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hapten Three 现代翻译文学三十年 五四运动 建国前(1919-1949) 历史条件 1917年10月,俄国发生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绘迷茫的中国思想送来了革命的光芒,随着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世界上的传播,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蕴酿民主革命的火种。早在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警告青年一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人权”(后来的“民主”)与“科学”的口号,由此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1916年9月,青年杂志改名新青年,李大钊、鲁迅、胡适、周作人等先后成为主要撰稿人,影响日扩大益扩大。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反对封建礼教,提倡用科学理性反对实用理性,追求以自我价值为主体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翻译当时的西方文化经典,一方面从思想上改造国民,另一方面从文化形态上改变中国传统文化,从本质上讲,新文化界革命塑造了中国的新文化和新文学。下面从政治、科学、哲学、文学翻译简述现代翻译史的特点。政治方面马克思主义开始被广泛译介。马克思广义学说形成于19世界40年代,其在中国的最早译介可追述到1898年上海广学会出版的泰西民法志(原名社会主义史,由英国柯卡普(Kinkup)著)。该书由李提摩太在万国公报121124期发表大同书,再次提及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19021904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文章介绍马克思(梁译麦喀士);1903年马君武在译书汇编上发表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介绍马克思及其作品(文中将马克思译为“理哈司”);1906年,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德意志革命家小传,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及学说,并摘译过共产党宣言的十大纲领;1917年李大钊第一次撰写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充分并介绍马克思的学说。1918年5月,在李大钊主持下,晨报副刊开辟马克思专栏,连续发刊载了共产党宣言、政洽经济学批判序言的部分摘译和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几个日译本;陈独秀在每周评论上刊载共产党宣言摘译,同时撰写论文多篇,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人民创造历史,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革命人士李达在十月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初期,先后翻译了唯物史观、社会问题总览、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等作品,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学说得到进一步介绍。1920年3月,李大钊与北大学生邓中夏、刘静仁等在北京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译介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的全译本,第一次完整展现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全貌。1919年5月,在李大钊主持下,北京晨报副刊又先后发表了马克思的劳动与资本、马氏资本论释义、马克思资本论入门等等。1930年3月上海昆仑出版了陈启修的资本论第一卷1册;1938年郭大力、王亚南第一次把资本论全文译出并出版。西书进一步翻译,科技翻译在五四达到了高潮,据五四时期期刊介绍,当时162种刊物中,刊载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评论、介绍、通讯、科学史、专著达660篇。而且评介内容上扩展到更为广泛的科学领域,最新的自然科学成就进化论遗传学论、放射现象、量子论、相对论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在哲学领域,中国的知识分子方面已逐渐意识到变革思想观念和文化形态的重要性,开始从深层上学习西方,输入西方的哲学思想,形成翻译西方哲学的热潮。正如梁启超所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这点子觉悟,一面算是学问进步的原因,一面也算是学问进步的结果。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渐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政治上感觉不足。所以拿变法谁新做一面大旗,在社会上开始运动。第三期,便是从文化上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里返,觉得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旧制度,决计不可能,算是划出一个新时期来了,”(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三十九)。另一方面,要废除旧制度,改变传流伦理观念,哲学思想基础必不可少。随着杜威、罗素来华讲学,以及梁启超、蔡元培、马君武等人的先遣作用,西方哲学著名人物的作品基本上都被译介过来,为我国现代的文学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响了前战。正如钱理群等指出:“无论是陈独秀主张的以欧化为是,胡适提出的输入学理,还是蔡元培的兼容并包的主张,都以恢宏的气废充沛的热情大力输入西方文化,最大限度地吸收新的信息,迎赶世界潮流。”(钱理群、温儒敏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进化论和民权论的引进,资产阶级民主文学倡导的文学革命,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到来开辟了道路,新思想新观念加上新的文体形成了五四新文学体裁和话语系统。周氏兄弟、胡适、傅斯年、刘半农、钱玄同、茅盾等都是这个时期翻译文学的得力干将。现代文学革命开启于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改良争议。他从进化论角度指出,“一时代有一时氏之文学”,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过时,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必须进行语体改革,废方言倡白话,并提出文学改良的“八事”;同年2月,陈独秀也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1918年4月,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同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试图以19世纪欧洲文学发展模式来解释中国的新文学苦革命。1918年冬,陈独秀、李大钊兴办每周评论,同时,北大生活的新文学,翻译外国的文学作品,介绍西方文艺思潮,中国翻译文学进入发达阶段。新青年从第一卷起分别评介了王尔德、屠格涅夫、龚古尔、易卜等作品;1918年新青年第十期开设了易卜生专号,发表了娜拉、国民公敌等三部反传统、反专制的创作的典范,扭转了文学以往不关心个体生命价值的风气。在新青年的带动下,翻译活动迅速展开,当时的各种文学社团都积极投身翻译救国大业,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未名社、浅草社、湖畔诗社、新月社、左联等等,他们出版了许多文学刊物,如新潮、少年中国、文学周报、语丝、译文、世界文库等刊载翻译文学作品,促成了我国翻译文学第二次高潮的到来。在他们的努力下,欧美国家各种文学流派和创作手法,如浪漫主义、随笔、立体派、唯美主义、自然主义、印象派、抒情小说、私小说、写实主义、现代派等等,都先后被引进,由此,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特别是翻译文学,呈现多元化局面。下面分别从文学社团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创作风格介绍现代翻译文学家的译事及翻译主张。(一)文学研究会与现代翻译文学(“人生写实的旗帜”)(许道明) 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茅盾、郑振铎、王流照、蒋百里、耿济文、沈雁冰、许地山等12人,后发展到170多人,他们创办小说月报作为会刊,同时编印了文学旬刊、诗、戏剧月刊,出版“文学研究会丛书”二百多种,该组织的宗旨是“研究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提倡“为人生而艺术”,倾向于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翻译题材以人生和社会为主,特别是对社会黑暗面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因此,文学研究会成员倾向于选择19世纪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以及自然主义流派作家,特别是对“被损害民族文学”来解决中国当前的社会问题。(二)创造社与现代翻译文学(“自我表现的异军”)(许道明 ,中国新文学史) 创造社于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主要成员是留日学生,(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等),他们受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同时也受到“新浪漫主义”(包括唯美主义、颓废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文学思潮的影响,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美感”,同时不忽视文学的时代使命责任,对旧社会给予猛烈批判,他们先后创办 创造 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等10多种刊物,先后译介过歌德、雪苿、海涅、济慈、惠特曼、雨果、王尔德、罗曼、罗兰、波德莱尔等浪漫主义作家以及哲学家帕格森、斯宾诺沙的作品。1922年以郭沫若为代表,创造社与以茅盾代表的文学研究会曾就如何翻译外国文学引发过一场争论,导火索是1922年7月1日读者万浚良在小说月报第13卷7号的“通讯信”栏目中,提议翻译不能只看浮士德、哈姆雷、神曲这些具有永久文学价值的作品,现在可以重视翻译功利经济价值。茅盾回信说:“翻译浮士德等书,在我看来,也不是现在切要的事,因为个人研究固能惟真理是求,而介绍给群众,则应审度时势,分个缓急”。茅盾的答复引起郭沫若的不满,1922年7月27日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发表论文学的研究与介绍一文,指出,翻译文学作品属于个人自由,文学作品应关心三具因素:文学作品、介绍家、读者,而介绍家(即翻译家)最为重要,而且有自己的翻译动机,要能够正确理解和研究自己译品涌出的精华,以保证译品的接受性。“文学的好坏,不能说它古不古,只能说他醇不醇,只能说它真不真,不能说19世纪以后的文学是好文学,有可以介绍的价值”。作为回应,同年8月1日茅盾在文学句刊(45期)上发表介绍外国文学的目的,指出研究外国文学作品,人人有其自由,随个人所感重要的,宣传他个人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动机与目的。 (三)未名社与现代翻译文学 未名社1925年夏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鲁迅、韦素园、曹靖华、李霁野、韦丛芜、台静农等。该社从成立、发展以及翻译文学活动,都是鲁迅的领导与参与下发展起来的,其翻译活动首先是从鲁迅翻译的日本作家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出版开始的。未名社成员的主要翻译旨通过作品来揭示中国社会黑暗面,以刺激鼓舞人民的斗志。鲁迅在出了象牙之塔后记中的这段话可以反映未名社的翻译倾向:“当我旁观他鞭策自己时,仿佛痛楚到了我身上了,后来却又霍然,宛如服了一帖凉药,生在陈腐的古国的人们在抵总觉到一种肿痛,有如生着未破的疤一割的创痛,比未割的肿痛要快活得多,这就是所谓的痛快吧?我就是想借此先将那肿痛提醒,而后将这痛快分给同病的人。”未名社的成员主要选择外国进步文学,尤其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文学作品,例如:韦素园译花花集、外套;曹靖华痛译白素、蠢货、烟袋、第四十一;李霁野译不幸的一群、往星中;董秋斯译争自由的浪漫;任国桢译论苏联的文艺理论论战等等。同时,在鲁迅先生关怀下,台静农、高长虹、韦素园等等又成立了莽原社,出刊莽原、未名等刊物,译介二十世纪,特别是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文学作品。(四)新月社 新月社原是一个文化社交团体,成员大多曾是英美留学生,1923年由胡适、陈源、徐志摩、曾虚白、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发起,后来新月社内部出现了一个新月派诗群,他们接受外来文学思潮影响比较复杂,思想上倾向于自由主义,翻译文学方面着意于诗歌,例如泰戈尔、聂鲁达、英国浪漫派诗人、哈代、十四行诗,致力于新格徉诗的创建。 (五)语丝社与莽原社语丝社的成立与鲁迅先生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成立于1924年11月,办有语丝周刊,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皮、俞平伯、冯文炳等等。他们倾向于发表针对时弊的杂感小品,或者着重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的随笔文体(又称“语丝体”),其中对翻译文学贡献较大的有周作人、林语堂、孙大雨、闻一多、刘半农,对现代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六)左联与现代翻译文学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随着国际以及国内革命形势的变化,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民族民主革命的主力。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沪成立,发起人有鲁迅、夏衍、瞿秋白、阳翰生、郁达夫、冯雪峰等。先后创办出版了译文、萌芽月刊、世界文化、文艺月刊、文艺新地等刊物,大量译介外国革命派主义作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及苏联社会主义文学为我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特别是翻译文学的建设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鲁迅先生的铁流、毁灭、静静的顿河、浮士德与城、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戈里基(高尔基)文集、卢那尔乐斯基的艺术论、瞿秋白译的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夏衍译的俄罗斯文学观、高尔基的母亲、冯雪峰译的现代欧洲无产阶级文学的道路、论新兴文学、曹靖华译的铁流、周立波译的被开垦的处女地都是这个时期的翻译文学精品,与此同时,欧美进步文学作品,如法国的莫泊桑、巴尔扎克、都德、纪德、大仲马、雨果,英国的简爱、苔丝、格列佛游记、爱丽斯漫游记、鲁滨孙漂流记,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和波兰的密茨凯维支、美国辛克莱、杰克伦敦、马克吐温及日本的左翼文学家都得到了译介。 翻译理论探讨的深入开展也是“左联”时期翻译文学的一个主要特点,此期影响比较大的有:鲁迅与瞿秋的有关翻译语言“直译”值得讨论,鲁迅与穆木夫有关“意译”讨论,鲁迅与梁实秋有关“直译”与“意译”的争论,陈西滢与曾虚白有关翻译艺术的争诊。( 参阅罗新璋的翻译论集)(七)译文和世界文库(文化与政治间的斗争) 1934年9月,在鲁迅和茅盾的组织领导下,译文在上海创办,这是中国翻译史上最早专门译介外国文学刊物。在30年代国民党对革命文艺的文化围剿中,译文的诞生有着特殊的时代意义。虽然革命文艺工作者尽一切努力,坚持斗争杂志在1935年9月还是被迫停刊,1936年3月复刊。鲁迅在复刊词上写道:“虽然不过野花小,但曾经费过不少移栽灌溉之力,当然不免私心以为可惜的。然而竞也得了勇气和慰安,这是许多读者用了笔和舌,对于译文的凭吊。”译文旨在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传播外国进步文艺思想。从1934年9月创刊,先后发表一百多篇译作,主要体裁有小说、戏剧、论文、随笔,当时的著名翻译家,如鲁迅、巴金、茅盾都在上面发表详作,其他译者有傅东华、耿济之、胡愈之、周扬等等。译介作品包括法、英、德、意、匈、荷、日本、丹麦等。译者态度比较忠实。茅盾20年后在回忆译文时说:“鲁迅先生在那时候创办译文,其用意是:(一)通过介绍苏联及其他国家和革命的进步主文学作品的方法,来反抗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医院的压迫,突破国发党反动派在文艺战争是的方法,来推动当时作家们对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学习,并在青年中间进行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进步。这便是二十年前的译文对于当时的革命的和进步的文学运动所以能产生巨大影响的主要原因。”(茅盾:译文发刊词1953.6.6)世界文库创刊于1935年的上海生活书店,主编郑振铎在世界文库发刊缘起里指出“文学名著为人类文化最高成就伟大的文人们对于人群的贡献,是不能以语言形容之的他们的著作,终古的光芒万丈长,永为后人心灵上和艺术上的修养的无穷无尽之汲取的源泉。所以世界文学名著的介绍和颂读,乃是我们这一代的人的最大的任务(或权利)和愉快。”世界文库的编辑与出版得到文化界和文学界的响应,参加编委会的作家与翻译家有一百多人:卞之琳、方光焘、王统照、王鲁彦、巴金、朱光潜、朱自清、阿英、李建吾、李青崖、周煦良、陈望道、许地山、熊佛西、谢冰心、萧乾等等,从1935年到1936年,陆续介绍了苏俄、法、美、英、西班牙、希腊、挪威、德、波兰、比利时、意大利等大约12个国家一百多部名著。其中有果戈里、高尔基、塞万提斯、勃朗特、巴尔扎特、莫泊桑、雨果、司汤达、易卜生、海涅、哈代、陀斯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作家的名著,对于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与开拓在着重大作用。二、译家、译事、译论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受严复天演论的影响取名适之。1910年留学美国,初学农学,后学哲学、文学。曾拜师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1917年7月回国任教于北京大学,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一生论著甚丰,对于中国文学的贡献甚大,尤以新文化运动时期为特别。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头人之一,他于1917年1月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各议,随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和新青年(第2期),如两极力量巨大的卵石击破了传统旧文学的平湖。1918年4月胡氏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中号,而且在文章最后提出建设新文学的高明方法:“就是赶紧多多的翻译西译的文学名著做我们的模范。”在文中他还指出了翻译西洋文学名著的办法:一、 只译名家著作,不译第二流以下的著作。二、 全用白话。韵文之戏曲,也都译为白话散文。他的白话文学史、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等文章对于中国新文学观念的确立都发挥过重要作用。刘半农(18911934),江苏江阴人,名复,字半农。1912年到上海,先后任职于中华新报、新青年,1917年赴北京大学任教,并成为新青年编辑,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19201925赴法留学,改语言学,并获博士学位,归国后任教于许多大学,1934年赴西北调查方言是染病去世。刘半农之于新文学运动,尤其是翻译主要贡献在于他和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在新青年第四卷3期上发表的答王敬轩一文(双簧信),探讨了译文用语,文笔问题和译名问题。刘氏指出:林纾的翻译存在三大不足:(一)原稿选得不精,往往把外国极没有价值的著作译了出来;(二)谬误太多,(三)他“能以唐代小说之神韵,迻译外洋小说”;而这恰是林先生的最大病根。“当知译书与著书不同,著书以本身为主体,译书应以原本为主体,所以译书的文笔,只能把本国文字去凑就外国文,决不能把外国文字的意义神韵硬改了来去凑就本国文”。(施莱尔马赫的归化与异化论)至于译名问题,刘氏反对以中国古称译外国的新事物,二是反对对音译名词作附会的解释。1921年3月20日,刘氏曾在英国伦敦译长诗十二个,并撰写关于译诗的一点意见(后收录于半农杂文二集),其中论文直译:我们的基本方法,自然是直译。因是直译,所以我们不但要译出它的意思,还在尽力把原文中的语言的方式保留着;又因为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并不是字译(transliteration),所以一方面还要顾着译文中能否文从字顺,应用的文字里,可包含的只是意义(很粗略地说);到了文艺作品里,就发生了一个重要问题:情感,情感之于文艺,其位置不下于(有时意超过)意义,我们万不能忽视(陈福康:P206)周作人(18851967) 周作人翻译的内容之泛,地域跨度之广,在中国近现代翻译文学史上几乎无人可比。他的翻译内容主要包括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例如,波兰、匈牙利、南非、芬兰、保加利亚等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古希腊的神话、戏剧、诗歌和寓言,日本近现代文学、民俗学方面的作品,安徒生的童话、王尔德的童话、俄罗斯的近代文学作品,法国法布尔的昆虫记和波多莱尔的象征主义诗歌,等等,从小说、神话、童话、民俗学(例如日本的俳句、川柳、狂言、落语、浮世绘艺术、神话记事古事记)、寓言、戏剧到性心理学,函盖了十几个领域。由此可以反映出周作人的文化品味的多元化。周作人这种多元的文化品味固然与他从童年时期所形成的兴趣有关,但主要得益于两方面的经历。1901年他考入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在南京求学期间,他阅读的第一本英文作品是英文版天方夜谈,他一直认为天方夜谈是“真正的民间文学”。此书又使他开始对英语文法感兴趣,于是阅读商务印书馆的的华英字典和严复的英文汉诂等书,从此他开始系统钻研西方语言,并注意西方思维方式,这些对于他的翻译思想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他最喜欢读的另一本书是中国的酉阳杂俎。他对该书的内容介绍如下:“它实在杂得可以,也广博得可以,举凡我所觉得有兴趣的什么神话传说、民俗童话、传奇文学,以及草木虫鱼,无不具备,可作各种趣味知识的入门。(6)1905年他发表了第一部译作侠女传,同年又翻译美国作家爱伦坡的作品玉虫缘(原名山羊图)。以后又先后受英国德生夫人的南非搏狮记和雨果的悲惨世界启发,发表了短篇小说女猎人和长篇小说孤儿记,这些都是译述作品,具有一半以上的创作成分。1 906年周作人东渡日本求学,从此开始了他对日本文化的深厚情缘。他在东京的几年间,除了广泛接触波兰、保加利亚、芬兰、匈牙利、新希腊、波斯尼亚等被压迫民族的的文学作品,还阅读了大量的有关人类学、道德进化史、童话、神话、自然科学、医学、各个民族的文学史、性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书籍。这些书籍都使他眼界大开,精神获得了解放。他在这一时期的重要活动之一就是与鲁迅合编域外小说集。域外小说集两册里他共翻译了13篇,包括王尔德童话安乐王子,显克微支的作品乐人扬珂、天使灯台守,莫泊桑(周译摩波桑)的月夜,俄国斯谛普虐克的一文钱,芬兰哀禾的先驱和爱伦坡的默,等等。从1908年起他翻译的被压迫民族的其他作品还有匈牙利作家育珂摩耳的小说匈奴奇士录、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炭画、译文集点滴(书中收集有俄国托尔斯泰的空大鼓、契可夫的可爱的人、库普林的晚间的来客、安特莱夫的齿痛、显克微支的酋长、丹麦安兑尔然的卖火柴的女儿,瑞典斯忒林培克的不自然的淘汰、改革、新希腊的蔼夫达利阿谛斯的扬奴拉媪复仇的故事、南非须莱纳尔的欢乐的花园、日本江马修的小小的一个人、匈牙利育珂的爱情与小狗等作品)(该集子的主题是反映人的文学和平民的文学)。除却这些,他还翻译了显克微支的作品二草原、日本武者小路的多篇作品等。日本文化深得周作人的爱慕,他特别倾爱日本文化的人情美。在翻译日本近代文学作品之外,他还翻译了大量的反映日本民俗文化的书籍,例如诗人小林一茶的俳句、狂言十番、日本狂言选、式亭三马的浮世澡堂和浮世理发馆、古事记等等。据王友贵的统计,周作人翻译的日本文学的量达171万字,其中包括日本近代文学作品。周作人的另一个心愿是译介古希腊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得意之时还是身陷囹囤,他都没有放弃这一方面的追求,即使在文革时期,他被终止了创作,在穷苦与多病的情况下,依然能自得其乐的进行翻译。他在北大的支路一文里的这段话可以充分说明他对于希腊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心愿。我平常觉得中国的学人对于几方面的文化应该相当地注意,自然更应该有人去特别地研究。这是希腊、印度、亚敕伯与日本。近年来大家喜欢谈什么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我不知道两者是不是有这么些差异,也不知道西方文化是不是用简单的三两句话就包括得下的,但我总以为只根据英美一两国现状而立论的未免有点太笼统,普通称为文明之源的希腊我向似乎不能不予以一瞥,况且他的文学哲学自有独特的价值,据臆见说来他的思想更有与中国很相接近的地方,总是值得萤雪十载去钻研他的,我可以担保。印度因佛教的缘故与中国关系密切,不待烦言,亚敕伯的文学艺术自有成就,古来即和中国接触,又因国民内有一部分回族的关系,他的文化已经不能算是外国的东西,更不容把他闲却了。日本有小希腊之称,他的特色却有些与希腊相似,其与中国文化上之关系更仿佛罗马,很能把先进国的文化拿去保存或同化而光大之,所以中国治国学的人可以去从日本得到不少的资料与参考。(77本着自己一贯的兴趣和心愿,他翻译的希腊文学的量,据王友贵的统计达210万。在这些作品中,有诗人萨波的诗歌,英国人劳斯所著的希腊的神与英雄希腊神话故事和在希腊诸岛,谛阿克列多思的希腊拟曲,伊索寓言(希腊古代寓言),戏剧家阿里斯托芬的喜剧集,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的悲剧选集,路吉喀阿诺斯的文论对话集。翻译路吉喀阿诺斯的对话集一直是他的最大心愿。 1965年,在他83岁生日之际,他重新立下遗嘱,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对这本书的挚爱之情:余今年已整八十岁,死无遗恨,姑留一言,以为今后治事之指针尔。死后即付火葬,或循例留骨灰, 亦随便埋却。人死后销迹灭,最是理想。余一生文章无足称道,惟暮年所译希腊对话,是五十年来的心愿,识者当自如之。(8)童话是周作人从童年时期就喜爱的文学体裁。他认为童话是人类幼稚时期的小说,是“原始社会的文学”。在王尔德的童话一文中,他写道:“原始社会的故事普通分作神话、传说、童话三种。神话是创世以及神的故事,可以说是宗教的;传说是英雄的战争与冒险的故事,可以说是历史的。童话的实质也有许多与神话传说共通,但是有一个不同点:便是童话没有时与地的明确的指定,又其重点不在人物而在事件,因此可以说是文学的。”(9)周作人认为儿童对自然世界的认识与原始人类一样,所以应该给他们以充分自由的想象空间。儿童应该读适合儿童的书,可是古老的中国文化却几乎没有给儿童提供可读的书籍,即使有这样的书,也因过分强调道德教化功能,窒碍了儿童的由想象力。本着这种原则,周作人早年以一颗童稚纯净的心灵翻译了王尔德的童话快乐王子和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女儿。他后来翻译劳斯的希腊神话故事记、希腊的神与英雄、伊索寓言,法国法布耳的 昆虫记、爱昆虫的小孩、蝙蝠与癞蛤蟆,格林兄弟的童话稻草与煤与蚕豆、大萝卜,美国人房龙的童话上古的人,英国人培因编译的乌克兰民间故事、俄罗斯民间故事,斯威夫特的小说育刍小议以及爱罗先珂的童话,都是为了给中国的儿童提供富有营养的精神食粮,使中国的文学界能分享世界的文化遗产。综观周作人的翻译活动,可以这么总结,他的翻译是沟通中外文化的一座桥梁。论直译(陀螺序)我的翻译向业用直译法,所以译文实在很不漂亮,但是直译也有备件,便是必须达意,尽汉语的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保存原文的风格,表现原语的意义,换一句话就是信与达。周氏在50年代曾为翻译通报写过十多篇译论文章,其中一篇(1951年2月15日)名从主人的音译,提出“名从主人”原则;“音译名从主人”的原则(实源于孔子)。此外,他探讨译名问题的论文还有英语本位的译音(1952年6月15日翻译通讽6期,译名问题质疑、翻译通讽1951年第2卷3期)等等。周氏指出:“凡人名地名,尽可能地它本国的读法,忠实地用汉文对译出来。”“这是标准办法,但自然也有例外。”1951年6月15日,周氏在翻译通报第2卷第6期上,发表翻译四题,论及以下四个问题:(一) 直接译与间接译。他指出:“我的意见是除了专门绩学之士以外,直接间接混合翻译比较是好办法,至于这两种单独地是哪一种好,那就难有一定的断语,直接译固然是理想,弄得不好也会不及间接译的。”(二) 直译与意译。周氏认为:假如我们说,翻译是把原文的意思不多不少地移译出来,那么直译也本来就是意译;假如以直译解作如字的抄译,以意译解作随意的改译,那么两者同样不对,他认为,信与达犹如值的两面,“达本是跟信来的”。雅是达的一种成分,不能成为译文和一种独立的要素。(三) 古文与白话。他认为:如果是为了出书而译,则信,达最为重要,如果是为自己而翻译,那么雅便是特别要紧,并且只有用文言才能极容易地达到。(四) 韵文与散文。他不反对用旧体诗翻译外国诗歌,但同时又认为,在没有韵文的情况下,可以译成散文。此外,周氏还对“重译”发表看法,指出:“重译书之多少与文化是成正比。”他还就编写中国翻译史,编写翻译词典,成立翻译组织,提出自己的看法,显示了一位翻译家的责任心与知识视野。鲁迅(18811936),字树人,笔名鲁迅。作为一名作家。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巅峰;作为一名翻译家,他不仅从思想上主导着我国现代翻译文学的主流的方向,而且发表了大量译论,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还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翻译人才。鲁迅的翻译实践可以分为三具时期:晚清时期;五四时期;左联时期。1902年3月鲁迅离开南京到日本弘文学学院留学。1903年开始翻译活动,主要译作有从日文转译的雨果随笔哀尘1903年他还在浙江潮发表斯巴达之魂;从地球到月球、政治历史小说地底旅行(今译地心游记、造人术;1906年周作人也留学日本,从此兄弟二人合作翻译了红星佚史、阿托尔斯泰的历史小说劲草;1909年兄弟合作选译域外小说集(分两册),分别收集了东欧、中欧、南欧、北欧(俄国、波兰、芬兰、波斯尼亚)等被侮辱、被损害弱小民族的文学,为我国后来的翻译文学开启了一个优良传统。1907年鲁迅撰写的摩罗诗力说成为他研究介绍西方诗歌,特别是浪漫主义诗歌的重要资料。域外小说集之后,他又译了安特莱夫的谩、默,反映了鲁迅探索现代价值性的苦闷进程、颓废、孤独、非理性、末世的恐惧等等。五四运动后,鲁迅的翻译活动转入对个人主义人性价值观、人生意义的新文学的探索,1919年8月1920年1月8日他翻译了日本武者小路实笃的剧本一个青年的梦;同年8月他又翻译了尼采的作品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使尼采的超人哲学在我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922年5月,周氏三兄弟合译的现代小说译丛由商务印书馆初版。集子中鲁迅共译介日本现代作家六十一人,其中有名的包括芥川龙之介,森欧外,夏目漱石的作品。在参与新青年的翻译实践中,鲁迅翻译了近代捷克文学概论和小俄罗斯文学的略说等弱小民族的作品;作为一名浪漫主义作家,鲁迅翻译的除翻译武者小路笃实的作品,俄国盲作家爱罗先珂的童话集中一部三幕短剧桃色的云;作为一名充满童心的作家,鲁迅不仅充满爱心,而且翻译了荷兰卡望蔼覃的长篇童话小约翰、高尔基的俄罗斯的童话和苏联L班合莱耶夫的中篇童话表(1935)和小彼得(1929)。受梁启超的影响,鲁迅认为一部翻译作品都有明显的翻译目的和社会功能。20世纪30年代,中国革命进入新的阶段,鲁迅转而译介苏联新兴作家,特别是十月革命后的文学作品,期间他翻译了苏联作家雅各武莱夫的中篇小说十月,法捷耶夫的长篇小说毁灭、新俄小说二十人集中的竖棽与一天的工作,果戈里的死魂灵等等。这些译作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反映了鲁迅的斗争立场。1927年10月,鲁迅开始定居上海,开始一生中翻译大丰收时期,鲁迅非常重视文艺作品的翻译,1924年9月,他翻译出版厨川白村的我苦闷的象征,反映他内心的徬徨与苦闷;1925年12月,他又翻译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塔之后,批评时弊,剖析国民性。上海居住时期他开始译介苏联文艺批译和文艺政策,完成他心目中的苏联意象:这些作品包括卢那察尔斯基和普列汉诺夫的文艺批评、艺术论、苏联的文艺政策、托尔斯泰与马克思等等。在翻译之余,他积极筹建了未名社、语丝社、莽原社、左联等文学团体,创办译文刊物,关心培养青年译者,成为翻译界最具权威的“催生婆”。鲁迅的翻译主张翻译实践之余,鲁迅在翻译本序言、跋、信件、论文中发表了丰富的翻译主张,综合起来可以归为以下几点:一、 翻译为劳动人民鲁迅的译作都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和文化功能。他在小彼得译本序中写到:“倘使硬要加上一种意义,那么至多,也许可以供成人而不失赤子之心的,成并未劳动而不忘勤劳大众的人们的一览,或者留心世界文学的人们,报告现代劳动者文学界中,有这样一位作家,这样的一种作品罢了”。他在给瞿秋白的信中指出;读者(大众)可以分为两类:甲,很受了教育的;乙,略能识字的;丙,识字无已的。二、 直译的观点与欧化现象鲁迅在域外小说集序言中写到:“域外小说集为书,词致朴讷,不足方近世名人译本”。明显受以往佛经翻译的影响,王友贵指出这是一种“译经意识”。“至于供给早类读者的译本,无论什么,我是至今主张守信而不顺”翻译文艺,倘以早类读者为对象,我是也主张直译的。一面尽量的输入,一面尽量的消化,吸收,可用的传下,渣滓就听他午剩落在过去里,所以现在容忍“多少的不顺”倒并不能算“防守”,其实也还是一种的“进攻”。三、 翻译了必须兼顾“信”与“达”(一是力求其解,二是保存原作的丰姿)鲁迅在“题未定”草中写到:“如果还是翻译,那么,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览外国的作品,不蛤移情,也要益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罗新墇:P301)“信”与“达”,“忠实”与“通顺”是一对矛盾体,鲁迅的说法有种辩证的矛盾观;二者之中,以“信”为止,忠实为主要依托。这与周作人的观点极为相信。四、 反对顺而不信。(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与梁实秋论战 就“直译”、“意译”进行论战,反映了翻译明确的阶级特征和翻译为政治服务)五、 赞成“硬译”(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一文)六、 提倡复译、重译。(非有复译不可)七、 翻译与创作(关于翻译)八、 翻译家的批评家责任(为翻译辩护)、关于翻译(上)、关于翻译(下)九、 译者要接近读者。(关于翻译(上)由于赞成直译、硬译“宁信而不顺”,鲁迅的译文常常被认为“不通顺”、“信而不达”的典型,如果将他的主张置于其历史语境,可以发现他的“信而不顺”是带着强烈的政治偏向,这就是“意识形态”操纵翻译的过程。郑振铎(1898-1958)常用笔名西谛、郭源新等,福建长乐人。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1917年到北京铁路管理学校读书,期间大量阅读西方社会科学著作和俄国文学作品,形成民主主义革命观点。五四期间与耿济之、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人道等刊物。1920年10月发起文学研究会的筹备工作,1921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后从事编辑和文学工作,主编过文学研究会丛书、文学句刊、小说月报、文学月刊;世界文库等大型刊物,提倡现实主义的进步文学,为我国翻译文学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郑氏翻译实践不是特别多,他从英译转译泰戈尔的作品居多,如飞鸟集、新月集,此外,翻译了不少俄国文学作品,对翻译理论颇有建树。从1920年起,他先后撰写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集(序言)、我对于编译丛书底几个意见、论文学译书的三个问题、处女与媒婆、介绍与创作、世界文库缘起、俄国历史上的翻译家等等重要论文,对文学翻译的特点,翻译方法“信、达、雅”的关系、重译、译名问题、翻译史研究都做出论述。他的翻译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 论直译与意译1920年7月2日他在我对于编译编译丛书底几个意见指出:译书自以能存真为第一要义。然若字字比而译之,于中文为不可解,则亦不可好。而过于意译,随意解释原文,则略有误会,大错随之,更为不好。最高一面极力求不失原意,一面要译文流畅。二、 文学书是可译的1921年郑氏在小说月报上发表译文学的三个问题,文中第一个问题即是“文学书能够译吗?”他从文学作品的风格,思想与文字之不可分性出发,指出:我以为:文学书是绝对能够翻译的,不惟其所含有的思想能够完全的自由的归原文移到译文里面,就是原文的艺术的美也可以充分的移植于译文中固然因翻译者艺术的高下而其程度大有不同不独理想告诉我们如此,就是许多翻译家的经验的成绩,也是以表现出这句话是对的。三、 翻译同创作同等重要郭沬若曾在处女与媒婆一文中指出将翻译比作媒婆,创作比做处女,“处女”应比“媒婆”更受重视。郑氏指出:“翻译的功用,也不仅仅为媒婆而止,就是为媒婆多介绍也是极有好处的”(介绍与创作)。“翻译一个文学作品,就如同创造了一个文学作品一样;它们对于人们的最高精神上的作用是一样的。”但是翻译者的工作的重要却更进一步而有类于“奶娘”。(翻译与创作)1922年5月郑氏在文学月刊中写到:“所谓文艺的出产的自然把本国产创作文学和外国产翻译文学都包括在内,我们把翻译者作和创作有同等的重要。“翻译家的功绩的伟大不下于创作家。他是人类的最高精神与情绪的交通者”四、 翻译文学书的方法在译文学书的三个问题中他涉及的第二个问题是“译文学书的方法如何?”他首次向国内翻译译界介绍了英国翻译家Tytler的论翻译的原则一书以及他的“三个原则” 。五、“信”“达”“雅”的关系,直译与意译1935年他在世界文库编例中写到:“信是第一信条”“能”信便没有不能“达”的。凡不能达的译文,对于原作的忠实程度,便也颇可怀疑。不“达”也无以至“信”。至于雅,他认为“是不必提及的”。这当然他不重视雅;严氏的“雅”往往是牺牲信以得之的,不足为信。“直译的文章,只要不是不通的中文,仍然是达”。六、翻译者应走中道:良好的译者贵于得其中道,忠实而不失其流利,流利而不流于放纵。七、重译(转译)问题当然中国翻译界转译现象盛行,有必要以理论规范之,重译者应本着“慎重与精审”的原则,选择可靠之译本,进行对比研究,译完后请专门人士校对。八、译名应统一文学译名应统一,他认为文学作品的题目与文学理论术语,应用意译;人名、地名及部分书名,应用音译。九、赞成“欧化”现象为文学艺术的精进超见,语体“欧化”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不能简单模仿“欧洲普通文法”,应该让中国人能读懂。十、 重视翻译史的研究,为中国翻译文学史研究确定方向,(陈福康:P229)他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列有专章讨论欧美文学之输入;他在清末翻译小说对新文学的影响一文中指出,“清末翻译研究对于中国文学的写作技巧变化与学术界进化影响不可忽视,对于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史的研究,应该放在17世纪以后整个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来考察。茅盾(18961981)著名作家、翻译家和革命家,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1916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从此开始了早期的文学研究和翻译活动。1921年1月与郑振铎、周作人、叶圣陶等发起“文学研究,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大量翻译外国各种流派和被压迫民族的文学。第一次国内战争以后,积极参与革命斗争,投身祖国的文化事业,特别是翻译文学事业(三十年代参加左联的翻译与创作活动),成为我国现代文学运动和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建国以后,他担任全国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等职,依然关心翻译事业的发展。1954年召开全国翻译工作会议,他出席会议并做学术报告。这个纲领性报告总结了我国翻译事业的成绩,提出了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对于我国翻译事业,尤其是翻译文学体系的建立,有重要指导作用。文革期间,他倍受迫害,暂时停止了翻译活动;七十年代以至八十年代,他始终关心祖国的翻译事业,可以说,他与我国翻译事业始终共呼吸、共发展。茅盾的翻译生涯长达六十年之久,从全过程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 五四时期至“左联”成立;(二)“左联”成立以后至1949年(三)建国以后。第一阶段是茅盾文学活动和翻译活动的开拓时期,他积极投身文学研究会的创建活动以及小说月报的编辑活动。他认为翻译介绍外国文学是为新文学运动打好基础,做思想上和文学上的准备。他一方面提倡开辟外国文学专栏,如“小说新潮栏”、“海外文坛栏”、俄国文艺研究专号“等,为国内文坛译者开辟发展空间,为他们拟订作家书单,另一方面自己动手翻译,撰写介绍外国文学的论著,这些译著主要集中于东欧和北欧的弱小民族和俄国文艺作品,着重反映人生的艺术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第二阶段茅盾与鲁迅先生一道创建“左联“,翻译苏联文学作品,特别是高尔基的作品,并与刘导生合译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第三阶段茅盾担任政府和文艺等组织中的要职,但他依然撰写论文,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特别是1954年他在全国翻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推动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现代翻译家中,茅盾的理论建树颇丰,从某种程度上领导着中国传统译论的方向。从他发表的译论文章来看,他对翻译的目的、要求、标准、方法以及技巧等,都有系统而深刻的见解。(一) 翻译的目的与功能茅盾从翻译生涯之初直至80年代,都非常重视翻译对于我国新文学和新思潮的影响。他认为翻译介绍有利于我国新文学的发展和传播新思想。早在20年代初,他在小说月报上以笔名陨郎发表了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介绍西洋文学的目的,一半是欲介绍他们的文学艺术,一半也为的是欲介绍世界的现代思想,而且这应是更注意的目的。凡是好的西洋文学都应介绍这办法所以介绍时的选择是第一应得注意的。”他的一生都在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努力。五十年代他的那篇纲领性报告依然强调了这一思想。翻译为人生是茅盾翻译活动的另一目的。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最早提倡者之一,早年主持的小说月报与文学研究会的活动都是为着“文学表现人生而作”的理想努力。20年代与郭沬若展开的那场论战也是围绕着什么样的文学作品能够有利于当时社会之切要这一论题展开的。(二) 翻译的要求1921年茅盾发表的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一文中指出:“欲翻译一篇文学作品,必先了解这篇作品的意义,理会这篇作品的特色,然后你的译文能不失这篇作品的真精神;所以翻译家不能全然没有批评文学的批译的知识,不能全然不了解文学”同年4月10日同刊第4期上发表的译文学书法的讨论中,他更明确了译者的三个条件:(一) 翻译文学书的人一定要他就是研究文学的人。(二) 翻译文学书的人一定要他就是了解新思想的人。(三) 翻译文学书的人一定要他就是有些创作天赋的人。三创作与翻译对于茅盾来说,翻译与创作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生,为了传播新思想,发展我国的文学事业。针对郭沬若将翻译译比作“媒婆”一说,他撰写“媒婆”与“处女”一文中,指出:这种比喻是否确当,姑置不论,然而翻译的困难,实在不下于创作,或且难过于创作。第一:要翻译一部作品,先须明了作者的思想;还不够,更须真能领会到原作艺术上的美妙;还不够,更须自己走入原作中,同书中人物一同哭,一同笑。已经喧样彻底咀嚼了原作了,于是第二,尚须译者自己具有表达原作风格的一副笔墨。“所以真正精妙的翻译,其可宝贵,实不在创作之下;而真正精妙的翻译,其艰难实倍于创作。处女固不易得,媒婆亦何尝容易做呀!”四“神韵”说与文学翻译“意境”说对茅盾来说,文学翻译家同时还必须是艺术家,从他对翻译者的第三项要求到他对翻译之难的论述,都可以看出,他一直强调文学翻译家要艺术挂帅。他在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中对文学作品的特质做了下列论述:“.文学作品最重要的艺术色就是该作品的神韵。.”1921年4月10日茅盾在译文学书方法的讨论一文中进一步阐述了他的“神韵”说:“就我的私见下个判断,觉得与其失“神韵”而留“形韵”,还不如“形貌”上有些差异而保留了“神韵”。文学的功用在感人(如使人同情使人快乐),而感人的力量恐怕还是寓于“神韵”的多而寄在“形貌”的少。.”从清末魏象乾的“传神”说到郭沫若1920年提出的“风韵”,茅盾最早探讨“神韵”说,由此将中国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西-广西理疗技术员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西-广西机械热加工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西-广西农业技术员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西-广西中式面点师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东-广东水土保持工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安徽-安徽计算机操作员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计算机技术与软考-计算机技术与软考(初级)-信息处理技术员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职业技能鉴定-铁路职业技能鉴定-铁路职业技能鉴定(轨道车司机)高级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职业技能鉴定-热工职业-热工仪表检修职业技能鉴定(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综合评标专家-辽宁-辽宁综合评标专家(咨询类)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全国教育系统师德师风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煤财务岗笔试题及答案
-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 2025年平面设计笔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建筑电工考试题库及答案
- 动火警示教育
- 2025仁爱版英语八年级上册课文翻译及语法填空
- 2025年工程项目管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 单证员岗位面试问题及答案
- 供货采购方案(3篇)
- 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案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