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书(暖通空调部分)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环能学院目录0 前言1设计任务书2 资料收集与查阅2.1 国、内外暖通空调系统现状2.2 工程设计主要参考文献3 开题报告3.1 国、内外暖通空调系统现状3.2 毕业设计内容3.3 毕业设计初步方案4基础数据4.1能源及环保条件4.1.1 当地能源条件4.4.2 环保要求4.2 气象数据4.2.1 数据来源4.2.2 数据内容4.3 室内温湿度设计标准4.3.1 温湿度标准确定4.3.2 新风标准确定4.3.3 换气次数4.4 建筑基本条件4.4.1 建筑基本条件4.4.2 人员、照明、设备4.5 建筑热工数据5 负荷计算5.1 空调冷负荷计算5.1.1 负荷计算方法确定5.1.2 负荷计算5.2 空调热负荷计算5.2.1 负荷计算方法确定5.2.2 负荷计算5.3 湿负荷计算5.4 新风负荷计算5.5 空调负荷汇总5.6 制冷、制热系统负荷6 方案确定6.1 冷热源方案确定6.2 空调、通风、防排烟系统方案确定7 空调系统设计7.1 方案确定7.2 空气处理及设备选型7.2.1 全空气系统7.2.2 空气-水系统7.2.3 直接蒸发式系统7.3 空调风系统设计7.3.1 风系统布置7.3.2 送回风口7.3.3 水力计算及水力平衡7.4空调水系统设计7.5 气流组织设计7.6 运行调节方案8 通风系统设计8.1 通风系统方案8.2 设备选型及水力计算9 防排烟系统设计9.1 确定防排烟部位、系统设计9.2 防排烟计算9.3 消防联动控制要求及流程10 冷热源系统设计10.1 冷热源系统流程设计10.2 设备选型11 自控系统方案设计11.1 空调系统自控11.2 冷热源系统自控11.3 BA系统12 消声减振12.1 消声设计12.2 减振设计13 管材与保温13.1 管材13.2 保温14 节能14.1 节能设计内容14.2 节能计算15 英文翻译16 设计成果及深度要求16.1 设计说明书16.2 设计图纸16.3 深度要求0 前言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是本专业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通过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或相近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或相近领域的工程设计或科学研究的工作程序、方法,熟悉相关标准和规范的使用、工程制图和论文撰写的要求;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计算分析、绘制工程图纸、编制文本的能力;培养学生工程经济分析和文献综合运用能力。本指导书为暖通空调部分。1 设计任务书毕业设计任务书是进行毕业设计的重要文件和依据,应仔细阅读设计任务书,通过阅读了解和熟悉以下内容:(1)设计任务及主要内容;(2)工程概况:建筑面积、高度、功能、能源条件等;(3)设计要求;(4)主要参考资料。2 资料收集与查阅2.1 资料收集与查阅资料搜集是毕业设计前期工作中的非常重要一环,通过查找、阅读和分析文献资料,达到以下目的:(1)了解和熟悉常用的空调系统形式及主要特点;(2)了解HVAC新设备、新技术及其应用;(3)了解HVAC常用规范、技术措施、设计手册、软件; (4)了解HVAC优秀网站;(5)了解当地的国内外主流空调设备厂商,获取取产品样本资料;(6)获取设计基础数据。2.2 推荐参考文献2.2.1 参考文献 (1)规范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简称暖通)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简称高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简称建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简称节标)室内空气质量卫生规范(简称卫生标准)汽车库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简称车库)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14-92-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2005(简称人防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暖通空调制图标准GB50114-2001暖通空调术语标准GB50155-92平衡阀应用技术规程DBJ/CT517-2005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88(2)技术措施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3(简称措施)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暖通空调.动力2007(简称节能措施)建筑设备专业技术措施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2006(3)设计手册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陆耀庆 2007版(简称手册)空调设计手册(第二版)电子工业部简明空调设计手册赵荣义 民用建筑空调设计马最良 姚杨高层民用建筑空调设计潘云钢新编英汉空调暖通制冷技术词典顾兴蓥(4)标准图集民用建筑工程暖通空调及动力初步设计深度图样04K602民用建筑工程暖通空调及动力施工图设计深度图样04K601 06K系列标准图集(5)教科书暖通空调(第二版)陆亚俊(简称教科书)空调工程黄翔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何天祺空气调节赵荣义建筑设备自动化江亿空调冷热源工程刘泽华(5)期刊暖通空调制冷与空调建筑热能通风空调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地源热泵ASHRAE JournalRefrigeration & Air Conditioning Technology2.2.2 推荐网站中国暖通空调网中国制冷空调网中国室内环境网东方空调网清华3E网建筑环境设备网中国设计师网 网易暖通/index.php?gid=12美国ASHRAE网3 开题报告3.1 国、内外暖通空调系统现状通过查各类文献资料,了解和熟悉常用的目前空调形式及其主要特点,主要体现一下几个方面:(1)技术的先进性;(2)节能;(3)环保;(4)安全、可靠;(5初投资;(6)能源条件;(7)其它优缺点。3.2 毕业设计内容根据毕业设计任务书,结合个人要求确定设计内容,以下作为参考,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删减:(1)冷、热源方案综合比较及工艺设计;(2)空调系统设计;(3)通风系统设计;(4)防排烟系统设计;(5)自控系统方案设计;(6)运行调节方案设计(7)设计概算。3.3 毕业设计初步方案3.3.1 负荷概算:冷热负荷确定是冷热源方案的一个基本依据,毕业设计方案阶段,空调冷、热负荷可以采用面积指标概算。国内部分民用建筑空调冷热负荷概算指标见下表:国内部分民用建筑空调负荷概算指标(w/m2)建筑类型冷负荷热负荷建筑类型冷负荷热负荷办公95-15060-80餐厅250-300100-115宾馆80-12060-80医院105-13065-80商场210-24050-70科研100-15060-80超市160-20050-70-住宅80-10050-70(1)以上指标含新风负荷(2)一般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建筑档次要求高的选上限。(3)建筑功能多且复杂的选上限。3.3.2 毕业设计初步方案根据概算负荷,考虑当地能源条件、建筑条件以及技术先进性、经济、节能、环保、安全可靠等因素,结合个人要求,初步确定方案,主要内容如下:(1)冷热源初步方案(2)空调系统初步方案:空调方式、水系统形式;(3)主要的通风部分及通风方式方案(4)防排烟部位及方式3.4 毕业设计进行计划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参照下表确定。序 号设计(论文)各阶段名称日 期1熟悉图纸及设计任务2熟悉相关规范,查阅收集资料3负荷计算4方案设计5设备选型6水力计算,其它设计计算7绘图,整理计算书8其它9外文资料翻译10制作答辩PPT3.5 预期毕业设计成果根据任务书要求,结合个人具体情况,参考以下内容确定。(1)设计说明书;(2)设计图纸;设计说明图例、设备材料表;冷热源平面布置图;冷热源系统原理(流程)图;通风空调平面布置图;空调系统图:风系统,水系统;自控方案图;重要节点详图;设计概算;外文翻译;答辩PPT。4 基础数据查阅、整理、分析基础数据是工程设计重要一环,是进一步科学、合理确定方案、进行设计计算的基本依据,基础数据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内容。4.1能源及环保条件4.1.1 能源条件:主要指设计地点的电力、天然气、集中供热、地能、空气能等能源可利用的条件,冷热用方案的用能应符合当地能源条件。4.4.2 环保要求:主要指设计地点环保政策和要求,如:大气、水体、噪声等,冷热源方案应符合环保要求。4.2 气象数据4.2.1 数据来源:暖通、暖通空调气象资料手册、手册、暖通负荷计算软件等,无当地资料时,可取地理纬度、气候条件相近的城市资料。4.2.2 数据内容地理纬度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湿求温度;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夏季空调室外计算逐时温度;夏季室外平均风速、大气压力;冬季空调室外计算干温度;冬季空调室外计算相对湿度;冬季室外平均风速、大气压力。采暖室外计算温度。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4.3 室内温湿度设计标准4.3.1 温湿度标准确定(1)暖通3.1.3条给出舒适性空调室内设计标准的范围及工艺性空调室内设计标准的确定原则。对于舒适性空调,应考虑房间的使用功能、建筑(或房间)的建设标准(档次)高低、节能要求等几个方面因素,具体可以参考以下资料确定:A暖通、节标、节能措施、措施、手册; B建筑设计规范暖通空调部分、卫生标准。(2)虽然舒适性空调一般没有精度要求,温度应只确定一个数值,相对湿度一般夏季是不大于某一值,冬季是不小于某一值,如:夏季:26,35%.(3)注意确定的相对湿度应与空气处理方案的一致。4.3.2 新风量标准确定:新风量大小直接影响空调系统能耗,因此在满足卫生标准的情况下,从降低空调系统能耗的角度出发,应合理确定新风量标准。一般可根据房间功能、档次、节能等因素,参考以下资料确定:暖通、节标、节能措施、措施、手册、相应建筑设计规范暖通空调部分等,应尽量参照节标、节能措施。4.3.3 换气次数:民用建筑通风量一般应计算确定,资料不详时可采用换气次数指标计算,换气次数可根据通风方式及房间功能查暖通、措施、手册等资料确定。4.3.4 室内设计参数示例房间名称夏冬新风标准换气次数温度C相对湿度温度C相对湿度m3/h.P次/h办公263530高级办公253530大/小会议263520/30大堂263510阅览263530变配电10制冷站4泵房4车库5公卫104.4 建筑条件4.4.1 建筑基本条件:是进行暖通空调系统设计的基本建筑条件,主要通过阅读任务书、建筑条件图纸及说明了解和熟悉以下内容:(1)建筑地点、面积、高度、层数、功能、层高;(2)围护结构、门、窗、结构类型等;(3)建筑节能设计:主要是围护结构热工设计。4.4.2 人员、照明、设备、食物:是指室内的人数、照明功率、设备功率及食物散热量,是确定和计算新风量、人员、照明、设备散热及形成的冷负荷的基本数据。(1)人员数量:工程设计中,一般由建筑专业提供,负荷计算时,建筑专业无法提供详细人员数量时,一般可根据建筑性质和房间功能查阅相应建筑设计规范,下表给出部分参考指标:(摘自暖通空调设计指南陆耀庆)房间名称室内人数(人/m2)房间名称室内人数(人/m2)办公0.1报告厅0.5大/会议0.5/0.3多功能厅0.5健身0.2商业0.5-0.8餐厅0.6接待/中庭0.13阅览室0.1酒吧0.3-0.5商店0.2美容0.25(2)照明功率:工程设计中,一般由电气专业提供,负荷计算时,电气专业无法提供详细照明功率,一般可根据建筑性质和房间功能查节标、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确定,主要指标参见下表。房间名称建筑面积照明功率(W/m2)房间名称建筑面积照明功率(W/m2)办公11走廊5会议11多功能厅18客房15商业12餐厅13门厅15(3)设备功率:民用建筑主要为办公电子设备: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交换机等,其功率可有产品样本提供,资料不详时,可参考节标确定,亦可参考下列数据确定: 名称功率(W/台)计算机200-300打印机50-100复印机300-500电视机100-200(4)餐厅食物散热:措施给出参考值:食物全热:17.4w/人食物显热:8.7w/人食物潜热:8.7w/人食物散湿:11.5g/h.人4.5 建筑热工数据4.5.1 建筑热工数据内容:主要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4.5.2 数据来源:工程上一般由建筑专业通过建筑节能计算给出,毕业设计可根据任务书确定的工程地点所属气候分区,参照节标传热系数限值确定 。5 负荷计算5.1规范规定暖通6.2.1条规定:除方案设计或初步设计阶段可使用冷负荷指标进行必要的估算之外,应对空气调节区进行逐项逐时冷负荷计算。节标5.1.1规定:施工图阶段,必须进行热负荷和逐项逐时冷负荷计算。5.2 空调冷负荷计算5.2.1 负荷计算:根据规范,空调冷负荷应逐时计算,可采用谐波法、冷负荷系数法,毕业设计阶段可以采用EXCEL、负荷计算软件等工具计算,但应熟悉计算方法并在计算书中列出计算公式。计算公式参见暖通、教科书、手册等。5.2.2 负荷计算结果:围护结构、人员、照明、设备冷负荷逐时计算表、各分项逐时冷负荷汇总表,格式参考教科书。5.3 空调热负荷计算5.3.1 负荷计算:计算热负荷的目的是确定空调热源容量和校核空调器供热量是否满足要求,主要计算围护结构耗热量,空调建筑一般保持正压,可不计算冷风渗透负荷。计算方法按稳定传热计算,计算公式参见暖通、教科书等,可以采用EXCEL、负荷计算软件等工具计算。5.3.2 负荷计算结果:房间热负荷计算表,格式参考教科书。5.4 湿负荷计算:主要计算人体、食物等散湿量,计算方法参见教科书。5.5 新风负荷计算5.5.1 新风量确定(1)暖通3.1.9条规定:建筑屋内人员所需要的最小新风量应符合以下规定: A 民用建筑人员所需最小新风量按国家现行卫生标准确定; B 工业建筑应保证每人不小于30m3/h的新风量。(2)确定原则A 满足人员卫生要求;B 补充房间局部排风;C 房间正压要求。根据以上原则,取A、B、C三者大值作为空调房间的设计新风量。(3)新风量确定A 满足人员卫生要求最小新风量:LW=mlw LW:新风量,m3/h;m:室内人数;lw:满足人员卫生要求的最小新风量标准,m3/h.人,可查节标、节能措施、手册的等资料直接确定。B 房间正压要求,一般取5-10Pa,计算方法参见教科书,亦可按措施表3.3.13换气次数确定。通常情况下,人员最小新风量均能满足房间正压要求。5.4.2 新风负荷计算:QW=GW(iw-in) QW:新风负荷,kw;Gw:新风量kg/s;iw-in:室内外空气焓差,KJ/kg干。5.5 空调负荷汇总5.5.1 空调冷负荷汇总表:主要内容为房间逐时冷负荷、建筑总冷负荷、面积指标,格式参见附录1。5.5.2 空调热负荷汇总表:主要内容为房间热负荷、建筑总冷负荷、面积指标,格式参见附录2。5.5.3 空调湿负荷汇总表:主要内容为房间湿负荷,格式参见附录3。5.6 制冷、制热系统负荷5.6.1 暖通6.2.15条规定:空气调节区的夏季冷负荷应按各项逐时冷负荷的综合最大值确定。空气调节系统的夏季冷负荷,应根据所服务的空气调节区的同时使用情况、系统类型及调节方式,按各空气调节调区逐时冷负荷的综合最大值或各空气调节区夏季冷负荷的累计值确定,并应计入有关的附加冷负荷。(1)逐时冷负荷的综合最大值:即同时使用的各空调房间冷负荷逐时相加最大值:末端系统有温控时采用。(2)冷负荷累计值:即同时使用的各空调房间冷负荷相最大值相加:末端系统没有温控时采用。(3)附加冷负荷:新风冷负荷;风管、风机温升;水管、水泵温升;空气处理再热负荷。5.6.2 制冷系统负荷:确定制冷机组容量的依据:制冷系统负荷=室内冷负荷+新风负荷+风(水)管、风机(泵)温升负荷+再热负荷(1)风(水)管、风机(泵)温升负荷:一般可不计算,制冷机组选型时乘以安全系数。(2)不同时使用的空调区,可视具体情况考虑一定得同时使用系数。5.6.3 制热系统负荷:确定热源容量的依据:制热系统负荷=围护结构热负荷+新风负荷室内热源散热较大时,应扣除。6 方案确定6.1 冷热源方案确定(1)阅读、了解规范、节标、节能措施等的相关规定及要求。6.1.1考虑以下因素进一步综合论证、修改、完善初步方案。(1)当地的能源条件、气象条件(2)建筑的性质、条件及规模(3)冷热源装机容量、运行调节要求(4)节能、环保、安全(5)初投资及运行费用6.1.2 常用冷热源组合方式(1)电制冷水冷机组+锅炉A 冷水机组:活塞式、涡旋式、螺杆式、离心式。需设制冷机房,有冷却水系统;应选用能效比高的机组型式。B 锅炉:燃油热水(蒸汽)锅炉、燃气热水(蒸汽)锅炉、电热水锅炉等 需设锅炉房,由换热系统供热;一般宜采用燃气热水锅炉;采用电锅炉应采用水蓄热方式供热。(2)电制冷水冷机组+集中供热(蒸汽、热水)A 冷水机组:活塞式、涡旋式、螺杆式、离心式。需设制冷机房,有冷却水系统;应选用能效比高的机组型式。B 集中供热:蒸汽、热水集中供热系统 需设换热站;由汽-水或水-水换热系统供热。(3)空气源热泵冷(热)水机组(即风冷热泵机冷(热)水机组 不需要制冷机房,不需要热源,没有冷却水系统;能效低于水冷机组,供热受室外温度影响;冬季需要除霜。(4)蒸汽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蒸汽热源蒸汽溴化锂制冷机组节电,不节能,能效不高;需要蒸汽热源;冬季汽水换热供热;蒸汽热源以市政蒸汽为宜。(5)直燃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机组直燃式溴化锂制冷热水机组,夏季供冷,冬季供热,不需另设热源,节电,不节能;有燃油型、燃气型,一般建议采用燃气型。(6)水地源热泵:夏季向地下土壤(或水体)排热供冷,冬季从地下土壤(或水体)取热量供热,能效比高,节能效果好。(7)冰蓄冷供冷+电锅炉蓄热供热:利用当地分时计价政策,谷电蓄冰(水箱蓄热),峰电平电融冰供冷(水箱供热),节省运行费用。(8)变频(容)多联空调系统冷热源方案可在以上组合形式中进行选择。6.1.3 方案比较及确定根据确定方案考虑的因素,在以上形式中选择3种可行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A 初选主要设备B 估算初投资C 计算运行费用D方案比较:对初投资和运行费用进行比较确定冷热源方案。6.1.5 冷、热源系统方案:在以上比较确定的冷热源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冷热源系统方案。(1)冷源系统A 冷水机组的台数及容量:台数应满足负荷变化规律要求及部分负荷运行的调节要求,一般不宜少于2台,小型工程可以仅设1台。B 确定冷冻水系统形式及设计水温冷冻水系统形式:一次泵变流量、一次泵定流量、二次泵系统等,一般宜采用一次泵变流量系统;设计水温:一般:7-12。C 确定冷冻水泵台数控制方式:一般按一机对一泵配备,可不设备用泵。D 确定补水定压方式:工程上常用定压方式有膨胀水箱定压、补给水泵定压等,应尽量采用膨胀水箱定压。E 确定冷却水系统设计水温:一般32-37。F 确定冷却水泵台数及控制方式:一般按一机对一泵配备,可不设备用泵。G确定冷却塔台数:一般按一机对一塔配备。H 确定水处理方案(2)热源系统A 确定锅炉或换热器台数及容量:台数应满足负荷变化规律要求及部分负荷运行的调节要求,一般不宜少于2台,小型工程可以仅设1台。B确定 1、2次热水循环泵台数及控制方式:一般按一机对一泵配备,可不设备用泵。(3)确定自控方案(4)主要设备表:(参考)序号名称技术参数单位数量备注12346.1.6 系统原理方案及布置(1)系统原理方案:根据确定的方案绘制系统原理方案。(2)方案布置:根据原理方案图、设备的外形尺寸以及布置技术要求进行平面初步布置。6.2 空调、通风、防排烟系统方案确定6.2.1 空调系统方案确定(1)熟悉毕业设计题目所给各种条件及要求。(2)阅读、了解规范、节标、节能措施等的相关规定及要求。(3)了解和熟悉常用空调系统形式、主要特点及适用情况。(4)了解和熟悉常用空调水系统的形式和主要特点。(5)根据建筑条件、房间使用功能以及任务书要求,确定合适的空调系统形式,建议毕业设计以全空气系统和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为主。A 全空气一次回风系统:一般大空间(如商场、会议、餐厅等,层高一般不应低于3.9m)采用;一个系统水平半径不宜过大,一般50-60m,办公通常不应超过90m.,商场、宾馆不宜超过120m,竖向不宜超过10层;一般需要设空调机房。B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一般办公、宾馆等多房间分割的建筑采用;新风一般集中处理供给,新风可以分层供给(1层1个系统,或1层几个系统),也可以竖向多层供给;新风机机组一般需要新风机房,采用吊顶机组时,可不设机房。C 根据根据空调负荷、新风量初选空调机组机组、风机盘管、新风机组。(6)空调水系统A 空调水系统形式:闭式循环二管制、三管制、四管制,一般采用二管制。B 系统划分: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特点、运行管理要求、以及建筑高度情况对系统进行合理的划分和分区,暖通规定竖向一般100m内可以不分区。C 初步确定水系统干管及立管的布置形式及水力初步平衡措施。D 确定立管管井位置。(7)自控方案: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系统形式、运行调节、节能要求等因素初步确定空调系统的自控方案,主要内容为:空调机组、新风机组、风机盘管的控制方式。(8)根据确定的空调系统方案,进行初步平面布置。6.2.2 通风系统方案(1)一般需要通风的房间及部位 A 设备用房:制冷站、锅炉房、水泵房、换热站、变配电室、发电机房等; B 地下汽车库、自行车库、仓库; C 卫生间; D 无窗房间;(2)阅读、了解规范、节标、节能措施等的相关规定及要求。(3)确定通风方式,常用通风方式A 机械排风+无组织进风:房间有负压要求,能自然引入进风的场合,如设备用房、地下车库、卫生间等B 机械进风+无组织排风:房间有正压要求,常一般有人经常停留的场所。C 机械排风+机械进风(排风量大于进风量):房间有负压要求的场合,如:设备用房、地下车库、卫生间等;D 机械排风+机械进风(排风量小于进风量):房间有正压,一般有人经常停留的场所。(4)确定通风量:一般应通过热平衡计算确定,资料不全时可按换气次数确定,换气次数可查参阅措施、车库等资料。(5)确定通风系统:通风系统一般不宜跨越防火分区,设备用房一般独立设系统,功能差异较不大、使用时间相近的可合用系统。(6)特殊通风:主要有:防空地下室防护通风、事故通风。(7)初选风机,确定风机房或风机吊装位置;(8)初步布置系统。6.2.3 防排烟系统方案(1)阅读、熟悉高范、建规、车库等规范熟悉:A 建筑火灾危险等级分类;B 防火分区、防烟分区规定及要求;C 防、排烟设置条件及相关规定和要求;根据建筑条件确定建筑等级以及需要设置防、排烟部位。(2)防、排烟方式确定A 自然排烟:有外窗的房间,开窗面积应满足高规或防火要求且距最远点不大于30m。 B 机械防烟:主要为不满足自然排烟的垂直疏散通道,防烟部位见下表。组合关系防烟部位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与其前室楼梯间采用自然排烟的前室或合用前室与不具备自然条件的防烟楼梯间楼梯间采用自然排烟的防烟楼梯间与不具备自然条件的前室或合用前室前室或合用前室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与其合用前室楼梯间、合用前室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消防电梯前室前室C 机械排烟走道:无直接自然通风,且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有自然通风,但长度超过60m的内走道,均应设机械排烟,排烟系统一般竖向设置。房间:面积超过10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无窗或设固定窗的房间,各房间总面积超过200m2或一个房间面积超过5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电,均应设机械排烟,排烟系统宜按防烟分区设置,一个排烟系统可担负多个防烟分区排烟。中庭: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或净空高度大于12m的中庭,应设机械排烟。地下汽车库:面积超过2000m2时,应设机械排烟,排烟系统按防烟分区设置,风量匹配时,可以和平时通风系统合用。(3)确定通风量,初选风机(4)初步布置系统7 空调系统设计7.1 方案深化 阅读暖通、措施、节能措施相关规定及要求,在初步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修改、完善方案。(1)确定空调机房、新风机房:A 空调机房:位置应便于送风、便于回风、便于取新风,一般靠外墙,避开室外排风口,新风口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应设在室外空气比较洁净的地方;应尽量设在排风口的上风侧,且应低于排风口,并尽量保持不小于10m的间距;进风口底部距室外地面不宜小于2m,在绿化带时,可以为1m。B 新风机房:位置应便于送风、便于取新风,一般靠外墙,避开室外排风口,新风口位置要求同上。(2)确定回风方式:工程上常用回风方式主要有:风管回风、集中回风口回风、吊顶回风,按上述顺序优先选择回风方式。(3)确定主风管尺寸及走向:主风管的高度尺寸应保证房间的净空要求,风管的宽高比节能措施规定不宜大4,最大不应超过10,风管应尽量避免交叉。(4)确定全空气系统送风口形式、布置送风口(5)布置风机盘管、确定风机盘管送风方式及与新风配合方式(6)确定空调管井位置,布置立管(7)布置空调水系统干管7.2 空气处理及设备选型7.2.1 全空气系统(1)空气处理方案:一般舒适性空调:A 夏季:冷却、减湿处理;B 冬季:加热、加湿处理,要求不高的场所,冬季湿度较高的地区可不加湿。(2)夏季空气处理方案及流程A 一次回风系统再热送风:一般用于高精度或恒温恒湿空调,B 一次回风系统露点送风:一般用于民用建筑舒适性空调,空气处理i-d图及流程如下图:(3)系统风量计算:G=Q0/(iN-iL)(4)系统冷量计算:Q0=G(iC-iL)G:风量,kg/s;Q0:室内冷负荷 KW ;iN-iL:室内空气N、机器露点L的焓差,KJ/kg干;iC-iL:混合点C机器露点L的焓差KJ/kg干。(5)空调机组选型:空调机组一般按夏季工况选型。A 根据空气处理需要,确定合适的空调机组类型以及表冷器排数;B 仔细阅读空调机组样本,熟悉空调机组技术参数;C 根据系统冷量选,校核风量; D 根据系统风量选,校核冷量; E 进风工况与标准工况不一致时应进行修正;7.2.2 风机盘管+新风系统(1)新风处理终态A 新风处理到室内状态等焓线,不担负室内负荷,风机盘管为湿工况; B 新风处理到室内状态等含湿量线,新风担负一定室内冷负荷,风机盘管为湿工况; C新风处理到低于室内状态等含湿量线,新风担负湿负荷及围护结构渐变负荷,风机盘管为干工况; D 新风处理到室内状态等温线,风机盘管为湿工况。一般国内采用A,建议毕业设计采用A。(2)风机盘管布置形式及要求 A 侧送风:房间进深小于7m,或大于7m,但风机盘管相对布置,房间允许采用台阶吊顶时,可采用侧送风,风机盘管应选用标准型。B 下送风:房间进深大于7m,或房间不允许采用台阶吊顶时,可采用下送风,风机盘管应选用高静压型。(3)风机盘管出风与新风配合方式A 新风直接送入房间,与风机盘管合用出风口; B新风直接送入房间,与风机盘管出风口分开设置; C新风送入风机盘管尾部,新风经风机盘管二次处理,加大了风机盘管负担,一般不建议采用。(3)空气处理方案及流程:(以新风处理A,配合方式A或B,为例)空气处理i-d图及流程如下图:(4)新风机组选型A 根据新风系统划分及布置,确定合适的新风机组类型以及表冷器排数,一般新风机组表冷器采用6排管;B 仔细阅读空调机组样本,熟悉新风机组技术参数;C 根据系统新风量选新风机组,进风工况与标准工况不一致时应进行校核、修正新风冷量。(5)风机盘管选型A 仔细阅读风机盘管样本,熟悉风机盘管技术参数;B 计算房间风量:G=Q0/(iN-iO) C 计算风机盘管风量:GF=G-GW D 计算风机盘管冷量:QF=GF(iN-iLP)G:风量,kg/s;Q0:室内冷负荷 KW ;iN、iO、iLP: N、O、LP点的空气焓值,KJ/kg干。 D 风机盘管选型按冷量选:根据计算的风机盘管冷量,按样本高档或中档冷量选,校核风量,潜冷量。按风量选:根据计算的风机盘管风量,按样本高档或中档风量选,校核全冷量,潜冷量。进风工况与标准工况不一致时应进行修正。7.3 空调风系统设计7.3.1 风系统布置(1)风管布置应有利于阻力平衡及风量分配;(2)应尽量减少局部阻力;(3)应方便送回风口的连接;(4)一般风管不宜空间交叉。7.3.2 风量调节措施(1)一般风管分支处应设一次性风量调节阀,用于初调节时风量调节;(2)送风口、回风口应有风量调节(或阻力平衡)措施,保证风口风量满足设计要求。7.3.3 送、回风口尺寸计算(1)根据风量、风速按流量公式计算确定,风速的确定应考虑房间的使用性质以及对噪声、气流组织要求确定。(2)送风口最大允许风速:参见措施表3.4.15-1、2、3。(3)回风口最大允许风速:参见措施表3.4.17。7.3.4 空调机机房、新风机房及新风口、回风口、出风口设计(1)空调机房A 新风口:全空气系统冬夏,为降低新风能耗,采用最小新风比运行,春秋过渡季节为充分利用室外新能量,应采用加大新风比活全新风运行,空调机房新风口一般应按最大新风量确定,新风口风速一般不宜超过4.5m/s,一般取3m/s左右;新风口上应设电动风阀用于新风比调节以及防冻保护;B 回风口:回风量按房间正压要求以及风量平衡确定,回风口风速参见措施表3.4.17;进空调机房的回风管应设风量调节阀,用于调节新风比。C 出风设计:是指空调器与主送风管的连接部分,可以采用弯头、静压箱连接,静压箱截面尺寸按风速确定,一般不宜超过1.5m/s。D 新风回风混合方式:设回风箱混风,新风管、回风管分别介入回风箱混合进入机组;空调机房作为混合箱,新风、回风直接进入空调机房,混合后进入空调机组,一般应采尽量用。E 空调机组布置:应留出主要检修通道,一般通道尺寸不宜低于0.8m,并有利于阀门仪表的操作和观察。(2)新风机房A 新风口:新风口一般应按新风机组额定新风量确定,新风口风速一般不宜超过4.5m/s,一般取3m/s左右;新风口上应设电动风阀用防冻保护;B 出风设计:是指空调器与主送风管的连接部分,可以采用弯头、静压箱连接,静压箱截面尺寸按风速确定,一般不宜超过3m/s。C 新风进入方式:利用风管直接进入机组;新风机房作为进风合箱,新风接进入新风机房,然后进入空调机组,一般应采尽量用。D 新风机组布置: 同空调机房。E 采用吊装新风机组时,一般不需机房,但从控制噪声及维修角度,建议风量不宜超过5000m3/h。7.3.5 风管(1)风管材料确定原则A 空调一般不应采用土建风道;B 空调风管应满足防火规范要求;C 阻力小,安装方便。(2)常用管材:镀锌钢板、不锈钢板、各种自保温型复合风管、无机玻璃钢风管等,毕业设计阶段建议采用镀锌钢板风管。(3)管道规格:既截面尺寸规格,宜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规定。(3)截面形状及宽高比:空调风管截面形状一般设计成矩形,宽高比不宜大于4,最大不应超过10。 7.3.6 风系统局部构件及阀门(1)弯头:一般应尽量采用阻力小的同心圆弧弯头,内圆弧半径一般取0.5a(a为风管宽度),采用矩形弯头时应设导流叶片。(2)三通:一般宜采用圆弧三通,内圆弧半径一般取0.5a(a为风管宽度)。(3)变径:应采用渐扩或渐缩形,扩大或收缩角不宜大于30度。(4)风阀:主要用于风量调节、关断作用: A 一次性调节阀:用于阻力平衡,初调节后,不在调节; B 经常性调节阀:用于经常需要进行风量调节场所,如:新风比调节。 C 关断作用:用于需要关断的场所。(5)弯头、三通、变径、风阀之间距离宜保持5-10管径长的直管段。(6)风机入口的风管连接,应有大于风口直径的直管段。7.3.7 水力计算(1)水力计算方法:参见有关教材;(2)水力计算简图:风管水力计算应绘制水力计算简图,并标注水力计算数据,作为计算的依据。(3)风管风速:根据噪声要求按下表确定:噪声级dB(A)25-3535-5050-6565-85干管风速(m/s)3-44-66-88-12支管风速)m/s)22-33-55-8(4)水力计算结果:风管水力计算表。(5)根据水力计算结果校核空调机组、新风机组风机风压是否满足要求7.3.8 绘制空调风系统图纸:主要为平面布置图。7.4空调水系统设计7.4.1 系统布置(1)在方案布置基础进一步协调、确定空调立管的形式、位置以及管井尺寸,并对立管进行编号;(2)在方案布置基础进一步协调、确定空调干管布置的形式、位置,布置型式宜采用同程式。7.4.2 阀门附件设计(1)与立管相连的供回水干管处应设关断阀门;(2)立管顶端及系统高点设自动排气阀;(3)空调机组、新风机:供水管应上设关断阀、过滤器、温度计、压力表、软接;回水管上应设关断阀、电动调节阀、温度计、压力表、软接。 (4)风机盘管:供水管应上设关断阀、过滤器、软接;回水管上应设关断阀、电动开关阀、软接。 (5)立管、管管热补偿方式及固定支座。7.4.3 水力平衡措施(1)立管:可采用同程式布置,采用异程式布置时,干管宜设静态水力平衡阀,用于初调节水力平衡;(2)干管:干管可布置同程式,布置异程式时,分支的处应设静态水力平衡阀;(3)空调机组、新风机组:回水管上可设动态平衡电动调节阀;(4)风机盘管:回水管上可设动态平衡电二通动阀;(5)静态平衡阀、动态平衡阀、动态平衡电动调节阀使用时,应注意其作用、使用范围和条件。7.4.4 水力计算(1)水力计算方法:参见相关教科书;(2)水力计算简图:水管水力计算应绘制水力计算简图,并标注水力计算数据,作为计算的依据。(3)流量:可按空调器的额定流量,但当按额定流量累计值大于等于冷源流量时,其后管径可不变。(4)推荐比摩阻:一般控制在100-300Pa;(5)并联环路压力损失差额不应大于15%;(6)水力计算结果:水管水力计算。7.4.3 凝结水系统设计(1)凝结水管路布置:空气凝结水排放一般采用重力排放,水平干管坡度为3-8,干管布置尽量不要太长(建议不超过30m);(2)凝结水排放地点:可以排放的屋面、室外地坪、室外窨井、室内地漏、集水坑等,但不能直接排至污水系统,应设水封。(3)空调机组的凝结水排放设水封,如:存水弯,溢流地漏;(4)凝结水管路计算:一般可按冷量估算,可参照下表确定:冷负荷(kw)12000DN70801001251507.5 气流组织设计7.5.1 气流组织形式确定(1)根据空调房间使用要求、层高条件、空调系统形式以及风管布置情况,在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送、回风口的型式及位置;(2)一般舒适性空调常用的形式有:A 百叶风口侧送风:单侧上送上回、单侧上送下回、双侧上送上回、双侧上送下回等;B 散流器平送、散流器下送;C 喷口侧送、下送;旋流风口下送;(3)百叶风口侧送一般设计成贴附射流,工作区处在回流区;散流器送风一般按平送设计,射流为贴附射流,工作区处在回流区;7.5.2 气流组织设计计算(1)侧送风:计算方法参见教科书。(2)散流器送风:计算方法参见教科书。(3)喷口送风:计算方法参见教科书。7.6 运行调节方案全年空调系统的运行调节方案,是系统运行节能的重要保证,也是空调设计的内容之一,毕业设计,应设计简要的全年运行方案。7.6.1 全空气系统:一般夏、冬季采用最小新风比运行,春秋过渡季节,采用加大新风比或全新风运行。7.6.2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一般全年最小新风运行,负荷变化时,由风机盘管手动风量调节、电动水量调节冷量。8 通风系统设计8.1 方案深化阅读暖通、措施、节能措施相关规定及要求,在初步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修改、完善方案。8.1.1风机选型(1)查阅风机样本,熟悉风机风量、风压、效率、功率、外形尺寸等主要技术参数;(2)根据风量,估算全压,进一步确定风机型号A 风机应尽量选用低噪声型;B 风机全压估算:P=Pm.L(1+K)(Pa)Pm:单位长度风管摩擦压力损失,Pa;L:风管总长,m;K:局部压力损失和摩擦压力损失的比值,一般:弯头、三通等构件较少时,K=1.0-2.0弯头、三通等构件较多时,K=3.0-5.0C 根据风机性能曲线,风机效率应在高效区;8.1.2 风机房位置或风机吊装位置(1)进一步协调、确定风机房位置或风机吊装位置;(2)确定室外进排风口:机械通风系统进、排风口设置原则:A应设在室外空气比较洁净的地方;B 当进、排风口在同侧时,排风口宜高于进风口6m,在同一侧,同一高度时,水平距离不小于10m的间距;C 进、排风口底部距室外地面不宜小于2m,在绿化带时,可以为1m;D 进、排风口的噪声应符合环保部门的排放标准,否则应采取消声措施。E 进排风口的风速参见措施表4.7,12。8.1.3 风管及局部构件:参见空调风系统设计。8.1.4 系统详细设计(1)确定送、排风口形式:一般送风口可采用双层百叶,排风口可采用单层百叶或格栅风(2)布置风管、风口:根据初步方案,调整风管、风口布置。A 风管布置应有利于阻力平衡及风量分配;B 应尽量减少局部阻力;C 应方便送、排风口的连接;D 一般风管不宜空间交叉;E 送排风口布置应有利于气流组织,避免气流短路。(3)风量调节措施A 一般风管分支处应设一次性风量调节阀,用于初调节时风量调节;B 送风口、回风口应有风量调节(或阻力平衡)措施,保证风口风量满足设计要求。口。(3)计算风口尺寸。A 根据风量、风速按流量公式计算确定,风速的确定应考虑房间的使用性质以及对噪声、气流组织要求确定。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铁安检安全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高血脂科普课件
- 110kV变电站(升压站)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可研及设计评审服务合同
- 电网建设工程造价咨询合同
- 电缆质量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电站抢修知识培训课件
- 五四制 统编版 语文 一年级 上册 我是小学生【新课标版】课件
- 电石炉净化设备培训知识课件
- 电焊行业专业知识培训课件
- 科创板开户测试题及答案
- 田野之声:现代农业发展深度调查报告
- 简短戒烟干预戒烟成功
- 治安防范培训课件
- DB3203-T 1080-2025 城市道路路名牌设置规范
- 带状疱疹护理业务查房
- 2025-2030量子科技前沿发展态势与中国市场投资机遇研究报告
- 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标准(高等职业教育专科)2025修订
- 设备维护方案(3篇)
- 肉类加工间管理制度
- 2024-2025学年苏教版四年级下学期期末测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