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米栽培技术.doc_第1页
红米栽培技术.doc_第2页
红米栽培技术.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米栽培技术(剑河县农业局农技站)叶永丰一、红米栽培及市场前景红米是我县的地方特色稻米,它是我县劳动人民通过长期栽培选育而形成的具有性状稳定的地方种质资源。红米含75%左右的枝链淀粉,含25%左右的直链淀粉,由于直链淀粉含量较高,故粘性强,煮出的饭干而胀性大。红米是制作米粉的最佳原料,货源在本县境内都供不应求,原因是栽培红米单产水平太低,一般亩产只在250300公斤范围,仅有杂交水稻的一半产量。目前我县栽培红米的只有磻溪乡和敏洞乡的部份村寨,常年栽培面积不足2000亩。三板溪电站已建成发电。仰阿莎湖有70%以上的水域位于本县境内。温泉的开发已初步受益。八郎古生物化石、八万山原始森林等自然景点的开发也在起步之中。即将动工的贵广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也要经过我县南部边境。到那时来我县观光旅游的人们将会大幅度增加,东西南北的道路交通将更加便捷,红米作为制作米分的最佳原料,市场前境必将会更加广阔。二、提高红米产量的栽培技术措施(一)提纯复壮红米是我县特有的地方品种,它是经过人工的长期选择和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它具有一定的遗传特性和具有较一致的植物学特征以及经济性状,它对我县的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虽然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但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只是任意留种栽培,不进行定点定株选种繁殖,因而红米的混杂退化现象严重,如稻穗变小,每穗结实率下降,空秕率增加,千粒重减轻等,造成红米的单产越来越低,栽培红米的农户也越来越少。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要进行红米种子的提纯复壮,加强红米的栽培管理技术,提高单产,增加农户收益,从而才能达到扩大栽培面积的目的。红米的提纯复壮应根据三圃制生产原种的程序进行。(二)栽培技术1、培育壮秧红米是地方常规品种,它的分蘖能力弱,如果采用常规湿润育秧,必定达不到增加有效分蘖和提高产量的目的,因而需要实行温室两段育秧或旱育稀植。考虑到常规品种用种量大,实行两段育秧寄秧时花工较多,我们主张采用旱育稀植培育中苗直栽大田,这样就减轻了劳动强度,也达到培育壮秧之目的。红米旱育稀植苗床选择及准备苗床选择:选择土质肥沃、平坦、背风向阳、排灌方便的稻田或菜地作苗床。苗床整理:苗床宽1.2米,长视其播种量而定,如拱膜采用无纺布,苗床长度只规定在15米(无纺布长16米)。苗床每平方米施腐熟的猪牛粪5公斤、过磷酸钙0.2公斤、钾肥50克或复合肥0.25公斤。每亩大田按5060平方米准备苗床。种子处理浸种前先晒种选种,除去空秕杂粒,然后用清水浸种1224小时,洗净凉干,再用旱育保姆拌种。播种与苗床管理每平方米苗床播干谷50克,栽1亩大田需红米种2.53公斤,即需苗床5060平方米。播种前苗床必须浇透水,播种后必须用木板踏谷,让谷种与土壤充分接触,然后再用细土盖种,盖好后随即铺拱膜保温,57天密闭不揭膜,保持膜内温度不超过35,立针后揭去膜,天气不变不覆膜,秧苗不卷筒,床土不发白不浇水,如浇水应在下午4时后进行。秧龄3035天时移栽,不栽大苗,移栽前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喷施秧苗,预防叶瘟。2、红米大田栽培管理栽足落田苗:红米分蘖力弱,一般每单株有效分蘖只有23个,所以移栽时每窝要栽45粒谷秧,方能达到目标有效穗数。合理密植:红米秆高,株型也不紧凑,所以不能栽得过密,栽得过稀产量也不高,必须改变栽插方式来调节,即改老套的四方蔸和稀大窝为宽窄行或宽行窄株栽插,宽窄行规格为(1.2+0.6)0.7尺;宽行窄株规格为1.00.6尺,保证每亩密度为0.81万穴。水的管理:实行旱育稀植必须要栽中苗,栽秧时水要浅。即实行浅水插秧,浅水分蘖,后期干湿交替的管水原则。肥的管理:红米生育类型属衔接型,即幼穗分化和拔节基本同步,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互相衔接,肥料的管理应采取攻头、保尾、控中间的“促控”结合原则。即基肥要施足,蘖肥看苗施用,增施穗肥保尾。一般亩施农家肥1500公斤,复合肥2530公斤作底肥,每亩可另增施钾肥5公斤作底肥,促壮秆,防倒伏;栽秧后57天用尿素3公斤结合除草剂追施促分蘖;分蘖末期亩追尿素和氯化钾各5公斤促穗;始穗期每亩再追施尿素和氯化钾各2公斤促粒壮。加强病虫害防治:秧苗移栽大田后要经常临田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