歌,就是如此。也影响了后世文人少理想、幻想色彩,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人不多,即使有,也很重视民生实际(如李白)。我国古代少神话传说,也与此有关。古代“小说”被认为是“街谈巷议”、“道听途说”之类的东西,因此“小说”便成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消遣性读物。清代袁枚的笔记小说集就取名子不语,是孔子所不说的东西(“子不语怪、力、乱、神”)。四、拓展延伸从课文中归纳出今天使用的成语。慎终追远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9)翻译:曾子说:“要谨慎地办理好丧事,虔诚地祭祀祖先,这样人民的道德就会归复中厚老实。成语义: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祭远代的祖先。敬而远之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6.22)翻译:孔子说:“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