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文本.doc_第1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文本.doc_第2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文本.doc_第3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文本.doc_第4页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文本.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60 目目 录录 1 综合说明综合说明 1 1 1 项目建设背景 1 1 2 项目基本特性 3 2 项目区概况项目区概况 5 2 1 地理位置 5 2 2 自然条件 5 2 3 自然资源 7 2 4 社会经济条件 8 2 5 项目区农业生产状况及机械作业面积 9 2 6 自然灾害 9 2 7 土地利用现状 9 3 项目分析项目分析 13 3 1 基础设施条件 13 3 2 水土资源平衡分析 16 3 3 项目区建设基本农田面积分析 20 3 4 公众参与分析 21 3 5 环境保护分析 21 4 项目规划项目规划 22 4 1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结论 22 4 2 规划原则 22 4 3 规划依据 23 4 4 规划目标和任务 25 4 5 规划设计标准 26 4 6 项目规划方案 27 4 7 总体布局 28 5 工程设计工程设计 30 5 1 农田水利工程 30 5 2 田间道路工程 31 5 3 项目工程进度计划 33 6 土地权属调整土地权属调整 34 II 60 6 1 土地权属现状 34 6 2 土地权属调整依据 34 6 3 土地权属调整原则 34 6 4 土地权属调整 34 7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 35 7 1 施工条件 35 7 2 施工程序与管理 35 7 3 进度管理 36 7 4 质量管理 36 8 投资预算投资预算 38 8 1 编制说明 38 8 2 预算费用构成 38 8 3 资金筹措 42 8 4 投资进度计划 42 9 效益分析效益分析 44 9 1 社会效益分析 44 9 2 生态效益和环境影响分析 44 9 3 经济效益分析 46 10 实施措施及工程管理实施措施及工程管理 48 10 1 实施措施 48 10 2 工程管理 50 11 项目规划过程项目规划过程 53 11 1 成立规划领导小组与技术小组 53 11 2 资料收集与实地踏勘 53 11 3 规划设计阶段 53 11 4 检查校核阶段 54 11 5 成果提交 54 11 6 与有关部门规划的协调处理 54 11 7 项目工程设计说明 54 12 附件附件 56 1 60 1 综合说明 1 1项目建设背景项目建设背景 1 1 1 前言 根据 全国土地整治规划 2011 2015 年 国土资源部 财政部关于加快 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 国土资发 2012 63 号 和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 财政厅关于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 设的通知 皖国土资发 2012 180 号文 文件要求 XX 县国土资源局于 2013 年 3 月编制了 XX 市 XX 县 2013 年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以 下简称 实施方案 并上报安徽省国土资源厅 实施方案 于 2013 年 3 月获 得批复 根据 实施方案 确定的建设任务 结合皖国土资发 2012 180 号文等 文件要求 按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有关标准 编制规划设计报告 根据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 财政厅关于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 知 皖国土资发 2012 180 号 的规定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分为三种 类型 分别为 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 稍加改造 需要全面整治 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 潜力是指在现有基本农田和经整治后调整划入的 基本农田中 已经形成集中连片 设施配套 高产稳产 生态良好 抗灾能力 强 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 其土地平整工程 灌溉与 排水工程 田间道路工程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等主要配套设施工程 建设标准已基本达到或即将达到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 以下简称 规范 规定的标准 稍加改造 潜力是指现有基本农田中基础设施条件较好 相对集中连片 但其配套设施工程标准与 规范 要求存在差距 通过 缺什么 补什么 的 办法经过适当投资可达到 规范 规定标准的基本农田 需要全面整治 潜力是指现有基本农田中 其配套设施工程标准与 规 范 规定的标准存在较大差距 需要较大投资全面整治才能使其配套设施工程 2 60 达到 规范 规定标准的基本农田 根据以上标准划分 XX 市 XX 县 XX 镇大沟等 5 个村高标准基本农田 建设项目属于 稍加改造 类型 1 1 2 项目建设背景 按照全国土地整治规划 2015 年我国将建成 4 亿亩 我省将建成 2631 万 亩高标准基本农田 为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为贯彻落实国土资发 2012 63 号文和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 财政厅关于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 知 皖国土资发 2012 180 号 要求 统筹安排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 XX 县国土资源局调查了解 XX 县基本农田情况和过往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情况 制定了 实施方案 全面分析了 2013 年度 基本具备高标准基本农田 建设 潜力 合理安排 稍加改造 基本农田建设任务 确定了 2013 年 稍加改造 建设区域 建设工程 资金筹措等内容 XX 县将 XX 镇大沟等 5 个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纳入 2013 年基 本农田建设计划 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项目区符合国家法律 法规 符合国务院 国土资源 农业 水利 环境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 符合 XX 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2 项目区水资源有保障 水质符合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5084 2005 的规定 土壤适合农作物生长 无潜在土壤污染和地质灾害 3 建设区域相对集中连片 具备建设所必要的水利 交通 电力等骨干 工程设施 4 地方政府重视程度高 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积极性高 总之 项目区符合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条件 且现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 通过 缺什么 补什么 的办法经过适当投资即可达到 规范 规定标准的基 本农田 实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实现节约集约利用 增加高标准基本 3 60 农田面积 提升耕地质量 完善田间基础设施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促进集中 连片 发挥规模效益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发挥生产 生态 景观的综合功能 1 2 项目基本特性项目基本特性 1 2 1 项目类型 本项目申报类型为省级投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 1 2 2 项目性质 项目性质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 按照国土资发 2012 180 号文规定 项目建设潜力类型为 稍加改造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1 2 3 项目范围 项目区位于 XX 县 XX 镇南严村 北严村 大沟村 火庙村 陈圩村等 5 个行政村 项目区地处淮北平原 范围不规则 纵坐标在 3667035 295 3671713 284 之间 横坐标在 39518150 274 39525044 112 之间 项目区涉及 I50G068052 I50G068053 I50G069052 I50G069053 四个图 幅 1 2 4 项目规模 1 建设规模 建设规模 根据 XX 县土地利用现状图 I50G068052 I50G068053 I50G069052 I50G069053 和项目区实测地形图 1 8000 项目区总面积 2406 2594 公顷 建设规模 1968 3180 公顷 不动工 区 437 9414 公顷 2 投资规模 投资规模 本项目投资总预算金额 1475 97 万元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单位面积投资 569 95 元 亩 4 60 1 2 5 项目资金来源 项目区总投资为 1475 97 万元 投资来源于安徽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以奖代补 专项资金 1 2 6 项目建设工期 项目工程建设实施期限设计为 2 个月 根据当地气候和农时等条件 拟定 2013 年 11 月开工 2013 年 12 月全面完成并竣工验收 1 2 7 项目工程布局及综合经济指标 表表 1 2 2 项目特性表项目特性表 名称名称单位单位数值数值备注备注 一 项目概况一 项目概况 1 建设规模公顷1968 3180 2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公顷1726 4411 3 新增粮食产能万斤230 51 4 项目总投资万元1475 97 5 项目工程施工费万元1296 24 6 亩均投资元 亩569 95按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规模计 7 项目性质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稍加改造工程 8 项目类型 土地整理 9 地貌类型 江淮波状平原区 10 水资源利用 坑塘 水库蓄水 河流供水 二 土地平整工程二 土地平整工程 三 农田水利工程三 农田水利工程 1 清淤排水沟米53882梯形土沟 2 新建涵管座1D800mm 3 新建农桥座145 桥面宽 4 米 跨度分别为 3 米 5 米 6 米和 8 米 4 桥套闸座1铸铁闸门 2 米 2 米 5 机井口178 6 暗涵座1 四 田间道路工程四 田间道路工程 1 修复田间道 4m 米4078碎石路 水泥路 2 修复田间道 3m 米13432碎石路 水泥路 5 60 3 修复田间道 3m 米19555素土路 碎石路 五 综合经济指标五 综合经济指标 1 年效益增量万元636 99 2 静态投资回收期年2 51 6 60 2 项目区概况 2 1 地理位置 XX 县位于安徽省北部 黄淮海平原南缘 淮河中游 东邻固镇县 XX 市 禹会区 淮上区 西与蒙城县 凤台县接壤 南与淮南市相连 北与濉溪县 宿州市墉桥区连接 全境位于北纬 32 43 30 9 东经 116 45 117 19 之间 XX 县城坐落于荆山 涂山脚下 涡河 淮河汇合处 距 XX 市区仅 10 余公里 距省会合肥约 140 公里 京沪铁路和京沪高铁从东侧经过 206 国道 307 225 省道和京台 南洛等高速在此交汇 淮河 涡河 茨淮新 河 怀洪新河等九条黄金水道纵横畅流 构成了四通八达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 络 我县是全省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试点县 也是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 振 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关政策试点县 自古为商贾云集之地 素有 淮上明珠 之称 项目区位于 XX 县 XX 镇南严村 北严村 大沟村 火庙村 陈圩村等 5 个行政村 项目区地处淮北平原 范围不规则 纵坐标在 3667035 295 3671713 284 之间 横坐标在 39518150 274 39525044 112 之间 2 2 自然条件 2 2 1 地形地貌 XX 县地处黄淮海平原和江淮丘陵的结合部 XX 县东南有大洪山 西南有 平阿山 县城南侧有荆 涂二山隔淮对峙 其余均为平原 在残丘地貌中 除 荆 涂二山海拔分别为 258 4 米和 338 7 米外 其余均小于 200 米 平原主要分 布在淮河以北地区 在平原地貌单元中 由于河流变迁 交互沉积和历次黄河 南泛覆盖及人工开河筑坝等 局部地貌不平整 具有 大平 小不平 的特点 据此特点又分为湖地 岗坡地 湾地三种小类型 部分河湾地又分为河口洼地 和泛滥平坡等最低单元 湖地离河较远 地势较低 呈浅碟状封闭洼地 排水 困难 易积水 湾地分布于沿河两侧 由河水泛滥泥沙沉积而成 岗坡地是介 7 60 于湾地和湖地间的高坡地 因受侵蚀作用而呈缓坡状 整个平原地势由西北向 东南微倾斜 坡降为 1 8000 1 10000 绝对高度在 15 5 25 5 米之间 2 2 2 气候 XX 县地处北亚热带至暖温带的过渡带 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年平 均气温 15 4 降雨量 900mm 左右 因受东南季风及淮河气流影响 兼有南北 方过渡类型的气候特点 其主要特点是 四季分明 气候温和 雨量适中 春 温多变 秋高气爽 夏雨集中 无霜期长 降雨量年际变化较大 年内分配不 均 2 2 3 土壤 XX 县土壤类型为砂姜黑土 麻石棕壤 麻石棕土和棕壤性麻石土 pH 值 为 6 5 至 7 5 本县土壤的地域分布 受到地形 地貌 成土母质 水文条件及耕作熟化 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有一定的规律性 地带性土壤分布于全县丘陵 岗地 紫 色土零星散布于凤阳山南麓和县东皇甫山西侧的丘陵 岗地 潮土分布于池河 窑河及其主要支流沿岸 石灰 岩 土分布于凤阳山南麓石灰岩的丘陵岗地 砂 姜黑土在窑河沿岸零星分布 项目区土壤为棕色石灰土 土壤 pH 值 6 0 7 5 盐基饱和度低于 50 粘粒硅铝率约 18 粘土矿物以蛭石与高岭石为主 氧化钾含量约 0 49 0 82 游离氧化铁在 10 左右 2 2 4 水文地质 XX 县境内河流众多 分自然河流和人工河道 主要自然河流自北向南依 次有澥河 淝河 涡河 淮河 芡河 天河 黑泥河 人工河道有双龙河 青 沟河 新淝河 茨淮新河和怀洪新河等 总面积约 200 平方公里 占全县土地 总面积的 8 1 县境河水径流主要是靠上游客水和自然降水 年均径流深约 255 毫米 径流量 6 25 亿立方米 10 年一遇的丰水年为 12 43 亿立方米 旱年 8 60 为 1 48 亿立方米 年均过境水 272 2 亿立方米 丰水年为 534 5 亿立方米 旱 年为 97 8 亿立方米 县域内地下水较为丰富 水层分浅层和深层两部分组成 浅层水平原水位 1 3 米 沿淮阶地 岗地 2 3 米 总流向西北 东南 属渗入蒸发型 深层 水含水丰富 150 米以内有两层主要含水层 为承压水 另外残丘地区还有小 量的裂隙优质泉水 在地质上 XX 县位于徐蚌凹折带南缘 平阿山以北属淮阴地台 平阿山 以东至沿淮丘陵属淮阳地质 平阿山以南属淮南盆地北翼 震旦纪变质岩系组 成 XX 县结晶基底 与低山残丘一带古老岩系相连 蚌台凹以北构造线近南北 呈开阔平缓的向斜构造 与地质为断层接触 两翼时有奥陶纪灰岩及二迭 三 迭纪紫红色砂页岩地层 形成复背斜构造 蚌台凹以南构造线方向为北西 南 东 亦为复向斜构造 淮北平原为下降堆积平原 第四纪地层很厚 有较厚土 层和砂层 由于地质构造所致 在 XX 县域内有三条主要断裂带通过 固镇 怀远断裂 带呈南北向从县域西部穿过 该断裂带距县城 10 公里左右 太和五河断裂带呈 东西走向从县域北部通过 距县城 20 公里左右 平峨山断裂带城西北 东南走 向从县域南侧通过距县城 30 公里 2 3 自然资源 2 3 1 土地资源 全县土地面积 238260 42 公顷 农用地面积 189875 54 公顷 占全县土地面 积的 79 69 其中耕地 150492 51 公顷 园地为 962 29 公顷 林地 6034 88 公 顷 其他农用地 32385 86 公顷 土壤类型较多 土地肥沃 适宜种植多种农作 物 是小麦水稻的高产地区 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油等经济作物基 地 9 60 2 3 2 水产资源 怀远水生动物资源丰富 有来自江河的洄游性鱼类 如鳗鲡等 半洄游性 鱼类 如青 草 鳇鱼等 内湖繁殖的定居性鱼类 如鲤 鲫 鳊 鲂 鳇 条 乌 鲶 鳜 刀鲚鱼等 河蟹 虾 贝等资源 最常见的经济鱼类达 30 余种 2 3 3 矿产资源 县境内荆山 涂山 平阿山 大洪山蕴藏矿产资源丰富 已探明的矿产储 量为花岗岩 44 亿吨 镁质大理石 270 万吨 石英砂 15 7 万吨 重晶砂 9 5 万吨 石灰石 15 亿吨 长石 67 亿吨 铁砂 80 万吨 2 3 4 旅游资源 涂山 白乳泉风景区现为安徽省重点旅游风景区 拥有禹王宫 白乳泉 启母石 卞和洞等名胜古迹 其中和泉农庄为 4A 级旅游景区 境内四方湖和芡河湖及荆涂山风景区为重要的生态保护区 2 4 社会经济条件 2 4 1 社会经济 全县总人口 137 09 万人 城镇人口 18 3 万人 城镇化率为 17 80 全县 地区生产总值由 2006 年的 70 5 亿元增加到 2012 年的 165 亿元 实现翻番 财 政收入由 2 8 亿元增加到 13 5 亿元 年均增长 37 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 26 4 亿元增加到 125 亿元 年均增长 36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 24 1 亿元 增加到 56 6 亿元 年均增长 18 6 利用市外资金由 8 3 亿元增加到 75 亿元 年均增长 55 3 规模工业由 51 家增加到 122 家 工业增加值由 8 1 亿元增加 到 58 亿元 年均增长 40 2 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 47 2 提高到 67 3 农业总产值由 48 8 亿元增加到 86 亿元 年均增长 4 6 连续 6 年获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被评为全国知名糯稻生产基地 全国无公害蔬菜生 产示范县 为全省著名的泥鳅甲鱼黑鱼养殖基地 龙亢农场列为全国农村改革 10 60 试验区 第三产业发展日趋活跃 三产增加值由 21 5 亿元增加到 42 4 亿元 年 均增长 11 6 金融保险 交通运输 邮政通讯 房地产业加速发展 三次产 业结构由 38 5 31 30 5 调整为 32 7 41 7 25 6 元 XX 镇地处怀远北部 距县城 30 公里 行政区域总面积 184 平方公里 辖 28 个行政村 人口 8 1 万人 土地面积 16 8 万亩 是县北商贸重镇 安徽省重 点建设乡镇 XX 市新农村建设试点镇 2005 年 全镇国内生产总值 3 1 亿 财政收入 1038 5 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 4184 元 XX 镇充分利用水网优势发展 养殖业 其出产的大闸蟹被注册为 鲍贡蟹 和 梦螺 牌商标 XX 镇招商引资成 绩突出 其招商经验在淮安扩大会议上交流 被称之为 鲍集效应 2 5 项目区农业生产状况及机械作业面积 项目区总体自然环境良好 绿化率高 项目区土地资源丰富 肥沃 据实 地调查 项目区农业生产现有农产品主要为水稻 小麦 油菜等农作物和经济 作物 项目区内 70 以上的农户家中都有农用机械 已基本实现机械化耕种 机械作业面积达到 85 左右 机械化较高 项目区农作物复种指数为 2 0 一年 两熟 中稻亩产 550 公斤 油菜籽亩产 160 公斤 小麦亩产 450 公斤 大豆亩 产 200 公斤 2 6 自然灾害 项目区自然灾害主要是涝灾 旱灾 另外低温冷害也时有发生 2 7 土地利用现状 2 7 1 土地利用权属 项目区内土地权属明确 界址清晰 没有权属纠纷问题 土地所有权属涉 及 XX 县 XX 镇南严村 北严村 火庙村 大沟村和陈圩村农民集体所有 2 7 2 土地利用结构 根据二调土地利用现状图 对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地类面积进行统计 项 目区总面积 2406 2594 公顷 其中耕地 1767 7460 公顷 其中水浇地 954 9637 11 60 公顷 旱地 812 7823 公顷 园地 0 2479 公顷 林地 40 6362 公顷 交通运输 用地 47 9724 公顷 水利及水域设施用地 193 9045 公顷 其中坑塘水面 26 2825 公顷 沟渠 167 6220 公顷 其他设施农用地 0 1943 公顷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295 0374 公顷 农村宅基地 水工建筑用地 22 8582 公顷 公路用地 15 2031 公顷 河流水面 22 4594 公顷 扣除园地 林地 其他设施农用地 公路用地 河流水面 水工建筑用地 村庄 共计 437 9414 公顷 项目建设规模 1968 3180 公顷 详见下表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面积结构表 12 60 2 7 3 土地利用程度 土地利用程度是经过对项目区内土地垦殖率 土地利用率 耕地复种率的 计算 从而对项目区的土地利用进行评价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为 2406 2594 公 顷 项目区建设规模 1968 3180 公顷 不动工区面积为 437 9414 公顷 耕地面积 为 1767 7460 公顷 根据调查项目区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 2987 0204 公顷 则根据相关公式可以得 土地垦殖率 项目区内耕地面积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 100 1767 7460 2406 2594 100 73 46 土地利用率 项目区已利用土地面积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 100 2406 2594 437 9414 2406 2594 100 81 80 耕地复种率 项目区内全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 耕地面积 100 2987 0204 1767 7460 100 168 97 经过计算可以得出项目区内土地垦殖率为 73 46 土地利用率为 81 80 项目耕地复种率为 168 97 可见项目区内土地垦殖率较高 土地利 用率较高 项目区对土地利用情况较好 项目区内可利用后备土地资源贫瘠 只有通过工程技术 改善土地利用结构 提高耕地质量 2 7 4 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项目区现阶段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 主要的农作物为水稻 小麦 油菜 复种指数为 1 69 项目区地势属于平原区 经过长期以来的精耕细作 已经形 成基本农田保护区 近年来 经过农业开发项目不断投资 大部分田块已经实 现平整 格田成方 项目区通电率达 100 水资源充足 雨热同期 气候条 件比较好 道路格网基本形成 通达度比较好 但项目区也存在一些不足 问 题如下 1 项目区内田间道路系统布局较好 但部分现有生产路和田间作业道路 标准较低 道路坑洼不平 宽窄不一 多为土质 机械耕作通行不便 致使当 13 60 地群众劳动强度大 生产效率低 2 项目区的部分主要沟渠边坡多处塌陷 且淤积严重 为稳定耕地面积 防止水土流失 亟待修复清淤 3 项目区部分少量交叉建筑物由于长期缺少维护 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 损坏 需要进行相应的修复 且有些位置缺少相应的配套交叉建筑物 综上所述 项目区地形 通电 气候 道路 水资源等基础设施都较好 项目区选址合理 通过适当投资 就能达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 14 60 3 项目分析 3 1 基础设施条件 3 1 1 交通条件 项目区对外交通便利 XX 镇交通便捷 206 国道越境而过 合徐高速公路 在镇南留有出入口 为 XX 镇发展道口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项目区内农村路 网已经初步形成 兴建村村通水泥路通至附近村庄 项目区现状田间道路通达 度达到 90 左右 能基本满足项目区出行和农业生产要求 项目区道路主要有以下问题 田间生产路部分为土路 一遇雨天路面泥 泞 给项目区内居民生产带来不便 现状少量碎石路欠缺维护 道路路面损 坏严重 项目区现状交通道路及利用情况详见下表 3 1 1 表表 3 1 1 现状主要道路情况现状主要道路情况 单位单位 米米 名称区内长度路面宽度路面状况备注 水泥路 0110654 3碎石路路面损毁 田间道 022753 8土路路面损毁严重 坑洼不平 田间道 036882 8土路路面损毁严重 坑洼不平 田间道 049294 2土路路面损毁严重 坑洼不平 田间道 052925 6土路路面损毁严重 坑洼不平 水泥路 067604 5碎石路路面损毁 水泥路 0713422 5碎石路路面损毁 水泥路 081263 1碎石路路面损毁 水泥路 0910733 5碎石路路面损毁 田间道 101983 1土路路面损毁严重 坑洼不平 田间道 1111132 9土路路面损毁严重 坑洼不平 水泥路 1214144 7碎石路路面损毁 田间道 134505 2土路路面损毁严重 坑洼不平 田间道 1413574 3土路路面损毁严重 坑洼不平 田间道 159763 4土路路面损毁严重 坑洼不平 水泥路 168774 2碎石路路面损毁 水泥路 174813 7碎石路路面损毁 水泥路 183142 5碎石路路面损毁 田间道 198722 2土路路面损毁严重 坑洼不平 田间道 206912 8土路路面损毁严重 坑洼不平 水泥路 216853 3碎石路路面损毁 田间道 2211562 7土路路面损毁严重 坑洼不平 田间道 235082 5土路路面损毁严重 坑洼不平 水泥路 242433 1碎石路路面损毁 水泥路 259183 2碎石路路面损毁 水泥路 266252 9碎石路路面损毁 水泥路 272642 2碎石路路面损毁 15 60 水泥路 2812712 9碎石路路面损毁 水泥路 293103 0 碎石路路面损毁 水泥路 3010283 4碎石路路面损毁 田间道 314543 4土路路面损毁严重 坑洼不平 田间道 321614 1土路路面损毁严重 坑洼不平 田间道 333703 9土路路面损毁严重 坑洼不平 水泥路 345803 7碎石路路面损毁 田间道 359202 9土路路面损毁严重 坑洼不平 水泥路 364004 2碎石路路面损毁 水泥路 375223 2碎石路路面损毁 水泥路 381123 1碎石路路面损毁 水泥路 398064 3碎石路路面损毁 水泥路 401003 5碎石路路面损毁 水泥路 413184 1碎石路路面损毁 水泥路 4211803 9碎石路路面损毁 水泥路 436963 5碎石路路面损毁 田间道 446763 1土路路面损毁 田间道 452663 2土路路面损毁 田间道 466774 3土路路面损毁 田间道 4713374 6土路路面损毁 田间道 486033 5土路路面损毁 田间道 494873 2土路路面损毁 田间道 506213 5土路路面损毁 田间道 5115143 1土路路面损毁 田间道 524584 3土路路面损毁 田间道 535043 5土路路面损毁 田间道 547023 2土路路面损毁 田间道 553003 8土路路面损毁 3 1 2 灌排系统骨干设施状况 一 灌溉系统骨干设施 项目区灌溉水源主要为项目区东边的怀洪新河 项目区内外河流 坑塘水 面及沟渠输水 项目区水资源较丰富 排水去向为项目区周边的天然河流 项 目区大部分沟渠较为完好 灌排通畅 沟渠交错 形成完善的灌排系统 能够 满足项目区的灌排要求 局部沟渠有坍塌损毁 需要进行修复 表表 3 9 3 现状主要沟渠统计表现状主要沟渠统计表 沟渠名称 区内长度 m 上口均宽 m 结构沟渠现状 清淤沟渠 0121246梯形土质淤积 边坡塌陷严重 清淤沟渠 0223905梯形土质淤积 边坡塌陷严重 清淤沟渠 032694梯形土质淤积 边坡塌陷严重 清淤沟渠 049203梯形土质淤积 边坡塌陷严重 清淤沟渠 0535035梯形土质淤积 边坡塌陷严重 清淤沟渠 064878梯形土质淤积 边坡塌陷严重 16 60 清淤沟渠 0719525梯形土质淤积 边坡塌陷严重 清淤沟渠 0824775梯形土质淤积 边坡塌陷严重 清淤沟渠 0922133梯形土质淤积 边坡塌陷严重 清淤沟渠 102783梯形土质淤积 边坡塌陷严重 清淤沟渠 113483梯形土质淤积 边坡塌陷严重 清淤沟渠 1222573梯形土质淤积 边坡塌陷严重 清淤沟渠 1316306梯形土质淤积 边坡塌陷严重 清淤沟渠 1412813梯形土质淤积 边坡塌陷严重 清淤沟渠 1526688梯形土质淤积 边坡塌陷严重 清淤沟渠 1610193梯形土质淤积 边坡塌陷严重 清淤沟渠 1713883梯形土质淤积 边坡塌陷严重 清淤沟渠 1821808梯形土质淤积 边坡塌陷严重 清淤沟渠 194983梯形土质淤积 边坡塌陷严重 清淤沟渠 2020085梯形土质淤积 边坡塌陷严重 清淤沟渠 2124063梯形土质淤积 边坡塌陷严重 清淤沟渠 2220835梯形土质淤积 边坡塌陷严重 清淤沟渠 2325736梯形土质淤积 边坡塌陷严重 清淤沟渠 242585梯形土质淤积 边坡塌陷严重 清淤沟渠 255838梯形土质淤积 边坡塌陷严重 清淤沟渠 265518梯形土质淤积 边坡塌陷严重 清淤沟渠 2717426梯形土质淤积 边坡塌陷严重 清淤沟渠 2819615梯形土质淤积 边坡塌陷严重 清淤沟渠 2918946梯形土质淤积 边坡塌陷严重 清淤沟渠 3016313梯形土质淤积 边坡塌陷严重 清淤沟渠 317676梯形土质淤积 边坡塌陷严重 清淤沟渠 325033梯形土质淤积 边坡塌陷严重 清淤沟渠 333635梯形土质淤积 边坡塌陷严重 清淤沟渠 3424665梯形土质淤积 边坡塌陷严重 清淤沟渠 354893梯形土质淤积 边坡塌陷严重 清淤沟渠 363943梯形土质淤积 边坡塌陷严重 清淤沟渠 379344梯形土质淤积 边坡塌陷严重 清淤沟渠 381303梯形土质淤积 边坡塌陷严重 清淤沟渠 392645梯形土质淤积 边坡塌陷严重 三 主要水工建筑物 经现场踏勘得知 原有的沟口涵 过路涵 桥 闸等配套建筑物或年代久 倒塌和淤塞严重或缺少 需加大投入 新建和改造田间配套建筑物 充分发挥 水利设施的效益 3 1 3 电力设施 项目区内全部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 均配有小型变压器 可供 220V 的生 活用电及 380V 工农业生产用电 通电率达 100 可以满足项目区内居民生活 和生产用电 另外 近年来 项目区内通讯设施发展较快 信号塔密度大 基 17 60 本没有通讯盲区 3 1 4 林网建设状况 项目区内在居民点周边和主要道路两侧分布防护林 根据了解目前林网现 状情况尚可 不需要进行补充建设 因此本设计中不涉及林网建设内容 3 1 5 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状况 项目区现状生态环境保护环境质量良好 水系国家地表水 类标准 生态 体系逆向演替和生态脆弱性正在改变 周边无工矿污染源 现已推广无公害农 药 对环境造成污染少 另外 项目区为传统农耕区 整体生态环境较好 3 1 6 居民点建设现状 项目区居民点总用地面积为 295 0374 顷 项目区各户建筑格局多以主房配 院墙形成独立院落为主 主要房屋多为一层砖混平房和楼房 项目区内居民点 多为原老宅基地 主要布置在主要道路两边 居民点位置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和城镇规划 3 2 水土资源平衡分析 3 2 1 灌溉基本情况 项目区建设规模 1968 3180 公顷 其中耕地 1767 7460 公顷 项目区主要依 靠怀洪新河 项目区内外河流 坑塘及沟渠引水灌溉 3 2 2 需水量分析 本项目农业灌溉全部为地表水 项目区内人畜用水主要为地下水 因此 本项目蓄水量只考虑项目农业生产需水量 1 灌溉保证率的选取 项目区通过完善灌溉渠系 疏通灌溉渠道 使灌溉水利用程度得以提高 根据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 和 安徽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 项 目区属平原区 其设计灌溉保证率为 85 渠系水利用系数取 0 8 田间水利用 系数取 0 95 则灌溉水利用系数为 0 76 18 60 2 农业种植结构及灌溉定额 项目区规划农作物种植面积比例 复种指数 灌溉净定额 在 P 85 时 采用本项目区现状作物播种面积及 安徽省农作物灌溉实验资料整理与分析 安徽省行业用水定额标准 等有关资料 见表 4 4 1 同时考虑项目区实际 情况 在 85 灌溉设计保证率下 按照插入法 经计算 项目区在 85 的典型 年下 综合毛灌溉定额为 357 89 m3 亩 计算如下表 各种作物净灌溉定额 见表 3 2 2 19 60 表表 3 2 1 农作物净灌溉定额表农作物净灌溉定额表 作物灌溉保证率净灌溉定额备注 50 70 105 75 100 135早稻 85 135 185 水稻泡田净用水定额 60 85 50 100 110 75 140 180中稻 85 210 250 水稻泡田净用水定额 60 80 50 120 160 75 190 230晚稻 85 260 320 水稻泡田净用水定额 40 60 50 0 75 30小麦 85 60 50 0 75 30玉米 85 60 50 0 75 30大豆 85 60 50 0 75 30油菜 85 60 表表 3 2 2 项目区作物灌溉定额表项目区作物灌溉定额表 水稻油菜小麦大豆综合定额 作物名称 m3 亩 m3 亩 m3 亩 m3 亩 m3 亩 种植比例80308010200 单项净灌溉定额250606060 综合净灌溉定额20018486272 灌溉水利用系数0 76 综合毛灌溉定额263 1623 6863 167 89357 89 3 需水量计算 本项目建设后耕地面积 1767 7460 公顷 因此 根据以上灌溉定额 带入 灌溉需水量计算公式中即可计算出项目区需水量 其公式为 W 需 M A n 式中 W 需 灌溉需水量 M 灌溉定额 A 灌区面积 取项目实施后的耕地面积 20 60 N 灌溉水利用系数 取 0 76 计算可得项目区灌溉用水总需水量为 948 99 万 m3 3 2 3 可供水量分析 实地踏勘 复垦片区周边为传统农业耕作区 当地农民的灌溉用水主要依 靠怀洪新河 项目区内外河流 坑塘及沟渠引水灌溉 一 项目区水资源 1 怀洪新河 项目区东侧临近怀洪新河 项目区属怀洪新河灌区 怀洪新河干流设有三 级控制蓄水位 有效库容约 2 亿 m3 为沿线工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水源 当沿 河流域发生干旱时还可以引入淮河干流蚌埠闸上水 年均引水约 1 亿 m3 2 坑塘蓄水 项目区内或周边有众多可供农田灌溉的坑塘 坑塘来水水源为天然降雨蓄 水 项目区内现有坑塘 26 2825 公顷 深度 1 0 3 5m 不等 现状条件良好 可 蓄水供项目区灌溉使用 坑塘蓄水量 坑塘面积 平均蓄水深度 取 1 8m 复 蓄系数 取 1 5 次 26 2825 1 8 1 5 70 96 万 m3 3 项目区内沟渠灌溉 项目区内大小灌溉引水渠道较多 能把项目区外的水资源通过团结河 南 澥河引入项目区内 能够充分满足项目区内的灌溉需求 综上所述 项目区年供水量大于 3 亿多立方米 3 24 水资源平衡分析 根据统计 项目区需水量共 948 99 万立方米 供水量大于 3 亿多立方米 可见本项目可供水量大于需水量 灌溉水量有保障 故此 项目区 85 的设计 灌溉保证率下的水资源供给量满足需水量 项目区规划后水资源供给量能满足 种植作物用水需求 本项目在水源保证方面完全可行 21 60 3 3 项目区建设基本农田面积分析 项目区建成后耕地面积为 1767 7460 公顷 通过对项目区田间道路和沟渠 的修复配套后 项目区耕地可达到高标准基本农田标准 即项目实施后项目区 建设基本农田面积 1767 7460 公顷 22 60 3 4 公众参与分析 本项目关系到项目区内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 项 目的确定 规划必须符合广大群众的要求 决不能违背群众的意愿 损害群众 的利益 同时 项目的实施 管理也离不开群众的配合 支持和参与 在项目 的确定 论证和规划过程中 政府各相关部门和农民群众给予了大力配合和支 持 项目区所在乡 村的农民群众积极参与 踊跃提出土地整治的建议和想法 整个项目的规划设计始终遵循公众广泛参与的原则 3 5 环境保护分析 3 5 1 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对环境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有 工程建设期间主要是工程施工产生 的噪音及生活垃圾对环境造成轻微不利影响 工程运行期间主要是作物种植过 程中农药 化肥对土壤 人民生活的不利影响 3 5 2 环境保护措施 1 施工过程中环境措施 在工程施工期间 容易产生噪音 为避免噪音对 周围居民生活产生影响 施工车辆应避免的晚上施工 离开场地要及时清洗 防止尘土带入主要交通干道 施工中尽量降低尘土中尘粒物质对空气侵蚀 生 产垃圾等废弃物定期收集 集中处理 杜绝随地抛弃 2 种植过程中环保措施 作物种植过程中尽量使用低效农药农药和化肥 对种植区病虫害 要加强监控和科学的预测预报 把农药对土壤和环境的影响 降低到最低限度 化肥多使用农家肥 复合肥 尽量降低对土壤的板结 3 5 3 消防 本项目在生产运营管理中不使用 不生产易燃易爆物品 基本上无特殊的 消防要求 3 5 4 安全生产 本项目的安全生产主要有 人员在操作中安全 设备安全 工程建设期对有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以及安全管理知识培训 制定有效操 23 60 作规程 确保操作人员及设备安全 24 60 4 项目规划 4 1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结论 1 XX 市 XX 县 XX 镇大沟等 5 个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受到领导 重视 群众积极性高 当地农民群众对项目区农村道路系统及田间排水系统的 建设更是盼望已久 2 按照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的项目区建设任务 项目区涉及 XX 县 XX 镇 南严村 北严村 火庙村 大沟村 陈圩村等五个行政村 总面积 2406 2594 公顷 建设规模 1968 3180 公顷 不动工区 437 9414 公顷 其中耕地面积为 1767 7460 公顷 估算投资 1475 97 万元 3 项目区自然条件优越 区内地势属于江淮平原区 水热条件良好 雨热 同季 热量资源充足 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4 项目区内总体情况良好 符合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区域要求 符合国 家和省当前关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有关政策 5 按照可研确定的方案 通过改善项目区道路 排灌标准 项目建成后 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达到 1767 7460 公顷 新增粮食产能 230 51 万斤 年 年收 益 636 99 万元 项目实施后效益显著 对提高项目区耕地质量 改善生态环境 实现建农业现代化 抵御自然灾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4 2 规划原则 项目区规划设计的原则为 1 坚持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 切实保护耕地 的基本国策 规范开 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2 坚持规划引导 统筹安排 规模整治 优先在基本农田范围内建设 3 坚持因地制宜 实行差别化整治 采取田 水 路 林 村综合整治措 施 4 坚持数量 质量 生态并重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25 60 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 鼓励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工程建设 5 以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为引导 聚合相关涉农资金 集中投入 引导和规 范社会力量参与 4 3 规划依据 4 3 1 法律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1998 年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002 年 3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2002 年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 年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1998 年 6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1999 年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1991 年 4 3 2 相关政策 1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办法 2 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 3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4 安徽省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办法 5 安徽省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管理办法 皖国土资 2009 155 号 文 6 国土资源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的通知 国土 资发 2008 176 号 7 国土资源部 财政部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 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 国土资发 2012 63 号 8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 财政厅关于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 皖国土资发 2012 180 号 26 60 9 安徽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以奖代补 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财 建 2012 1328 号 10 安徽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 4 3 3 地方性文件及有关计划 规划 1 XX 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2 XX 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3 XX 市 XX 县 2013 年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施方案 4 XX 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十二五 计划纲要 4 3 4 技术标准 1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 TD T1011 2000 2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TD T1012 2000 3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 TD T1013 2000 4 安徽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 DB T001 2008 5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 TD T1033 2012 6 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 4 3 5 相关基础资料 1 项目区 1 10000 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 二调成果图 2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变更调查面积量算表 汇总表 3 项目区水资源状况资料 4 项目区土壤资料 5 XX 县农业区划资料 6 项目区供电状况资料 7 项目区道路情况资料 8 项目区水利现状资料 9 项目区林业现状资料 27 60 10 XX 县水利 农业 电力 交通 林业 环保等工程建设标准 规范 定额等资料 11 XX 市工程造价信息 2013 年 6 期 4 4 规划目标和任务 4 4 1 项目建设目标 按照国土资发 2012 63 号文件和皖国土资发 2012 180 号文件等有关要求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要按照 统筹兼顾 突出重点 先易后难 分类实施 的 原则 综合考虑各地基本农田数量 质量及土地整治项目分布等特征 大力推 进土地整治 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 根据实地察看 对项目区进 行统筹分析 确定项目区限制耕地质量与经济效益的限制性因素 对项目区不 足的地方进行改造和提高标准 达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要求 因此确定为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本项目 具体目标为 1 对项目区内基础设施进行详细调查 合理利用现有设施 改善不达标的 基础设施 保障项目区符合高标准基本农田要求 2 通过实施土地整治 使项目区灌溉保证率达到 85 排涝标准达到 10 年一遇 按 1 天暴雨 1 天排至作物耐淹水深 3 改善项目区道路条件 道路通达率达到 95 提高了农业生产机械化水 平 4 改善农田设施条件 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 通过土地整治 全面改善 农地生产条件 全面提高项目区内土地综合生产能力 5 改善生态环境水平 项目区内通过实施农田水利和田间道路等工程 使 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4 4 2 规划设计任务 1 制定项目区土地整治的目标 任务和方针 2 分析项目区社会 经济条件和生态环境条件 主要包括项目区土地适宜 28 60 性分析 水资源平衡分析等 3 合理安排项目区各类用地面积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配套各种基础设施 4 确定灌排方式 合理布置项目区土地平整 农田水利 道路 林网等各 项工程 5 通过技术 经济论证 确定项目实施的技术方案 6 编制项目投资预算 4 5 规划设计标准 4 5 1 土地平整标准 根据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 和 安徽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 土地平整工程是为满足农田耕作 灌排需要而进行的田块修筑和地力保持措施 的总称 通过实施土地平整 实现耕作田块集中 田面平整 耕作层厚度应达 到 30cm 以上等标准 而项目区现状基础设施较好 土层较厚 地形较平整 能够满足排灌需要 田块规格和平整度能够满足机械化生产要求 因此不需进 行土地平整工程 4 5 2 灌排水标准 项目区位于江淮平原区 为种植水稻为主的水田作业区 根据 高标准基 本农田建设规范 和 安徽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 项目区灌溉设计保 证率为 75 85 本项目灌溉设计保证率取 85 排涝标准为 10 年一遇 1d 暴雨 1d 排出 4 5 3 道路建设标准 根据相关规范 道路建设应满足项目区对内和对外交通需要 既要满足农 业机械化作业的需要 又能与外界保持便捷联系 方便农业生产 便于农产品 的运出和农业生产资料的运入 项目区拟修复田间道 田间道是连接田块与村 庄 供农业机械 农用物资和农产品运输通行的道路 29 60 结合当地实际状况 修复道路有三个标准 1 修复田间道一型 碎石路 面 水泥路面 路基宽 6 0m 路面宽 4 0m 10cm 厚级配碎石垫层 路面采取 18cm 厚 C25 水泥混凝土路面 路面两侧各增加 50cm 素土路肩 2 田间道 二型 碎石路面 水泥路面 路基宽 5 0m 路面宽 3 0m 10cm 厚级配碎石垫层 路面采取 18cm 厚 C25 水泥混凝土路面 路面两侧各增加 50cm 素土路肩 3 田间道三型 素土路面 碎石路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