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卉-近十年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综述.docx_第1页
贤卉-近十年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综述.docx_第2页
贤卉-近十年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综述.docx_第3页
贤卉-近十年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综述.docx_第4页
贤卉-近十年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综述.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结业论文 论题:近十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综述 作 者: 贤卉 班 级: 医四班 学 号: 114355030441 民 族: 壮族 籍 贯: 广西岑溪 直升院校: 广西中医药大学 电子邮箱: 418445752 指导教师: 梁振桂 目录摘 要1引 言1一、大学生心理现象探究1(一)环境适应障碍 1(二)人际交往障碍1(三)学业就业障碍1(四)恋爱与性障碍2(五)自我认知障碍2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2(一)外在影响因素21、社会发展22、学校教育23、家庭影响34、网络文化3(二)内在影响因素31、生理因素32、心理因素3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4(一)社会角度4(二)学校角度41、营造良好校园环境42、创建、完善心理咨询机构4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44、搭建网络援助平台5(三)自身角度5参考文献6近十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综述贤卉(广西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6)摘 要大学生心理问题是我国德育教育的重心,也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和高校工作者热议研究的话题。为探究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路,就近十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象状况、原因及对策作以综述。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原因;对策;综述引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指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自身或环境的影响,在没有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形成的一种不协调的心理状态以及相伴随的异常情绪反应和行为等。1近十年来,大学生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比例连年上升。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大学生休学、退学、自杀乃至犯罪等行为屡见不鲜。二十一世纪,潮流涌动,兴盛即在,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最新生最具活力的群体之一,他们肩负起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而如何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成为了高校工作人员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面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除了积极地采取干预与治疗措施之外,更重要的应是找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以便实施防范。在分析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之前,必须先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存在问题。一、大学生心理现象探究(一)环境适应障碍人的一生中会有多次的生活环境的变迁,每次环境的改变都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逐渐适应的过程。而环境适应性障碍主要存在于大一新生中。一部分大学生第一次离开父母,开始独自生活,生活能力很弱。2在面对崭新的校园、陌生的面孔、生疏的地区风俗等不同因素时,茫然失措的慌乱由心而生。容易失眠、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心理上还会产生一种孤独、空虚感。还有一些大学生发现自己的表现不再是中学阶段的佼佼者了,出现了自豪感与自卑感、努力学习与否的矛盾,自尊心受到打击,出现焦虑、甚至对学习失去信心等心理问题。(二)人际交往障碍人际交往障碍是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中较为突出的方面。在一项“你感到最苦恼的事”的调查中,有80%的学生涉及了人际关系。3由于近十年入学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居多,部分学生被父母娇生惯养,过于自我。在交往时,缺乏谦虚包容的态度,容易发生摩擦和矛盾。当冲突发生后,如果双方不能妥当处理,当事人会感到困惑、焦虑不安,甚至产生孤单感,以及自我厌恶、封闭自我等心理障碍。一些大学生在进人大学后,由于性格内向等原因,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使得他们害怕与他人沟通,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这种人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的学生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同学中不被理解或误解,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4(三)学业就业障碍由于大学和中学相比,不仅是在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在学习方式和管理方式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5主要依靠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学习。部分学生不能适应,导致课业落后,自尊心受到打击,出现焦虑、甚至对学习失去信心等心理问题。调查结果表明:有69.6%的新生和54%的老生感到“学习难度大,非常困难”。6有的学生甚至得了考试恐慌症,每到考试期间他们便陷入莫名的烦躁不安、紧张焦虑等恶劣情绪之中。长此以往,这些学生对学习和人生产生一种逃避心理,整天无精打采,没有目标、动力和精神,每天无所事事,上课睡觉,课后沉迷于小说、麻将、网络游戏之中。7高校的扩招规模过大使得大学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社会用人需求则呈饱和趋势,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国内大学生的择业心态表现出如下变化趋势:在择业意愿方面,由注重社会地位、职业名声转向注重报酬、实惠。“毕业就意味着失业”的困惑是大学生背上沉重心理包袱的直接因素。8以至于很多大学生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进而对自我、未来、人生产生怀疑,变得消极悲观。(四)恋爱与性障碍恋爱与性已成为大学生活重要而敏感的话题,在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中,绝大多数是因为情感而致。常见的心理困扰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后的报复心理等。9在恋爱中感情受挫时,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会受到沉重打击,容易表现出郁郁寡欢、意志消沉或陷入纠缠与报复之中不能自拔,出现自暴自弃、自我伤害、伤害他人的行为。还有一些学生因为一时冲动发生了不应有的早恋早婚而荒废学业、或未婚先孕而后悔不及的心理偏差,常常处于苦恼、冲动、焦躁不安的情绪状态下,承受莫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10(五)自我认知障碍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自我意识发展滞后的问题。在大学之前,他们的自我意识常常被家长、老师们一相情愿的意志所替代,自我意识的滞后也被学习的进步所掩盖。上大学后他们在宽松的生活环境中缺少管束,对大学生活缺少规划。在痛苦地寻找自我的历程中,他们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忧郁和恐慌。他们的学业在自我的茫然中失去方向,在苦苦的探索中原地踏步甚至倒退。11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一)外在影响因素1、社会发展首先,传统文化对心理问题的忽视,隐含了心理的危机。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民的个性心理得不到充分的尊重与关注,对个性心理的研究相对薄弱与滞后,使得人们对于心理问题的发现缺乏敏感,更对解决问题束手无策。由于对心理问题认识上的偏差而导致讳疾忌医,或由于错误的理解而产生恐慌,心理的问题既得不到及时的发现也得不到正确的理解和医治,心理的危机就日益严重。12其次,社会转型产生的思想冲击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动荡”、“大转型”的过程中,全球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网络化,社会生活多元化强烈冲击着我国的社会生活,当代大学生在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形态中,许多大学生在思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这种社会机制的转轨、观念的转变、时代的转折和目标的转向,使他们尚未完全成熟的思想受到冲击,导致某种失衡的社会心态的产生,从而走入心理误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具体表现为学习压力、经济压力、情感压力、就业压力和心理压力。这些压力极大地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负荷,使他们失去了稳定感,以至于无所适从,个别学生则陷入焦虑、烦躁、忧郁和消极之中,从而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132、学校教育由于大学和中学相比,不仅仅是在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在学习方式和管理方式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学习方法从“填鸭式”教学到教师引导为主的转变,主要依靠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学习。这种创造性的学习使很多学生很难适应,导致很多学生成绩下滑,甚至有些学生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逐渐对自己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厌学情绪,甚至自暴自弃。14另外,我国长期以来的基础教育体系中,学校严重忽视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这给高校教育埋下了诸多隐患。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忽略了素质教育和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导致了大学生心理问题在所难免。153、家庭影响家庭教育出现偏差是导致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初步建立基本都是源自家庭。当代中国家庭教育普遍存在以下误区:一是重身轻心的抚养方式。许多父母对于子女的身体健康关注入微,而对于子女的心理问题却视而不见,子女任性、自私、唯我独尊,有些家长却认为这不算什么问题。二是重智轻德的教育方式。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对于孩子的学业成绩和考试名次十分关注,却很少关心孩子在学校的道德表现。在充满溺爱、迁就、包容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为生理发育成熟但心理发展还很不成熟的“大孩子”,一旦需要独立面对生活中的所有问题时,往往会出现环境适应困难、人际交往不和谐的心理困扰。16而在子女考入大学后,相当多的家长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则关注不够。在学习阶段,有的家长往往许以丰厚的物质条件作为考取好成绩的奖励,这是一种变相的拜金主义的诱导。试想,当孩子的人生观的追求转化成物质上的贪婪,我们又从何谈起独立的竞争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呢?17另外,家庭贫困也会使得一些大学生产生生活压力,引发心理问题。由于地市差异原因,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也日趋增大,高校的贫困生数量也逐年增多。他们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经受了各种磨砺和锻炼,独立生活能力较强。然而,在高校这个大环境中,不乏成绩优秀且家境良好的学生,给贫困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对于绝大部分贫困生而言,家庭经济贫困都不是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有些贫困生却不这么看,他们把贫困当成无能、当成丢人、当成耻辱,并因此引发了许多心理间题,即由经济贫困导致心理贫困。184、网络文化网络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媒体,以其广泛性、快捷性、虚拟性、开放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强烈吸引着当代大学生,并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这把“双刃剑”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行为方式产生愈来愈大影响的同时, 也带来了很多心理问题。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信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网瘾,迷上网络游戏。每天花大量的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有面对面交往。这样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还可能导致人格分裂,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其次,迷恋网络还会使人产生精神依赖性,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举止失常、精神恍惚、胡言乱语、行为怪异。19(二)内在影响因素1、生理因素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使大学生个体形态和相貌上的差异非常巨大。有的人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过高、过矮、过胖、过瘦等外在形态,产生自卑心理,影响了与人交往。2、心理因素个体的心理因素很多,个体的具有各种认知功能,如果个体的认知和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则可能产生心理偏差。而学生的心理困扰大都与自我意识有关,例如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对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不能独立地整合各方面信息等。另外,他们对学习、工作、生活的条件和环境及人际关系常常提出过高的要求,忽略客观条件限制,期望一切都是现成的和顺利的,一旦在现实中遇到一些挫折,他们就大失所望。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一)社会角度首先,各级政府应该承担责任,创造就业机会,为大学生今后出路多想办法,保持社会稳定。一是通过出台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自己就业。二是促使各级企业调整用人的要求,为应届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很多企业在招聘时,明确表示需要有工作经验的人员,这就对应届大学生择业造成了困难,政府要发挥协调的功能,促使企业应该调整用人心态,多多为应届毕业生创造条件,为社会用人提供便利。其次,社会要提供舆论氛围。全社会都应关心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新闻媒体要关心大学生的成长,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大学生、爱护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引导。同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作好思想工作。用人单位在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效益同时,还要考虑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尽量多接收一些毕业大学生,也是为国家利益、社会稳定所做的贡献。管理部门还要树立服务意识,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对接收大学生较多、为社会发展贡献大的单位适当在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支持,进一步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20最后,政府及社会应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号召民众对自身、社会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心理上认同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社会应该积极倡导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风气,让每一个人都能有一个心理支持,不至于孤立无援。再次,社会应利用网络、媒体等手段正确宣传心理知识,让公众对心理知识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21(二)学校角度1、营造良好校园环境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也是形成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是要积极开展有益、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可利用橱窗、板报、电视、广播、校刊、校报、计算机网络等,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他们在趣味盎然的活动中不但增长才智,而且缓解紧张的心理,激发参与意识。二是加强班级和宿舍文明建设,树立良好的学风、校风。良好的学风、校风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友善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愉快的心理情绪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三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学校领导及全体教工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自觉在本职工作上,为学生创造和谐、轻松的教育和生活环境。222、创建、完善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机构是由专业心理咨询师通过各种心理技术和方法解决心理问题。随着高校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提供心理援助的心理咨询室,但其被大学生接纳和有效使用的效果参差不齐。首先,要重视高校有关的人力资源开发,建设一支心理辅导的专业化队伍:一要有专门的岗位和固定的编制;二要有专门的要求和资格;三要接受过专业系统的教育。23其次,建设以学生辅导员、学生干部、寝室长和学生党员为骨干力量的信息员队伍,运用现代化网络手段,如建立博客、QQ群等及时了解预警对象的相关信息并及时汇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24最后,高校应从新生入校时便进行宣传,使学生了解此机构并接纳此机构。在工作方式方面,要另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年级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定时定点与主动深入相结合,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开展团体心理健康咨询。对象方面应注意以下特殊群体,如新生、毕业生、经济困难学生、失恋学生、违纪学生、言行异常学生,帮助他们化解矛盾,减轻压力,克服心理障碍。25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各高校应针对大学生心理特点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角色调适、学习适应、和谐沟通、网瘾预防与矫正、就业指导等内容为主题进行教学。在心理健康教学中纳入爱、宽容、责任、希望、友谊等积极因素。在教学方法上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如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团体辅导员训练、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体验式心理游戏等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感受能力。以达到使学生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技能,学会心理保健的教学目标。264、搭建网络援助平台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首选方式。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大学生上网人数超过八成。通过搭建网络平台,依靠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可以扩充教育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辅导信息,而且可以增强心理危机预警功能,提高工作效率。心理辅导员在网上进行心理服务,可以称为网络辅导,具体服务方式可设立电子布告、网上测验、电子邮件、个别或团体线上即时文字交谈、网络电话等。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网络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具备与此相适应的能力和素质,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灵魂工程师。这一能力和素质平台的构筑,除心理咨询与辅导人员应具备的具体素质外,还应该是文理兼融、网络知识结构、政治素质和网络实际操作能力等均应达到较高的水准,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有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27(三)自身角度一是积极打造并完善自我人格。首先,要正确敢于承认并正确认识自身的缺点,不过分追求完美。其次,要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不要过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减轻内心的压抑感。最后,要学会合理地释放压抑的情绪,同时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可以在大学期间通过参加各类活动和实践,使自己的身心均得到锻炼,具备更好的承压和抗压能力,来达到积极面对生活的目的。二是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因为大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还要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各种压力比较大,为了生活和学习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必须科学地有规律地安排好每天作息时间,早睡早起、不熬夜、不沉溺于网络游戏、饮食健康、适当休息、合理的体育锻炼、科学用脑、科学生活。三是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知结构、情绪态度,行为习惯,磨练自己的意志,提高适应能力等。28首先,大学生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其次,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29参考文献1 15 19王秋华.大学生心理健康透视及对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