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课件_第1页
第四章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课件_第2页
第四章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课件_第3页
第四章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课件_第4页
第四章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 宫殿、坛庙、陵墓,本章要点,宫殿坛庙陵墓,宫殿、坛庙、陵墓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建筑物。历代朝廷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使用当时最成熟的技术和艺术来营建这些建筑。这三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个时期的建筑成就。 同时宫殿、坛庙、陵墓又是帝王权威和统治的象征,具有明显的政治性,社会的统治思想和典章制度对它们的布局有着深刻的影响,宫殿,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致有四个阶段:第一,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茅茨土阶就是用茅草盖顶,夯土筑基。其中二里头与殷墟中区都沿轴线作庭院布置,是中国三千余年院落式宫室布局的先驱第二,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高台系夯土筑成,台上木架建筑是一种体型复杂的组合体,其台基很高,或用人工堆砌,或因天然土阜裁切修筑。有两千年遗风。宏伟的前殿和第三,宫苑相结合的阶段第四,纵向布置三朝阶段,纵观汉、唐、明三代宫室,其发展趋势是:一、规模渐小。二、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 次,门、殿增多。三、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大明宫,唐大明宫是长安城三大宫之一。 从高宗时起,历朝皇帝多在此听政,是二百余年间唐代的政令中枢所在。 大明宫是中国盛唐时期世界上规模最为宏大、规制最为严整、规划最具特色的宫殿群,是大唐帝国国都的王宫,总面积达4800亩。,大明宫位于高处,居高临下,可以远眺城内街市。宫城占地面积约为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是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大明宫平面略呈梯形,面积约3.2平方公里。宫墙周长约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门,已探明的殿、台、楼、亭等基址有40余处。宫南部为前朝,以自南而北的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为中心组成。含元殿系大明宫正殿,重大庆典和朝会多在此举行。殿基面阔十三间、近76米,进深六间、40余米,现存高15米,充分体现了当年九天阊闾开宫殿的磅礴气势。宫北部的内廷中心为太液池,周围有三清殿等多处建筑基址分布,内廷西部有朝廷宴会和接见外国使节的麟德殿,殿基长130余米,宽近80米。其上建有前、中、后毗连的三殿,周围绕以回廊,规模十分宏伟。,整个宫域可分为前朝和内庭两部分,前朝以朝会为主,内庭以居住和宴游为主。大明宫的正门丹凤门以南,有宽176米的丹凤门大街,以北是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莱殿、含凉殿、玄武殿等组成的南北中轴线,宫内的其他建筑,也大都沿着这条轴线分布。在轴线的东西两侧,还各有一条纵街,是在三道横向宫墙上开边门贯通形成的。,含元殿是大明宫的前朝第一正殿,也是唐长安城的标志建筑,建成于龙朔三年(663年),毁于僖宗光启二年(886年),存在了220余年,其间逢元旦、冬至,皇帝大多在这里举行大朝贺活动。,含元殿正北约300米处是宣政殿,为皇帝临朝听政之所,称为“中朝”。殿基东西长70米,南北宽40多米。殿前左右分别有中书省、门下省和弘文馆、史馆、御史台馆等官署。在殿前130米处,有三门并列的宣政门,左右是横贯式的宫墙,墙、殿之间形成较大的院庭。,紫宸殿位于宣政殿以北95米处,称为“内朝”,群臣在这里朝见皇帝,称为“入阁”。,含元、宣政、紫宸组成的外朝、中朝、内朝格局多为后世的宫殿所效仿,北京紫禁城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便是这种格局的体现。,大明宫的北部为园林区,建筑布局疏朗,形式多样。紫宸殿以北约200米处即为龙首塬的北沿,其下有太液池,又名蓬莱池,面积约16000平方米。水池的形状接近椭圆形,在池内偏东处有一土丘,高5米多,称作蓬莱山。池的沿岸建有回廊,附近还有多座亭台楼阁和殿宇厅堂。 形成宫与苑相结合的起居游宴区。,大明宫特点: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大明宫的规模很大,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全宫分为宫、省两部分,省(衙署)基本在宣政门一线之南,共北属于“禁中”,为帝王生活区域,其布局以太液池为中心而环列,依地形而灵活自由。宫城之北,为禁苑区。,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全宫自南端丹凤门起,北达宫内太液池蓬莱山,为长达约1600余米的中轴线,轴线上排列全宫的主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轴线两侧采取大体对称的布局。,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如麟德殿,由前、中、后三座殿组成,面积约5000平方米,约为太和殿的三倍。采用了面阔11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殿东西两侧又有亭台楼阁衬托,造型相当丰富多样。主殿含元殿则用减去中间一列柱子的办法,加大空间,使跨度达到10米,可证唐初宫殿中木架结构已具有与故宫太和殿约略相同的梁架跨度。 4门窗朴实无华,给人以庄重、大方的印象。,5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唐代建筑风格的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现存的木建筑遗物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在建筑物上没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去的构件,也没有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从于装饰要求的现象。这固然是我国古典建筑的传统特点,但在唐代建筑上表现得更为彻底。,明清北京宫殿,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今天人们称它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北京宫殿始建于公元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 清代则沿用明代旧宫,其间已有重建、改建,而总体布局仍大体保持明代旧貌。,总体布局,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 “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营建原则,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建筑造型,故宫前部宫殿,当时建筑造型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只吉祥瑞兽,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以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后部内廷却要求庭院深邃,建筑紧凑,因此东西六宫都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再配以宫灯联对,绣榻几床,都是体现适应豪华生活需要的布置。,建筑意义,建筑学家们认为故宫的设计与建筑,实在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标志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坛庙,坛庙的出现起源于祭祀,它的出现大约在旧石器时代后期。伴随着祭祀活动,相应地产生场所、构筑物和建筑,这就是坛庙。,坛庙主要有三类:第一类祭祀自然神。其建筑包括天、地、日、月、风云雷雨、社稷、先农之坛。,第二类是祭祀祖先。帝王祖庙称太庙,臣下称家庙或祠堂。庙有两种形制:一种是分别建立7所或9所建筑,每所奉一祖先。另一种是在一座建筑中设有7室或9室,每室奉一神主。,第三类是先贤祠庙。其中孔子庙数量最多,规模也大。,北京天坛,天坛 中国现存的天坛共有两处,一处是西安天坛,另一处是北京天坛,其中属北京天坛较为著名。天坛是皇帝用来祭天、祈谷的地方。,北京天坛地处北京,在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位于故宫正南偏东的城南,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朝 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总面积为273公顷。是明清两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北京天坛占地272万平方米,整个面积比紫禁城(故宫)还大些,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圆丘。圆丘建造在南北纵轴上。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圆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圆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圆丘坛、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祈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是一个矩形大殿。祈年殿高38.2米,直径24.2米,里面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列。,圜丘在天坛南半部,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坐北朝南,四周绕以红色宫墙,上饰绿色琉璃瓦,俗称“子墙”。子墙四周各有一大门。,建筑特色 圜丘外面有二层圆形围墙,中间是三层圆形石坛,上层台面四周环砌台面石,中心一块圆形石板称“天心石”。其外环砌石板九块,再外一圈为18块,依次往外每圈递增九块,直至“九九”八十一块,寓意“九重天”。人站在天心石上说话,声音特别浑厚、洪亮,天坛建筑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声、力、美学原理的巧妙运用和精心设计上是”亿兆景从“的天心石。,北京太庙,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占地二百余亩,是根据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天花板及廊柱皆贴赤金花,制作精细,装饰豪华。,总体布局,太庙的主体建筑为三大殿,大殿对面是大戟门。 大戟门外是玉带河与金水桥,桥北面东、西各有一座六角井亭,桥南面为神厨与神库。再往南是五彩琉璃门,门外的东南有宰牲房、治牲房和井亭等。,前殿是三大殿中的主殿,这里是皇帝举行大祀之处。 前殿始建于明代,明末清初被毁得只剩有中间三间和殿柱。顺治年间重修太庙大殿,完工后的大殿十一楹,深四楹,重檐列脊,殿额有满汉文对照的太庙。殿外的三重台基用汉白玉石栏环绕,月台御道正面依次刻有龙文石、狮纹石和海兽石。殿内的大梁为沉香木,其余用金丝榆木;地铺金砖;天花板及四柱,均贴有赤金叶。殿内供奉木制金漆的神座,帝座雕龙,后座雕风。座前陈放有供品、香案和铜炉等。两侧的配殿设皇族和功臣的牌位。,中殿宽九楹,深四楹,通过石露台连接前殿,殿外的石阶下左右各有二个石灯。殿内正中室供太祖,其余各祖分供于各夹室。神龛之外陈列着与神牌数目相同的帝后神椅,对于皇后的祭祀,明代仅供原配,清代兼祀继配。又名中殿,供奉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后殿 四周围以红墙,有门五楹,殿九楹。殿外石阶中刻龙纹石,殿内供清朝立国前被追封的帝后神牌。又称祧殿,存放祭祀用品的地方,如今早已生活化。,孔庙,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第二年 (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扩建庙宇,到清代,雍正帝下令大修,扩建成现代规模。 庙内 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拥有各种建筑100余座,460余间,占地面积约95000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孔庙的总体设计是非常成功的。前为神道,两侧栽植桧柏,创造出庄严肃穆 的气氛,培养谒庙者崇敬的情绪;庙的主体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左右对称,布局严谨。前后九进院落,前三进是引导性庭院,只有一些尺度较小的门坊,院内 遍植成行的松柏,浓荫蔽日,创造出使人清心涤念的环境,而高耸挺拔的苍桧古柏间辟出一条幽深的通道,既使人感到孔庙历史的悠久,又烘托了孔子思想的深奥。,杏坛十字结脊,四面悬山,黄瓦朱栏,雕梁画栋,彩绘精美华丽,坛前置有精雕石刻香炉,坛侧几株杏树,每当初春,红花摇拽。乾隆皇帝曾为之赋诗:“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从杏坛北望,在双层石栏的台基上一座金黄色的大殿突兀凌空,双重飞檐中海蓝色的竖匾上木刻贴金的群龙紧紧团护着3个金色大字“大成殿”。,大殿结构简洁整齐,重檐飞翘,斗栱交错,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藻井枋檩饰以云龙图案,金箔贴裹,祥云缭绕,群龙竞飞。四周廊下环立28根雕龙石柱,均以整石刻成。,陵墓,秦始皇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帝王埋葬规制和陵园布局先例。,地下埋葬制与墓室埋葬制是人之初伴随魂灵观的出现而诞生的。父系氏族公社出现了夫妻合葬或父子合葬的形式,并进一步出现了墓穴和棺椁。,商周时期出现了墓道、墓室、椁室以及祭祀杀殉坑。战国末年,大块空心砖慕盛行一时。,拱顶墓室在西汉中叶开始发展起来,东汉以后,成为墓室结构的主流。 两拱相交产生穹窿顶,西汉末年的目中已有此种形式。以后穹窿发展成为独立的结构。,汉代砖拱技术的特色是:一,砖型多样,除空心砖、条砖外,还有各种楔形砖、企口砖,呈现出制砖技术方面的活跃创造力。二,发展无模架施工。,地上陵台、因山为陵与宝城宝顶墓葬制中,地面出现高耸的封土,时值春秋战国之际。秦始皇营造骊山陵,大崇坟台。汉因秦制,帝陵都起方形截锥体陵台,称为方上,四面有门阙和陵墙。北宋也属于这种。,明代陵墓有创新,地下宫殿上起圆形坟称宝顶,以适应南方多雨的地理气候,便于雨水下流不致浸墓穴,且墙包围,称为宝城。南侧建方城明楼。至此,地面陵体完成由方形土台、土山向圆形人工构筑物之技术和形象上转变。,商代陵墓不起坟,深埋,但墓顶可能有享堂。妇好墓地面排列比较规整的柱洞,柱洞底部有卵石作为柱基,柱洞外侧还有成行的挑檐柱的柱穴。 汉陵墓建制基本依袭秦制。陵中设庙和寝两部分。仿宫中前朝后寝制。,南朝帝王陵墓神道两侧立碑、神道柱、麒麟或辟邪各一对,享堂已不存,规模仅及汉代贵族、官僚的墓志。唐代因山为陵,供事不便,遂将献殿建于陵园南门内,相当于庙,称上宫。而山下设下宫寝以便供事,从而形成上、下宫制。,明代陵墓继承唐宋而又有创新:因山为陵,陵区集中,神道深远,遍植松柏,都是传统旧法;但陵体、祭祀建筑串联在轴线上,且致祭区 形成院落2进或3进,更加突出朝廷祭祀仪式的重要性。明十三陵合用一条神道也是明代特有的做法。 清陵陵制大体沿袭明制,但各陵神道分立,有的后妃另建陵墓,与明陵稍有不同。,清东陵,清东陵清东陵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首要的帝王后妃陵墓群,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共建有皇陵五座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东(慈安)、西(慈禧)太后等后陵四座、妃园五座、公主陵一座,计埋葬14个皇后和136个妃嫔。,清东陵坐落在河北省唐山市的遵化市境,西距北京市区125公里,据说是顺治到此打猎时选定的,康熙2年(1663年)开始修建。陵区南北长125公里、宽20公里,四面环山,正南烟炖、天台两山对峙,形戌宽仅50公尺 的谷口,俗称龙门口。,清代在此陆续建成217座宫殿牌楼,组成大小15座陵园,诸陵园以顺治的孝陵为中心,排列于昌瑞山南麓,均由宫墙、隆恩门、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楼及宝顶等建筑构成。其中方城明楼为 各陵园最高的建筑物,内立石碑,碑上以汉、满、蒙三种文字刻写墓主的谧号;明楼之後为宝顶(大坟头),其下方是停放灵柩的地宫。由陵区最南端的石牌坊向北到孝陵宝顶,由一条约12公尺宽、6公里长的神道连成一气,沿途大红门、大碑楼(圣德神功碑楼)、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小碑楼(神道碑楼)、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等建筑井然有序,主次分明。,孝陵神路起金星山下的石牌坊,北到昌瑞山下的宝城、室顶,沿朝山、案山、靠山的三山连线,将孝陵的数十座形制各异、多彩多姿的建筑相贯串,形成一条气势宏伟、序列层次丰富、极为壮观的陵区建筑中轴线。它虽然因势随形,多有曲折,但曲不离直,明确显现了南北山向的一贯,配合了山川形势,强化了主宾朝揖的天然秩序,产生了极富感染力的空间艺术效果。孝陵神路是清陵中最长的神路,也是最壮观、最富艺术性的神路。,孝陵神路,仿木结构形式,五间六柱十一楼,面阔3135米,高1248米,全部用巨大的青白石构筑而成。夹杆石的顶部圆雕麒麟、狮子,看面分别浮雕云龙、草龙、双狮戏球等图案。梁枋上雕刻旋子彩画。折柱、 花板上浮雕祥云。斗拱、椽飞、瓦垅、吻兽、云墩、雀替均为石料雕制,做工细巧,刻技精湛,历经数百年毫无走闪之迹,像这样高大精美的石牌坊,在国内已不多见。,孝陵石牌坊,孝陵石像生共18对,其中文臣3对、武将3对、站卧马各1对、站坐麒麟各1对、站卧象各1对、站卧骆驼各1对、站坐鋑猊各1对、站坐狮子各1对。另有望柱1对。所有石雕像均以整块石料雕成。不刻意追求形似,而注重神似,其风格粗犷、雄浑、朴拙、威武,气度非凡。这组石雕对称地排列在神道两侧,南北长800多米,构成威武雄壮的长长队列,使皇陵显得更加圣洁、庄严、肃穆。孝陵石像生是清代陵寝中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一组。,孝陵石像生,重檐歇山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