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青年泣血复习总结系列初中语文答题方法.doc_第1页
文艺青年泣血复习总结系列初中语文答题方法.doc_第2页
文艺青年泣血复习总结系列初中语文答题方法.doc_第3页
文艺青年泣血复习总结系列初中语文答题方法.doc_第4页
文艺青年泣血复习总结系列初中语文答题方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艺青年泣血复习总结系列初中语文答题方式(打手纯,创原对绝:念着反都人明聪)感谢小林和传说菌的倾情帮助(作者大大写完的时候想死的心都有了(;))BY:耗纸菌1、 表达方式:1.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2.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3.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4.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5.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二、写作手法:修辞手法(高能注意( |))1种类: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引用、反问、设问、互文、通感、反语、反复、顶真、对比等等。(根本停不下来)2.比喻:(1)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等出现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等出现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2) 答题公式: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具体、传神)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3. 拟人:(1)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2)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3) 答题公式: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4. 夸张:(1)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2)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类别特点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3) 答题公式: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5. 排比:(1)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2) 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3) 答题公式: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语调铿锵,句式完整,节奏明快,增强了语气,突出了情感。6. 对偶:(1)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2)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3) 答题公式: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7. 反复:(1)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2)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3) 答题公式:强调了的语气。8. 设问:(1)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2)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3) 答题公式: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用问句引出,强调了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9. 反问:(1) 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2) 答题公式:强调了的特性,增强了语气。10. 借代:(1)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2)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12. 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表现手法种类: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评议描写、心理描写)。对比 、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物喻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等。(根本停不下来)说明方法(再次高能())1. 种类下定义、作诠释、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摹状貌、分类别、作比较、引资料、列图表等等。(本处列举的为初中范围使用频率高的说明方法)2. 说明文各项信息(开始查水表)(1) 概念:以说明(不少于70%)为主要表达方式,介绍事物及实力的一种文体。(2) 顺序1.空间顺序方位名词2.时间顺序以时间来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用时间名词3.逻辑顺序事物与事物之间或与事物内部、中间的种种关系(3) 分类一、按内容分:1.事物说明文2.事理说明文(介绍事物内部)二、按语言分:1.生动说明文(运用多种技巧,手法)2.平实说明文(没有修饰)(4) 判断A. 所有事理说明文,都是逻辑顺序。(并不是说事物说明文没有逻辑顺序)B. 如果说明文介绍的是事物的演变,工艺品的制作工序,一般都是时间顺序。C. 介绍建筑物,名画的赏析,屋内的摆设,房内的情况,用空间顺序。(5) 逻辑顺序分类(共12种)1.从主要到次要 从次要到主要2.从原因到结果 从结果到原因3.从现象到本质 从本质到现象4.从性能到功用 从功用到性能5.从一般到特殊 从特殊到一般6.从整体到局部 从局部到整体(6) 结构A. 总分式总分,总分总,分总90%以上B. 并列式各个方面没有重要性之分C. 递进式递进(7)说明对象任何一篇说明文都有一个说明对象1.说明对象是一个事物(事物说明文)2.说明对象是一个事理(事理说明文)(8) 特征1.找说明对象2.判断说明文性质3.找说明对象特征(9) 答题(阅读)步骤判断文体(事物/事理)同时判断说明顺序概括各段段意(找中心句 没有中心句自己总结:某某说明对象的某某特征 合并同类项,把相同的放在一起)3.分类解释(基佬团出动)(1) 下定义和作诠释下定义:用科学的,准确的,专业的语言解释某个(种)事物。专业,科学如果一句话从左往右,从右往左两个方向念句子都成立,就叫做下定义。有一个反例就不是“下定义”。作诠释:用通俗的,易懂的,语言来解释某个(种)事物或事物身上的某一特征。民间,通俗如果一句话从左往右成立,从右往左不成立,那就叫做作诠释。(2)举例子和列数字举例子:有“如”,“例如”,“比如”等词的句子。(列举的词为举例子的标志)列数字:为了说明一个事物来列出数字加以说明。【特例:表示时间的词不算做“列数字”】(3) 打比方和摹状貌打比方:在说明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说明对象,叫做打比方。(在继续稳中叫做比喻)摹状貌:对说明对象进行描写,刻画,叫做摹状貌。(4) 分类别和作比较分类别:把一个说明对象分门别类的进行介绍,叫做分类别。(把一个整体分类介绍)出现“第一”“第二”“第三”“首先”“其次”“后来”“最后”等词的句子作比较:把另一个事物与说明对象进行对比,或说明对象在不同阶段的前后对比。“与相对”“同期增长”“同期下降”之类的短语的句子(5) 引资料和列图表引资料(与作引用相似):在说明文中引用某个资料,叫做引资料。列图表:在说明文中列出图表,叫做列图表。4.答题公式及技巧(极其重要)下定义:用科学,准确,专业的语言解释某种事物,说明了某某说明对象的某某特征。作诠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说明对象,说明了某某说明对象的某某特征举例子:列举了真实(准确、具体)的事例,说明了某某说明对象的某某特征。列数字:列举了真实(准确、具体)的数据,说明了某某说明对象的某某特征。打比方: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某说明对象的某某特征。摹状貌:生动形象地刻画(描写)了,说明了某某说明对象的某某特征。分类别:根据形状、性质、功能、成因等方面,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然后逐一加以说明,说明了某某说明对象的某某特征作比较:将和相对比,说明了某某说明对象的某某特征。引资料:列出相关资料来说明事物,增加了说明文的说服性。列图表:用示意图、表格、插图等来说明事物,增加了说明文的说服性。【最后可加:准确,具体,通俗,易懂】5. 问某句中某词能否去掉:(1) 副词(大概、大约、可能、基本上、大部分、据考证等词)回答:不能,(某词)是程度(范围、数量、频率等)的限制/表估计(推测、强调),去掉后,原句就变成了,过于绝对,句意与原句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2) 关联词(七大副句:1.并列2.转折3.递进4.因果5.假设6.条件7.选择)(3) 常规赏析(无关联词、副词)三、常见关联词:1.转折关系尽管可是虽然但是却然而2.假设关系如果就、假使便、要是那么、倘若就、既然就3.条件关系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不管也、即使也4.因果关系因为所以、由于因此、既然那么、之所以是因为5.并列关系不是而是、一边一边、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既又又一面一面一会儿一会儿既又6.承接关系一就、起先后面首先然后便于是才接着7.递进关系不但而且、不光也、不仅还、虽然但、不仅而且不但还不但不反而连也何况甚至8.选择关系不是就是、是还是、或者或者、要么要么、与其不如、宁可也不9、目的偏句表示一种行为,正句表示这种行为的目的。以便,以,用以,好,为的是;以免,免得,省得。10.取舍在两件事情中衡量得失,选择其中的一件,舍弃另一件。与其,不如(无宁、宁可);宁可(宁愿)不(不愿)。其次了解关联词语误用情况。11. 常见关联词:因为所以、不但而且、与其不如、宁可也不、宁可也、之所以是因为、如果就、只要就、既然就、即使也、无论都、不管都、不仅还、不仅而且、不但还四、归纳文章中心公式: 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五、记叙要素的作用公式: 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地点:以的地点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六、关键语句1、 点明题旨的名子; 2、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3、总结全文的句子; 4、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启下的作用的过渡句); 5、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把握关键语句,可以帮助你把握中心,体会作者情感,概括全文内容。6、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7、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七、概括段意记叙文:时间地点人事说明文: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议论文:用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八、描写手法的运用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3、公式: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九、环境描写的作用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2、公式: 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3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十、论证方法的作用1、在文段中找出相关的论证方法。2、明确知识: 例证法主要是增强说服力,通过一两个典型事例,可以使阐述的道理令人信服。 引证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实内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正反对比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使论证更为深刻。 比喻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论证更为具体生动形象。3、公式:例证法:采用了举例的方法,以来说明的观点,列举详实,说服力强。引证法:采用了引证法,以的名言来说理,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以来论述,深刻。比喻论证法:采用了比喻论证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十二、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十三、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十四、易混术语区分(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三)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十五、杂项(各类题目答题方法)一、仿写句子。公式: 1、数清例句的字数。 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二、对对联。公式: 名对名,形对形,动对动; 山对川,日对月,天对地; 注意上下联语意的相关、相融。三、读图题。公式: 分析画面构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 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内容+启发。 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1、2、3) 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 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联想到B,A、B具有共性。四、探究题。公式: 分析所给的语段从中得出的结论。 分析所给的图表数据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结论,但最好分1、2、3来表达。 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时,要具体写明1、2、3点。五、概括题。公式: 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要找出几则材料的共性,然后用一句话表达。 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找出每则材料所讲现象的重点,然后用一句话综合表达。当然也可以写成“我的发现是1、2、3点”。 分析所给的名著阅读选段内容,然后从中找出关键情节或人物语言,动作,再用一句语言来概括人物的性格。?公式:1、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 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 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 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六、名著阅读。公式:1、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 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 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十四、写信。公式: 注意书信格式(开头称谓顶格写,“此致”、“敬礼”的位置,写信人的署名,写清年月日)。 用简明的文字写明材料的事实。 表示祝愿、希望等的内容放在书信内容最后面。七、编短信。公式: 用“沪”一类的字简写地名。 材料事实编写在卷面上也要抓句段主干内容来写。八、诗文佳句赏欣。公式: 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生动”、“形象”、“逼真”等词语。格式为:用运的好,描写了(或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传神。 从修辞格来赏欣,见前面修辞格。 从诗文整句的思想性来赏欣,要从诗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来写,类似于解释诗句。九、说明文学家(或文学作品)风格。公式: 写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 写明作者作品的特征。 结合作者具体作品中的“诗文句”来说明特点。十、文言句子划分停顿。公式: 1、带有“故”、“是以”等标志的句子,在这些词语之后画斜线。 2、名词作状语的,在这个词语之前划。 3、“可以”类实际是两个词语,在“可”后划。 4、主语和谓语之间划。 5、谓语与宾语之间划。十一、结合语境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公式: 1、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 2、描写了(或刻画了) 3、意思是十二、前后照应。公式: 1、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找出关键词。 2、与相互照应,表现了十三、巧设悬念。公式: 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 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十四、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公式: 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 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十五、记叙线索。公式: 1、分析线索种类:1、以“物”为线索;2、以“事”;3、以“人”;4、以“时间”;5、以“感情”。 2、以为线索,串连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表现了主题。十六、称谓变化。公式: 1、找出人物称谓的变化词语。 2、采用第一人称,亲切、真实。 3、称谓变化也反映了情感的变化。十六、阅读题答题公式(全)完结章(一)记叙文 语言的表达作用题(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 三种类型:加点词的表达作用,划线句的表达作用,段落的作用 1、 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题型:下列句中加点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题模式:的词写出了(结合本词特点,概括内容)。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内容方面 2、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题型:文中句子(关于的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题模式:写出了(内容的精准概括)。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内容方面;为(与)上(下)文的作铺垫(作对比),或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等结构方面。 3、段落的作用 题型:文章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内容和结构的作用两者必写):写出了(内容的精准概括),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内容方面,结构上的作用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来灵活确定。 写作手法的表达作用题 题型:文中运用了怎样(对比、连续反问、设问、引用)的手法,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答题模式:文中运用了(对比、连续反问、设问、引用)的手法,写出了(找到运用该种写法的相关语句,对其内容作精准概括),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 语句或段落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开头:总起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点题等(附加: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中间: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 结尾: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中心等 评议赏析题 题型:本文有关的描写生动、传神。请从下列例子中选择两例进行具体赏析。 答题模式: 四要素:写作方法+引用的关键词+句意内容的精要概括+写作目的、作者情感(中心) 形式:运用了(手法),通过(关键词)的描写,写出了(句意内容概括),表现了(目的、情感)概括写作目的和情感时,除了可以用“表现了”之外,还可用“表达了抒发了告诉了呼吁了赞美了歌颂了揭露了鞭挞了讽刺了揭示了反映了”等,根据文章的实际情况,灵活概括写作目的和情感。 人物评价题和主题赏析题 四要素:观点+材料+结构+文采 人物评价题: 基本题型:请你对文中的人物作出评(赏)析(文中的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加以分析归纳。 答题模式:文中的是一个的人(观点),从(事例一材料)中,他,体现出了他的精神(品质)(分析)分析中要强调你引用的材料和你观点的一致性,他的确是(总结句)。主题赏析题: 题型:关于本文的观点,有以下三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请简述理由。 答题模式:我同意以下观点 ,因为 (1)文章主要叙述(描写)了(对文章的主要材料加以概括)表现出的是(分析) (2)文章中的多处材料表现了这个主题。例如第节,作者写到“”,体现的是(分析);再如第节中,作者又写到了“”,这里又体现了;又如第节,作者写到“”,体现的还是。故文章的主题是。(引用材料至少要有三处,分析中处处强调引用材料和观点的一致性)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l、渲染的气氛 2、烘托人物的形象(或人物的心情、感情); 3、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4、推动情节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l、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2) 说明文阅读 判断说明文全文的说明中心 答题方式:说明中心内容+写作目的 1、事物说明文:本文说明了(说明对象)的(对象的特征)说明中心内容,告诉我们写作目的 2、事理说明文:本文说明了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告诉我们 说明文中段落的作用 基本题型:文章的第段(写的段落)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要素:内容+结构 形式:说明了(段落说明的中心内容),为(在)上(下)文起到了作用(参照上面结构的作用)。 根据文意给相关名词下定义: 以给“转基因作物”下定义为例。 1、格式A:转基因作物是一种的作物。 格式B:一种的作物叫做转基因作物。 2、注意点: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 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列图表、引资料 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准确、清晰、具体、生动形象、直观、有理有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或某个事理)。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有何作用? 答题方式:“”一词,指出了(从词的本身意义角度考虑)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不能,“一词,指出了(从词的本身意义角度考虑)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正面),删掉“”词.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反面) 判别对错 要素:判断十引用材料+分析一致性 (三)古诗鉴赏题 l、鉴赏主题常考类型:思乡思国、感时伤怀、建功报国、热爱自然等。 2、概括景物特点(意境或画面氛围特点)常用词语: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索凄凉等。 3、诗歌的语言特点常用词:淡而有味、清新质朴、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绚丽多彩、平中见奇 4、常见题型 (1)意境型考题: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中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怎样”=具体描绘诗中画面+总氛围特点的高度概括 (2)主题型考题: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主题,哲理等) (3)语言鉴赏型考题: “”词用得十分精妙,请分析其妙处。 请赏析诗中三四句的妙处。 答题思路:参照散文中的语言表达作用题答法。 (4)手法运用型考题:这首诗运用了衬托(对比等)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答题思路:诗中处中与进行了对比(用来衬托),(举出运用该种写作手法的例子),写出了(内容的精准概括),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 5、常见意象 (1)杨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折柳:是汉代借别的风俗。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后多用它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酒:离别与祝福“劝君更尽一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