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四上《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word教学实录及反思.doc_第1页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四上《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word教学实录及反思.doc_第2页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四上《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word教学实录及反思.doc_第3页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四上《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word教学实录及反思.doc_第4页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四上《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word教学实录及反思.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四上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word教学实录及反思 阜川镇圣雄希望小学一、教学背景分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第一单元溶解的第七课。本单元从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到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中去。通过观察、比较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学生可能会提出来的一系列问题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溶解的快慢,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溶解了的食盐还能分离出来吗?等。引导学生围绕着溶解这一主题,逐步深入地开展观察研究活动。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当食盐饱和溶液中的水分减少时,食盐就析出来了。如果学生们一直收集、保存着前几节课使用后的浓盐水,他们也许该发现新的问题了。随着水分的蒸发,少量食盐析出并沉在杯底。这些食盐是从盐水里分离出来的吗?食盐能从盐水里分离出来吗?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二、学科整合思路本节课是实验操作课,学生在认识溶解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对增加和减少水分,盐的水溶液会有什么变化的问题进行思考。充分利用小学生对事物好奇、爱动手动脑的特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观察活动,了解食盐在水中溶解和结晶的双向变化过程,认识到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有了课件引领、动手操作的经验,学生的交流,教师的总结,整节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活动有序,学生参与兴趣浓厚,目标达到效率高。使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究发现、口语表达等综合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使学生懂得食盐既能溶解于水,但随着水分的减少,食盐又会析出来。 2、通过实验使学生明白用加热的方法能很快使浓盐水中的食盐析出来。 3、了解酒精灯的构造及使用方法,知道做实验时要注意安全。4、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溶液分离方法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难点: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 【教学准备】浓盐水 清水 玻璃棒 蒸发皿 石棉网 酒精灯 火柴 三角架 烧杯 放大镜Ppt课件课堂实录一、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那现在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了:100毫升水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呢?谁来解答?我们不能随便地就说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只有确定了水量才能算出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而且一杯水溶解食盐的量是有限的,当它不能再溶解时我们就称其为饱和溶液。那么,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还能从水里分离出来吗?怎样分离呢?这节课咱们一起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7、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二、探究食盐和水会一起蒸发吗?1、老师手中有一杯盐水(已饱和的盐水),你们有什么发现(杯底有盐),你们有什么办法使杯底的盐继续溶解吗?看谁想的方法既简单有实用?(搅拌)、(加水、加热)2、下面老师想请一位同学上来搅拌盐水。生搅拌盐水。3、再次观察搅拌后的盐水,食盐没有溶解。用加水的方法试试看行不行?4、那老师又有一个问题了,我们怎样加水才能使食盐刚好溶解呢?把一杯水一下倒进去吗?(师演示:一点一点得加,且边加水边搅拌)5、引导小结:用增加水量的办法可以继续溶解杯底的食盐。 6、推测:假如使杯里水分减少会怎么样?那我们有什么办法使杯里的水分减少呢?(指名)比如,如果我们把这杯盐水放在窗台上、阳光下,杯里的水会慢慢减少,杯底会有什么。(这是什么方法?自然蒸发、风吹) 7、那怎样很快使水分减少以证明我们的推测是正确的呢?(加热的方法)三、继续探究,分离食盐与水1、书上告诉了我们加热的方法。请大家先看书16页。(学生看书)书上告诉我们实验室一般用什么来加热?(酒精灯)酒精灯你们了解多少?(学生说对酒精灯的认识)出示酒精灯,师对照酒精灯介绍其结构。有关酒精灯的火焰书上作了说明,请同学们看课本17页第一自然段。2、酒精灯的使用要很规范,操作一定要正确。下面请看老师演示操作:(出示课件(一)正确使用酒精灯)拿到酒精灯首先要检查灯体是否完好无损。酒精的量要适中。然后将酒精灯放在平稳的桌面上,打开灯帽,并将灯帽平放在桌面上以免跌落摔坏。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点燃后将火柴梗吹灭或甩灭。不能用已燃的酒精灯对着点燃另外一个灯,仍然要用火柴来点燃。做完实验后熄灭酒精灯,不能用嘴吹灭,应该用灯帽将其盖灭。万一有溢出的酒精在燃烧,不要惊慌,用湿抹布或沙土把它扑灭。抽几名学生上台演示操作,其于学生注意观察他们的操作,并记下他们操作不规范的地方。3、实验中除了酒精灯,还需要什么材料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边介绍实验材料边示范实验步骤)这是三角架固定用的,这是石棉网,观察一下,你们觉得它有什么作用呢?(可以使受热容器受热均匀)这是蒸发皿,知道它是干什么用的?(用来盛被蒸发的液体)4、由于实验器材有限同时也为了让你们了解更多有关加热的知识,老师今天再告诉你们另外一种更简便的加热方法,你们想不想知道?(出示课件(二)用试管加热) 介绍试管、试管夹,并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加热。 注意:夹试管时应从试管口处夹,在距离试管口1/3的位置夹住试管。在加热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有人的地方,以防被加热液体溅出烫伤别人。在加热前应先将试管预热(演示预热方法),以免试管受热不均引起破裂。5、那盛多少盐水呢?倒满吗?(倒满了在加热后容易溢出来)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滴入一滴管的盐水,好吗?当盐水快蒸发完时慢慢移开酒精灯,注意安全不要用手摸实验仪器。6、实验中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讨论,出示PPT课件(三)提示讨论内容:在加热过程中蒸发皿(试管)内盐水的变化过程(气泡、冒烟) 蒸发皿(试管)中留下了什么?你认为是什么物质?你用什么办法确认?7、下面老师请3组同学上来做演示实验,其他的同学你们也有任务:认真观察、思考、讨论大屏幕上的问题给上台做实验的同学挑毛病,看看他们在实验中有那些失误或操作不正确的地方,并用笔记录下来。8、学生实验,师指导操作。9、下面的同学先给实际操作的同学指出错误之处。10、展示实验结果,并回答刚刚老师出示的问题。11、我们回想一下,在这杯水里我们只放了什么进去了呀?(食盐)。对呀!水被蒸发了,确实是盐留下来了。结论:说明用加热蒸发的方法能将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12、总结:盐能溶解于水,也能从水里分离出来。四、联系生活,拓展外延1、提问:生活中的食盐是从哪里来的?2、学生根据加热蒸发水分而分离盐和水所获得的感性认识,想象描述海滩晒盐的情景。3、屏幕出示海水晒盐的画面,让学生了解海盐晒制的工艺过程。4、学生回家收集有关海水晒盐的图片,文字,电脑资料。五、板书设计:吹7.分离盐与水的方法 加热晒分离盐与水的方法教学反思四年级上册分离盐与水的方法这课我分别在两个班试上,第一次上课效果还不够理想,第二次我吸取经验修改部分教学方法,结果课堂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大有改观,以下是我对上这课的一些体会和反思。一、教学环节要紧紧围绕探究的中心问题这节课的教学环节由“导入”、“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探究”、“拓展延伸”这四个环节组成的,这四个环节都是紧紧围绕“分离盐与水的方法”这一中心问题的。第一次上课时,在“实验探究”的环节中,学生用蒸发皿蒸发盐水中的水分后发现白色颗粒,我让学生证明这些白色颗粒是不是盐,结果学生想不出证明的方法,于是我进行详细引导,这个过程用时很多,以至于整节课的重心变成验证白色颗粒是不是盐,而体现不出“分离盐与水的方法”这一中心问题。第二次上课时,我引导学生把思维指向“想办法把里面的水蒸发掉,那么剩下的就是盐了”。当学生看到白色颗粒出现,我就提问:“这些白色颗粒就是盐吗?联系我们以前学过的观察方法,你是怎么知道的?”结果学生很快就提出见解,这个环节顺利过渡了。教学环节要紧紧围绕探究的中心,在这基础上才能实施有效教学,反之就谈不上有效教学了。二、教学要注重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第一次上课时,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环节中,我让学生说出能减少盐水中的水分的方法,结果学生兴致很高,列举了很多方法,并对这些方法的效果进行推测,我再让学生比较,然后选择效果最好的方法进行探究,结果学生的探究成功率很高,可是分离盐与水的方法有很多,而学生也就错把思维定在“分离盐与水的方法”就是加热蒸发水分。第二次上课的时候,我在每个学生小组的桌面上放置了多种可以加快减少水分的道具,并在教学中不引导学生确定哪种方法是最好的,而是让学生利用现有的工具和条件,让他们自己选择自己的方法进行探究,这样,学生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不过不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他们都能亲身体会自由探究的过程。探究式学习强调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为此,学生须自主的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通过探究自然的过程,自然而然的参加诸如科学数据或资料等教学材料的组织和解释的活动,使之真正接触由科学家建立起来的科学事实、科学原理、科学定律,使之认真思考,进而提出问题,并寻求理解。三、教学道具的准备要有利于自主探究。教材上对分离盐与水的实验,要求使用的器材有“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等,但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实验仪器的认识和使用常识还不够。在第一次上课时,我只为学生提供了教学要求的仪器,结果学生限于已有知识,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还得花许多时间去了解这些仪器,不熟悉的道具不利于学生有效自主探究。第二次上课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不锈钢汤勺,结果学生学生更便于操作,也节约了时间,有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科学课实验所需的器材很多,没有实验器材固然不能开展实验,但过多的实验器材,或者是不恰当的实验器材,很有可能会扰乱学生的探究活动。四、充分调动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评价,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科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分组制定工作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需要讨论,争论和意见等合作学习。在第一次上课时,我过分强调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结果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评价进行得不够,教学效果没达到如期的目的。第二次上课,我让小组共同合作探讨学习,并充分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小组提出得到的结论,我问其他小组“你们小组同意他们的说法吗?”、“你们认为他们的方法好吗?为什么?”、“你们小组有更好的办法吗?”等等,结果学生的互动提高了,学生探究的气氛也热烈了,教学效果有明显改观。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差异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各不同。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吸收和学习别人的观点,并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质疑。从而建构起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增强了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得到发展。附送: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四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中的第六课,是探索了声音的产生,变化,传播后,对耳朵的研究.教材呈现了三个内容:一通过对耳的结构和功能的探究,让学生了解人耳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二通过观察比较动手实验,掌握人体内鼓膜的作用,三通过实验观察,知道耳廓的作用,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为保护我们的听力一课奠定感性和理性的基础.二、学生分析课前我对本班内3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90%的学生对于耳朵的认识只停留在它的外部特征以及它是一个重要的人体听觉器官等一些浅显的知识上。至于耳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都有什么作用,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学生不清楚。本课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认识人耳的结构及我们感知声音的过程。但由于学生们的年龄特征及假设与搜集证据的探究能力还不强,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及时点拨。三、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种的声音了。过程与方法:1.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2.通过体验活动感受耳廓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良好品质,养成与人合作的好习惯。2.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鼓膜的作用教学难点: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五、教学突破由于人耳的内部结构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所以我通过百度搜索搜索到的图片让学生认识人耳的结构,然后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感知到鼓膜的振动,更可喜的是我还在无意间在百度中搜索到了一张鼓膜能动的图片,课件展示出来,使学生了解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六、教学准备为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需要的教学材料有:课件,耳的结构模型、1个玻璃杯、气球皮(略大于玻璃杯口)、音叉、细沙,纸屑七、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 课前播放从百度中搜索的mp3/tmp/uploadfiles/musicc0be7329f64.mp3花仙子之歌,问:这歌曲好听吗?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学生会说:用耳朵听到的。教师继续问: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揭示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要想了解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必须先知道耳朵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二)师生互动学新课1.耳的结构(1)课件展示耳的结构图/photo/Hi8aQ4odnVal9VmyBgSI-A=/2616872858479719431.jpg并出示“耳的结构”的模型,向学生介绍耳的结构。(引导学生回顾,教师顺势板书)(2)引导学生推测耳各部分的功能。(主要讨论外耳、中耳、内耳的主要功能。)(3)提问:鼓膜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中起什么作用呢? 【我们无法拿真实的鼓膜来研究,但是我们可以利用所准备的材料,制作一个“鼓膜模型”来研究鼓膜的作用。】2.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1)课件展示鼓膜能振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鼓膜的振动。(2)讲解:“鼓膜模型”制作方法。提示学生,尽量将气球皮绷紧,因为我们的鼓膜就是很薄的、有弹性的一层膜。要仔细观察气球皮上面的细沙有什么变化。(3)指导学生,让发声物与气球皮的距离保持不变,用不同的力使发声物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气球皮的振动有什么不同,在距离“鼓膜模型”远近不同的地方用相同的力发声物,观察气球皮的振动有什么不同。(4)汇报实验中的发现(5)小结:我们耳朵里的鼓膜和气球皮一样,当外界的声音传到鼓膜时,它就会产生振动。【由此可以得出: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了鼓膜的振动,那么耳廓有什么作用呀?】3.了解耳廓的作用(1)课件播放声音较小的音乐。(2)再让学生将手放到耳后,感受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变化。把两手同时放到耳后效果会更佳。(3)小结: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4)课件展示从百度中搜索的小动物,/sucai/dongwu/gou/040bn.jpg/20090403/278413_124611078_2.jpg/hdwiki/uploads/201002/12654284303O8BKjmR.jpg/turbidcat/pic/item/a9e8db261b0768ccd6cae263.jpg引导学生重点观察他们的耳朵,以加强学生对耳廓作用的了解。(三)师生共同小结(1)提问: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2)师生共同总结 (四)课后拓展 我们的耳朵可以各种各种的声音,在声音的世界里,有些声音悦耳动听,使人心旷神怡,有些声音嘈杂刺耳,使人心烦意乱。减少有害的声音,对于保护我们的听力和身体健康是很重要的。那课下留心一下: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哪些声音属于噪声呢?八、教学体会与反思 小学阶段的课程,往往是看到课题就有大体的思路了,可是当我看到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一课题的时候,我茫然了。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呀?是用耳朵听到的呀,那耳朵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必须得先了解耳朵的结构呀!所以我就借助百度搜索耳的结构图,有了图的认识学生可能对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有感知,但是相信也是很模糊的。可是,在百度搜索时我无意间找到了一幅能动的图片,我太兴奋了,也就是有了这幅图片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这个重点问题,同时学生在做模拟实验时也得到了很大的启发。有了前期的这些准备,整个的教学环节就很流畅了:(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课一开始我播放学生喜欢的歌曲花仙子之歌。我顺势提问导出课题。我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音乐导入,可以激活他们的思维,唤起他们的求知欲,为探究新知作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耳朵的结构首先我组织学生讨论:关于耳朵你们知道哪些内容?这一环节让学生各抒已见,老师仔细倾听,做好点拨评价,以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然后我出示耳朵的示意图,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老师的讲解了解耳朵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名称。耳朵各部分作用这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