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谷城中等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电子教案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书法课程电子教案 授课课题:书法及欣赏 授课教师:邹永军授课班级2013级高考护理班授课日期2015年3 月9 日授课类型讲授-练习学 时 数3学时教学目标1、掌握甲骨文的发展历史及艺术价值;2、培养学生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兴趣,增强爱国意识,弘扬优良传统,提高审美情趣;教学内容甲骨文的发展重点难点1、甲骨文的认识;2、甲骨文的书写方法;3、汉字的发展源流及演变;教学方法讲授示范训练指导学习方法练习、体会教学过程设计备注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第一学时一、导入新课 找三位学生上台书写自己的名字,教师鼓励,提出修改意见,指出优缺点,引入新课,提高兴趣。二、讲授新课1、硬笔书法的含义:以硬笔(钢笔、圆珠笔、铅笔等)为书写工具,以汉字为书写对象,以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为基础,在写好汉字的基础上,通过作者强烈的感情活动和丰富的想象,充分发挥线条的可变性和表现力,有意思地进行结构搭配和布局安排,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的一门艺术2、中国书法史述略(1)殷周时期 “甲骨文”或“契文”,也称“殷墟文字”,现有20万片之多,近200万言,约4500字。又称“甲骨卜辞”。 甲骨文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在理性的基础上附着高度的艺术概括。目前,安阳殷墟共出土甲骨15万片,单字约4500个,其中约有1500个单字已被释读。3000多年以来,甲骨文虽然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书写形式的变化,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至今,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甲骨文的特点:(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3)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4)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甲骨文成就】如果说钻木取火标志着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岁月,那么文字的出现就意味着人类走出了结绳记事的洪荒年代。甲骨文的发现,是照亮中华文明的一盏明灯。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书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甲骨文发掘】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北京发现中药店中所售龙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即甲骨文),意识到这是很珍贵的文物,于是开始重金收购。1900年,王懿荣的甲骨转归了刘鹗所有,他的亲家罗振玉得知这些甲骨来自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于是多次派人去那里收购甲骨,并对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释,认为安阳小屯村就是文献上所说的殷墟。其后,王国维对这些甲骨文上的资料进行了考据,进一步证实这里就是盘庚迁都的都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甲骨文首次被金石学家王懿荣认识并高价购藏。此后十年间先后搜购甲骨的有王襄、孟定生、刘鹗、罗振玉及美国人方法敛,英国人库寿龄、金璋,日本人林泰辅,加拿大人明义士等,共得甲骨数万片。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有计划地进行殷墟发掘,先后发掘十五次,共得甲骨约二万五千片。以后殷墟仍不断有甲骨出土,197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阳小屯南地发掘甲骨四千余片。除殷墟外,1953、1954年在郑州商代中期遗址中还检到有字甲骨两片;自1954年始,又先后在山西洪洞,北京昌平,陕西丰镐、周原遗址、岐山凤雏出土西周时期有字甲骨约三百片。甲骨文象形字分类:第二学时先秦时期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金文的书体,一般称为大篆或籀书,也有称为古籀的。籀是周宣王时的史官,籀书即为他所写的字书。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 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金文可略分为四种,即殷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东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汉金文 (前221年219年)。金文的特点:与甲骨文相比,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了。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金文的发展:最早的甲骨文随着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成为周代书体的主流,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据考察,商代铜器上便刻有近似图画之金文,其后继续演进,至商末之金文亦与甲骨文一致。此种金文至周代而鼎盛,绪延至秦汉。但商代器物和铭文皆少,秦汉以已至末流,所以应算周代为主流。据统计,金文约有三千零五字,其中可知有一千八百零四字,较甲骨文略多。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所以大体较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具有古朴之风格。金文之全盛时期为周,周以平王东迁分为西周及东周西周趋于端整雄浑,造成金文之黄金时代;东周因列国割据而形成地域特色所以分别介绍之。西周:西周承殷末书风,直到成王时方产生独特的风格,书体雄浑典丽而壮观;在昭穆之后,则变为严谨端正。学术文化之发展多少会受到社会及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西周前期,自武王克殷,至康王之世,由于天下统一,社会安定,加上周公制礼作乐,堪称太平盛世,故书法家得以表现雄浑典丽之风格,内容亦有逐渐加长之势,如大盂鼎即为此期最典型之杰作也。而至昭穆之后,书风渐变,笔画由粗细相参而趋于均匀划一;收笔与起笔亦由方圆不一,而变成圆笔;行款甚至演成方格之形式,书风极为严谨端正。端整典雅之颂鼎、典雅整赡之大克鼎及稍具早期之风之毛公鼎等,皆为此期之代表。东周:周平王东迁之后,秦迁都於雍,承袭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承袭了西周的文化。正因为如此,春秋战国时期秦的文字和西周文字是一脉相承的;也正因为如此,当东方各国的文字因地区特点和文化上的原因发生横向变异时,文化落后的秦国文字反而却成为汉字的正统(即使不考虑最终由秦统一中国并统一文字的事实,也可以认为,在汉字发展史上,秦系文字代表了汉字发展的主流,而六国文字代表了支流。)因此,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字可以大别为两系:即秦系文字和六国文字,(秦系由春秋至战国,六国系乃指战国时的东方各国)一般文字学家也叫做西土文字和东土文字。秦统一六国之后开始了文字规范的措施,即所谓的书同文。秦规范文字是以秦文字为基础的,秦以後的汉字的演变也是在经秦规范过的秦小篆以及秦篆的日常书写形式的古隶的基础上发展的。秦书同文之後,六国文字被淘汰了,秦文字成了真正的主流。因此,秦系文字是上承西周古文、下启汉魏隶书,乃至楷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变化可以看作是汉字按自己内部结构规律演化的一部分。也因此,就文字学而言,秦系的西土文字的研究较之六国文字更为重要,因为它是汉字的直系血亲,而六国文字则是旁系分支,虽然它们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秦代金文渐至末流,所存石刻书迹亦不多存。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一法度、衡石、丈石之业,皆刻或铸于铜铁之上,以颁行天下。其以曲线为主,间架平稳,整齐中寓变化,气势奔放,堪称小篆之杰作,也为后代习小篆者提供了最可信之完整资料.代表作: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铭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长者。毛公鼎铭文的字体结构严整,瘦劲流畅,布局不驰不急,行止得当,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铭、散氏盘铭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课堂练习1、书写自己的名字(楷书);2、练习硬笔的执笔方法其他小结与作业课堂小结本课作业每天练习字帖上的一张楷书字本课教学后记(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教研组长审核签字: 年 月 日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书法课程电子教案 授课课题:书法及欣赏 授课教师:邹永军授课班级2011级高考2班授课日期2014年2 月2627 日授课类型讲授-练习学 时 数3学时教学目标1、掌握小篆、隶书的发展历史及艺术价值;2、培养学生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兴趣,增强爱国意识,弘扬优良传统,提高审美情趣;教学内容小篆及隶书的发展及欣赏重点难点1、小篆的特点及书写方法;3、小篆的发展源流、演变及欣赏;3、隶书的特点及写法;4隶书的发展源流、演变及欣赏;教学方法讲授示范训练指导学习方法练习、理解/讨论教学过程设计备注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第一学时一、导入新课认识欣赏相关书体,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1、篆文的含义:篆文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2、篆文的来源篆文:篆体字。篆文是我国五种字体(篆、隶、楷、行、草书)中出现和发展得最早的一种。广义的大篆是指秦代以前的甲骨文(商周两代使用的文字)、金文(商周青铜器上刻铸的款识文字)、籀文(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的文字)和春秋战国时期通行于六国(齐、楚、燕、韩、赵、魏)的古文;小篆则指秦始皇“书同文字”后,在秦代通行的篆书。李斯在籀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废除异体,而创秦篆,统一了全国的文字。这种书体更趋简化,线条圆匀,字呈竖势。是我国汉字的一大进步,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为后来楷、隶、行、草诸书的变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小篆有的是铸造在铁器上,有的刻在石碣、石碑上,所见的实料看,秦篆一般铸造刻在铁器及度量衡器、符印、诏板上。字有大有小,章法自然,结字端庄,分行布白工整,为小篆的精华和代表。其传世代表作有秦山刻石残部,仅存10字。另有泰山、琅琊台二石真迹拓片存世,会稽、峄山后人摹刻本传世,据传上述刻石皆为李斯所书小篆的特点:(1)书体更趋简化,线条圆匀,字呈竖势。(2)字有大有小,章法自然,结字端庄,分布白工整。小篆成为中国第一个由国家规定的标准汉字形态。它的诞生标志着汉字的统一,是我国汉字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为后来隶、楷、行、草诸书的变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对汉字的规范起了重要推动的作用。字大小基本一致,形体长圆,章法自然,结字端庄。其中,峄山刻石就是小篆的代表之作,原石已被毁,我们今天见到的是根据五代南唐徐铉的摹本,由宋人所刻,现藏在西安碑林里。峄山刻石上的字,字体端庄严谨,有实有虚,疏密得当,从容平和且劲健有力。有人评之为“画如铁石,千钧强弩”。字的结构上紧下松,垂脚拉长,有居高临下的俨然之态,似乎读者须仰视而观。在章法上行列整齐,规矩和谐。小篆产生的年代虽然不早,数量却很大,东汉时许慎作说文解字,收集了小篆9353字。小篆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是联结古文字和今文字的桥梁。在字的构形上,它不像六国文字那样为了简化而任意破坏汉字的构形理据,而是比较全面地保存了字理,保持住了汉字寓义于形的本质特征,同时固定了偏旁部首的写法和位置,在写法上不随意增减笔画或变化构形。在字的书写形式上,小篆讲究整齐划一,要求笔画不论横竖曲直,一律用粗细均等的线条,笔画分配也要均衡匀称。小篆中的形声字大量增加。这些都使汉字的构形系统进一步简明化、系统化。因此,小篆最终取代六国文字而一统天下。但是后期,汉字形态的发展出现了民间和官方两条路线,因为小篆书写起来相当不方便,且字形繁复,由于种种缺点,故民间很快出现了一种新字体,就是我们后面会讲到的隶书。小篆的诞生源自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字规范化运动,这是古文字史上第一次文字简化运动的总结。这次运动结束了自战国以来的汉字长期混乱的局面,为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 1、汉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小篆记录了线条文字的历史,是认识汉字的一扇大门。大门的一侧是图画、象形文字,另一侧是笔画文字。在上古文字学中,它第一次使汉字走向了便于识别的道路,可以说这对以后文字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2、汉字结构的规范化 小篆是古汉字的最后一个阶段,同以前的各种字体相比,小篆笔画粗细匀称,更加线条化,行款也更加整齐。它废除了一些异体字,改变了原来一些汉字的偏旁,使每个汉字的偏旁及其结构部位都固定了下来,为方块型汉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汉语书面语用字高度统一小篆相对甲骨文、金文,书体更趋简化,是我国汉字的一大进步。它的形成,结束了从甲骨文以来一千多年汉字形体纷繁、写法多种多样的混乱局面,从而使汉语书面语用字高度统一起来,这对促进各地文化交流、汉民族文化的发展,以及汉民族书面语的形成和统一,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各地文化交流最大的障碍便是语言文字不通,小篆规范了文字,使各地思想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递、理解,进而推动了各地文化交流。第二课时一、 隶书的起源与形成传说,隶书是由秦朝的一个名叫程邈的人创造出来的。程邈起初在一个县里做个小官,专门负责办理有关文件的抄写。后来,因为犯了罪,被秦始皇关在云阳县(在今天陕西省淳化县西北方向)的一个监狱里。在监狱里,整天没有事干,他想起了自己以前抄写文件时,秦朝的文字小篆体字比较繁杂难写,就萌生了一种改变小篆体字写法的念头。在监狱里想了几年,出狱后,他又搜集研究了几年,整整十年过去了,程邈在篆书的基础上,把篆书简化演变,把原来篆书比较圆转的笔划变成方折形,在字的结构上,把原来的像画画一样象形结构变成笔画形式,这样一来,汉字就比原来更好书写了。程邈研究成功后,就把自己历经10年搜集研究成功的3000个隶书字写成一个奏本,并送给秦始皇,秦始皇看了以后,对程邈十分赞赏,就任命他为御史。当时,各种上报给皇帝的公文很多,篆体字又很难写,所以使用隶书的人就多了起来。 因为这种字体常被地位低微的小官员使用,写起来又很方便,所以称作隶书。隶书萌芽于战国,孕育于秦代,定型于西汉,兴盛于东汉。 (1)关于隶书的起源:秦篆书写烦冗,不利交流。奏事繁多,还是用“篆之捷”的“佐书”书写方便、快捷。于是采用了民间中下层书写中流行的草率急就的“草篆”体。这种“简捷易写”的“草篆”体并不规范统一,由秦狱吏程邈整理了一套方案为官方应用。因他的身份是狱隶,因此就把这种字体叫“隶书”。历史上也就有了程邈创立隶书的说法。 (2)隶书名辨隶书又称“八分”。但“隶书”和“八分”的关系,各家说法不一,至今尚无定论。可以这样认为:隶书与“八分”,是同一种书体的不同叫法。初为古隶,后来出现的汉隶称为八分。隶书包括八分,八分是隶书中的一个部分。二、隶书发展简史(1)古隶:从秦到西汉中期,属于隶书的古隶阶段。秦代的古隶专称为秦隶。秦代的隶书,带有浓厚的篆书意趣,笔画平整无波磔。古隶早期多采用实用性用笔,多侧重于笔毫圆健。没有粗细相间,缺乏墨韵。结字没有要求,在改秦篆的圆转为方折的同时,产生了破坏“平衡”的笔画,在文字的最后一笔,出现所谓的“隼尾”。到了较为成熟的西汉,将竖画、横画都掺和“隼尾”,使古隶早期不平衡的结字又趋于平衡。可以说:古隶的成熟是由横、竖笔画上的夸张带来的。当时古隶在技法上只注重方便实用,对艺术性方面并没有自觉的追求。(2)汉隶 东汉是隶书成熟和鼎盛时期,是隶书艺术大放光彩的时代。汉隶可分为二大系统:简牍和碑刻 1、 汉简:为汉代人墨迹,多为两汉时期民间书人所书,虽不是出自名家和工书者,汉简中不乏有大量优秀作品。简书数量庞大,至今已出土的简牍有几万枚,字数达几十万之多,年代跨度大,上至先秦,下达汉末,长达五百年。 竹简隶书,除秦、西汉时期较为朴质、稚拙外,东汉简书已趋于成熟,完全脱去篆书遗意,成为地道的典型隶书,可与东汉碑刻相比美。简书的用笔、章法、布白都独具风韵。简书因书体繁杂,用笔也各异。古隶阶段,用笔虽由圆转而方折,但继承了篆书的中锋圆笔笔法,字形是长方形的,取纵势。汉隶阶段,分书用笔则变篆书中的圆笔为方笔,线条已有粗细变化,字形由长方变扁方,取横势。从用笔和形体上可看出隶书发展及过渡过程。简书在章法布局方面也各不相同,西汉简书中常有不受限格所囿的纵行而无横的排列。到了东汉,简书基本上纵横成行,排列严谨。在单行简书中还可看出偏左取势,让位于波画。这是隶书发展到波磔后才产生的笔法和章法上的艺术处理,具有篆意的简书则无此现象。简书中还有竖画拖长的笔势,常有渴笔出现,并加粗笔画大胆用墨,加上用笔上的流动感,使章法布白更生动活泼、疏密有致、虚实相间,产生一种天真自然的艺术效果。这种用笔和章法上的创造,被后来草书章法所采用。章法的法度也在简牍中有了体现,对章草书体的成熟奠定了基础。总之,简书的书法艺术是丰富多彩的,为后来的隶、楷、行、草各书体和书法艺术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 碑刻:汉碑泛指两汉的隶书碑碣和摩崖刻石。西汉的刻石较少,其书体略带篆意,结体质朴,古拙有趣,无明显波磔。其书法形态则为古人所称的“八分”,均为用篆笔作隶 。 东汉初期,隶书的结体除方正工整外,已增加了装饰成分,开始有挑法,点画有粗细变化,多棱角,体态由长方转向横扁,产生了点画俯仰之势,蚕头雁尾的波磔挑法,加之撇捺相背、体势开张、中敛旁肆的结构特点,使这时期的作品点画飞动,千姿百态。东汉桓帝、灵帝期间是汉隶发展的鼎盛时期。我们所见到汉隶碑,大多是这个时期的作品,约有170余种,各具风采,是隶书书法艺术的顶峰。碑刻因是成熟时期的作品,书写端重,风格迥异,多为汉隶的代表作。从艺术风格上,大致可分为以后几类: 其一、清丽雅秀。如曹全碑、史晨碑、笔画圆润飘逸,如行云流水,结构精巧玲珑,结体扁平,体态典雅,为圆笔之代表。 其二、端庄严谨。如礼器碑、乙瑛碑、华山庙等,书风茂密雄强,方峻坚挺,用笔起伏多变,方圆相间,粗细有致,行笔流畅。 其三、浑厚古穆。如张迁碑、衡方碑、西狭颂、鲜于璜碑等,骨力雄健,方正险峻,结构内松外紧,用笔古拙,寓意高古,实为汉隶方笔之代表。 其四、奇异纵姿。如石门颂、开通褒斜道石刻等,书风雄厚潇洒,开阔大度,朴质奇趣,无矫作之态,恣肆变异,有隶书中草书之称,近于篆书用笔。清代杨守敬称石门颂:“其用笔如闲云野鹤,飘飘欲仙,六朝疏秀,皆从此出。” 自从东汉隶书成熟以后,中国文字便开始走上了方块化,成为“今文字”而一直沿用至今。后来出现的楷书,只是在当时形成的形态上对部分笔画作些丰富和完善而已,并没有改变或超出当时所形成的的形态。隶书在中国书法史上最重要的作用是笔法的创新,一是波折,另一是出锋。在隶书之前的笔法,无论是刀刻的甲骨文,还是范铸的金文,在字体上虽风格各异,但用笔却有其共同处:粗细均匀,转角婉通,连接自然,浑然一体不露痕迹,表现出一种圆润浑融的状态,从笔法而论,属于圆笔中锋一法。然而笔笔中锋,圆转往来,不便于疾速的要求,不免有单调之嫌。隶书在字体结构变革的同时,也势必在笔法上进行发掘创新,开始方圆兼用,藏露锋并行,从而补救了篆书笔法之不足。 解放了笔法。运笔开始强调轻重缓急,笔划上出现了粗细大小变化,位置上参差错落,由于笔势上左掠右波的趋向,促使字形趋于扁方,笔势与结构的互相制约与影响,使汉隶表现出横向舒展,纵向紧凑,成为独特的用笔与结体的方法,以一种空前末有的美姿,开创了书法的全新局面。汉以后的隶书魏晋时期是“今文字”书体演变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这时期正书逐步完善,趋于定型,越来越成为应用文字的主流,并使书法成为一门自觉和艺术。面临日趋成熟的草书、行书、正书,隶书则显得规矩严谨,在表达情趣方面逊于上述书体。 唐在书法史称为“晋唐”。这一时代的隶书与两汉兴盛时期相去太远。晋、唐隶书和汉代隶书相比,有两大特征: 其一、书法中笔法的发展演变,对书法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在篆书中,圆笔一直占主导地位,到了汉隶,方笔始以一种正式的有意为之的新笔法出现而风行天下。到了魏晋、隋唐,在笔法上总趋势是愈求方正,这在魏碑中就行得到明证。到了唐代,因滥用方笔而走向了僵化。 其二、晋、唐隶书除了方笔特征之外,另一特征是楷法作隶。在隶书的墨迹简牍中,已孕育着楷法了。隶书定型的过程中,笔法追求谨严整规,在原各初级笔法上经过整理、加工和删除,消除了由于草率而不自觉出现的牵引连笔。魏、晋之后,正书越来越广泛地得到应用,笔法得到发挥,使这一时期的隶书,轻篆意而重楷法,与汉隶有明显的区别。 方笔与楷法的加入,使晋、唐隶书在艺术上表现为一种规矩谨严、淳整丰艳的特色,从整个晋、唐过程来说,魏晋六朝隶书偏于方笔,隋、唐隶书多用楷法。隶书发展到唐代,除了魏晋的方笔之外,楷法意趣越来越足,甚至只仅存隶书体势,而笔意全失。今传世的欧阳询隶书房彦谦碑可谓是离隶甚远,全以楷隶面目出现。虽为一代大家,往往也不能超越时代的局限。唐代以隶名世者,只有唐玄宗李隆基、史惟则、韩择木、徐浩四人。隶书于唐代已日落西山,虽有一代高手,亦不能与汉隶相比。唐代以后,隶书在书法艺术上越来越不为人们所重视。到了宋代,占据书坛主流的是挥洒自如、适于抒情达意的行草书。 纵观五代至明代,已无汉隶遗意。在这六百年的历史上,隶书可观者,仅金代党怀英一人而已。他虽取法汉碑,结字端庄古朴,然亦乏大家之气。清代隶书明末清初,由于金石考据之风日盛,加之出土金石碑铭渐多,在书法界形成了碑学的革新浪潮。由于碑学的崛起,因而篆隶日益为世人所重,书法纷学汉碑,出现了一批精擅隶书的高手。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契机,促成了隶书在清一代的枯木星逄春,使清代隶书成就超越唐、宋,成为继汉隶后的又一高峰。清代隶书上承金文篆书,取法汉人,旁涉北碑,创造了一代新风。有学者把清代隶书分为前期清隶和后期清隶二个部分,以邓石如为分水岭。郑簠(16221693年),专精曹全、史晟等碑,并能合而化之,不时参入行草笔意,形成“沉着而兼飞舞”、飘逸而具凝重的自家风范,被同时代推为“八分古今第一”,郑氏之前,习隶者均少创意,不究隶理,仅得其形,形成了一种拘谨刻板的摹习,郑氏之后,习隶者取法乎上,直师汉代,郑氏对清代及后来隶书书法艺术风格的创新的确功不可没。朱彝尊(16291709年),金石学家,善隶书。取法曹全,笔意秀劲,韵致超逸。与郑簠交厚,切磋汉隶,倡导隶书,与郑 、王时敏并称“清初三隶”。他们对清代隶书的复兴起了奠基作用。金 农(16871764年),字冬心,扬州八怪之一。书法擅隶书,精于鉴别,收藏金石文字达千卷。早期字形扁平,多寓巧意,后取法国山、天发神谶碑,结体书风大变,笔墨质朴,风格奇逸,字体方整,横画粗重浑厚,全用侧锋,自创“漆书”独特风貌,人称“冬心体”。桂 馥(17331802年),学识渊博,精于碑版鉴赏。隶书醇古朴茂,直接汉人,为时人所推崇。邓石如(17431805年),是清代著名碑学家,直、草、隶、篆皆精,当时被推为“本朝第一国手”。他的隶书古茂浑朴、遒劲多姿,用篆笔法写隶书,略带行草笔意,故圆润遒劲、神采飞扬,其结体破隶书横扁之势而呈稍长,中宫紧密而有北魏收韵致,落落大方。他的篆隶成就在整个书法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伊秉绶(17541815年),博学多才,篆刻、绘画、诗文无所不精,正、草、隶、篆诸体皆工,以隶书为最。他的隶书超绝古格,所书愈大愈壮,自有高古博大气象,结体端庄堂皇,正气浩然。陈鸿寿(17681822年),“西泠八家”之一。他博学工诗,金石、书画无一不精。他的隶书在用笔上接近西汉,篆味很足,笔势天然宕逸,不掩性情。何绍基(17991884年),平生作书,以对联为多,人誉“书联圣手”,其隶书用笔迟涩,欲行还止,但笔画抖动过多,可能与其执笔法有关。赵之谦(18291884年),艺术才华超人。其金石书画,绝不傍人门户。他在书法方面, 是众体兼精的高手,尤以魏碑为最。其隶书与北魏汉隶相融会,尽取两者之宽博和古朴。处处透着大家风范。 清代隶书的兴起,为清代碑学的推动起了开路先锋作用。从此改变了贴学垄断书坛的局面。清代碑学所以压倒贴学,除书法理论家的大力鼓吹外,主要靠隶书作支柱,因北魏书风是清末自何绍基、赵之谦之后才趋之若鹜,而篆书之兴起也在乾隆、嘉庆之后。唯隶书之行,起于清初,可以说隶书为碑学开了先河,并始终贯彻于整个发展过程中。尽管清隶的大成依赖于碑学的发展,然若无隶书的巨大成就,清代碑学的影响不会如此深远。由此可见,隶书在清代的复兴,实质改变了书法发展的道路,成为重要的历史转折点。 在绘画中,有人用隶法入画,如清代的石涛。在印章中,隶书可以入印,题款。许多有影响力的书法名家,他的创作重点仍放在隶书的变化探索方面。因此,隶书至今仍是人们热衷的一门艺术就不足为怪了。而清隶所经过的历程,的确对我们有着用不完的借鉴作用。 历来书论家大都主张学书当从篆、隶入手,去探本求源。写了汉隶,上可追大、小篆,下可攻楷、行、草,笔法由约而博,形体从繁趋简,学书中的许多问题很自然的会迎刃而解了。这种隶书的特点是扁阔取势,结构简单,笔画平直,有了波磔,与小篆相比,书写方便,易于辨认。后来为了和汉朝的隶书区别开来,就称之为秦隶。 古隶的流行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09年至公元前111年,即从秦武王时期至汉武帝晚期。这只是大致的分期。实际上,古隶的存在时间很长,公元前52年的丞相御史律令册还是古隶体。古隶的特征为:纵向取势,横不平,竖不直。汉隶:汉代隶书的统称。因东汉碑刻上的隶书 ,笔势生动,风格多样,而唐人隶书,字多刻板,称为“唐隶”,故学写隶书者重视东汉碑刻,把这一时期各种风格的隶书特称为“汉隶”,以别于“唐隶”。广义的说,所有汉代的隶书都是汉隶,包括汉初的古隶、汉隶(狭义的汉隶)和八分书。狭义的汉隶是指西汉使用最广泛的隶书体,五凤元年简和定县汉简是其成熟的形态。汉隶较古隶规范,又不像八分那样具有装饰性,是西汉直至汉末的通用书体。汉隶的特征为:取横势,突出横画,横平竖直给人以雄放洒脱,浑厚深沉之感。汉隶代表作品曹全碑,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年 (185)。碑高约1.7米,宽约0.86米,长方形,无额,石质坚细。碑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碑阳20行,满行45字;碑阴分5列,每列行数字数均不等。明万历初年,该碑在陕西郃阳县旧城出土。在明代末年,相传碑石断裂,人们通常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1956年移入陕西省西安博物馆碑林保存。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张迁碑,亦称张迁表颂,有碑阴题名,刻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无盐(治今山东省东平)境内,于明代出土。张迁碑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张迁碑和曹全碑都为汉末名碑。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型方正,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张迁碑碑文记载了张迁的政绩,是张迁故居韦荫等为表扬他而刻立的。张迁碑是东汉晚期作品。通篇为方笔,方整劲挺,棱角分明,结构谨严,笔法凝练。书风端正朴茂,方劲雄浑。初看似乎稚拙,细细品味才见精巧,章法、行气也见灵动之气,沉着有力,古妙异常。运笔多采“方笔”,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笔道粗细介于二分笔与三分笔之间。波画的提按过渡不甚明显,有别于孔庙三碑的大撇重捺。“于方直中寓圆巧,笔画粗细相间,生动自然”。字形偏于古拙一路,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型方正,虽字迹多漫漶,然端整雅练,剥落之痕亦复天然,结字运笔已开魏晋风气。结构组合,端正中见揖让错综,灵活变化,殊多生趣,而又沉着方劲。碑阳之字朴雅秀隽,碑阴之字稍见纵肆,皆高洁明朗。学汉隶者,都以此碑为最后范则。然而得其方秀者多,得其凝厚者寡盖其含蓄内蕴得之不易也。深望智者能得其兼。临习汉隶,如果要求变,则张迁碑是极好的范本。它的字体方整中多变化,朴厚中见媚劲,外方内圆,内捩外拓,方整而不板滞,是汉隶中的上品。礼器碑,中国东汉重要碑刻。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修孔子庙器碑”、“韩明府孔子庙碑”等。东汉永寿二年(156)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身高1.5米,宽0.73米,四面皆刻有文字。碑阳16行,满行36字,碑阴 3列,列17行;左侧3列,列4行,右侧4列,列4行。碑文记述鲁相韩敕修饰孔庙、增置各种礼器、吏民共同捐资立石以颂其德事。碑侧及碑阴刊刻捐资立石的官吏姓名及钱数。此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金石家评价甚高。碑文字迹清劲秀雅,有一种肃穆而超然的神采。艺术风格:礼器碑书法瘦劲宽绰,笔画刚健,用笔力注笔端,如干将莫邪,锋利无比。其结体寓欹侧于平正中,含疏秀二严密内,历来被奉为隶书极则。礼器碑的笔画瘦硬刚健,收笔转折多处方折,笔画较细而刀法及捺粗壮,构成强烈的视觉对比,而且多少带有一些和居延汉简书法相似的地方。但是它瘦不露骨,不伤于靡弱,显得很有力度。尤其是碑阳书法,更是精美绝伦。而碑侧和碑阴,因为记载捐助者的姓名和捐助钱数,显得要随意得多,大小疏密皆不经意,但反而有一种变化之美。和其他著名汉碑相比,它不同于乙瑛碑的俊美、史晨碑的古朴、孔庙碑的纵逸、华山碑的奇古、衡方碑的灵秀、张迁碑的方正、曹全碑的秀丽。礼器碑自有自己的风格在,这也正是它的成功之处。学习隶书,最宜以此碑入手。清王澍在虚舟题跋中评此碑说:“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最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并说:“惟韩敕无美不备,以为清超却又遒劲,以为遒劲却又肃括,自有分隶来,莫有超妙如此碑者。”礼器碑的线条质感,与东汉时期的其他隶书砷刻如张迁碑、曹全碑等有着一定的差异。它属于平正端庄、俊挺宽博一路。碑文中有的字笔画细如发丝,铁画银钩,坚挺有力;有的粗如刷帚,却又韵格灵动,不显呆板。尽管线条起伏变化,但通篇看来又不失和谐,在力量感的表现上非常成功。因此,临习礼器碑可选择弹性较强的兼毫笔,着重练习笔力。笔画要瘦劲而不纤弱,波磔则较其它笔画梢粗,至收笔前略有停顿,借笔毫弹性迅速挑起,使笔意飞动,清新劲健。“燕尾”捺画大多呈方形,且比重较大,看上去气势沉雄。另外此碑分四面,有碑阳、碑阴之分。碑阳部分结字端庄,章法排列也较为规律,堪为礼器碑风格的代表,故人手应从碑阳始。但从艺术角度讲,碑阴亦有其独特的价值。其用笔奔放飘逸,自然成趣,字的大小不甚统,横列的法则也被打破,抒情性极强,在整个书意上倾注了书家更多的主体精神与气质,因而碑阴也是临习中不可忽视的。章法墨色:礼器碑的碑阳部分,章法处理是纵有序,横有列;字距宽,行距密。这种章法充分展现了和谐、端庄、秀美的整体特征。而碑阴部分往往是纵有序、横无列,行与行之间有一定间距,字距参差不齐,富于流动感,通篇自然灵动,富有生气。临习礼器碑,应首先着眼于由粗细线条组成的有机整体,保持字的力度不散。结字特征:礼器碑结字上下紧凑,左右开张,犹如大鹏展翅,翩翩有凌云之势。结体严谨,字法规范,笔画虽然以方为主,却又不是全为方笔,有时略带圆意。它能将笔画的粗细、方圆,笔势的动静,向背完美地统一在一起,清超遒劲,庄重典雅,高古且充满逸趣,可谓集汉隶各老成持重之大成。和其他多数汉隶碑刻一样,碑中几乎每一字都有一笔很夸张重按的笔画,古人俗称为“波磔”。波磔的写法,都是逆入平出,呈“蚕头燕尾”状。每一字中,波磔只出现一次,不得重复,所谓“蚕无二设”、“燕不双飞”是也。总之,礼器碑在结构处理上,无论是上下结构、左右结构,还是包围结构,都能取势颐盼,体态优美,形成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有机整体,毫无矫揉造作之嫌。同时,线条的粗细及所分割出来的空间形成了黑与白、轻与重的强烈反差,从而给人以鲜明的节奏感。乙瑛碑,书风颇谨严,富素朴之趣,是汉隶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也是后人学习隶书最佳范本之一。清代万经“分隶偶存”中评论此碑称:“字特雄伟,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翁方纲评论此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何绍基评论此碑,“朴翔捷出,开后来隽丽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此碑结体方整,骨肉停匀,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属方整平正一路。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无额。隶书,18行,行40字。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碑在山东曲阜孔庙。 此拓本为故宫博物院藏明拓本,用墨沉细,字形丰厚清明,为辟字尚存本。每页,纵28.2cm,横14.6cm。有汪大燮观款一段及赵氏书村珍藏金石、萧山朱氏所藏善本等藏印多方。 此碑记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鲁相乙瑛之言,乙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乙瑛碑是汉隶中有数的逸品,字势开展,古朴浑厚,俯仰有致,向背分明。特别是后半段,采取笔杆倒向左侧的逆向行笔,使每一点画入木三分,扣的很紧,尤为高妙。乙瑛碑的结字看似规正,实则巧丽,字势向左右拓展。书风谨严素朴,为学汉隶的范本之一史晨碑 又名史晨前后碑,刻于东汉建宁二年(169)三月。十七行,行三十六字。末行字原掩于石座中,旧拓多为三十五字,新拓恢复原貌三十六字,字径三点五厘米。碑文记载当时鲁相史晨及长史李谦奏祭祀孔子的奏章。后碑全称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刻于建宁元年(168)四月。十四行,行三十六至三十五字不等。此碑为东汉后期汉隶走向规范、成熟的典型。前后碑字体如出一人之手,传为蔡邕书。结字工整精细,中敛而四面拓张,波挑分明,呈方棱形,笔致古朴,神韵超绝,为汉隶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书法的典型,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明郭宗昌谓其“分法复尔雅超逸,可为百代模楷,亦非后世可及”。张迁碑部分拓片课堂练习1、书写自己的名字(楷书);2、练习硬笔的执笔方法其他小结与作业课堂小结本课作业每天练习字帖上的一张楷书字本课教学后记(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教研组长审核签字: 年 月 日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书法课程电子教案 授课课题:书法及欣赏 授课教师:邹永军 NO:3 授课班级2011级高考班授课日期2014年3 月20 日授课类型讲授-赏析学 时 数4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楷书的发展及演变;2、掌握了解各时期楷书的特点及特征;教学内容1、楷书的含义及特征;2、楷书的形成及发展阶段;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楷书及艺术价值;4、唐朝的楷书及艺术价值;5、宋朝的楷书及艺术价值;6、元明清时期的楷书及艺术价值;重点难点各时期的楷书的笔画及艺术特征教学方法讲授-鉴赏-示例学习方法模仿练习-临摹纠正-模仿练习教学过程设计备注(时间分配、个性修改等)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 第一、二课时一、复习隶书的特点及艺术价值,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 1、楷书的由来: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虞体”、“颜体”、“柳体”、“赵体”等 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据传:“孔子墓上,子贡植的一株楷树,枝干挺直而不屈曲。”楷书本笔画简爽,必须如楷树之枝干也。2、中国楷书的发展史分为四个时期:A、楷书书法欣赏的萌芽期两汉;B、楷书发展期魏、晋、南北朝;C、楷书繁荣期隋、唐、五代;、楷书守成期宋、元、明、清;。3、楷书的分类 楷书是我国通用的一种书法字体。楷书书法欣赏依据字体可分为大楷和小楷两种。A、小楷: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锺繇。他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大楷人们把一寸以上、数寸以下见方的真书称为大楷。较此更大的真书大字被称为“榜书”、“擘窠书”。 4、汉、魏时期:完成书体演变的魏晋书法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它们的定型,美化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巨大变革。这一书法史上了不起的时代,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绰立的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羲之。他们揭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的新的一页。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此后历朝历代,乃至东邻日本,学书者莫不宗法“钟王”。盛称“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甚至尊王羲之为“书圣”。又有王洵(羲之侄)善行书,有伯远帖传世。三国时期,书法艺术的提高有四个方面的社会原因。其一,魏晋时期的思想解放是书法艺术迅速发展变化的基础。钟繇认为 “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意谓书法创作犹自然元气赋予万物,从而产生、创造了奇异美妙的艺术。这种崇尚自然、提倡自然天成的思想,是思想解放的结果。其二,物质条件的进步是书法艺术成熟的前提。此时,作为书写材料的笔、墨、纸、砚质量有了极大的改善,尤其是纸张的改良与运用,使笔墨发挥了圆润、柔韧的特长,消除了简帛呆板坚硬的束缚。这为书法各种风格争芳斗艳铺平了道路。同时,楷书的出现,使汉字的实用功能大大提高,出现了一大批专门从事书写的书法家,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其三,碑铭文大量出现,加强了汉字的实用价值,客观上促进了书法艺术的提高。记功刻石,祭祖立碑成为一时所尚,蔡邕就是一个以书写碑文著称当世的著名书法家。“焦尾琴”与齐恒公的“号钟琴”、楚庄王的“绕梁琴”、司马相如的“绿绮琴”并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琴其四,与书法达到繁荣期同步,传统的书法理论与文艺思潮相适应,取得了可喜成就,指导了书法艺术向至淳至美的发展。有了这几个条件,便奠定了三国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钩)等比划,使结构上更趋严整。如武威医简、居延汉简等。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第三、四课时 东、西晋的楷书发展及艺术价值 A、西晋的楷书 西晋时期的士族门阀,由于大都是儒学世家,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所以大部分士族名士都擅长书法。见于史料记载的书法名家有数十人,包括何曾、山涛、傅玄、卫瓘、羊枯、王浑、杜预、成公绥、张华、索靖、左思、卫恒,王衍、陆机、陆云、刘艰、卫灌、荀助、卫珍、向秀、乐广、张翰等。由于学术和家族势力的传承性,西晋时期的书法家分布也呈现出一定的家族倾向,其中最著名的书法世家是河东卫氏。而引领西晋书法潮流的是索靖和河东卫氏的代表人物卫瓘、卫凯等人。钟繇(yo)(151年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 书法代表作品:“五表”: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又叫戎路表)、调元表、力命表。这是现存钟繇书法艺术性最高的作品,但都不是钟繇的真迹。“六帖”:墓田丙台(简称丙舍帖)、昨疏还示帖(简称还示帖)、白骑帖、常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婚协议书:子女监护权与财产分配综合方案
- 离婚协议签订前七大法律问题解析及应对策略
- 复杂离婚财产分割及子女未来生活品质协议
- 交通银行2025昌吉回族自治州秋招面试典型题目及参考答案
- 邮储银行2025秋招半结构化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辽宁地区
- 2025年3D打印的个性化服装设计
- 建设银行2025乌兰察布市秋招群面模拟题及高分话术
- 2025行业新兴市场发展报告
- 2025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研究
- 农业银行2025漳州市秋招无领导小组面试案例题库
- 牙本质过敏症课件
- 沙坪公园完整
- 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教育
- 【精】人民音乐出版社人音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清晨》课件PPT
- 河南省道路救援收费标准
- 色盲检测图(第五版)-驾校考试-体检必备-自制最全最准确课件
- 特殊教育的基础理论-特殊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 毕业生转正定级审批表
- 动画运动规律-动物-课件
- 【短视频直播带货营销策略分析9700字(论文)】
- solidworks高级培训钣金件经典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