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doc_第1页
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doc_第2页
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doc_第3页
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文献综述梁佩君(汕头大学 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辑出版学 09401070)摘要吉登斯的风险思想及其理论, 源于他对当代西方社会的“现代危机”的现代性批判和反思。本文主要对吉登斯有关现代社会风险的理论和观点进行综述,为现代社会研究并应对风险社会提供方向。关键词吉登斯;风险;风险社会自德国的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于1986年首次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后便引起了学术界对于社会风险的广泛关注及探讨。吉登斯虽然没有像贝克那样写出以“风险”命名的著作,但他将风险置于现代社会的宏观考察之中,并以此来反思和重构现代性的研究同样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和认同。尽管目前有不少学者研究吉登斯的风险理论,但仅局限于针对其理论的某一方面进行探讨,并没有进行一个系统化的研究。因此,本文将结合吉登斯的多本著作及目前有关吉登斯风险理论的研究成果对吉登斯的风险理论作进一步的系统化综述,包括风险社会的内涵,形成,影响等多方面内容,并以此为现代社会研究并应对风险提供较为全面的方向。一、风险社会的内涵吉登斯对“风险社会”这一专有概念内涵的理解主要是从风险与危险、外部风险与人造风险的区别分析上得出的。1、 风险与危险以卢曼关于风险和危险之间关系的理解为基础,吉登斯虽然不认同不行动就无风险的说法,但同样认为风险概念是与人的行为相联的,而人之所以要进行某个行为又是与人们的动机相联的。因此,风险作为未能预期的后果可能恰恰是我们自已的行动和决定造成的,而不是大自然所表现出来的神意,更与所谓上帝的意图无关。2、 外部风险与人造风险在吉登斯看来,风险分为外部风险与被制造出来的风险。外部风险是指来自外部的、因为传统或者自然的不变性和固定性所带来的风险,如:火山、台风、虫灾等。人造风险是由我们不断发展的知识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所产生的风险,而且是我们没有多少历史经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风险,如:核泄漏、赤潮、酸雨等。因此,吉登斯认为:“现今社会所存在的风险主要以人造风险为主,而所谓的风险社会是指由于新技术和全球化所产生的与早期工业社会所不同的社会特性,它是现代性的一种后果。”2、 风险社会形成的原因在风险社会的政治一文中,他提出,风险社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今天影响着我们生活的两项根本转变,一项转变为自然界的终结,另一项转变为传统的终结。1、 自然的终结。吉登斯所指的自然的终结并不是指物质世界或物理过程不再存在,而是指我们周围的物质环境没有什么方面不受人类干扰的某种方式影响,也就是说今天的自然大都已被打上人类活动的烙印,成为人化的自然。2、 传统的终结。在吉登斯看来,生活在传统社会的人们不仅依靠确定性的礼仪、习俗等生活,更依靠这些礼仪、习俗建构自我的认同模式。然而,传统的终结将会使自然与社会日益成为人化的自然与人化的社会,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行为对自然和社会所能造成的后果,并有意识的防范与应对可能会出现的风险。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现代社会的人们在适应新的理念和制度的同时,还需建立新的自我认同模式来面对自然的终结与传统的终结后出现的风险社会。3、 现代性风险的基本特征及类别伴随着自然和传统的终结,吉登斯认为人类开始进入贝克所说的风险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占据中心舞台的是由现代性所引发的并且带有一种新型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非阶级化的全球性的人造风险。相比外部风险而言,人造风险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人造风险是启蒙运动带来的发展所导致的,是“现代制度长期成熟的结果”,是人类对社会条件和自然干预的结果;二是其发生以及影响更加无法预测;三是“后果严重的风险”是全球性的。同时,吉登斯还分别在其现代性的后果和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两本著作中按从不同的标准对风险进行划分。1、通过对现代社会更具体的风险景象的详细考察,勾画了七种风险:(1)高强度意义上风险的全球化;(2)突发事件不断增长意义上的风险的全球化;(3)来自人化环境或社会化自然的风险;(4)影响到几百万人生活机会的制度化风险环境的发展;(5)风险意识本身作为风险;(6)分布趋于均匀的风险意识;(7)对专业知识局限性的意识。2、以现代性的四个制度维度为基础概括了四个方面的高风险:(1)现代社会发展对世界生态体系的冲击引发的风险;(2)贫困大规模发展引发的风险;(3)大规模破坏性武器以及集体暴力可能引发的风险;(4)对民主权利大规模压制引发的风险。4、 风险社会的二重性吉登斯风险社会二重性思想不仅向人们展示了风险社会给现代社会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与危机,同时也向人们指明了要正确合理地认识风险社会,以积极的心态去探索和应对风险。一方面风险社会的存在的确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及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与危害,主要表现在:风险社会加剧了社会压力;风险社会增加了社会成本;风险社会降低了社会运行效率;风险社会引发了社会不安全感。但另一方面风险社会的积极作用也是值得肯定的,主要体现在:风险社会加强了人们的风险意识;风险社会扩大了人们的选择余地;风险社会蕴含着创新与机遇。5、 应对风险社会的态度面对日益严重的现代性风险,吉登斯反对实用主义地接受现实、持久的乐观主义、犬儒式的悲观主义这三种适应性反应,坚持激进的卷入的反应,即相信我们能够而且应该动员起来以降低风险的影响甚至战胜风险。吉登斯还强调, 对待风险不仅要有积极的态度, 更要具备应对风险的本领和能力,我们所有的人都需要抵御风险的保障, 但也需要具有面对风险并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待风险的能力。只有具备应对各种矛盾和冲突, 尤其是危机和风险的本领和能力才能有效地抵御极具破坏性的风险的冲击, 把风险的危害程度降至最低, 为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提供安全、合理的平台。6、 总结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内我国将面临各种各样的社会风险的考验。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现代性的新视角。研究吉登斯风险社会理论有助于能够培养和增强我们的风险防范意识,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观念,建立风险防范预警机制,使风险社会理论实现其现实意义,而且有助于正确认识我国所处的风险社会,正视风险,学会在风险社会中迎接机遇与挑战,寻找规避风险的有效途径。参考文献:【专著】1、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2、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尹宏毅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3、英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李惠斌,杨雪冬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4、薛晓源 李惠斌:当代西方学术研究前沿报告2006-2007,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5、薛晓源 李惠斌:当代西方学术研究前沿报告2005-2006,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论文】1、英斯科特拉什: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王武龙编译,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4期。2、德乌尔里希贝克:911事件后的全球风险社会,王武龙编译,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2期。3、钱雪飞:安东尼吉登斯的社会风险思想初探,载社会科学家,2004年7月第4期。4、吴正勇,欧阳曙:贝克、吉登斯和拉什论自反性现代化解读 ,载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10月第5期。5、郑红娥,宋冉冉:风险社会的研究述评,载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6期。6、程新英,柴淑芹:风险社会及现代发展中的风险乌尔利希贝克风险社会思想述评,载学术论坛,2006年第2期。7、汪建丰:风险社会与反思现代性吉登斯的现代社会“风险”思想评析,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年第6期。8、刘岩:风险意识启蒙与反思性现代化贝克和吉登斯对风险社会出路的探寻及其启示, 载江海学刊,2009年1月。9、崔德华: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及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启示,载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7年6月第23卷第3期。10、李国亮:吉登斯现代性视野下的风险与信任,载南方论,2010年第5期。11、闫顺利,吴晓梅:论风险社会及其困境-基于吉登斯、贝克风险社会理论视角,载前沿,2011年第09期。12、黄庆桥:浅析风险社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载社会,2004年3月。13、曾怀德:现代风险环境中本体性安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