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选择理论及其应用.docx_第1页
逆向选择理论及其应用.docx_第2页
逆向选择理论及其应用.docx_第3页
逆向选择理论及其应用.docx_第4页
逆向选择理论及其应用.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逆向选择理论及其应用1逆向选择从旧车市场说起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阿克洛夫于1970年发表论文“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阿克洛夫在文中以次品车市场为例,建立了一个简单的模型并阐明了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以及它如何影响市场的有效运作问题。模型如下:假定市场中只有4种汽车,即新车和旧车,好车和次品车(柠檬)。新车有可能是好车,也有可能是次品车;当然,旧车也是如此。人们在上述市场中购买一辆新车时,并不知道他所购买的汽车是好车还是次品车。但是,假定在生产出来的汽车中,好车的比例为q,次品车的比例为1-q,则买主必定知道买到好车的概率为q,买到次品车的概率为1-q。 然而,在对某辆汽车拥有一段时间后,车主就可以了解该车的质量,也就是说,车主会重新估计其汽车是次品车的概率,这一估计要比原来的估计更准确。这就形成了一种可得信息的不对称:现在卖主比买主更了解汽车的质量。但是,好车和次品车仍然以相同的价格出售因为买主不能区别好车和次品车。显然,旧车与新车的价值不会一样如果旧车的价值和新车的一样,那么,在好车的概率更高、次品车的概率更低的情况下,以新车的价格出售一辆次品车,然后买回一辆新车肯定是有利可图的。因此,好车的车主被锁定(locked in)了。实际上,他不仅得不到其汽车的真实价值,而且也得不到新车的预期价值。可以假定,如果对旧车的需求严格地取决于两个变量汽车的价格p和旧车的平均质量,则旧车的需求函数可以表述如下: Qd =Dp,。旧车的供给和平均质量将取决于价格,也即=p,S=Sp。在均衡状态中,给定旧车的平均质量,则其供给必定等于需求,即Sp= Dp,p。如果价格下降,平均质量通常也将下降。很有可能在任何价格水平下,都不会有物品买卖。假定只有两组交易商,组1和组2。让组1的效用函数为:U1=M+1nxi,式中的M表示除汽车以外的其他消费品,xi表示i辆汽车的质量,n表示汽车的数量。同样地,让组2的效用函数为U2=M+1n32xi,式中的M、xi和n的含义与上式相同。假定(1)两组交易商都是预期效用的冯诺依曼-摩根斯特恩最大化者(von Neumann-Morgenstern maximizers);(2)组1有N辆汽车,这些汽车的质量x呈均匀分布,其中0x2,组2没有汽车;(3)其他消费品“M”的价格为1。用Y1和Y2分别表示组1和组2中所有交易商的收入(包括汽车的销售收入)。对旧车的需求将等于两组交易商的需求之和。在这里忽略不可分性。组1的交易商对汽车的需求将是: D1=Y1/P /p1 D1=0 /p1 组1中的交易商提供的汽车供给为: S2=pN/2 p2 这些汽车的平均质量为: =p/2 (假设汽车的质量是均匀分布的)同样地,组2中的交易商对旧车的需求为: D2=Y2/p 3/2p D2=0 3/2p 供给为: S2=0 因此,总需求D(p,)为: 如果p, 则D(p,)=(Y2 Y1)/p 如果p3/2,则D(p,)= Y2/p 如果p3/2,则D(p,)=0 但是,如果价格为p,平均质量为p/2,在任何价格水平下都不会有交易发生:尽管在03之间的任何给定的价格水平下,组1的交易商愿意以组2的交易商愿意购买的价格出售汽车。 由上可见,好车有可能被次品车挤出市场。但是,在有不同档次商品的连续市场中,甚至更糟糕的异常现象也会存在。一个很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次品将不太差的产品挤出市场,不太差的产品又将中档产品挤出市场,中档产品则将不太好的产品挤出市场,不太好的产品将高档产品挤出市场,依次类推,最终不会有任何市场存在。为更加清楚地说明逆向选择模型。我们可以考虑最简单的情况,假定卖者出售的旧车有两种可能类型: 1.=6000(高质量)和= 2000(低质量),每一种车的概率分别是1/2; 2.买卖双方有相同的偏好且对车的评价等于车的质量。 显然,如果买者知道车的质量,均衡价格P=6000(高质量)或P=2000(低质量)。买者不能知道车的真实质量,如果两类车都进入市场,车的平均质量E=4000,由于买者不敢保证出高价就能买到高质量=6000的车,所以愿意出的最高价格P=4000,希望能够买到=6000的车。但在此价格下,高质量车的卖者将退出市场,只有低量车= 2000的卖者愿意出售。买者知道高质量的车推出以后,市场上剩下的一定是低质量的卖者。唯一的均衡价格是P=2000,只有低质量的车成交,高质量的车退出市场。2.逆向选择理论的典型应用1.保险 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65岁以上的人很难买到医疗保险。这自然引发了人们的疑问:为什么保费不上升以与其风险相匹配呢?答案是,如果保费上升,那些为自己投保的人将是越来越确信自己需要保险的人。体检中的错误、医生对老年病人的同情,等等,都使保险申请人比保险公司更容易评估相关风险。结果是保险申请人的平均健康状况将随保费的上升而恶化这可能导致在任何保费水平下都不会有保险交易。这与上述汽车的例子极其相似,在那里,供应的旧车平均质量随价格的下降而下降。这也与保险教科书中的解释相吻合一般来说,年龄实际上超过65岁的人买不到保单。定期保费(term premiums)是如此之高,只有那些最悲观(也即健康状况最差)的被保险人才会认为这样的保费是有吸引力的。因此,在上述年龄的人群中存在着严重的逆向选择问题。统计数据与上述结论并不矛盾。对健康保险的需求随年龄的增大而上升,1956年对2809户家庭的8898人所做的全国抽样调查表明, 45-54岁人群的医院保险覆盖范围为63%,而65岁以上人群的医院保险覆盖范围为31%。而且令人吃惊的是,这一调查还发现,55-64岁的男性其平均医疗支出为88美元,65岁以上的男性其平均医疗支出为77美元。但是,这两个人群的非保险医疗支出分别为66美元和80美元,保险医疗支出分别为105美元和70美元。结论是饶有兴味的,保险公司在向老年人提供保险时特别谨慎。“逆向选择”理论在各种保险中都有可能存在。在沃顿商学院的一本保险教科书中有这样一段叙述:潜在的逆向选择存在于如下事实中:定期健康保险保单的持有人可能因年龄的增大和保费的增加而决定终止他们的保险条款。这一行动可能会使保险人面临着低于平均风险的未到期风险比例和未到期索赔比例都可能高于预期。只要个人或团体被保险人有决定是否购买保险的自由、有选择保险金额或保险计划的自由、以及作为保单的持有人有维持或停止保险的自由,逆向选择就会出现(或者至少是有可能出现)。团体保险是美国最普遍的医疗保险形式,其服务对象是身体健康的人,因为通常来说,充分健康是就业的前提条件。同时,这也意味着那些最需要医疗保险的人几乎得不到医疗保险,因为保险公司也有他们自己的“逆向选择”。 这是支持老年保健医疗制度的一个主要理由。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看,老年保健医疗制度有可能取得成功:因为很有可能的是,该市场中的每个人都愿意支付其预期的保健医疗费用并购买保险,但是没有任何保险公司愿意出售保单因为不管保费的水平如何,都会有大量健康状况不佳的人购买保单。从这一观点来看,老年医疗保健制度的福利经济学分析完全类似于对公共支出的分析。2.少数民族的就业次品理论还可用来说明少数民族的就业问题。雇主可以拒绝雇用少数民族的人就任某些工作。这种决策可能不是非理性的或者是有偏见的,相反它可能是出于利润最大化的需要。因为种族可以作为一种良好的统计数据,用来判断求职者的社会背景、学历以及一般工作能力。良好的学历可以替代种族这种统计数据。通过将学生按年级排列,学历制度可以比其他表面特征更好地反映一个人的素质。正如T. W. 舒尔茨论述的那样,“教育机构发现并培养未来的人才。儿童和成人学生的能力只有被发现并被培养才能为人所知。”。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工人也许拥有宝贵的天赋,而在公司付钱利用这些天赋之前,它们必须得到教育机构的证明。但是,提供证明的机构必须是可信的;不可信的劣质学校会降低其学生的潜在经济价值。缺乏教育可能对已经处于劣势的少数民族团体尤其不利。因为雇主有可能理性地决定不雇用任何少数民族团体的成员从事重要的岗位,而这又是因为他很难区分优秀的求职者和平庸的求职者。乔治斯蒂格勒曾经说过“在一个无知的世界中,恩里科费米可能是一个园林工人,而冯诺依曼可能是百货商店的收银员。”上述决策显然是这一观点的写照。 因此即使在劣质学校中学习,也可能通过提高整个团体的平均素质使整个团体而不是个人受益。只有在种族之外加上信息。才能说明少数民族成员参加培训的动机。 另一个担心是就业办公室打算利用成本收益分析法来评估其项目。许多收益可能是外部性的。培训少数民族团体的收益可能源自两个方面:整个团体的平均素质的提高和单个受培训者的平均素质的提高,两个方面的收益可能是相等的;但是从中受益的是整个团体,而不是个人。 3.不诚实的成本 次品模型可以用来解释不诚实的成本。以如下市场为例,在该市场中卖主诚实或不诚实地销售物品;对物品质量的说明可能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误导性的。当然,买主的问题就是辨别产品的质量。市场中存在着愿意销售劣质产品的人可能使市场不复存在就像次品车的情况一样。这种可能性就是不诚实的主要成本因为不诚实的交易可能将诚实的交易挤出市场。在适当的价格范围内,优质产品的潜在购买者和销售者都有可能存在;但是,由于存在着希望以次充好的人,合理的交易将不复存在。因此,不诚实的成本不仅体现在买主被欺骗的金额上,而且还必定包括因合理的交易不复存在而导致的损失。3.逆向选择理论最新的发展与应用信用卡市场中的逆向选择与资金成本相比,信用卡利率高且相当具有粘性,远高于同时期存款利率,也远高于银行其他贷款利率。 运用逆向选择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的学者基于两种不同的视角,分别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一)基于消费者非理性的逆向选择理论 (Ausubel,1991)设想有这样一类非理性的消费者:他们并不打算用成本很高的信用卡透支消费,但后来发现自己还是不断地这样做。这类用户即为所谓的循环用户(revolver),不妨将其称为第一类持卡人(客户)。从银行的角度看,第一类持卡人是最优质的客户。他们以较高的利率借款,并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够偿还贷款。同时,第一类客户不太可能对利率的下调做出反应,因为他们一开始并不打算借款消费。第二类持卡人则是这样的持卡人:他们有足够的意愿用信用卡透支消费,但信用状况不佳,同时也缺少其他成本更低的借款渠道。从银行的角度看,第二类客户不太理想,因为他们透支的数额不但高,而且还经常违约。但有趣的是,同第一类客户相比,第二类客户却更有可能对不同信用卡的利率进行比较,因为他们原本就打算支付较高的借款费用。第三类客户是便利用户(含交易用户),很少使用信用卡借款并支付利息,因此对利率的变动没有反应,故不在讨论范围之内。Ausubel(1991)称第三类客户是理性的。在对客户作出上述分类以后,银行将不愿意在利率层面上进行竞争,因为通过降低利率所招揽的客户大多属于第二类,因此面临逆向选择问题。既然逆向选择使得银行不愿意降低利率水平,那么银行就只能通过其他方法招揽客户,例如,提供宽限期(grace period)、降低年费、提供交易补贴等等。这样,基于非理性的消费者的逆向选择理论就解释了信用卡的高利率现象。Ausubel(1991)的逆向选择理论成立的关键是存在非理性的第一类持卡人。例如,许多消费者可能对信用卡利率的运作并不太了解,进而低估了透支消费所产生的后果,这类消费者就是非理性的。有相当比例的消费者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在不断地、频繁地透支消费,甚至不承认自己在那样做。此外,根据信用卡推销人员以往的经验,许多消费者似乎对年费的增加更加敏感,尽管事实是他们为透支消费支付了占相当大比重的利息。 Ausubel(1999)通过大规模的随机的市场试验(market experiment),再次对信用卡市场上的逆向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信用卡市场上逆向选择问题的存在。(二) 基于转换成本和搜索成本的逆向选择理论(Calem,Mester,1995)维持较高信用卡账户余额的消费者具有较高的搜索成本,搜索活动具有负效用。由于消费者心理上的原因,那些不愿意把时间耗在搜索活动上的持卡人更偏重于当前消费,即,持卡人在当前消费与未来消费的选择上表现出强烈的不耐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信用卡公司降低利率,那么吸引过来的客户将是那些维持信用卡余额较低的消费者,这显然会降低信用卡公司的利润水平。因此,存在搜索成本的情况下,银行面临逆向选择问题。 关于转换成本带来的逆向选择问题,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首先,信誉高的客户面临较高的转换成本,因为如果转投其他公司,将不得不放弃累计起来的较高的信用等级和信用额度。此时,信用卡公司降低利率,招徕的客户很可能是一些信誉较差、风险较高的客户。其次,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维持较高信用卡余额的客户申请被拒可能性也高于余额较低的客户,因为发卡公司很难了解其转换的动机。尽管维持高余额的客户可能是优质客户,但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发卡公司趋于保守,结果降低利率招徕的只是维持信用卡余额较低的客户,公司利润水平因此受到了影响。可见,存在转换成本和搜索成本的情况下,降低信用卡利率会导致逆向选择,因此,发卡公司不愿以降低利率作为竞争的手段。 需要指出的是,Ausubel(1991)等学者提出的逆向选择问题是在信用卡利率下跌时出现,这与Stiglitz和Weiss(1981)所设想的逆向选择恰好相反。Stiglitz和Weiss(1981)指出,贷款银行提高利率水平,会招致逆向选择问题。提高利率尽管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但招揽来的借款人的违约风险也比较高。提高利率使客户群整体的可信度下降,最终导致银行平均利润下降,这就是Stiglitz-Weiss效应。Stiglitz和Weiss(1981)就此预言,当成本上升时,利率向上具有粘性(upward sticky)。Stiglitz提出的逆向选择理论能否应用于信用卡市场还有待实践检验。 对逆向选择的质疑(潘士远,史晋川,2005)几乎所有研究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问题的文献都隐含着一家厂商在同一时刻只能提供单一质量水平产品的假设。在厂商可以同时提供高质量产品和低质量产品的假设基础上, 通过建立模型来探讨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的关系。 研究结论表明, 当考虑到这一前提条件时, 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程度可能并不像先前的研究者所认为的那么严重, 甚至可能不存在。 Aklerlof 最早分析了 产品质量信息的不对称对交易行为的影响,指出由于买主与卖主对产品质量信息的不对称可能会导致逆向选择从而出现“柠檬市场”, 使得低质量产品把高质量产品逐出市场。当然, 除了产品市场, 保险、 金融信贷和劳动力市场都具有信息不对称的特点。 Heal把次品问题看成是一个囚徒困境问题,指出在无限次重复博弈的情况下, 只要博弈参与者不太看轻未来收益的话, 就有可能出现合作的纳什均衡, 从而避免逆向选择问题。 Wilson改变了 Aklerlof模型中消费者质量偏好与汽车质量均匀分布的假设, 考察三种不同定价情形(即瓦尔拉意义上的中间拍卖者定价、 卖者定价与买者定价) 下的市场均衡问题。在此基础上, Wilson 进而分析了逆向选择问题与不同定价行为的关系,逆向选择的程度受到定价行为的影响,不同的定价情形将导致不同的市场均衡。 在Aklerlof和Wilson的模型中,消费者事先均无任何关于产品质量的信息。 而现实生活中, 确实有一些消费者们喜欢事先到厂家那里了解产品质量(当然消费者需要承担了解信息的成本),然后做出自己的购买决策。Wolinsiky就以消费者可以到各个厂家那里了解产品质量信息为前提假设,讨论了产品质量与价格的关系。Wolinsiky有关市场均衡分析的结论是: 消费者可能以产品价格为惟一依据来判断产品的质量水平。 由此, 就可能避免出现低质量产品完全把高质量产品驱逐出市场的情况。 尽管 Wilson改变了 Aklerlof 模型中消费者偏好与汽车质量均匀分布的假设, 但是, 他并没有详细研究产品质量或消费者质量偏好在具体的概率分布下的市场均衡结果。Rose 则进一步考察了当产品质量服从分布、卡方分布、 指数分布、 对数分布与正态分布等一些概率分布时的不同市场均衡类型。Rose的研究表明, 当产品质量服从正态分布时, 将会可能出现对应于不同逆向选择程度的多重瓦尔拉均衡。 但是, 上述模型都有一个共同的局限, 即没有考虑到新产品市场与旧产品市场的相互作用, 也就是说, 在这些模型中, 消费者被机械地割裂为新产品市场的消费者与旧产品市场的消费者两个互不相关的群体。 而从经济生活的现实来看, 如果考虑到旧产品市场的消费者同时也可能是新产品市场中的消费者, 那么, 消费者的决策就必须同时考虑到新旧产品两个市场中的产品质量与价格, 由此就产生了新产品市场与旧产品市场的相互作用问题。 正是基于这一考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