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秋学期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教案 语文版.doc_第1页
七年级语文秋学期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教案 语文版.doc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目标:1.让学生了解应该从哪些方面来鉴赏诗歌。(意象、意境、语言)一、解题淮上:即扬州。“淮上与友人别”点出了地点、人物,告诉我们是一首离别诗。(为什么不说是送别诗?)(明确:“君向潇湘我向秦”,分别+送别)。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二、作者简介郑谷(约848约909),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宜春)人。光启三年进士。曾任右拾遗,都官郎中等职,世称郑都官,又因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新通俗。有云台编三卷。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三、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扬子江、杨柳、杨花、渡江人、风笛、离亭”扬子江:指今江苏仪征、扬州的一段长江。杨花:柳絮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离亭:驿亭。古人往往在驿亭送别,所以又称“离亭”。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后来“柳”就代指两种事物。一杨柳树,另一就是折柳曲。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四、整体感知全诗第一二句给我们交代了离别的地点(扬子江头)、时间(春),人物(渡江人)。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千万缕嫩绿的柳丝随风摇曳,或拖在岸上,或飘在水里;千万朵雪白的杨花随风飘扬,或扑落江面,或飞向远方;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天色向晚,几声凄清哀婉的笛曲随风飘来,分别的时候终于来临了。你要去遥远的潇湘大地而我却要前往北边的京城长安。诗人在此并未写二人如何互道珍重或互诉衷肠,只是点出各自的去向,一去潇湘一入秦,南北异途,愈行相隔愈远,这样的分别不是更令人不堪吗?“君向潇湘我向秦”,看似平常,却极富意蕴;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在这句平易浅直的话里,可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五、品味语言“愁”本是个抽象的概念,但在这里,“渡江人”的“愁”是被离别之时所见所感的客观景物引起的,所以它并不抽象。不是吗?两位亲密的朋友即将分手,依依的柳丝牵系着惜别的情感,四散的杨花撩乱着伤离的意绪。在这种场合用“愁杀”二字概括“渡江人”的心理活动,只会提高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而不会产生概念化的缺点。“离亭晚”中的“晚”字很重要。它既充分表现了惜别之情,又为下一句补景设色。两位朋友在“离亭”话别而不愿分别,直留达到天“晚”,终于不得不在暮霭沉沉、暮色苍茫中分手上路,各奔前程了。六、评价全诗就近写景,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和友人分别时的难舍哀婉之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