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_第1页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_第2页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_第3页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_第4页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资料教学目标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1、反复诵读,疏通诗意,感悟诗歌思想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展开想象,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 体悟诗中的情感教学重点分析诗中意象,展开想象教学难点学会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情感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但是相爱却不能相聚相守,不免让人扼腕叹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是秦观发出的一种宽慰,一种无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有“一字千金”之称的古诗十九首 ,看看里面的涉江采芙蓉表达了怎样的相思?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专指东汉末年无名氏文人的19首作品。古诗十九首 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诗品评价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三、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读好节奏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 /采芙蓉,兰泽 /多芳草。采之 /欲遗谁?所思 /在远道。还顾 /望旧乡,长路 /漫浩浩。同心 /而离居,忧伤 /以终老。2、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疏通大意,表达诗歌的内容,总结主题明确: 诗歌写的是抒情主人公在采芙蓉的时候,不知道将所采芙蓉送给谁, 他所思念的人在远方,抒情主人公不由自主的回头望家乡, 可是她看到的是无法计算的迢迢路程和浩渺烟云的山阻水长,抒情主人公从眼前想到将来,不免忧伤不已。主题:表达了游子的离别相思之情。四、文本探析1、找意象诗歌中有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给我们塑造出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意象:芙蓉、兰泽、芳草,让人感觉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情感的单纯、美好。抒情主人公:通过“采之欲遗谁”、”“还顾旧乡”、“忧伤以终老”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孤独、惆怅、忧伤的抒情主人公。2、赏析诗句“涉江采芙蓉”和“采之欲遗谁?”我们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面说, 江南有采莲的旧俗,那是一个风流的季节也是一个热闹的季节。可是这种欢乐美好刹那间被一声叹息声所改变,主人公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 语。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可是又能送给谁呢?这一朵朵美好 的鲜花送不到远方的爱人那里!将人物放置在欢乐美好的背景中, 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是以乐衬哀的效果。我们还把它叫作反衬。“以乐写哀,以哀写乐,更增其哀乐”。回顾我们学过的运用了反衬手法的诗句有哪些?“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诗,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象画面。明确:“还顾”动作感和画面感非常强,如果不是思念至极, 恐怕不会情不自禁地回头望家乡吧?可是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无法计算的迢迢路程和浩渺烟云的山阻水长。让我们看到一个孤独、忧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五、合作探究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到底是男子还是女子,说说你的观点和依据。(生讨论,找代表发言)生 1 :是女子,因为只有女孩子才喜欢采一些花花草草,依据是“涉江采芙蓉。”生 2:是男子,“还顾望旧乡,” 古代只有男子才出来游历求学,女子一般不出远门,既然望故乡说明是远游,由此判断是男子。生 3:前两句女子,后两句男子。从前四句和后四句关系来说。明确:根据学生发言,总结。首先假设是女子:“涉江采芙蓉” 和“还顾望旧乡”是两个空间的不同画面在同一时间的显现。只有在想象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才会出现。这在诗歌里面我们叫它“悬想”法。是女子想象自己游历在外的丈夫在回头望故乡思念自己。 其实这种方法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学过的王维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两句就是王维想象兄弟们思念自己,这种以虚衬实的方法更衬托出自己思念亲人的深切。(学生只要自圆其说, 有理有据, 我们可以不必拘泥于一种说法, 诗歌贵在读出自己的感悟)我们说, 这首诗的作者是东汉末文人,假若抒情主人公是女子的话,则他采用了女性的口吻写的这首诗,诗里面又有悬想。 初读感觉单纯,诗旨明了,再三涵咏,我们发现它婉曲奇妙。六、能力拓展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比较庭中有奇树和涉江采芙蓉的区别。明确: 相同点: 主题相同表达的都是折芳赠送所思念的人而不得的痛苦。 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前六句都是对花树的极力赞扬,最后两句表明了全诗的主题。意境高洁、清幽,含蓄不尽, 余味悠长。不同点:一个是以芙蓉为寄托,以乐景衬哀情, 末句感情哀伤不止。一首是以树为寄托物,末句自我安慰。七、课堂小结古诗十九首 主要抒发了游子失志无成和相思别离之情, 突出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 真实的反映了东汉后期的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风貌。诗歌就像橄榄一样,越咀嚼越有味,希望同学们下去好好读,最好读出自己的感悟。八、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涉江采芙蓉2、找来古诗十九首中其他作品读一读。板书设计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一、主题游子的离别相思之情一、艺术特色1、以乐衬哀(反衬)2、以虚衬实(悬想)3、婉曲奇想(思妇调)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涉江采芙蓉是一首东汉时期的文人五言诗,刘勰和钟嵘都给与了高度的评价。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 钟嵘更是毫无夸张的说是“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古诗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而古诗鉴赏也是高考的必考项目。选择这首诗进行比赛是想对古诗教学进行一个展示和探索,也想让各位评委给出指导意见,以便将来更好地进行古诗教学。这首诗在环节设计上, 还是比较清晰合理的。 通过整体感知,反复诵读, 让学生初步理解古诗。然后通过分析意象和展开想象对诗歌进行深度的理解,最后对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男子还是女 子进行讨论。 整个过程还把诗歌的表达技巧通过一些例子教给学生,不仅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时候触类旁通,也让学生掌握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学习完古诗,用古诗十九首中同一主题的庭中有奇树 进行比较阅读和鉴赏。教学效果整体上在实际课 堂教学上能够得到实现。但是有两个问题自己一直在思考,这也是古诗教学方面一直存在的问题。首先,人们经常说“诗无达诂”, 意思是诗歌是语言的品味和情感体验的一个过程,它适合反复吟咏,自己体悟,实在不适合一字一句的翻译,否则,破坏它意境和情感的整体性,这违反诗歌鉴赏的原则。可是实际教学当中,不可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读, 在一些字词和意象学生不理解的情况下,学生根本无法真 正透彻的理解诗歌,更谈不上情感的共鸣。而且在高考中诗歌鉴 赏就是分析一些诗歌的意象来体悟作者的情感。“诗无达诂”和意象分析, 在这种看似矛盾的原则下,尽管课堂上进行了正常的教 学处理,但是还是会有一些不解的地方。其次, 关于诗歌抒情主人公的讨论存在歧义。在统一发放的教师教学用书 上,抒情主人公认定为是男子,而在发放的学习指导上则认定为女子。存在矛盾的说法,本想让学生自己讨论,最后采用不管是男子还是女子只要是有理有据,言之有理即可的开放态度。 可是进行过反复的比较,和后人高度的评价以及查找资料,认为认定为女子更合适,也更意蕴涵咏。 但是这又会形成武断, 学生不能自由的发表见解。其实诗歌本来就是贵在读 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当出现这样的问题时,具体如何处理还需要具体的探讨和改进。以上是涉江采芙蓉的教学反思,笔而记之。单纯的课本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补充,达到内容的完善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