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儒家、道家古代管理思想_第1页
第六章   儒家、道家古代管理思想_第2页
第六章   儒家、道家古代管理思想_第3页
第六章   儒家、道家古代管理思想_第4页
第六章   儒家、道家古代管理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 儒家、道家古代管理思想, 儒家古代管理思想 儒家代表人物 孔子(前551前47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孟子(约前379前289),儒家学派主要代表。 荀子(约前315前217),儒家学派主要代表。 孔子改造“六艺”为“六经”,创立了儒家学说,自创立之始,该学派绵延不断,伴随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走过了漫长的二千多年。儒家学说对于中国人,犹如基督教文明对于西方人一样,实际上已经转化成民族文化的烙印,它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儒家学说中包含着完整的古代管理思想体系,有着极其独特的内在逻辑结构。,合法性依据 个人集权 王朝正统 天下共主华夏统一观,合理性依据 天命论 敬德保命,思想出发点 治国就是治人,基本概念 仁概念,治国模式 德治教化、修身治国,社会组织化方式 内仁外礼,社会组织化方式 执中求和,治国理想 小康社会、大同世界,治国手段, 内容框架,“合法性”依据,乃指古代管理所赖以存在的、反映治国主体意志并适应其政治需要的国家主体意识,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地发展为多数人所共有的一种信念。 “合法性”依据随着漫长的国家前社会和早期国家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具体分三个阶段: (1)国家前社会个人性质权力的存在和夏王朝早期国家的产生,导致“个人集权”的合法性。 (2)启开始的“世袭制”的沿袭,商灭夏、周灭商和国家制度的设计、国家集体意识的出现,塑造了中国社会的“王朝正统观”。 (3)中国走向早期文明的独特途径和宗法制度的出现,造就了“天下共主华夏统一”观念。,合法性依据 个人集权 王朝正统 天下共主华夏统一观,在使用“合法性依据”这种强制性力量规范协调人们行为的同时,中国古代管理还强调依赖于管理所具有的“合理性”因素来求得人们内心的认同而获得管理的内在约束能力。 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前后,氏族主要依靠武力开疆拓土、聚敛财富来建立和巩固本氏族王国,从而使得家族地位凸现,氏族祖先被美化、被神化,为“天命论”奠定了基础。 朝代更迭促使西周诸王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发现“民心”比“天命”更重要,欲得民心就须“敬业”,且以德来配天命。这样,作为对“天命论”改造的“敬德保命”思想便应运而生。,合理性依据 天命论 敬德保命,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已经表现出较为鲜明的人文意识,加之中国哲学是以人生论为特重等现象,在先秦儒家治国之道中概括地反映为“以人治人”思想,将其延展便得到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思想出发点。 首先,儒家提出“民为立国之本”的民本思想。孟子更提出“民贵君轻”的结论,荀子更认为治理国家就是治理百姓。 其次,儒家又提出,得国的关键在于得民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最后,儒家提出“以人道治人”的重要观点。,思想出发点 治国就是治人,构成要素之一人的基本规定性。 仁者爱人、爱人为仁。 构成要素之二伦理道德。 一方面,它要求人们随时以仁的要求,即爱人来约束、规范个人的思想与行为,久而久之即可内化为个人的内在道德。另一方面,仁代表一种道德境界,得到人们的仰慕和赞誉,并成为人们行为的楷模。 构成要素之三人格理想(圣人)与社会理想(小康社会,大同世界)。 构成要素之四行为准则(克己复礼,执中求和)。,基本概念 “仁”的概念,治国之道之“三纲”:明明德(根本原则)、亲民(根本任务)、止于至善(根本目的)。 治国之道之“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德治教化:发扬美好光明的德性,并用以教育感化人们,使之亦能去其旧染之污,以达至善至美。 修身治国:修养个人道德,提高个人道德品性,以求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修身学说和治国学说的人性假设依据: 孟子的“性善论”为孔子“为仁由己”提供了人性根据。 荀子的“性恶论”则为个人修身时必须“约之以礼提供了人性依据。,治国模式 德治教化、修身治国,社会组织化方式(1):内仁外礼 即通过出自人们内心“仁”的道德修养和来自外部社会“礼”的强制来规范、协调人们行为,以达成社会的有序、统一和稳定。 社会组织化方式(2):执中求和 即中庸之道。在道德修养方面,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之“中”是天下之本,人之本性。在国家治理方面,抓住问题的终始本末,上下精细无所不尽,在众论不同之极的两端之间,用法、理量度以取其“中”而用。,社会组织化方式 内仁外礼、执中求和, 道家古代管理思想 道家代表人物 老子乃春秋末期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聃,出自老聃的老子经后人改造,留传至今得到老子,它集中体现了道家古代管理思想。 道家思想的主旨:从研究古今成败、存亡、祸福出发,抓住关键,掌握根本,以清静无为把握自己,用谦卑、柔弱指导言行。 儒家古代管理思想具有政治伦理型特征,而道家古代管理思想则表现出强烈的政治谋略型特征。 首先,老子具有君主治理国家、天下之视角。 其次,老子所涉及的问题和讨论的切入处具有浓厚的政治倾向。 再次,老子主张宽松的政治而反对政治苛刻。 最后,老子提倡的“无为而治”成为“君人南面之术”, 道家古代管理思想的内容框架,治国理想 小国寡民,思想出发点 道法自然,治国模式 无为而治,少扰民,愚民,君王南面之术,治国手段,道是道家学说的核心范畴和最基本概念。老子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道法自然”,为其“无为而治”思想提供了可靠的哲学支撑。 首先,道是宇宙之本原、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其次,万物皆由道而生,以道而存,而道则以自己为法。 再次,道蕴涵着万物运动与变化的总规律:变与反。 最后,君主治理国家应循道而采用“无为而治”。 道的最高法则是自然而然,故道常无为,但道生成一切,故又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因其谋略化而成为历代君王“南面之术”。,思想出发点 道法自然,老子正是企图借“无为”这种迂回的手段来实现君主的治理目的,让君主运用权力巧妙地把人民束缚在这块“老死不相往来”的土地上,实现其治理的稳定和功利。 老子提倡使用的既不是法家赤裸裸的严刑峻法,也不是儒家温情脉脉的仁义说教,而是以智治愚,最终实现君王对百姓的有效治理。 老子的弱用之术主要包括以下诸方面: 静观待变;守弱用柔;知盈处虚;居上谦下;不争为争;深藏不露。,治国谋略 君王南面之术,“无为而治”,乃指治理国家时应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而顺其自然的作为。具体表现在: (1)少扰民:即治国主体不对人民强加妄为,做到减少外部控制而使民自作自息、自生自灭; (2)愚民:即尽力消除引起有为的社会条件,使民无知无欲而不能为或不敢为。,治国手段 少扰民、愚民 无为而治,面对乱世表现出来的剧烈的社会变革,老子既对儒家的道德说教不满,也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