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学活动中教师奖励行为的研究.doc_第1页
大班教学活动中教师奖励行为的研究.doc_第2页
大班教学活动中教师奖励行为的研究.doc_第3页
大班教学活动中教师奖励行为的研究.doc_第4页
大班教学活动中教师奖励行为的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班教学活动中教师奖励行为的研究 密 级:学校代码:10075 分类号:学 号:20090387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大班教学活动中教师奖励行为的研究 学位申请人:闫三会 指导 教 师: 崔爱林 副教授 学位 类 别: 教育学硕士 学科 专 业: 学前教育学 授予 单 位: 河北大学 答辩 日 期: 二一二年五月Classified Index: CODE: 10075 U.D.C:NO: 20090387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EducationTeaching activity of kindergarten about reward behavior researchCandidate: Yan Sanhui Supervisor: Prof. Cui Ailin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 Master of Education Specialty: Preschool EducationUniversity: Hebei University Date of Oral Examination: May, 2012摘 要 摘 要 奖励是幼儿园大班教学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有效的奖励对教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适时、恰当的奖励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从而真正做到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但是在大班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滥用奖励,以致奖励失去效用。而有的教师吝啬奖励,对幼儿课堂上的行为总是指责多于奖励。其中大部分教师出自教学的需要对幼儿进行奖励,并未考虑幼儿的心理需要以及对幼儿的影响。那么幼儿教师因何奖励幼儿,又是如何奖励的,奖励对幼儿产生哪些影响,了解奖励的现状,探究适宜的奖励,这是本研究的重点。 本研究是本人作为任课教师对北京市一所幼儿园大班的幼儿教师的奖励行为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现场观察和记录,并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获得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奖励行为的各种资料。经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和归纳,深入了解奖励行为的各种因素,进而形成本文。 全文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研究的缘起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研究设计。第二部分主要介绍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显示大班教学活动中教师奖励行为的现状并进行深入分析,探索教师奖励的现状。第四部分通过对大班教师奖励行为的分析,总结影响教师奖励行为的因素。主要从影响教师奖励行为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方面进行探讨。第五部分对教师的奖励行为提出建议和研究不足。关键词 大班幼儿 教师活动 奖励IAbstract Abstract The reward is an important factor of teaching activities in the kindergarteners. Rewards of teachers i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aching of great significance. Timely, appropriate incentives not only to stimulate childrens interest in learning, develop good study habits, but also enhance childrens self-confidence, and thus truly happy to learn and grow up healthilyBut in the large class activities, some teachers abuse rewards, so that rewards lose their effectiveness. Mean rewards of some teachers, are always accused of child care classroom behavior than rewards. Which most of the teachers from teaching needs to reward young children did not consider the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needs of young children. Preschool teachers why reward children, is how to reward, reward, what impact young children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the incentive to explore appropriate incentives, which is the focus of this studyIn this study, is my reward behavior of preschool teachers as classroom teachers on a Beijing kindergarteners one-year on-site observations and record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methods in teaching activities teachers use reward behaviorkinds of data. Data collation, analysis and inductio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autocratic behavior of a variety of factors, and thus the 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including the origin and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 related research, and research design.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concepts and theoretical basis. The third section displays the status of the class teaching activities teachers reward behavior and conduct in-depth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status of the teaching award. The fourth part of the large class teachers reward behavior analysis, summary of the impact factor of teacher reward behavior. From both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factors affect the teachers reward behavior are discussed. Part V of the autocratic behavior of the teachers recommendations. The sixth section briefly discusses the research inadequacies Keywords Preschool teachers activities rewardII目 录 目 录 第 1章 绪 论 1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1 1.1.1 研究缘起. 1 1.1.2 研究意义. 3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4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4 1.2.2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5 1.3 研究设计6 1.3.1 研究方法的选择. 6 1.3.2 研究对象的确定. 7 第 2章 相关概念的概述及其理论基础8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8 2.1.1 教学活动概念的界定8 2.1.2 奖励概念的界定. 8 2.2 理论基础9 2.2.1 强化理论. 9 2.2.2 需要层次理论 10 2.2.3 自我价值感理论10 第 3章 大班教学活动中教师奖励行为的现状 12 3.1 大班教师奖励行为的观念现状 12 3.1.1 大班教师对奖励概念的认识 12 3.1.2 教师对于奖励重要性的认识 13 3.1.3 教师对奖励时机的把握15 3.1.4 教师奖励行为的动机 16 3.2 大班教师奖励行为的实践分析 17 3.2.1 教师在奖励幼儿比例上采用的奖励方式. 17III目 录 3.2.2 大班教师使用奖励的具体形式19 3.2.3 教师是否让幼儿掌握奖励的自主权 20 3.2.4 教师对奖励行为反思 21 3.3 分析和结论22 第 4章 影响大班教师奖励行为的因素分析. 24 4.1 影响大班教师奖励行为的客观因素. 24 4.1.1 教育主管部门对于教师培训的关注度24 4.1.2 不同幼儿园的综合实力25 4.2 影响大班教师奖励行为的主观因素. 26 4.2.1 教师的儿童观 26 4.2.2 教师的教育观 27 4.2.3 教师的知识背景27 4.2.4 教师的经验. 28 4.2.5 教师的专业素质29 第 5章 对大班教师奖励行为的教育建议和研究不足 30 5.1 大班教师奖励行为的教育建议 30 5.1.1 转变教师观念 30 5.1.2 提高教师素质 31 5.2 研究不足 32 5.2.1 样本小 32 5.2.2 资料整理32 5.2.3 观察过程中的问题. 32 5.2.4 理论限制33 参考文献. 34 附 录37 致 谢4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2IV第 1 章 绪 论 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1.1 基于对奖励的思考 在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许多的教育家从不同角度对教育中的奖励进行过研究和论述。古罗马的雄辩家和教育家昆体良主张采用赞许和表扬以及激励学生进步的方法,反对实行体罚。他要求教师应有崇高的品德和渊博的知识,热爱和关怀学生,并懂得教学艺术。洛克认为奖励既可以是物质上的奖励,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奖励,但是要使儿童明白他们受奖励的原因。同时要绝对避免为了讨好儿童而奖励,因为这样的奖励只能助长儿童的欲望。让儿童对奖励产生重视,从而建立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对奖励和惩罚作了专门的论述。她认为奖励虽然是一种激励机制,但如果滥用奖励则会带来负面效应。自我认知能力强的孩子会因为教师言过其实的奖励感到难为情,甚至觉得教师的奖励充满欺骗;而自我认知能力弱的孩子会因为教师的小题大做变得“自我膨胀”,不能准确的自我定位。同时,习惯于接受奖励的孩子会对奖1励产生依赖。因经常受奖励而累积的不真实的优越感也不利于孩子耐挫力的培养,不利于他们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陈鹤琴在“活教育”的教学论中提出 17 条教学原则,其中他强调,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由此可见,中外很多教育家很早就对奖励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并且都认为奖励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在 1990 年?1994 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国家教委合作项目“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大量的现场观察,研究者发现幼儿园内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对幼儿所持态度,以没有鲜明的肯定或否定的中性态度占总量的 39.79%;以指责或批评为主要特征的否定态度占 29.21%;以表扬和鼓励为主要特征的肯定态度占 26.58%。这种比例表2明我国现存的师幼互动中,幼儿从教师那里得到的批评、指责多于肯定、鼓励和表扬。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理论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以儿童为中心的呼声越来越高,加上赏1王卉青: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学问,2009 年4期,P24 2朱慕菊: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 年版,P501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识教育的理念日益被人们接受和重视,奖励在幼儿园中得到了更广泛的运用。幼儿园中随处可以听到这样的声音“宝贝,你真棒!棒棒棒,你真棒!你是老师的小精灵,永远是最棒的!宝宝,你真乖!”到处可以看见评比栏、小贴画、糖果之类的奖励物品。诚然,获得奖励是人性的渴望,奖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必要性,但奖励并非“灵丹妙药”,运用不当将会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因此,要恰当地运用奖励,充分发挥其1积极作用,避免消极作用的产生 。本人在幼儿园大班教学近一年时间,对奖励的作用以及奖励实施的现状有一定了解和认识。在教学活动中也经常使用奖励来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下面是本人运用奖励的案例: 你们坐好了吗? 上午的第三节是英语课,孩子们同桌相互窃窃私语,注意力开始分散,看出来他们也有些累了,课堂效果很差,但是还有教学任务,怎么办呢?我拿出一张小贴画,环顾四周,奖励给坐的比较好的小朋友,并且告诉他们,谁要坐的好,下一个贴画就奖励给谁,结果教室里马上鸦雀无声,孩子们都坐的很笔直。这是发生在幼儿园大班英语课上,为了让幼儿集中注意力听讲,我利用奖励小贴画来吸引幼儿的注意。结果幼儿坐的很好,我也分发了不少的贴画。 这是我实施奖励后收到的意外效果,在以后教学活动中不失时机的给予幼儿奖励总能出现神奇的作用。随着使用奖励的进一步深入,我经常反思教师使用奖励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如果仅仅为教学服务,那么是否考虑了幼儿的心理需求以及奖励对幼儿的影响。另外,不同教师使用的奖励标准也不同,比如有的教师是针对事情,有的教师是针对幼儿,这样的奖励是否合理呢?随着进一步的了解,我观察到有的教师能够很好的注意到如何应用奖励并积极反思,而一些教师虽然认识奖励的重要性但对幼儿的批评仍多于奖励。 1.1.1.2 基于对大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思考 2我国大班幼儿的年龄大概五至六岁前 ,这一时期幼儿的独立评价能力增强,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幼儿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与幼儿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进行申辩,他们开始慢慢形成自己的评价系统;幼儿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他们的情感虽然还会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发生改变,但情感的稳定性开始1赵旭艳:奖励在幼儿园中的应用,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年 12 月第 6 期,P55 2黄人颂: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P302第 1 章 绪 论 增强,能够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情感。同时自尊心和自信心也渐渐产生;幼儿合作意识逐渐增强,他们会选择玩伴,并且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更重要的是集体也渐渐被理解,幼儿产生很深的集体荣誉感;幼儿的控制能力明显增强,伴随着幼儿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开始学着控制自己的行为,积极遵守集体的共同规则。针对大班幼儿这一年龄特点对其研究是极具有意义的。相比小班和中班,教学活动在大班占有很大的比例。大班教学活动不仅传授一些浅显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常规,为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做准备。但是大班幼儿上课注意力分散、易疲劳、爱捣乱等等,针对这些情况如何保证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是很多幼儿教师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在崇尚赏识教育的今天,幼儿教师更倾向给予孩子更多的表扬和鼓励。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维持课堂秩序,奖励自然而然成为幼儿教师的首选策略。另外,据笔者在幼儿园中的观察,小班和中班的教师注重物质奖励,奖励的类型和方式较为单一;随着幼儿的成长,大班教师对幼儿的奖励不仅方式和类型多样化,而且依据不同的情景实施奖励的类型也不一样。同时,大班教师对奖励的重视不断增强,开始注重对奖励的反思,注重运用奖励进行教学、对幼儿的积极性进行调动,注重分析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奖励的运用的关系。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主要采用的奖励方式是什么,奖励的内容有哪些,对幼儿产生了哪些影响,影响教师奖励的因素有哪些,这些都是值得继续深思和研究的问题。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本人对大班教师的奖励行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思考。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目前,有关奖励行为的专题研究并不多,也很少涉及某个年龄班教师奖励行为的针对性研究。不同年龄班的教师奖励行为有不同的特点,不同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奖励行为的内容和方式也不尽相同。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了解幼儿园大班教学活动教师奖励行为的内容和现状,并探讨现象背后的原因,对进一步丰富教师奖励行为的理论有一定的意义。 1.1.2.2 实践意义 教师的奖励行为不仅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还增强了自信心,甚至潜意识里也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意识,促使其进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能会利用奖励发掘出教育契机,也可能因为不恰当的奖励方式而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通过本研究的探讨,3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希望能够引起广大一线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反思,提高奖励行为的质量,使幼儿更好地发展,这也是本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根据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集中查询分析以及对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相关图书进行检索得知,从目前国内的研究成果来看,还没有一本专门研究奖励行为的专著,有关的研究散见于一些相关著作和论文之中。 在著作方面,目前国内没有一本专门针对大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奖励行为的专著,但是有关的教育学、动机研究学等方面的专著中,有些章节对于奖励行为专门的论述。如: 幼儿园游戏教学论 (刘焱,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他认为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动机理论、需要理论、激励理论等等,面对幼儿的世界,我们似乎都无法对这些问题直接做出回答,幼儿有着与我们这些成年人不一样的对人对事的看法,有着他们自己关于人的行为的解读。已有的关于发展的理论研究多是“实证性的、描述性的,它力图排除以主体为转移的东西”。 在期刊论文方面,有一些专门论述教师奖励行为的文章。如:赵旭艳(2008)在奖励在幼儿园中的运用中认为奖励是一种激励机制,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催化剂”,但奖励并非万能。对奖励有一个客观、公正、全面的认识,灵活把握其运用艺术,是保证奖励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前提。胡永新(2009)在教师奖励的偏失和匡正一文中强调,教师激励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就学校内部而言,当前部分教师工作热情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在实施教师激励过程中存有明显的偏失。应当通过激励主体多元化、建立激励相融机制、彰显工作本身的激因、奖励与惩戒相结合等措施予以匡正。郭雪莉(2000)在从奖小红花看幼儿教师奖励方式之策略指出,奖励对孩子发展的积极意义已被幼儿教师普遍认同,并在日常生活与教育教学过程中广泛运用。但奖励方式如运用不当就会适得其反。教师应该更多地看到幼儿的光芒, 适时、适度、适宜地给予幼儿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奖励, 让每个幼儿在奖励的激励下健康成长。方兰然(2005)在幼儿德育中奖励发挥教育作用的机制分析中,通过对奖励的心理机制分析,详细阐述、奖励对儿童道德质量形成与发展的作用。莫源秋(2004)在运用表扬激励手段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中提出,奖励要有正确的思想指导,注意表扬的灵活性和针对4第 1 章 绪 论 性,将奖励和其它教育手段有机的整合,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在学位论文方面,与本研究接近的有2008年河南大学曹建萍幼儿教师的奖励行为研究一文,论文以访谈、观察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教师奖励的类型、具体方式进行详细的描述并分析,分析奖励的具体过程。2002年南京师范大学吴娴兰控制与服从:赏罚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小学课堂教学生活片段研究”一文,通过对赏罚与学生行为的定量和定性研究分析,探讨赏罚的要素、特征,为课堂的赏罚提出建议。2002年西北师范大学王呈祥学校教育中奖励与惩罚的问题研究,通过对奖励和惩罚的案例分析,使创新教育在教育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在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教师奖励已经成为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关注的热点问题,学者们普遍认识到了教师奖励行为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力求去探寻合理的奖励行为。但就研究内容和对象来说还有些过于宽泛,对于某一年龄阶段的教师奖励行为研究较少。因此,对幼儿园大班的教师奖励行为进行研究,仍然是具有价值和空间。 1.2.2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国外对动机理论和策略研究非常广泛和深入,但对教师奖励行为研究的并不多,只有在有关动机的论述中涉及一些。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生来就像一块白板,人的行为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的。根据行为学派的理论,动机和学习行为可以通过改变外部强化和刺激如代币法、奖品甚至分数来控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则认为,人生来就有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倾向,学习、自然成熟和其它外部事件则会加速这一进程,动机就是受环境支持或阻碍的某种特定的基本需要或倾向的展现。目前研究更多倾向于将奖励看成控制学生行为的外部强化。 铃木镇一在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一书中提出,应该鼓励孩子的积极性,一旦鼓起劲就有了积极性,但干劲并不是从外界可以注入的,而是从人的内心迸发出来的,因此积极性是最重要的。这种积极性与干劲是紧密相连的,如何才能调动积极性呢,最有效的方法是要给与具有希望的表扬。除此之外,还要明确指出不足的地方,这样既能使孩子改正缺点,又能促使他做的更好。 美国心理学家Barara L Mccombs 在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一书中认为,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项有效的策略是,给学生提供一些自己认真选择任务5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变量的机会,这些变量包括活动的类型、掌握水平、努力程度以及奖赏类型。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分数仍能极大的激发其学习动机,但对于那些并不看重分数的学生而言,建立新的奖励体制是很有必要的。即学生个人喜好是最好的判断标准。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奖励物,那么让他们自己选择强化物是对他们所取得的成绩的认可,极大促进他们的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布罗菲在激发学习动机一文中强调,奖励不是有关操作条件或行为管理的原理,而是学生的内部资源如何发动和指导他们的行为。目前较为关注的动机策略主要通过激发学生内部动机而完成,但也还是提倡有限制的使用看上去是行为控制的策略。他认为奖赏的效果有赖于其使用的方式,特别是呈现方式。他强调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什么时候和如何有效的给出奖赏,以保证奖赏仅有积极而不是混合的甚至消极的后果。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方法的选择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 1.3.1.1 文献法 通过超星图书馆、CNKI期刊、各种学术著作等途径,以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为依据,通过调查分析文献资料,能够全面、正确了解和掌握所研究的问题的一种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法主要是根据奖励、教师奖励这一线索进行相关研究成果的查找,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文献整理,在对相关理论和研究进行概括、归纳和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思考和把握本研究的主题,同时也为细致、全面、深入的研究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1.3.1.2 观察法 本研究观察的对象:幼儿园大班教师。观察地点:大班教室。观察频率:一周两次,连续观察一个月。本研究采用非结构式观察,观察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奖励行为、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实施奖励后幼儿的表现。观察所得的实际案例在理论支撑的分析下更具有操作性和实际的指导价值。 1.3.1.3 访谈法 本文中用到的访谈包括随机访谈和专门性访谈。随机访谈的主要目的是核对课堂观察中一些笔者不太清楚的地方,以便于分析和理解教师行为及其当时的想法。笔者虽然6第 1 章 绪 论 对大多数教师的访谈是随意的,但是有固定的时间和访谈题目,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后进行,访谈的主要内容是倾听教师对她们教学过程中某些行为作出的解释。专门访谈旨在通过事先编制的访谈提纲以了解与搜集教师在大班教学活动中对奖励观念的认识及实践的信息。 1.3.1.4 问卷调查法 为进一步深入聚集研究问题,了解大班教师对奖励行为的认识以及奖励的现状,笔者在有关文献调查与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教师问卷调查表。问卷主要针对教师对于奖励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活动中奖励的看法、奖励的目的、怎样实施奖励、奖励对幼儿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主要可以反映教师的教育观念,以及教育观念和行为之间的差距。最后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此方法的应用,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初步但又比较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当前大班教师奖励的基本现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以更准确地把握研究的问题和角度。 1.3.2 研究对象的确定 本研究以北京市房山区幼儿园大班教师作为总体,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幼儿园为单位随机抽选取六所幼儿园,从六所幼儿园中选取大班教师以及有大班教学经历的教师共计60名作为研究对象。六所幼儿园中,公立园占两所均为一类园,民办园(一所为民办一类园,其余三所为民办合格园)占四所。本研究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6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其中公办园发放问卷25份,回收25份。民办园发放35份,回收35份) 笔者对所在幼儿园大班持续进行近一年的观察,同时又选取北京市房山区三所幼儿园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观察。观察对象的选取采用分层抽样法,一所是公立一类园,一所是民办一类园,另一所是民办合格园,对公立一类园进行为期两周的观察和记录,对民办一类园和民办合格园各进行为期一周的观察和记录。主要记录在活动中教师的奖励行为和幼儿的反应,对奖励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总结出影响教师奖励的因素。7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 2 章 相关概念的概述及其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教学活动概念的界定 2.1.1.1 教学活动概念 教学活动通常指的是以教学班为单位的课堂教学活动。它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是由一个个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环节构成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就是指教学活动这一个个各具不同功能的不同阶段。2001年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指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包括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三大块,这三块构成了幼儿园的基本教育实践活动张天干,庞湘萍,2003。这是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广义的理解,狭义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指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的教学活动。本研究中的教学活动就是采用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狭义的观点。即教师依据教育目标、教育大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活动。它常常以班级集体上课或小组活动为形式,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幼儿园中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集体教学活动、小组活动、区域活动、个别活动以及幼儿自发的学习活动等多种教育形式。 2.1.1.2 教学活动形式 幼儿园中教学活动的形式有多种多样。依据不同标准进行如下分类:按课程内容来分,可以分为5种类型:社会活动、健康活动、艺术活动、语言活动和科学活动。至于哪种内容属于健康或者科学活动,可看具体的课程内容和目标设定。按空间区域可分为:区角活动、户外活动、室内活动。按时间可分为:晨间活动、餐前活动、午间活动等。 2.1.2 奖励概念的界定 奖,基本字义:劝勉,勉励,称赞,表扬;为了鼓励或表扬而给予的荣誉或财物等。励,基本字义:勉力,努力;振作;磨炼,振奋。奖励(reward),即给予荣誉或财物来鼓励。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奖励属于正强化,是个体因环境中某种刺激的增加而行为反应的出现的概率也增加。奖励是一种激励机制, 它遵循着人性快8第 2 章 相关概念的概述及其理论基础 乐的原则, 能够营造出一份放松的心情与和谐的氛围, 是人性所需。在教育学中,通常认为 “奖励”包括一般的赞许、表扬,也包括专门形式(狭义的)的奖励。 在本研究中,奖励仍然沿用教育学中的概念,即指对个人或集体正确、良好的思想1和行为给予肯定或表扬。根据奖励的时间不同,分为过程奖励和结果奖励。在奖励的额度上,分为高额奖励和低额奖励。在奖励的比例上,可分为大比例奖励和小比例奖励。根据奖励发挥的作用不同,可分为外部奖励和内部奖励两种。外部奖励来自于个人自身之外,通常由其它人控制安排。糖果、金钱、代币或评价成绩的赞扬都被认为是外部奖励。本研究中,主要涉及研究的奖励类型有过程奖励、外部奖励。另外,本研究还考察整体奖励、小组奖励和个人奖励在大班的运用情况。 2.2 理论基础 2.2.1 强化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他们的行为都会受到动机的支配和调节。赫尔认为,机体的需要产生内驱力,而内驱力会引起有机体的行为。他同时认为内驱力有两种形式即原始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原始性内驱力与生物的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饥、渴、空气、体温调节、大小便等等。继发性内驱力是指受环境中某种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内驱力。目前有关驱力与动机的关系,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驱力是内在的行为动力,而动机是现实的行为动力,动机是内驱力与外界诱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斯金纳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因为强化作用的影响。当一个操作发生之后,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那么操作的强度就会增加。他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强化起着关键作用。他认为凡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都叫强化物,也叫后继强化物。它容易发生泛化,与原始强化物发生联合就会产生不同活动。强化可以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积极强化通过呈现刺激物增加反应的概率,消极强化则是通过中止不愉快条件来增强反应概率。强化还可以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一级强化就是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二级强化是指刺激和一级强化相联合,自身起到强化的性质。因此,教师在奖励时应根据幼儿的需要来选择不同的奖励方式和奖励内容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应关注奖励的实施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教师还需考虑未受到奖励的幼儿的消极情绪,并在以后的教学中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自信心,思考如果幼儿得不到外在奖励,活动动机会不1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 6 月版,第 1 卷,P1359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会降低。总的说来,多数研究支持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1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 2.2.2 需要层次理论 奖励是一种激励机制,它遵循人性快乐的原则, 能够营造出一份放松的心情与和2谐的氛围,是人性所需 。马斯洛把需求依次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生理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的需要,其中包括饥、渴等生理需要。当一个人的生理需要满足后,个人就会寻求生命等个人生活方面与侵犯的心理就是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一种社会需要,在社会交际中,人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爱,给予别人爱,希望自己为社会和团体接纳。尊重需要包括自我尊重和受人尊重。自我尊重是希望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而受人尊重则是希望自己受到别人的尊重,继而获得名誉和地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需求的最高层次,是指个人的理想、抱负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只不过每个人为满足自我实现所采取的途径是不同的。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追求更高的一个层次。马斯洛认为人的行为多起源于人的需求欲望,一种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是引起行动的关键。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激励过程也是持续不断的。他认为人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求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生理及安全需要属于低级需要,归属需要是过渡需要,尊重及自我实现需要是高级需要。低级需要一旦满足就不再是人的行为的动力,而高级需要会对人的行为产生持久的推动力。因此,在幼儿阶段建立自信心很重要,否则幼儿会产生自卑感和无能感。这就要求无论家长还是教师都应适时的对幼儿进行表扬和鼓励,不能一味的责备和惩罚。我们可以通过榜样的作用告诉幼儿下次要做的更好,避免这样的错误,为幼儿建立自信心。作为教师更要对班里的孩子一视同仁,时刻给予关注,把爱的种子撒向每一位幼儿。 2.2.3 自我价值感理论 自我价值感理论作为成就动机的一支新秀,是成就动机理论的延伸和发展。自我价值理论认为,学生的自尊感来源于对自己能力的肯定。在自我价值理论中,感到自己具有过人的能力是最重要的优势,有时候甚至超过了比自己成绩好的。从自我价值理论角1冯忠良等:教育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P49 2赵旭艳:奖励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艺术,教育导刊,2008年9月号下半月,P3110第 2 章 相关概念的概述及其理论基础 度分析,课堂中学习动机的激发远远复杂于鼓励孩子刻苦学习,因为努力和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最早系统研究这一问题的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 James,1890认为,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水平取决于其成就与抱负的比率即:自我价值感成就/抱负。罗森堡Rosenberg,1965把自我价值感定义为“对自我的积极的或消极的态度”。库珀史密斯Coopersimth,1967诠释的自我价值感是:个人所做的和习惯于保持的对自己的评价;它表达了赞成或不赞成的态度,标明个体相信自己能干、重要、成功及有价值的程度。自我价值感通常表现为“积极的或消极的”,对自己持积极或肯定态度的人,我们视为具有高水平的自我价值感;对自己持消极或否定态度的人,视为低水平的自我价值感。根据幼儿的评价特点可以发现,幼儿通常以成人对自己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主要标准,成人对幼儿的评价几乎左右了幼儿自我价值感水平的高低。幼儿是通过别人的眼睛1来认识自己的,别人的积极和消极的评价影响着幼儿的志向、情感、行为 。从自我价值感的理论中我们认为,表扬和鼓励作为评价手段,在培养幼儿高自我价值感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幼儿更需要成人对他的积极评价。尤其对于有自卑感的幼儿,更需要积极评价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优点。同时帮助幼儿学会认识自己的缺点,要正确看待并加以改正,而不是自暴自弃。对有骄傲自满情绪的幼儿一方面帮其看到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学会看到别人的长处,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观念。 由此可见,在大班教学活动中,动机、需要和自我价值的肯定对于幼儿行为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1陶金玲:如何帮助幼儿形成“高自我价值感” , 教育导刊 ,2005 年下半月,P2311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 3 章 大班教学活动中教师奖励行为的现状 这一部分主要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大班教师在观念上对于奖励和奖励理论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其二,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实施奖励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发现教师在奖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大班教师奖励行为的观念现状 3.1.1 大班教师对奖励概念的认识 3.1.1.1 教师对奖励概念的理解状况 在崇尚赏识教育的今天,成人倾向给予幼儿更多的奖励,随之奖励也在幼儿园中悄然兴起。笔者调查到大部分教师对奖励概念十分了解,但是还有不少教师无法正确说出奖励的定义和内涵。笔者对此进行调查,结果如下:80%70%60%50%40%30%20%10%0%十分清楚 有点模糊 非常不清楚图 3-1大班教师对奖励概念的理解状况 调查发现,67%的教师对奖励的概念十分清楚,33%的教师对奖励的概念有点模糊,不能准确描述出奖励的概念;对奖励概念不了解的教师比例为 0。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对奖励的概念是十分清楚的,但是不少教师对奖励概念理解并不十分准确,有的还较为模糊。 3.1.1.2 教师对奖励概念的认识存在误区 笔者对幼儿教师访谈发现,教师对于奖励概念的理解存在以下误区:将奖励的内涵缩小了 笔者:“您认为什么是奖励?” 教师A: “应该是给幼儿一些他们喜欢的小东西,比如贴画、小印章、小红花之类的。”12第 3 章 大班教学活动中教师奖励行为的现状 教师B:“我常常会表扬孩子说“你很棒”、“好样的”,这些就是奖励吧。” 教师C:“就是奖给幼儿物品,有时候会在语言上表扬。” 从访谈中可以看出,教师A和教师B都简单将奖励等同于给予幼儿一些物体或是口头上的表扬,这两位教师所认为的奖励都只是奖励中的两种类型,只是从奖励的形式层面理解,未能了解奖励深层次的意义,缩小了奖励概念的外延。而教师C将奖励局限于实物奖励和语言奖励,但是大班幼儿奖励形式多样,不仅包括物品和语言上的奖励,也包括肢体奖励,如竖起大拇指夸赞幼儿、给表现好的幼儿拥抱和微笑等等。由此可见,教师将奖励的概念限于表面,将奖励的内涵缩小了。 3.1.2 教师对于奖励重要性的认识 奖励行为之于教师,是一种非常便捷的评价方式,很多学者称之为“资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奖励行为,伟大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一句话“教学的艺术1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今天,当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生命教育成为新倡导教育模式之时,很多的实践者理所应当地也把课堂奖励行为当作了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偏爱工具。那么,在大班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奖励的重要性认识与实践是否相符呢?调查结果如下图: 0%0%非常重要37%重要不太重要63%不重要图 3-2教师对于奖励重要性的认识 从上图可以看出,60 名教师中有 38 名教师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奖励非常重要,占总数的 63%。有 22 名教师认为奖励重要,占总数的 37%。没有教师认为奖励不太重要和不重要,没有教师对奖励持反对态度。总的来说,大部分教师认为在大班教学活动中使用奖励是有必要的,对在大班教学活动中实施奖励是持肯定的态度。 1德第斯多惠著,袁一安译:德国教师培养指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P5513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