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1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现实型文学以逼真叙事写实为主,理想型文学以抒情和表现理想为主,象征型文学常用象征、暗示等手法,重在寄寓某种意蕴。它不象现实型文学重用逼真描写,也不象理想型文学用抒情方法。象征型文学常对对象进行变形化、拟人化处理,常常淡化时间与空间,以追求广泛的象征性。如刻舟求剑,暗示人们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3 用文学类型理论分析当代文学作品。如鲁迅先生的作品多是现实型文学,因为那些作品是对客观现实及当时社会环境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具备了现实型文学的两大特征,再现性和逼真性。是作者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汲取创作材料,突出社会矛盾,描写生活中存在的人和事。我国解放后至70年代末出现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想结合”的文学。“两结合”文学既重现实,又重理想,要求以革命现实主义为基础,就是要真实地、历史地反映现实,能动地描绘出现实发展的趋势;又要求以革命浪漫主义为主导,即站在革命理想主义的高度看待现实,用理想来指导对现实的描写,用理想来激励人民前进。一般认为“两结合”文学属于“现实型”文学,而我却认为它更象“理想型”文学,因为它重在表现革命热情与理想,而且与属于理想型文学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极其相似,包括以大革命为时代背景,理想化的人物刻画等。也可以说“两结合”文学是对现实型文学与理想型文学的综合发展。4 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什么?现代主义文学是产生于西方19世纪末、至今盛行的文学潮流。包括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荒诞派等流派。它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此前的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文学的表现性、虚幻性和假定性特征,使理想型文学和象征型文学发生了多向流变。现代主义文学往往有极端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等倾向,同时又过分强调非理性、自我表现,散布着悲观、绝望、颓废的情绪和危机感。其特征是:不重视客观现实的再现,而重视非理性现实、心理现实、梦幻现实的表现,重点表达异化感和荒诞感。重点运用变形、荒诞、象征等手法,突出了虚幻性与假定性。5 从诗歌的基本特点看其抒情表现的艺术特长。诗歌的本质与最大的艺术特长是抒情表现,即抒发感情,表现内心世界与理想。而其凝炼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的形式正适应了诗歌抒情表现的艺术特长。只有诗句、诗体凝炼,才便于其中抒情表现;而人内心的情感与理想的逻辑就是跳跃性,而不象事物逻辑那样有规律性;节奏与韵律可以适应与促进情感的抒发,使诗句和情感和谐而有节奏。凝练性体现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激起精炼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诗的跳跃性以断续表现连贯,以局部概括整体,给读者驰骋想象留下了开阔的领域。诗的节奏韵律性可以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也可以促进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创造。6 比较散文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散文写的是真人、真事、真物、真情,以抒写真实的生活感受和真实的生活境遇为核心和最大特点。报告文学是从叙事散文发展起来的,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以写真纪实为重要特征。可见,散文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是极其相似的,它们的真实都接近生活的真实。但都非对生活的机械摹写,都要用剪裁、取舍、提炼等方法。散文与报告文学的区别在于:散文必须写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真实的切身的感受,抒发真挚的情怀。真实的境遇与真实的感受,使散文艺术表现的核心,在描写真情实感的基础上,他运用剪裁、取舍、提炼和比喻、拟人、象征等方法。而报告文学要求选取跳动着时代脉搏的真人真事进行记录,从而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7比较小说与剧本在反映生活方面的异同。小说与戏剧在反映生活时有同有异。相同点是都以叙事和刻画形象为主来反映生活。不同点在于,小说是人物、事件的叙述、描写,而剧本是人物事件用台词与动作自我展示。小说可长可短,人物可多可少,地点可随意变化。小说都有一定的长度,可以容纳一个较完整的情节,可以突破相对固定的时空限制,容纳更复杂丰富的情节,反映更广泛的生活内容;而剧情必须浓缩在两三个小时以内的特定空间,人物不能太多或太少。戏剧受舞台时空的限制,所以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剧本比小说更讲求表现矛盾冲突。第十章1举例说明文学话语与普通话语的不同。(文学语言层面的特点)文学语言与普通语言的不同,除了常说的形象性、生动性、疑炼性、音乐性等特点外,还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不同。(1)文学语言是内指性语言,即指向艺术内部,不一定符合现实生活逻辑。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月是故乡明”,它所表达的已经不是客观实在的事物,而是内心世界的体验。(2)文学语言注重语言的表现功能,蕴含了作家丰富的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比普通语言更富于心理蕴含性。如:雪莱西风颂里面写到“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里的“冬天”和“春天”已被诗人的的希望、憧憬的情绪浸泡过,已经与普通话中的冬天和春天大不相同(3)文学语言具有阻拒性,指设法把语言写得陌生、扭曲,以打破司空见惯的套板,产生新奇感。如:郭沫若凤凰涅槃:“芬芳便是你,芬芳便是我,芬芳便是他,芬芳便是火。芬芳是你,芬芳是我,芬芳是他,芬芳是火。”颠三倒四的句子使得我们感受到了诗中凤凰的新鲜感和自由感以及狂欢的氛围。2形象具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文学形象就是用话语系统描绘的具体可感的人物、景物、物态等图画,特点有四: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指形象中既包含客观描写,又包含作家的主观情感、思想。是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指形象是虚构的,但却符合生活本质与作者的真情实感。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指形象是单个的,但他身上又包含了其他类似人物的共同特征。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指每一个形象从名姓到相貌性格都是具体而确定的,但到底是怎样的,不同的读者却解读到不完全相同的结果,这即不确定性。如祥林嫂,既来源于客观生活,又含有作家的同情;既是虚拟的假定人物,又让人感到非常真实;既是单个人,身上又包含了旧中国妇女的许多共同特征;既是祥林嫂,而不是别的什么人,又在不同读者的解读想象中不完全相同。3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是什么?文学典型就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其特征有二:一是特征性,即外在形态生动、具体、独特,内在本质深刻丰富。总之,从整体到局部都很独特;二是有艺术魅力,能吸引读者。典型魅力是由它的符合生活本质的真实性、富于独创的新颖性、包含着作家真情实感的诚挚性、内涵挖掘不尽的蕴藉性造成的。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显示的一种生命的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4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怎样?一方面,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中形成,典型环境促使并制约典型人物的活动与性格发展;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又影响典型环境。总之,二者相互依存,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典型人物的刻画离不开典型环境。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行、心理都失去依据,成为无源之水;而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离开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与形成的可能。5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文学意境就是抒情性作品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它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三大特点。情景交融即意境首先是一幅图景,是表现特征,而其中又满含着作家的情感。虚实相生中的“实”即意境中逼真描写的景、形、境,是结构特征,“虚”指这一实境能诱发出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情、神、意的体味。韵味无穷指意境中包含着咀嚼不尽的审美意味,是审美特征,包括情、理、意、趣、韵、味等,含蓄而耐人寻味。比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首先,诗作勾画的春天之景中内含着喜悦之情;其次,实写游园不值之情景,却在读者脑海中诱发出一个阔大而虚幻的春景空间;再次,全诗耐人玩味,具有无穷的韵味。6本书所讲的审美意象与一般所讲的意象有何不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一般所讲的意象多指诗中的形象。本教材所讲的意象专指审美意象。审美意象指具有哲学意味的作品中那种意义不在本身,而是象征暗示着一种普遍哲学意义的形象。具有哲理性、象征性、荒诞性、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性等特点。哲理性指表达哲理是创造意象的目的,正所谓“表意之象”。象征性指意象实际是某种意义的载体,是某种事物的象征。荒诞性指意象不合生活常规,如人变甲虫,刑天以乳为目,都荒诞不经。抽象思维直接参与性指作者创造意象时,由于目的在于表达一种哲学观点,所以,意象的创造不只是形象思维起作用,而哲学的抽象思维也参与其中。第十一章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叙事的特征有二:其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兴趣不在于精致的人或物,而在于动态的事件,即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它的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其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只要符合生活与情感的逻辑就行,无须到生活中去求证,但却可能在更深刻的层次上揭示人生与现实社会的本质。叙事文学用话语来虚构艺术世界。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情节是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用以表现人物的行为冲突,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和性格。可见,其一,事件是情节的单位,而情节是事件的组合。其二,讲述的目的不同,有的事件“重事”,有的事件重“人”,即显示人的命运性格,而情节的讲述目的只是揭示人物的命运与性格,所以,情节不仅是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事件,而且要求事件的展开要能表现人物的性格与命运。3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行动序列一般包括三段:故事行动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或没有变为现实);取得结果(成功或失败)。(实质是开端、过程、结果)例如西厢记,开始是“可能性”,即张生倾慕崔莺莺。其次是变成现实,即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张生搬兵解围后,经过“酬笺”、“赖笺”等情节,二人的婚姻逐步变为现实。最后是取得结果,即老夫人答应,二人拜堂成亲,取得了圆满的结果。一个故事中的行动常常可能是几个行动序列的复合。典型的有:首尾接续式。一个行动引起一环一环的链接,使得故事延续,例如章回小说或者是武侠小说。中间包含式。就是大故事里面套小故事,一些寓言、微型小说使用这种方法。左右并联式。在武侠货惊险样式叙事模式中出现,比如“007”中邦德在追踪犯罪集团,同时犯罪集团也在寻找邦德。4试述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不同的时距可以影响叙事速度向两个方向变化:一是变快,故事时间长而文本时间短,即用相对简短的话语叙述较长的时间里发生的事件,二是变慢,就是用较长的文字来叙述很短时间里发生的故事。叙事节奏由叙事方法引起的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的矛盾构成。同样是故事时长不变,当采用描写、详叙方法时,文本时间拉得很长和较长,叙述速度缓慢和较缓;当采用概括叙述和省方法时,文本时间缩短和最短,叙述速度显快和最快;上述几种不同的叙述速度交替在文本中出现,构成快慢有变的叙事节奏。(文本时间即叙述故事所用的时间)5叙述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叙述角度的变换指叙述中人称发生变换,比如,本来是以第三人称叙述,突然一个情景却以主人公即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述。这种角度的变换,可以改变故事氛围和人物情绪,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三人称叙述的传统特点是无视角限制;第一人称叙述焦点移入作品中,成为内在式焦点叙述,可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觉第二人称叙述是第三人称叙述的一种变体。从读者与叙述接受者二者之间距离拉大。7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中叙述者声音的特点。叙述声音就是叙述者用什么口气与态度叙述,不同的叙述声音可以造成不同的叙述风格。比如话本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主要用第三人称叙述杜十娘的遭遇,但讲到关键处,作者时不时用第一人称的口气发表几句议论,表明自己的态度。这就把叙述者从故事的幕后推到了幕前,使叙述人也成为读者欣赏的对象,换言之,叙述者通过叙述声音所显示的个人魅力也成为作品艺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十二章1文学抒情与叙事有哪些主要区别:抒情偏于表现作者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抒情重在运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情感,叙事重在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抒情与叙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般地说,抒情偏重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重于再现客观世界;抒情偏重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感情,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例如;汪国真的诗:我从眼睛里 ,读懂了你。你从话语里,弄清了我。而叙事诗则是把自己经历的事情和一件事进行叙述。抒情性文学主要是主观的,内在的上,是诗人本人的表现。叙事类文学是一种客观的,外部的文学,它的主要内容是“事件”。内容上的区别:抒情性作品是指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其中也可能有叙事因素。叙事性作品中也可能有抒情成分。抒情性作品的主要体裁是抒情诗。中国戏剧文学却以抒情写意为主,抒情性很强。作为审美话语形式,抒情性文学作品更加突出话语的可感性,使之具有更强的表现力。2抒情话语主要通过哪些方式突出语言的表现功能?举例说明。首先,抒情话语突出话语的表现功能,主要是突出了直接呈现情感运动形式的功能,具体表现为突出话语声音层和画面层的象征功能。即在抒情话语中,声音层被凸现出来,造成高低、快慢、长短等有规律的音响组织形式,直接象征着情感运动的形式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将九个形象组合,加强了象征的力量;另外,在抒情话语中,画面不仅再现了事物的外表,而且转化为一种主观的、感受之中的色彩与形象,直接象征性地表现了感受过程。其次,抒情话语主要通过改变语言规范、复杂化、陌生化等方式来突出语言的表现功能。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改变了“绿”的词性,丰富了其表现力。“红杏枝头春意闹”用“闹”形容春意,不合语言规范,显得陌生,但却突出了视角画面的动感。3 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与景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对重要概念。“一切景语皆情语”是说作品中的一切描写景色的句子,读者都能从其中每一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面上读的是景色,其实读的却是作者的感情。诗中之景,不是原本的自然景色,而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例如,鹊踏枝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花”(乱红)都被诗人人性化了,被赋予了人的情感,有了灵性,自然表现情感。达到中国古典抒情诗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情景想生,情景交融。中国画强调传神写意,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来构筑视觉形象。中国诗也采用这种方式创造画境。简化的构图方式,所暗示的意义却很丰富。抒情性作品中的情,也不是空洞抽象的东西,它常常附丽于写景的话语上,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诗人写景,意在言情。所以诗中的画面往往会比绘画具有更多的主观色彩。王维的过积香寺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轻松”,“ 咽”和“冷”都是作者主观感受,被赋予了情感经验,“化景物为情思”。通过感觉化,情感性的词义给写景赋予主观色彩,达到情景交融。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之景,不是孤立的景,而是为了抒情而设立的,因而是被赋予了情感的景语;诗中之情也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由景物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具体情感,常包含在景物的描写中。可见,诗中总是情中有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字面写的是景象,而内部包含了作者对大自然无限阔大的理解与景仰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就情趣盎然了。所以说诗中之情,不是空洞和概念之物,而是有景向性地表现出来的具体情感过程。诗人的内心华东变化万千,细腻微妙,常借具体的景物描写,来第十三章1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观点? 扬雄认为,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从诗文中可以看出人格的高下,这是最早的“文如其人”的思想。钱锺书认为,人格与文格不是一回事,不能一味地以文观人,因为文也可以饰伪,生活中既有言行一致、文如其人的现象,也有言不符行、文不符人的情况。他认为,文如其人的“文”,不是指“所言之物”,而是指的作品中的格调,格调是作者性格“本相”的自然流露,并非有意为之,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其人的创作个性和风度。布封说的“风格即人”,也是指的作家的创作个性。他们重视生成风格的内在的主观方面的因素,找到了探索风格本质的关键,但是忽视了风格与客观内容的联系。歌德看到了这一点,认为风格必须“奠基于最深刻的知识原则上面,奠基在事物的本性上面”。马克思说得更明白而深刻。他也引用布封的“风格即是人”的话,但作了辩证的解释。他说:“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我只有构成我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他认为写作还必须“用事物本身的语言说话,来表达这种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一方面把“用自己的风格去写”,去表露自己的精神面貌,看做是作家的权利,另一方面,他又明确要求作家在发挥自己“精神个体性”的时候还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这才是对“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较全面的理解。 2论述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创作个性就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它是作家气质、性格、世界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综合因素的整体显示。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的表现。时代、民族、地域等则是培植创作个性的土壤。作个性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在与客观方面结合之前,它只是潜在于作家的内心,当它一与实践和客观结合,便成为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创作个性是小于文学风格的东西。它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在与客观方面结合之前,它只是潜在于作家的内心,主要表现在个性气质、人格精深、艺术情趣、审美追求、文学才能等。当它一旦付诸创作实践并与客观方面相结合,便成为文学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一方面,它是作为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而存在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文学风格形成的创作主体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创作个性又是作为文学风格的构成而存在,从作品中大致可以判断出作家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审美追求和文学才能等。创作个性是作家在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它的作品中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是作家的世界观、艺术馆、审美趣味、艺术能力以及气质禀赋等综合形成的一种习惯性行为方式的表现,它制约和影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表现。作家创作个性不同,那么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分析、评价不同,其创作构思、创作方法、艺术技巧以及语言的运用也就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风格的多样化,所以说风格即人。3风格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文学风格是以作家个性为主导,受创作对象的制约,在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语言结构显示出来的有魅力的独特性。其内涵包括: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的内在依据;创作个性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在与客观方面结合之前,它只是潜伏于作者的内心,当付诸于实践并与客观方面结合的时候,便成为文学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主体与对象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风格即人);题材本身会蕴含美学属性或意义,它会影响作品的风格,例如悲剧要求表现崇高,喜剧擅长幽默滑稽,正剧宜表现严肃庄重,用自己的风格去写,表露自己的精神面貌,又要在发挥精神个体性的同时遵循客观规律。文体特色言语组织是风格的外部特征。体现在语言编码,修辞分布,以及恰当的文体,恰当的体裁是风格得以生成的基础,富有个性的语言是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最高体现。4.如何理解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不同的风格具有不同的审美价值,由于人们的心理基础不同,也有特定的语境或心境,对风格美有不同的选择。风格美可以超越时代、地域、和阶层的限制。但价值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却又受到时代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和制约。雄浑刚劲的风格可以壮人胸怀,清新俏丽的风格可以舒人心脾,飘逸疏野的风格可以养人性情,沉着含蓄的风格可以启人思力。5如何理解文学的地域风格?文学的地域风格指文学作品表现出的地域特色。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地域中,环境条件、地域文化与民俗风情会有所不同,反映在文学中,就形成文学风格的地域性,即地域风格。地域风格与自然气候有联系,南方气候清新,大自然形象丰富,感情奔放,从气候中得到对美和爱的补偿。北方土地贫瘠,气候阴沉多云,比较容易引起人们生命的忧郁感和哲学的沉思,但具有独立意志,尊重女性,反映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地域风格与社会环境也有关系,例诗经产生于黄河中原地区,在经过儒家文化的洗礼后变成了正统文学的经典。楚辞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中原文化,同时加入了楚文化,例如巫术和楚地风俗,属于南方文化系统。第十四章 1 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有什么关系?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之间的关系是:文学生产决定文学消费,文学消费反作用于文学生产。前者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的对象;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需要。后者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文学消费使文学产品得以最后完成;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文学消费体现了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简述文学传播媒介的演进及其美学意义 。2 文学传播方式对文学的生产与消费有何影响?由于文学传播是文学生产者赋予文学信息以物质载体并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因而文学传播对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都有重要影响。并且,现代传媒理论认为,媒介即信息。文学传播方式的嬗变和更替导致了文学生产方式和文学消费方式的深刻变化,文学创作出现了互文化、网络化与图像化的新特点,而文学消费由单一的文字消费转变为图文并茂的甚或主要是读图的消费。 3为什么文学消费既是一般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文学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要借助文化市场来实现,因而文学作品具有商品属性。文学的生产、流通和消费都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具有认识价值、审美价值、阐释价值和交流价值等文化属性,因而文学消费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具有精神享受和意识形态再生产的性质。 4 怎样理解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意识形态性质?回顾文学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文学从来就不是一种纯审美或纯商品的东西。古今中外的文学接受史也表明,文学消费和接受从来不是纯粹的个人消遣,尽管它要经由个人发生。文学消费和接受总是或隐或显、或强或弱地与特定的社会、民族、阶级、阶层以及集团的利益相关。文学消费和接受的实质,是通过艺术娱乐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传播和再生产特定阶级、阶层的意识形态观念。当然,在文学生产的不同历史阶段,文学消费和接受的意识形态性质有不同的表现。5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有何区别与联系?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同为两个现代文艺学术语,其含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的区别是:文学消费具 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而文学接受纯属一种精神范围内的活动;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 包括未含阅读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只是针对阅读活动而言的;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 同;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的研究视角不同。二者的联系是:文学消费是低层次的文学接受,文学接受是 高层次的文学消费,二者共同指向文学欣赏或审美鉴赏这一文学阅读活动的最高层次。 6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审美价值?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文学产品是一种审美精神产品。文学最基本的价值属性是审美价值。文学接受的审美价值指的是文学作品以其诗情画意的艺术世界,从感官感受、情绪情感和思想深度等方面吸引读者、感染读者、震撼读者并给读者带来精神享受、人格自由和心灵净化的价值属性。文学接受的审美价值包含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等三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层次。文学接受的审美价值的产生及其层次,既与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所达到的审美层次有关,也与接受者自身审美经验的境界和层次有关。由于审美属性是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文化活动的首要特征,因而文学接受的审美属性构成文学接受其他价值属性的基础和前提。7 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认识价值? 文学接受不仅是一种审美活动,而且也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即审美认识活动。认识价值因而也是文学接受活动的重要价值属性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学创作即是起源于人类模仿与求知的本能。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文字描写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揭示自我人性的丰富本质。因此,文学接受具有一种为读者提供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真相的价值属性。文学历来被喻为烛照社会人生的一面镜子,尽管这面镜子有它的特点。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其认识价值的深浅、大小和表现有所区别。文学接受既可以帮助读者认识外在的客观世界和社会世界,又可以帮助读者反观人类的内在世界和自我世界。 8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阐释价值? 文学接受的阐释价值是文学接受活动的一种最为古老又最为现代也最为深厚的价值属性。这是因为,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价值蕴涵丰富、文化信息密集的文化产品,是人的生存方式或存在方式的审美表达。无论对于作者还是读者,文学都关涉他作为生命主体的生存价值或生存意义。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可以从中探索某种文化含蕴,因而,文学接受具有一种多方面满足读者进行文化意义阐释、文化品评兴趣的价值属性。文学接受的阐释价值具有多向度、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9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交流价值? 文学交流属性是文学接受活动重要价值属性之一。文学消费和接受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交流活动,决不是简单的个人独白,而是蕴含着深刻的社会价值属性,其中就包括人际间交往、交流或者说对话的属性。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性的话语活动,无论是文学活动的“四要素”,还是话语活动的“五要素”,都充分表明了文学接受具有社会性的交际沟通功能。文学接受活动是人类交流思想感情、传授生活经验、建构社会价值、承传文化传统、系社会整体的重要方式之一。文学接受的交流属性指的就是文学产品作为一种审美的社会化话语作品,具有增进人们的彼此了解、沟通与交流的价值属性。 文学接受作为审美交流活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读者与作者的交流,读者与作品中人物角色的交流,读者与其他读者的交流,以及读者与作品所描写的整个自然、社会以及全人类的交流。文学交流源于人们的日常交流,又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各种非文学交流。文学交流是借助于文学文本这个媒介而进行的审美话语活动。一般说来,日常交流有可能是非对称的、强制性的、枯燥的、扭曲的,而文学交流则是平等的、对话的、亲密的和自由的。当然,在某些现代主义的作品和后现代主义的作品中也可能出现文学交流的抵制和受阻,或者是文学交流的争吵与冲突。文学交流的话语性、虚拟性、想象性等特征决定了文学交流的独特价值及其限度。 第十五章 1.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 阅读期待视野即据以阅读作品的既成心理结构图式。它形成于主体的全部条件,首先是世界观、人生观、生活经历、政治态度、情感倾向等。比如一个有着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的读者,会期待着文学作品更富于豪迈乐观的情调,可以更为充分的展现那些不畏艰险、奋勇进取的人生故事。其次是艺术修养、文化习俗、审美趣味、欣赏经验等。读者要对各种文学体裁、文学发展史、文学发展现状、文学自身规律、艺术特征熟悉和了解,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与之相关的文学期待。再次是年龄、性别、气质等生理条件及工作性质等。女性读者会期待细致入微的情绪感受,男性读者更期待粗犷不羁的情感宣泄,儿童们天真活泼富于幻想,老年人处事冷静喜欢多思。第四,阅读对象的有关信息,诸如作者名气、社会反响、出版单位的档次、印刷质量等也会成为期待视野的构成。(简言之,由读者的人生观、世界观、文化修养、生理机制形成)2.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有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模仿动机等。审美动机,即人们寻常所说的怡情悦性的娱乐动机;求知动机,即人们力图通过文学作品,发现历史的规律、社会的本质,熟悉人类的某种生活状态,了解有关知识的动机;受教动机,即人们力图通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得到人生启迪、道德化育、精神鼓舞的动机;批评动机,即为了从事文学研究、文学批评而接受的动机;模仿动机,即为了学习借鉴他人,提高自己创作水平而接受的动机。3如何理解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必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这种伴随读者的情绪状态,即谓接受心境。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有着明显的影响。当读者处于欣悦的情绪状态时,一部平常之作,也有可能引起浓厚的阅读兴趣,得到惬意的审美享受;当处于抑郁的心理状态时,即使面对的是一部优秀作品,也有可能因心烦意乱而难以进入艺术境界,难以真正体味到其中的奥妙。总之,面对同一作品,在不同的接受心境中,可能得到不同的阅读效果。 4隐含的读者是怎样形成的?隐含的读者的形成:隐含的读者由作家的创作动机、文本的思想内涵、以及选材、文体等决定。(隐含的读者总体上由作家有意无意预想的。具体而言,首先由作家的创作动机决定,即作家想把作品写给哪一类读者看。其次由文本的选材和思想内涵决定。即文本的材料与思想内涵最贴近哪些人,从而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再次,由作品的文体特点决定,即哪类读者喜爱这种艺术形式。)文学接受的发生,实际上意味着文本中的隐含的读者开始向现实的读者转化。文学的发展并不在隐含的读者那,而是在现实的读者当中。5文学接受为什么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填空、对话、兴味实即“再创造”,其根源在于主客体两方面。主体方面,读者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他必然要发挥它,与作品进行对话。客体方面,一是文学文本干枯的语言符号只有经过读者的想象、填空等再创造,才能还原成生动的形象画面。二是文学描述性的语言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只有经过读者的填空、对话兴味,才能明晰与丰富起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怎样的春色、开了多少花、开到怎样的程度、院墙用什么建成、有怎样的高度、作者的感情、有怎样的审美意义)6文学接受中为什么会产生异变?变异包括形象异变、情感异变、思想异变等。指作家写进作品的形象含义、思想与情感,在读者那里得到不完全符合原义的理解。文学接受中“变异”的根源主要在于读者个性化的期待视野。具体而言,读者的政治观念、文化观念、个人经历、欣赏能力等个体条件不与作者相同,理解到的东西就会有所不同。(水浒传中的忠君意识;红楼梦少年被宝黛游乐场景吸引,青年对其爱情纠葛引起激动,晚年对家事兴衰,世态炎凉发起共鸣;白鲸反映人与自然站在对立面之中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命运,西方从佛洛依德精神分析法出发,认为是三我的矛盾斗争以及本我无节制造成的可怕后果)7如何看待文学接受中的误解?误解又称误读,就是读者做出与作品原义相悖的理解,又分为正误与反误。正误即读者的理解虽非作者原义,但却能在作品中找到根据,因而含有合理性,可以说是对作品的填空与补充。(红楼梦中了解到封建社会走向崩溃没落的趋势,但是曹雪芹在创作意图中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误指穿凿附会的曲解。这是有害阅读的。误解的根源在于读者期待视野的存在,即主观能动性的存在,因而常不可避免。我们提倡正误,反对反误。(“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因有个“清”字被认为是反清)8试述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之间的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专财经考试题及答案大全
- 大数据导论考试题及答案
- 剪辑考试试题及答案网盘
- 暑假班安全协议书
- 传播理论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中国氯铂酸铵项目商业计划书
- 环卫安全考试试题及答案
- 2月LA技师上岗证练习习题(含参考答案)
- 中国煤制丙烯项目投资计划书
- 2025年仓储安全管理实务冲刺押题试卷
- 辅警纪律作风整顿心得体会
- 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技能知识竞赛题库(含答案)
- 拌料机安全操作规程模版(3篇)
- 2024-2025学年重庆高二数学复习试题(含答案)
- 2024年内蒙古高考地理试卷(甲卷)
- 12SS508混凝土模块式室外给水管道附属构筑物
-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英语试题(含答案)
- 抱养孩子协议书有效模板
- 2024年印尼放射治疗患者定位设备市场竞争态势与及未来趋势预测报告
- 各种阀门规格尺寸表大全
- 人工智能在智能交通的应用案例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