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书院竹山书院建筑布局浅析.docx_第1页
徽州古书院竹山书院建筑布局浅析.docx_第2页
徽州古书院竹山书院建筑布局浅析.docx_第3页
徽州古书院竹山书院建筑布局浅析.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Vol.13 No.6(Gen.No.72)第 13 卷 第 6 期(总第 72 期)Journal of 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徽州古书院竹山书院建筑布局浅析毕忠松 1,2(1.黄山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2.黄山学院 徽派建筑研究所,安徽 黄山 245041)摘 要:竹山书院是明清两代徽州府六县所有五十四座书院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座,整个书院建筑群由学社建筑与文会园林组成。从历史沿革入手,分析竹山书院建筑布局特点与建筑形制特色,以及竹山书院园林的构成要素,以此探讨以竹 山书院为代表的徽州古书院的典型价值特征。关键词:古徽州;竹山书院;建筑布局;徽州园林中图分类号:TU-8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28(2014)06-0047-05书院作为民间组织,是我国古代儒家士人聚集、讲学、藏书、习艺、游息之所1。作为徽州古书院的典型代表,竹山书院坐落于安徽省歙县雄村的东部,在新安江上游浙江西侧的桃花坝上,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是一所典型的宗族书院,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竹山书院历史沿革雄村原名洪村,元末曹姓人迁入,以曹全碑中“ 枝 分 叶 布 ,所 在 为 雄 ”意 ,改 名 为“ 雄 村 ”。 清初,雄村曹氏为盐商,富甲乡里,系徽州数一数二的宦商两旺的典型大族2,到曹堇饴时已是歙南地望 之 首 富 ,曹 堇 饴 在 临 终 前 遗 命 其 二 子 幹 屏 、映青,“于溪干建文阁,创书院,修社祠,筑园亭,植花木 ”(清 曹 学 诗所 得 乃 清 旷 赋)。 二 子 遵 循 父 命,于乾隆二十年(1755 年)开工建设,历时五年, 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竹山书院建成,至今已 有 255 年。竹山书院建成后,“每一登眺,则云山苍翠,俨然画屏,暮霭朝岚,俯仰万态”(清曹学诗所得乃 清旷赋),更是形成了“俾藉于讲诵诗书之业,而渐渍于礼义亲逊之风”(清沈德潜竹山书院记 ) 的良好社会风气。竹山书院经历过一段鼎盛时期,后于清末民 初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改书院为学校,院内的建 筑略有变更。新中国成立后,书院继续作为小学 校舍使用,大部分建筑得到较好保护。1995 年,小 学从书院内迁出,书院由文物部门直接管理,建筑 和园林得到进一步保护。2006 年 5 月,国务院公布 竹山书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竹山书院建筑布局分析竹山书院布局“巧而得体”3,其总体平面布局呈 狭长型,其南北外墙相距 85.4 米,东西外墙最远处相 距 32.6 米,占地面积 1929 平方米。整座书院建筑群 由“学社建筑”与“文会园林”两大部分组成(图 1)。图 1 竹山书院总平面图收稿日期:2014-09-18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 2013SQRL090ZD);黄山学院校级教研重点项目( 2012JXYJ03 ); 黄山学院校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 2011SYQ02 )。作者简介:毕忠松(1982-),男,河南商丘人,黄山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古建筑保护与古村落规划。安阳工学院2014 年48书院南部为学社建筑区,构成三条东西建筑轴线,即门厅、南北两廊、讲堂天井及讲堂等构成第一条建筑轴线,藏书楼、书斋、书斋天井及厨房构成第二条建筑轴线,眺帆轩、墨香堂、牡丹圃等构成第三条建筑轴线。三条建筑轴线之间紧密相连,讲堂构成了学社的中心建筑,以此沿各建筑轴线布置启蒙管、书斋等教育建筑以及厨房等生活建筑,各建筑沿轴线布置,即紧密结合,又互不干扰。书院北部区域为文会园林区,即为青年才俊、文人墨客会文的地方,由清旷轩、百花头上楼、春风阁(仅存遗址)等构成了文会园林的南北建筑轴线,该建筑群与回廊、眺帆轩等共同围合出文会园林的主要区域桂花庭,而文昌阁则成了整个桂花庭,也即文会园林的核心建筑。文会园林区建筑轴线是文人墨客舞文弄墨的场所,而桂花庭则是他们交流的自然空间,人文与自然完美结合,建筑与园林相得益彰。书院的学社建筑与文会园林通过廊连接,自然曲折,实现了学社与文会的自然通达,而书院外部除主入口门厅外,有侧门穿越侧廊及眺帆轩前直达桂花庭,方便通达,减少了对学社内正常学习活动的干扰。3 竹山书院建筑形制分析3.1 书院门厅书院门厅即主入口大门,为坐西向东的单披水五开间五桁四步架单层建筑,其前檐砌筑有高高的门墙,门墙上置有四柱三楼砖雕牌楼式门楼(如图 2)。单披水屋面批向后檐,并于讲堂两侧相 衔接的南北两廊屋面形成合沟,屋面落水流入讲堂大天井。大门外两侧安置有一对抱鼓石,门上 存有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书写的“竹山书院”四 个方斗大字。门厅东西总进深为 4.60 米,南北总 开 间 12.11 米 ,其 占 地 面 积 与 建 筑 面 积 均 为 55.71 平方米。图 2 门厅与云窗启蒙馆正立面图其成”,联为曹文埴所撰写,此联解释了书院名称3.2 讲堂通过书院门厅即进入讲堂天井,天井后即为书院讲堂。讲堂立于高出门厅即南北两廊地坪约0.6 米的台阶上,其两侧均有石台阶与南北两廊相 连接,中间有石台阶下到讲堂天井甬道上。讲堂正 厅 正 壁 悬 蓝 底 金 字 板 联 一 副 ,上 联 是“ 竹 解 心 虚,学然后知不足”,下联是“山由篑进,为则必要的来源,借中国文人赋予“竹”的“虚乃实”的品性扬书院之文风,并表达对于学子治学处世的砥砺4。讲堂为坐西朝东三开间七檩八步架带宣卷草架的单层厅堂式建筑,其两侧以屏风墙跌宕处理进行封山,东西总进深为 10.65 米,南北总开间为 12.21米,占地面积与建筑面积均为 130.04 平方米(图 3)。图 3 门厅与讲堂明剖面图第六期毕忠松:徽州古书院竹山书院建筑布局浅析493.3 云窗启蒙馆云窗启蒙馆为竹山书院启蒙幼童之所,位于书 院 门 厅 与 雄 村 上 社 交 接 之 间 的 一 个 梯 形 区 域内,由书院南廊后檐墙上所开侧门进入,其坐东朝西倒插着,面朝两个三角形的小天井,总共六间,而中间又被分隔的屏风墙一分为二,形成了独立的两个三开间单层建筑。内部结构特点是立柱从下部伸出,而地板却铺设的很高,下面形成了一个架空层。整个屋架简约,仅四步五架,上面设有天花仰尘。云窗启蒙馆平面大致呈梯形,南北统长 16.35 米,东西进深越往南越短,平均约 3.71 米,其占地 面积与建筑面积在 60.66 平方米左右。3.4 藏书楼藏书楼为后重建,五开间、后边带有后廊步并覆有腰檐屋面的二层楼房建筑,往北可通往眺帆轩与墨香堂。贴靠着藏书楼带腰檐的后廊步有一内天井,天井内侧设有侧廊,一直伸向西,长 10.62米,进深 1.50 米,建筑面积 15.93 平方米。藏书楼南北总开间 9.50 米,东西向总进深为6.21 米,由于楼层对比底楼缩进了后檐步深处的腰檐部分,所以其占地面积为 59.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94.00 平方米。3.5 书斋书斋位于藏书楼西侧,三开间单层建筑,独特地将最南面的南次间开间放大,让南侧廊与其相接,放出过道,再向西以通向后面的厨房。前后廊及北山皆砌筑有墙,在南侧廊通入的过道上也砌筑 有 墙 ,仅 前 檐 墙 上 安 放 木 窗 三 个 ,室 内 光 线 较弱,其木立柱做法与云窗启蒙馆大致相同。书斋东西通进深为 4.60 米,南北通开间为 9.50米,占地面积及建筑面积均为 43.70 平方米。3.6 清旷轩与露台清 旷 轩 坐 落 于 整 个 桂 花 庭(即 文 会)的 正 西边,它与桂花庭正北边的八角形楼阁式建筑文昌阁同为桂花庭的主体建筑,其功能作用是为鸿儒名士、骚人墨客提供怡心悦目的聚会场所。清旷轩为三开间十桁九步架,以屏风墙封山面,上边设有人字卷,前后廊步则蔽以仰尘,其南北通开间 10.02 米,东西通进深 9.50 米,占地面积95.19 平方米,由于清旷轩为二层楼房,建筑面积为190.38 平方米。清旷轩前沿下有露台,其南北端各有踏步阶级供上下,除西面与清旷轩前阶沿相接外,其余三侧皆围有石雕栏杆,栏杆望柱头上安装有圆雕狮子 ,形 态 各 不 相 同 ,工 艺 水 平 较 高 。 露 台 南 北 长9.95 米,东西宽 3.50 米,占地面积为 34.83 平方米。3.7 百花头上楼与春风阁在桂花庭的最西北隅,始建时原安装有两幢楼式建筑,即百花头上楼与春风阁,其中百花头上楼坐西朝东,春风阁坐北朝南,皆为三开间五桁四步架二层楼房。百花头上楼屋顶做歇山顶,前檐做嫩戗起戗之翼角,现春风阁仅存遗址。百花头上楼南北通开间 9.85 米,东西通进深6.55 米,占地面积 64.52 平方米,建筑面积约 129.04平方米。3.8 文昌阁文昌阁为桂花庭庭院中主要建筑,耸立于桂花庭正北方,亦为整座竹山书院正北端。建筑平面布局呈八角形,每边边长达 2.93 米,为一大型阁 楼,其巨大的宝鼎距离地面高约 17.85 米,占地面 积 138.41 平方米,建筑面积 234.40 平方米,楼阁下 层祀奉孔夫子,上层祀奉文昌君,书院园林之主题 思想已隐喻其中了(图 4)。3.9 桂花庭竹山书院中的文会建筑群:眺帆轩、墨香堂、百花头上楼、春风阁、文昌阁等由南径西、由西再往北,共同围合组成了中间较为宽敞的一个大庭院,庭院中遵循族约:族中子弟凡中举着可在庭中栽植桂花树一株,以示“蟾宫折桂”之意,故得名之“ 桂 花 庭 ”,而 今 桂 花 厅 尚 存 枝 干 遒 劲 的 古 桂 16 株,其中 5 株是连根的双桂,传说兄弟两人同中举 者就共种一棵连根双干的桂树5。桂花庭占地面积约 650 平方米,庭院中栽植有 桂 花 树 二 十 余 棵 ,除 此 之 外 还 有 白 果 树 等 植 物 。 原 来 庭 院 中 部 布 置 有 大 假 山 ,现 仍 有 散 石 数 块 。 在百花头上楼前面、清旷轩露台北面掘有池,形如 秋叶,称之为“秋叶池”,池中水出涧流经文昌阁前 之小石拱桥下,再逶迤向东向北流出桂花庭东侧 院落。整个桂花庭的东院墙低矮,以便站在庭院中 即可尽观渐江江景及江对岸竹山山景,借用了中 国古典园林“借景入园”的造景手法。4 竹山书院典型价值特征分析4.1 竹山书院是徽州古典园林的典范书院文会园林内建筑物较多,文昌阁体量又大,但由于选址巧妙,故并不感到建筑密集,体量厚重,园林空间的经营达到了很高境界6。书院园林采用园中园布局,并以借景手法将渐江、竹山景致纳入园中,而园林本身的山池则稍事点缀,与优美的自然环境融成一体。设计还运用多种手法拓深意境,将书院园林主题发挥得淋漓 尽 致 。 栽 杏 象 征 杏 坛 讲 学 ,植 桂 以 寓“ 蟾 宫 折桂”;壁间刻赋,廊内嵌碑,文思优美、书法精妙,与安阳工学院2014 年50图 4 文昌阁立面图园林情景交融。由于受明末清初形成的“新安画派”画风影响,竹山书院园林保持了宋、明以来园林的简远、疏朗、天然、雅意特色。园内建筑采用徽 州 民 居 传 统 形 式 和 处 理 手 法 ,饰 以 高 古 的 砖 、木、石三雕,质朴自然,雅健明快。清旷轩与百花头上楼之间的小天井,面积不过四、五平方米,所叠壁山却甚显峭伟。竹山书院建成时期适值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后期,也正是徽州造园活动的鼎盛时期,其规划和营造都达到了徽州传统建筑园林最高技术和艺术水平,集中体现了徽州园林的主要成就,是明清时期徽州水口园林的杰出范例,中国古典园林史将其作为清代江南园林的典型实例之一予以收录介绍7。4.2 竹山书院是学社与文会完美结合的典范竹山书院在建筑特征上不但严格规范地保持了徽州清代中期建筑形制上的一切基本特征和细部处理,并且在功能作用上迎合了当时“学社”、书院方面的普遍做法和需求,是古徽州“学社”书院的建筑典型范本。竹山书院南部集中地满足了作为“学社”功能的需求,而在紧贴着兴建的北侧的“桂花庭”则自然而然地成了高士巨儒、文人墨客聚集休憩之所,形成了以“文会”为主题的园林区。但竹山书院不是单纯的一种“学社”、书院建筑,它是将“学社”和“文会”两种功能作用以古典园林形式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进行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扶持的一个综合性建筑群体。这种建筑布局在当时当然不会是绝无仅有的,但能较为完整地保存至今,直到今日仍可以使人们直接地对其进行仔细地探索和研究,这在徽州地区来说,的确还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孤例了。5 结束语明清时期徽商兴盛,徽州的教育十分发达,一 府六县共建书院 55 所,孕育了大量人才。歙县雄 村的曹氏系新安望族,清初业盐,为两淮八总商之 一,同时明清两代曹氏有进士、举人 53 名,其中著 名的有户部尚书曹文埴、军机大臣曹振镛等。竹 山书院正是以其丰富的历史信息,真实、形象地表 述着徽州文化。由于留存至今的徽州书院已成凤 毛麟角,竹山书院作为我国清代优秀书院建筑,并 能较为完整地保存至今已是更为难得。由于历史原因,许多优秀的徽州书院建筑已 不存在,而竹山书院也许是因为在清末民国开始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均作为学校使用,其建筑虽 经改变,但也相对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这是关于第六期毕忠松:徽州古书院竹山书院建筑布局浅析51参考文献:1 陈金陵,肖萍.书院对大学校园建筑环境的借鉴J.中国 园林,2006(4):61-66.2 汪昭义.从竹山书院看徽州的书院文化情结J.黄山学院 学报,2005,7(2):17-20.3 邵国榔. 竹山书院建筑艺术初探J.古建园林技术,1997(1):42-43.4 梁南南,鞠建新. 从竹山书院略觑我国书院园林的环境特色及文化内在J.中国园林,2005(3):59-63.5 汪昭义.书院与园林的胜境:雄村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6 程极悦.徽州园林J.黄山学院学报,2002,4(4):34-38.7 周 维 权. 中 国 古 典 园 林 史 M. 北 京 :清 华 大 学 出 版 社 ,1999.书院使用的问题,也是书院如何保护的问题。纯粹的静态保护与纯旅游的高强度开发只会加速文物的破坏与损坏的速度。只有继续发挥竹山书院本身的教育职能,才能实现其自身的真正保护。如何实现其使用与保护的完美结合就成为当前在书院保护中需要探讨的重要议题。在竹山书院的保护规划中,我们建议继续发挥书院的教育与文会功能,把书院作为雄村村民学习与交流的场所,定期邀请名人志士进行讲学,为青少年学子提供会文的场所等。这些对于这座古徽州书院的典范来讲还远远不够,如何实现使用、保护与开发的关系,需要我们不断深入地探讨与实践。An Analysis on the Architectural Layout of Zhushan Academy in HuizhouBI Zhong-song1,2(1.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Huangshan University; Architecture Institute of Huizhou Huangshan University, Huangshan 245041, China)Abstract: Zhushan academy, as a representative among fifty-four academies at six counties in Huizhou built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onsists of Society buildings and gardens. Based on its historical evolution, the archi tectural layout and construct forms ar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