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少波真气运行法五步功辅导 (14500)真气运行法以功法简便易懂、收效卓著而为练功者所称颂,为气功爱好者、病患者所欢迎.学练真法,只要按照书中的功法要领,认真锻炼,是很容易成功的.自学练功者开始练功时,一定要把书中的有关功法实践内容反复阅读学习,仔细琢磨体会,暂时不要把论述功理部分的内容深加细究,以免给练功带来过多的思虑,带来杂念.开始只要老老实实,依法行事就是.为了给更多的真法练习者提供正确的辅导,经李少波老教授同意,现将五步功成的有关重点要求公布如下:第一节真法一步功辅导1、呼气注意心窝部:心窝部的位置,即心口部,也就是胸骨剑实(护心骨)下正中凹陷处,实际上就是胃的位置所在.这是一个部位,而不是指某一点.2、注意:就是意念想着,也就是意守.3、呼气:真法用鼻呼鼻吸的自然呼吸法.自然呼吸也就是不人为地控制呼吸节律,顺其自然.关键是在呼气时意念想到心窝这个地方,吸气就不管了,即不是呼气、吸气都一定要注意心窝部.4、练气功、练真法开始时往往杂念都较多,未能静下来,因此呼气时也就不那么容易守得住心窝部,不容易次次呼气都有注意及到心窝部.可以采用数息法来帮助,即每呼气一次,数一个数,从一数到十,回头再从一开始数.这样比较容易到心窝部去,这也是诱导入静的一个办法.5、强调注意呼气,有的人反而感到呼吸不自然了,甚至感到憋气.这是因为他不仅是注意呼气,而且是有意识地延长呼气,不是该吸气就顺其自然地吸气.有意识地延长呼气或延长吸气,都可以造成憋气的感觉,这也是应该提醒注意避免的.真正理解做到顺其自然呼吸了,就绝不会有憋气的现象.6、第一步功练成的标志是心窝部有温热感,或有饱满感,重压感,就可以转入练第二步功.有的胃病或体质虚寒型的人不容易得温热感,一步功可多练一段时间,但只要有饱满感或重压感,也是得气的征象,也可以转入第二步功法的锻炼.第二节真法二步功辅导第二步是意息相随丹田趋,有以下几点应该掌握的:1、意息相随的意思:意指意念,息既指呼吸(还是指呼气),又指真息(也即真气的温热感),相依相随.2、丹田趋:就是呼气时意念心窝部的温热感一步一步向丹田下.因为真气在体内运行的规律是呼气时真气向下向外运行,吸气时真气向上向内运动的.这一步的目的就是将心窝部集聚的真气沿中线任脉下达丹田,以打通任脉.3、这一步功最常见的反应是肠鸣矢气,这是真气加强了肠道的功能,正气排驱肠道浊气的正常现象,应顺其自然,无须控制,到一定时候自然消失.在这一阶段有的肠炎患者大便泻出浓血秽物,不必惊慌,也不一定要服药治疗,肠道秽浊泄尽自然痊愈.4、腹部有过手术的患者,因为有疤痕,阻滞了经络之气,真气不易下去,有时还会出现手术疤痕剌痛,这是真气疏通经络的反应,气趋丹田也许会慢一些.加强练功,多练一些时间就是了.有的人有气往上涌的感觉,也是下焦气不畅,或是注意了吸气的缘故,应注意呼气,使气机往下去;三焦气机通畅了真气也就容易下沉丹田.第三节真法三步功辅导经过第一二两步的练习,已经有了初步的实践体验。当第二步功练到每次呼气有气流直达丹田时,即进入第三步,可练习第三步功调息凝神守丹田了。第三步功是完成五步功法最重要的一步。一二两步功是为了培养真气,通达任脉,使上中二焦真气趋向丹田,并在丹田聚集。第三步功是为下一步贯通督脉打下基础,如果丹田真气不足,通督是不可能的。所以古人把这一步功夫叫做筑基。由于培养丹田实力的重要,所以这步功练的时间也需要比较长些。在进入第三步以后,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况。1、在第二步功气入丹田时,丹田内尚未有明显感觉,俟后几天中反而感觉不明显了。有人为此着急,不知是怎么一回事,或者认为功法练跑了。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第三步功重点是凝神(即意守丹田),把注意呼气的意念放松了一些,所以气沉丹田的力量也就比较地小了:二是丹田的容积较大,有气则开无气则合,开始真气进入丹田时有冲动感觉,但少量真气不足以充满丹田,因此便没有气感了,继续练功过几天丹田内充实起来,自然会有感觉,这是进步过程中一个必然的现象。2、随着功夫的进展,丹田真气不断充实,因此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现象,当以丹田温热最为相宜。如发生大热,是火候太过,可放松呼气或不注意呼气,以减缓其热度;丹田饱满是真气充实的现象,必须饱满到一定程度,方能向下(会阴)、向后(命门)等处活动,要任其自然,不可过早意领;丹田开阖,感到丹田内如有一物在运动,或感丹田内一开一阖或左右,或上下,此种景象过去叫做胎息,这是真气在丹田中旺盛的表现,是很好的徵兆,由此就可以更好的意守丹田了;丹田蕴珠,丹田内如有鸡卵、有如儿拳大小不等一个固态的东西,古人把这叫做丹,是真气高度凝聚的一种表现。这都是在通关前后经常遇到的一些内景,是非常可喜的徵兆,应当谨慎的保持它的常在。但这些现象因人而异,也不可能每个人、每种现象都遇到:没有,也不可妄想追求。3、由于练三步功丹田真气充实饱满,因此全身的生理变化也很多,如:有一股气流环腰一周,前经肚脐,后经命门,在不断地转动,这是带脉通了,对通关很有帮助。全身温热也是常有现象,此是热能提高,能增强抵抗力;但有的人发热过高,感到心烦不适,可采用六字诀中呵字诀即平。有患胃下垂者,在第三步功中常感呼气时小腹向上挈引,这是由于胃体机能基本恢复,有力提升,和丹田气足有上浮力的表现,是治愈胃下垂的基本因素,不必介意。有因丹田气流向大腿者,属于一般情况,不必太在意;若气感下流力太过,丹田气不易积存者,改用盘坐式可以纠正。有因欲向后转而久不得过者,可以提肛吸气导之;有因真气充足致性神经兴奋而遗精者,在这一阶段最易发生,应严加注意,及时采用吸(吸气)、抵(舌抵上腭)、摄(提肛)、闭(闭目)采药四字诀方法防治。4、达到第四步顺利通督,必须依*第三步功的积累真气,所谓积气冲关。如果一旦走泄真气,通关就要推迟,因此要求练功者在筑基阶段睡前清心寡欲,睡眠姿势要侧卧卷足,即所谓卧如弓:衬裤要宽舒,避免磨擦;被要轻勿过暖,避免仰面睡式,如有性冲动即起勿睡。能关不过旬日,这短短的几天,又是这样重要阶段,应是能够坚持和必须坚持的。如素患遗精的人更要注意以上要求,并应考虑平时多在什么时间遗精,即在那个时间起来练功,以改正其习惯。很多人都依此法治愈。素有患肠炎,在三步中出现大便脓血者,有患妇科病而排秽物者,此为真气作用于丹田周围脏器,发生良好的生理变化,推陈出新,因此不采用他法治疗也能自愈。要以丹田气足、全身经络触动现象逐渐增多,各处有不定点的跳动,及痒、麻或出皮疹,此为真气驱逐邪气的表现,不作治疗,邪尽也自愈。三步功后各种触动现象越来越多,详于第四节真法四步功辅导第四步功是在第三步丹田真气充实到一定程度,通过会阴,绕过尾闾而开始的,但也有未经会阴即到命门,以后才有会阴气动的感觉,因人而异,不必强求一致。在四步功中,由于生理变化很多。兹将易出现的问题分述指导如下:1、呼气太重,容易使丹田发生高热,如觉有发烫的情况,减轻呼气程度,或放弃呼气的注意,自然纠正;一般温热感是好的,有人呼气太过,或由性生活不禁导致前阴反应强烈产生恐惧心理,认为前阴漏气;越紧张,越注意,反应就更强烈,以致终日忧心忡忡,导致中气下陷,头昏眼花,四肢无力,调治之法是少注意呼气,或不注意呼气,在自然吸气时微微提肛,慢慢调治一个阶段,待真气绕过尾闾,沿督脉上行就好了,会阴处称为下鹊桥,有三歧:一路去前阴,一路去肛门,一路去尾闾。三叉路口,容易迷失方向,初学者宜加注意。2、有人急于通关,未等丹田真气充足,即行意识导引,这样会使丹田真气不足,而导引的一部分真气无力上行,停在一个地方不上不下,时觉胀滞不适,纠正之法是固守丹田,继续培养真气,待真气充足后,自行冲关,千万不要再导引,通督勿忘勿助,就是这个意思。3、第四步是全部功法中最艰难的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古人喻为脱胎换骨。由于生理变化特别明显并有一些不适的感受,练功者不知所措,精神紧张而发生动摇,求人救治,这都是不须要的(书中已有说明)。如真气通过命门时,凡有腰痛病史的人,必有不适感觉。这些都是正邪相争,纠正病情的表现,等真气通过之后自愈,不必找人纠偏,或邀诊治。此时只有加紧练功,比平时次数增多,时间延长,待通关后全部缓解,切勿松懈自误。4、李少波教授将四步功通督的过程和练法,反应用八句加以概括,名日周天歌。(详阅精华区),练功者须细细体味,方能领会。第五节真法五步功辅导通督之后,即进入第五步,这在周天功中算是已经达到目的往往有人问,通关后如何练法?真气运行法有进一步提高的内容和阶段,这里概要地提出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作为继续锻炼的要求:1、真气运行法在沟通任督过程中,一步有一步的功法,及通关后,只要按照练功形成的条件,经常加功练习就成了。书中有持之以恒,循乎自然的要求,功夫越深,效果越好。通关只是完成了基础阶段,以后坚持锻炼,才能出好效果。特别是练功治病者,通关前即能改善体质,提高身体素质,一些轻浅的功能性疾病也能治愈,严重、顽固的器质性疾病就需要累以时日,不断旺盛真气,积气驱病。不能以为通关了,就大功告成,百病皆愈。但只要坚持炼下去,各种病疾都有会慢慢地好起来。2、通关后体内还会有很多气攻病灶的反应,练功者就不知怎么办好。如初通关时气在头上乱窜,前额有重胀感,可以不去理它。只守住上丹田,使力量集中在百会(泥丸宫,此处为百脉之会),则百脉扳依,其它乱行乱窜的现象就减少了,不过需要较长的时间。长守此窍还可以开发智慧,使人聪明。如果通关后反而感到真气不足或胃消化功能不如以前好,那么可以意守中丹田,再培补中气,则下丹田真气也就更加旺盛起来。下丹田是长期意守之处,什么时候守这一部位都是对的。3、以静为务,功夫越深,入静越好,只有能够深度入静,体内生理功能就恢复越好,这是静极生动的自然规律,过去叫做道,古人把这种功夫叫做修道。静字贯彻着修道的始终,开始都是不能入静,故必须有方法,渐进入门,慢慢达到入静。所以五步功以后就再不要求用这个方法,那种方法,实际上追求方法,反而成为杂念了。入静深了能体会到三田成一体,继而无物无我进入虚无境界,还有什么方法可追求呢?当然真法的高级境界也是分层次、分阶段一步一步达到的,这些就属于真法提高班的内容,可以在以后深造、提高。真气运行法练功的思维方法 我们修炼时必须具备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哪两种方法呢?这就是老子的“为学日增,为道日损”的思想。做学问,应该每天有所收获,每天学到新的东西;而为道,则应该每天有所“损失”,损失一些欲望、杂念,越来越清静,直至损无可损,达到无为。在“为学”的过程中对于真气运行学理论我们要多思考多问问题,而在“为道”的过程中具体练功时我们要少想问题,要顺应自然清净无为。这就是练习真法应该具备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练功的规律1.有为至无为的规律 这是真法修炼过程的规律。老子主张无为但须在有为的基础上逐步达到无为,无为才能合乎自然,才能入静。这一规律指明了我们练功时遵循的原则是“顺其自然适当把握”。顺其自然是指导练功的最高准则,是第一位的,适当把握是顺其自然基础上的把握。真法功法的设计贯穿着这个规律,强调意随气行而不是以意领气,这是保证功效的关键,也是不出偏的关键。真法第一二步功是有为法,从第三步功起开始了从有为法向无为法的转变。整个通督过程只有个别地方意念导引一下,如过玉枕关时内视头顶,其实不导引也完全可以只是通督慢一些。 了解了这一规律,我们就可以懂得在练功时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要急躁追求,就会自然按照无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把练功当成每日必做的一件事,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同时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练功不仅仅是每天坐在那里花一二个小时的事情,应该在生活中修心养性,培养无为的心态,这样才能使练功和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起来。2.动静相育的规律 这是真气运行的规律。动极复静静极生动始终贯穿了练功的始终。人们对于静极生动是理解欢迎的知道必须依靠这个力量去通关,但对于动极复静的规律则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第一步功呼气注意心窝部,心窝产生热感,第二步功意息相随丹田趋出现肠鸣矢气,小腹汩汩作响,对于这些表现高兴的知道自己在进步。进入第三步后,起初感觉不明显,以为自己练错了,返回第一步再练,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因为真气经一二步打通任脉进入下丹田后,必须安定静止休整以培养更大的力量,这就是动极复静。丹田力量充足后真气继续上行,这就是静极生动。真气经命门、夹脊、玉枕三关时又必须静止休整,最后攻克三关后进入上丹田,整个过程都是一个静极生动动极复静的循环。这是真气运行的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了解了这个规律在练功没感觉时就不会急于求成,意念导引,也不会胡乱添加一些不必要的意念,而是安心守丹田培养真气等待下次气机的自然发动。 3.知而不守的规律 这是意念运用的规律。 意守的目的是通过入静进入清静无为恬淡虚无的状态,但入静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一开始坐下来必然杂念纷飞,对此各家各派的方法都是“一念代万念”。在真法中就是“意守丹田”。意守丹田当然容易理解,但一些功友把它变成了死守丹田。意守丹田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死守丹田不放这是把手段当成了目的。所谓意守丹田其实质是通过意守进入恬淡虚无的状态,是保持这种状态。意念太轻,不能排除杂念,意念太重,引起肌体和心理紧张。所以要若有若无,“有意则着相无意则顽空,有意无意方称功夫”“似有意似无意,无意之中有真意”。具体来说就是先存后忘知而不守。开始练功为了排除杂念意守程度稍强(先存),慢慢进入状态后意守程度就很轻好像忘掉了(后忘),但也不是真正忘掉。知道有这么回事,知道自己在守丹田,而不是死抱住丹田不放,然后保持这种状态静坐既可。这个规律说起来很简单但具体操作时还需要练功者在练功中自己体会。了解以上规律我们再重新看看五步功法中意念的运用:一步功呼气注意心窝,在呼气的时候想一下心窝就行了,想得是不是很到位很清楚完全不用去管。吸气时什么也不想,是指不刻意去想,如果刻意去不想反而又成了杂念了,至于吸气有时也会想到心窝是没有关系的,只要不刻意这样做就可以了。第二步的练法是在呼气时加一个向下推的意念.仅仅一个向下的意念就够了,至于真气是在体内还是体外运动,走什么路线等等均不要考虑.如果做不到则呼气注意丹田也可以。第三步功意守丹田,就是把意念放在下丹田,其他什么的都不要考虑太多,有人理解是“心里想着(持续性地)丹田”实际意念已经稍重了。正确的做法是先存后忘知而不守.意念要轻一些,宁可不足.不可太过。第四步功勿忘勿助强调的是勿助即不要有意识导引真气,应顺其自然,至于勿忘则并不重要,意守丹田静坐即可。到了第五步功静的程度不断加深进入全身虚空高度入静的境界后就不再守丹田,而是强调对虚空状态的把握,因为已经进入高级境界就不需要再去追求低级的方法了,“法无定法万法归宗”。当然这是较高的境界,初学者还是要踏踏实实守丹田。练功中不能入静是正常的,入静也分很多个层次阶段,高度入静的状态还是不容易作到的.入静的机理目前科学的发展水平还不能清楚的解释,这是一种“言语道断心行路绝”的体验,它不同于正常的清醒或睡眠状态,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初学者喜欢好奇的问什么是入静,入静是什么感觉都是没有必要的。李老曾经说过:入静是练功的结果,而不是练功的前提.初学者正确的做法是按功法要求,踏踏实实练功,随着功夫的提高慢慢会有体会的。4.大道至简的规律 这是道的规律。对此东西方的认识是一致的,爱因斯坦等人就认为自然规律是很简单的,简单性原则也是科学方法论体系中的基本原则之一。老子早就提出了大道至简的思想。所不同的是老子的思想不仅是一种理论而且是一种实践感悟的结晶。在清净无为、无物无我、天人合一的状态中沟通与宇宙自然的联系,于是你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 身心自然调整,所谓“无为而无不为”。真法的功法充分体现了这一规律。五步功法整体非常简单,稍有文化的人都可以理解操作。但简单并不是简陋而是抓住了本质之后的返璞归真。一二步功抓住了“注意呼气”这个核心,因为呼吸和自然直接沟通,有意识的注意呼气既可以更好的接受自然之清气,又符合人的生理规律。第三四步功抓住“意守丹田”这个核心,因为丹田是经络的总枢,经气的汇海。由于没有复杂的意念活动,所以易于操作易于入静。到了第五步功以后抓住了“守虚空”这样一个核心,在静定虚空中直接进入高级境界,避免了古丹法纷繁复杂的火候问题。正因为简单才保证能适应不同层次的练功者,也因为简单才保证不容易出偏。但一些初学真法的功友似乎觉得太简单,总喜欢自觉或不自觉的“修改”。比如一步功“呼气注意心窝”本来很简单:首先是自然呼吸,然后在此基础上注意呼气,杂念多再配合数息法,可能刚开始不太适应锻炼几天就好了。可是有的功友把它弄得很复杂:1、“鼻息呼气入心窝”(由鼻息经体外吹入心窝)2、“鼻息呼气入心窝”(鼻息经喉部沿体内呵向心窝)3、喉中呼气入心窝(意想体内呼向心窝)。其实根本不必要注意气从哪里来,路线怎么走,只要呼气的时候想一下心窝部就可以了,说的更直接点就是呼气的时候意守心窝。又如第三步功意守丹田,有的功友觉得没感觉于是“想象丹田里有个小圈子,就有感觉了并且可以守很长时间”。凡此种种都是因为不了解大道至简的规律,这些方法即使短时间好像气感强些,但从长远看人为的加上不必要的意念容易形成不好的练功习惯,影响了后面的入静,因此都是不可取的。一步功不是每个人都有热感,胃寒的人就没有,涨的感觉也是得气感,3.练功的评判标准第一条评判标准:“恬淡虚无”练功状态的形成。功练的好不好,首先应该表现在练功状态的形成和程度的不断加深,这种状态就是“恬淡虚无”“清静无为”的状态。一开始练功当然不能静下来,随着练功程度的加深,脑子里杂念逐步减少,静的程度会不断提高,只有在高度入静的状态下,身体的自我修复功能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才能产生种种理想的功效。很多初学者包括我本人在练功中都犯过这样的错误:追求气感,急于求成,意念过重等等。分析原因还是对于这条标准没有充分的理解,越是追求越是急躁就从根本上违背了“恬淡虚无”的原则,破坏了特定练功状态的形成,因此就越不能进步。“恬淡虚无”既是练功的重要原则,也是练功的目标之一,功练得对不对关键看是否有利于“恬淡虚无”状态的培养和提高,因此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标准。一、二部功一二步中,最常见的一点,就是气感的问题。毕竟是第一次,大多数功友都很注重感觉,身上出现了一点感觉,就高兴的不得了,身上没有气感了,就烦躁不安,猛力朝下呼气,结果感觉来来去去,人也开始越来越追求感觉。在一些功友讨论中,有的人就说“我手里发热了,我身上出汗了,我呼气一会有感觉,一会又没有感觉”,看得出,他们有些过分在意这个。而这些呢,充其量是人静下来后,血液流量加速,人身体出现的一些微妙变化。当然,这是好现象,不必过分追求。 但有些人就是转不过来,对这些感觉很在意,影响了入静练功,执意于这些变化。也经常有功友说,他们练一二步时,效果很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到了三步功中,丹田不发热。这些功友就急了,因为气感没有了,他们就怀疑是不是练功出现问题了,方法不对乎,于是又重新返回练一二步功。结果,一二功中的那些气感也没有了,这些功友就更着急了!为什么呢,因为一二步功一旦有了感觉之后,就说明任脉的经胳已经通畅,气行至此处后,就会很顺畅地下行,而这时,由于真气不足,你所体会到的气路非常窄小,再加上杂念以及各人体质不同,故无法明显体会到气感来。 交谈中,我发现因为气感回头重练的功友不在少数。我的一个朋友就是,练一步功练了N年,非要练出热感来。我晕,书上讲的气感有“八触”,为什么非要热感,个人体质不同,感觉也不同。再者说,百川归海,你练前两步功的目的,还是要使气下行到丹田,最终守丹田,使得丹田气满,打通督脉。重新回头,舍本逐末,最终会使你一直停留在原地踏步。当然这样说,也不是让你直接进入三步功。不进行前两步功的修炼,你也就很难体会到真法的连贯性和你练功的乐趣,还有一点,就是无法做到炼精化气,在守丹田三步功时容易遗精(最后这一观点是一个有功力的网友说的,不知对错)。还有一点,刚开始练功,很多人无法入静,杂念丛生。当然,这一点谁都会有,就连练了这么多年的老师也会有。如何守得住不让意识乱跑呢。我的体会是,练功中,首先你的心得静下来,对自己说“把身边的事都放一边吧,现在是练功时间。”然后使呼吸变慢,两眼内收,慢慢闭眼。闭目后,要从头顶到脚底,到内脏,身上每一块肌肉都放松。接着,尽量不去想吸气,这一点初练之人感觉很难,也可以守全身之外的虚空。或者吸气时,默练“松”或“静”。当然,慢慢练久了,也就不需要上面这些了。 再者就是呼气,一定要注意。“认真对待每一个呼气。”这是李天晓老师说的,我觉得很是受用。练功中,不管吸气,哪怕是产生了杂念。而对于呼气,则要意识清醒,心无杂念,即使有杂念,也要被呼气所代替,让呼气到所呼之处。这样一来,每一个呼气都尽量做到“有所察觉”,也做到了入静排除杂念的问题。最后一点,呼气到心窝部,或是三步功的丹田部,都是要以外呼吸推动内呼吸,不是要你把空气呼到肚子里。基于这一点,守丹田或心窝时,也不要过分注重“内”,当然你也想不到里面去。只是浅浅地,淡淡地守着这个部位就行了。为什么会起到效果呢?打个比方吧,比如说,你烧一壶水,如果里面的水滚了,那热气肯定是要向外冒的,并且会越冒越大。如果你守的穴位气满了,也会像水壶一样向外冒出来一些感觉,这就说明,里面的内气也正在“活动”了。三步功是真法五步实践的重中之重,这一阶段承前启后,可成败皆在此.虽然这一阶段事关成败,但其要领,我个人认为,却并没有过多的要领.首先要领就是一个勤字.在三步功中,由于丹田体积较大,需要培育真气的时间较长.如果真气不够,就不会自动循经积气冲关.书上规定的时间是每天三个小时左右.如果是在家自修的话,每天能抽出来三个小时实是不易.所以,平时除了这些练功时间之外,也要学会站行坐卧,不离这个,离了这个,就是过错,学会出行购物工作时都分出来一些意识在丹田部位.就这样轻轻淡淡地守着,对增长功力应该是不错的.为了更说明三步功的重要,我们举个例子吧.在兰州真法班上,每天6个小时的正式做功时间,再加上课外的两个小时左右的做功时间,每天将近8小时.10天,就是80小时,基本上都在培养丹田的真气.这样说来,也许能给一些自修的朋友发借鉴吧.三步功培养阶段,不要过性生活.(身体有病的功友更应该注意),如果实在忍不住,也要尽量少过,半个月一次吧.练功表明,性生活的确对练功进程有所影响.这个阶段,最好也不要进行剧烈的运动,以免损耗真气.三功中的火侯也是必须注意的.在三步功中,由于丹田体积较大,需要很多真气充满.书上说,在二步功向下丹田送气过程中,如果丹田有明显感觉时,就应该将意念止于丹田,不再向下丹田送气了,改为文火温养.对于这一段中,我个人认为,书中没有点透,那就是明显感觉,这个感觉如何界定,许多功友练到此,我想他们也会和我当初一样有迷惘的感觉.我是这样认为这个感觉的.三步功中,呼气时仍可以向丹田送气,只是这个呼气应该自然,不要再像二步功时那样生猛,那样用力.由于经过一段时间的呼气锻炼,这时的呼气应该自然而然,不造作.如水下泻,如日西沉,缓慢而又有深度.要呼气到丹田的位置上.就这样一直向下丹田送气.丹田就会慢慢温热,或凉,或跳,或麻,或痒,皆因各人体质不一而不同.这个时候,就可以停止送气,而改为凝神温养丹田了.由于丹田的真气会自动积气冲关.一旦丹田的真气储存到一定的量时,真气就会下行.同样,由于身体的隐性病灶的原因,真气在冲击病灶时,也会耗费一些真气.这时,丹田的真气就会变弱点.这时,又需要练功者,回头向丹田送气.这个过程会重复好多次,在四步功中也是这样,直到通关后.但必段注意,呼气到丹田时,如果丹田过热或是过涨,就应该停止送气,改为静养,以免壮火食气.说一些自己的感觉吧.在真气运行学或其它关于真法的书籍中,好多都有介绍气感的,每一步都有参照的标准.诚然,这些标准可以指导我们练功,但在某种程度上也给我们的一些练功者造成了一定的误解,使其过分追求.这样反倒成了包袱.你比如说一步功吧.好多人就追求心窝的热感,或是其它感觉.当然,有些人有这种感觉,而有些,甚至于是大多部人都没有这种感觉.所以,这部分就烦了,就使劲地找感觉,找不到了就很苦恼.第二步,有些人追求,有一条热带子,从心窝下趋丹田.第三步,有人追求丹田发热.第四步,有人追求有一条热带很显地从背部上升入脑.第五步,有人追求,一吸从后背入脑,一呼从百会降丹田的环流.这些感觉,当然,书上也都写的有.难怪有些人追求.但我个人觉得,书上所选的,大多是极敏感型经络的体会.比如说,五步通督后,好多人都体不会到环流来,我也是没有环流的感觉.就问老师,老师说,有环流的的人很少.后来想想老师的话,个人理解的意思是,丹田气不足,故无法达到环流.或是经胳不敏感,再或是其它原因.一步功要领:1、自然呼吸 千万不要添加主观上想延长呼气或其它的意念,例如有的人练习一步功时,呼气时想着气从喉部进入,最后下到心窝。这是错误的。2、呼气时内视(也就是想着)心窝部。一步功呼气时只需要想着心窝部就可以了。3、吸气不加任何意念。(一个人呼吸时,身上有些部位是运动的,这种运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心为息,在注意呼气之前先将自已的心平静下来,心平静下来后可知呼吸,这时在知呼吸的前提下,用现在的心(念)去注意呼气,这是在心静,心松前提下而自然出现的,如果一下子不能静下来,可事前注意凝神,在功前半小时不要去想或做干扰大的事情,将心静下来,呼吸自然调和,如果在练功时,事前不注意让心静下来,变成以心逐息,心越来越燥,人难以静下来,呼吸也越来越不顺,练功完后人心是越来越躁,且易上火)二步功要领:1、采用自然呼吸。切记:千万不要添加任何其它意念。2、呼气自心窝部开始,意念随着呼气自心窝部趋向下丹田。内视,就是注意.呼气的速度必须以自然呼吸为准,你原先感到憋气是因为你刻意延长了呼气。当开始呼气时意念想着心窝部、当呼气时结束时意念刚好想着下丹田。也就是说当呼气时意念快速随着呼气从心窝-下丹田的线路往下趋。3、吸气不加任何意念。第一步,只要心窝部有热感或沉重感即可练第二步,练时不用考虑心窝部有否有热感。体质虚寒的人练一步功时心窝部会有凉的感觉,在树草木多的地方练,空气新鲜,当然对身体有好处了,不过练功时全身毛窍张开,要注意保暖、避风。十几年前我自学真法时因除书本外无其他人可以咨询,在整个练功过程中也是反复折腾,焦躁不已,在第一、二步功反反复复不知花了多少功夫,在练第三步时又只知意守,不知利用呼气为动力,不知在第三步的不同阶段应有不同对待方法。后来虽然顺利通关,但整个前三步练功过程与真法所要求的“恬淡虚无”之要义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正因为自己当初有过这样的自学过程,现在又有十几年的练功体会,所以我在生活中指导朋友练功和在网站上和各位功友探讨时,讲的最多的就是心态要放平。你的心情我虽然可以理解,但现在首先要对你讲的还是放平心态,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不急不躁,坚持锻炼,肯定会成功。建议2、不要再在第一、二步功花太多时间。整个一、二步功都是在通任脉,通任脉有个特点,就是有的人练第一、二步功时感觉明显,有的人感觉不明显,只要下丹田有过热感,一般就意味着任脉已经通畅,真气已下丹田,任脉通畅后,在心窝部就基本上没感觉,而且也不会再有热流下行的感觉。就你的情况来看,我认为你不必再练第一、二步了。建议3、你应当开始练习第三步。练第三步时,其刚开始的方法是“呼气注意下丹田”。这里有几个问题要注意。(1)在呼气的时候注意下丹田,吸气不做安排,至于丹田的位置不要想的太具体,反正就是肚脐之下耻骨之上模模糊糊的一片区域,别管它在内部还是在表皮,是方是圆,多大多小。(2)呼气不应如睡觉之时粗粗糙糙,但也不要一个劲地追求“深长细匀”,那是要在有相当的基础之后才能达到的,现在正确的做法是,在如平时一般呼气的基础上告诉自己“稍稍柔和一点,稍稍柔和一点”,这样就可以了。(3)不要追求气感,因为当你想怎么还没感觉,怎么还没感觉时,实际上就是在胡思乱想,不是练功了。当然如果有了杂念,也不要懊恼,责怪自己怎么老有杂念,只要把思想拉回来,继续练功就可以了。也可以用用数息法,另外我向你推荐一个方法,叫做默念法,用于驱除杂念,这个方法真法里没讲,但我自己用了十几年,蛮喜欢的。具体做法是这样:在第一次呼气时除了模模糊糊注意下丹田,同时在心里轻声轻气地默念“恬-”,在第二次呼气时除了模模糊糊注意下丹田,同时在心里轻声轻气地默念“淡-”,在第三次呼气时除了模模糊糊注意下丹田,同时在心里轻声轻气地默念“虚-”,在第四次呼气时除了模模糊糊注意下丹田,同时在心里轻声轻气地默念“无-”,在下一次呼气时又默念“恬-”,就这样反反复复,不断练习。建议4、练功期间一定要注意生活方式,具体要求在书本中和网站上都有。在兰州参加面授的同学之所以进步快,除了有老师的正确指导,及时答疑解惑外,还有一点就是每天练功时间长,除了练功与吃喝拉撒睡外,与练功无关的事情尽量不做,这个在现在叫“集中时间练功”,在古代叫“闭关”。自学练功的朋友,虽然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但在通督之前,除了必要的工作和必须完成的生活事务外,还是应当尽量少做消耗精力真气的事,如逛街、上网、体育运动、抽烟喝酒、打牌、熬夜等等。 建议5、,相信只要不急不躁,按功法要领和老师的指导坚持练功,你会成功的。种种不适皆由真气不足所致,培补真气为第一要务。静,外静,身静,心静,宁静是气聚的前提 松,不紧,不忙,不慌,松驰是元归的基础1.体质虚寒之人锻炼刚开始时首先是清除身体内的寒气然后气感才是热的,有的人这个过程会很长。不过没有关系的,凉热同样都是气感,只是在第3步时间要长因为要积气冲关。遇到这样的情况,1步和2步稍多做几天,一旦下丹田得气有感觉以后就不要在1步2步来回徘徊。静下心来,在呼气的时候注意下丹田,觉得下丹田温暖就不要再过多呼气了,文火温养既可。2.要是你在坐中每次呼气下丹田都有感觉,也就是说一呼可到下丹田,那就说明任脉已通,可以从第三步练起3.体质虚寒的人一般心窝不热,而是有负重感,你的感觉好象很不稳定,说明真气还没有在心窝部集中,可以继续练一步功4. 如果身体不是特别的差,凭练第一步已有重压感,可以开始转入第二步功5. 两个星期了,心窝没整发热,竞然发凉,每呼一口就有一股凉气驻心窝,还蛮舒服的。想问问老师什么原因,是否正常?要不要一直练到发热才算完成第一步?发凉是虚寒体质。发凉发热都是真气的表现,早可以做2步了。献给所有练真法一步功30天以上还没有效果的朋友!06.3.27首先,我要说明两点 A:本人写在这里的经验并没有超越真法练功的基本要求与基本原理.因此练习时要放松身体放松精神(也不要过于追求放松.自然,舒适就是这里所说的放松);B:足够认真练习并能保持一定时间是必要的,但也就是一天三次每次30分钟左右.因此想一蹴而就的朋友可能会失望.我只是根据自己练功经验把它与真气运行论(1996)所提供的资料相结合再理解再实践.我用它来解决自己练功时因感觉不到心窝,发生气感不容易的问题.要领就一个字吹,关键有两点:一, 鼻呼气时象吹气一样把气吹到(有一点力度,适量长些,以不勉强为准)心窝.二: 注意体会心窝被吹着的感觉. 我练真法第一步三十来天也没有什么感觉,于是反复看真法书籍.最后,我在真气运行论后面的李少波老师亲自指导的治愈病例(第三例)中发现,例中的练功者是按照李老所教的长出气来练第一步的.同时联想到没影儿老师在给我回复中谈到她练第一步是把气呼向心窝的,这样的练功呼气带有明显的目标(就是心窝)和方向.于是我在练功时,就不再按照平时的自然呼吸方式,而是在用力比较舒适比较轻的前提下长吹轻吹气 ,把气吹向心窝.结果很容易的出现了气感. 这个办法并没有违反真气运行法原理:呼气,真气下沉.我们在这里只是以体会鼻吹气至心窝的方式延长呼气同时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行业集中度与市场竞争的经济分析试题及答案
- 高楼火灾应急演练预案(3篇)
- 高考数学备考忌误与建议答案
- 汽车客运站火灾应急预案(3篇)
- 软件工程流程相关试题及答案
- 客车引起的火灾应急预案(3篇)
- 行政管理经典案例试题及答案
- 养老院火灾应急预案范本(3篇)
- 行政法学前沿问题及探讨试题及答案
- 行政法学与社会的关系及试题答案可读
- 电力市场发展与人才培养战略规划
- 2025届云南省云南大附属中学中考押题生物预测卷含解析
- 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语文 第六单元《“蛟龙”探海》课件
- Flotherm学习教学教程
- 人力资源培训:RACI表培训课件
- 马铃薯种薯繁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语文】第18课《井冈翠竹》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DBJ33T 1020-2022 建设工程地质钻探安全技术规程
- 人文关怀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 房地产行业信访处理规范制度
- 绿色施工知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