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阻的串联并联同步练习 选择题1.电阻R1阻值为6 ,与电阻R2并联后接入电路中,通过它们的电流之比I1I2=23,则电阻R2的阻值和总电阻的阻值分别是()A.4 2.4 B.4 3.6 C.9 3.6 D.9 4.5 2.(2017定州高二检测)如图所示电路中,电压表V1和V2的内阻都远远大于R1,R2,R3和R4的电阻.R1和R3电阻未知,R2=R4=20 ,电压表V1和V2的读数分别为15 V和10 V,则a,b两点间的电压为()A.23 VB.24 VC.25 VD.26 V3.电流表的内阻是Rg=200 ,满刻度电流值是Ig=500 A,现欲把此电流表改装成量程为1 V的电压表,正确的方法是()A.应串联一个0.1 的电阻B.应并联一个0.1 的电阻C.应串联一个1 800 的电阻D.应并联一个1 800 的电阻4.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灯泡按如图所示方式连接,关于四个灯泡的亮度,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A.A灯,B灯一样亮,C灯次之,D灯最暗B.A灯最亮,C灯次之,B与D灯最暗且亮度相同C.A灯最亮,B与C灯一样亮,D灯最暗D.A与B灯一样亮,C与D灯一样亮,但比A与B灯暗些5.(多选)如图所示的是伏安法测电阻的部分电路,开关先后接通a和b时,观察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的变化,那么()A.若电压表示数有显著变化,测量R的值时,S应接aB.若电压表示数有显著变化,测量R的值时,S应接bC.若电流表示数有显著变化,测量R的值时,S应接aD.若电流表示数有显著变化,测量R的值时,S应接b6.如图所示为伏安法测电阻的一种常用电路.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此接法的测量值大于真实值B.此接法的测量值小于真实值C.此接法要求待测电阻值小于电流表内阻D.开始实验时滑动变阻器滑动头P应处在最左端7.(2017江苏泰州高二检测)一个电流表,刻度盘上每1小格代表1 A,内阻为Rg,如果把它改装成量程较大的电流表,刻度盘的每一小格代表n A,则()A.给它串联一个电阻,阻值为nRgB.给它串联一个电阻,阻值为(n-1)RgC.给它并联一个电阻,阻值为RgnD.给它并联一个电阻,阻值为Rgn-18.(多选)一个T形电路如图所示,电路中的电阻R1=10 ,R2=120 ,R3=40 .另有一测试电源,电动势为100 V,内阻忽略不计,则()A.当c,d端短路时,a,b之间的等效电阻是40 B.当a,b端短路时,c,d之间的等效电阻是40 C.当a,b两端接通测试电源时,c,d两端的电压为80 VD.当c,d两端接通测试电源时,a,b两端的电压为80 V9.(2017宁波模拟)(多选)如图所示,电流表A1(03 A)和A2(00.6 A)是由两个相同的电流计改装而成,现将这两个电流表并联后接入电路中.闭合开关S,调节滑动变阻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A1,A2的读数之比为11B.A1,A2的读数之比为51C.A1,A2的指针偏转角度之比为11D.A1,A2的指针偏转角度之比为1510.用伏安法测量一定值电阻的实验,所用的器材及规格如下:待测电阻Rx(约5 )直流电流表(量程00.6 A,内阻约2 )直流电压表(量程03 V,内阻约5 k)直流电源(输出电压3 V,内阻可不计)滑动变阻器(020 ,允许最大电流1 A)开关一只,导线若干(1)根据所给器材的规格和实验要求,设计电路,并在图(甲)和图(乙)中补画出正确的连接线.(2)实验开始时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滑到最侧.(3)如图(丙)某次测量过程中电压表的读数为 V,电流表的读数为 A.(4)使用这个电路测量电阻值.(选填“偏大”或“偏小”)11.(2017天津蓟县高二期中)如图所示,是有两个量程的电流表的电路.当使用a,b两个端点时,量程为I1=1 A,当使用a,c两个端点时,量程为I2=0.1 A,已知表头的内阻Rg为100 ,满偏电流Ig为2 mA,求电阻R1,R2的值.12.两个用电器的额定电压都是6 V,额定电流分别是I1=0.1 A和I2=0.3 A.(1)把这两个用电器并联后接在电压为8 V的电路中,要使它们正常工作,应附加多大的电阻?(2)如果把它们串联后接在12 V的电路中,要使它们正常工作应该接多大的电阻?答案解析1.A 解析:由并联电路特点知R1I1=R2I2,所以R2=23R1=4 ,R总=R1R2R1+R2=2.4 ,故选项A正确.2.(C)解析:因为R1,R2,R3和R4串联,且R2+R3=R3+R4,故R3和R4上的电压也为10 V.a,b两点间电压是R1和R2上电压与R3和R4上电压之和,即(15+10)V=25 V.选项C正确.3.C解析: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应串联电阻.电阻两端的电压U=U-Ug=1 V-20050010-6 V=0.9 V,串联的电阻阻值为R=UIg=1 800 .选项C正确.4. B解析:电路的连接特点是B灯与D灯串联和C灯并联再和A灯串联,A灯在干路上通过它的电流最大,A灯最亮,C灯中的电流大于B与D灯中的电流,C灯较亮,B灯与D灯最暗且亮度相同,综合以上分析得选项B正确,A,C,D错误.5. AD解析:若电压表示数变化显著,说明电流表的分压作用明显,应用电流表外接法,所以S应接a;若电流表示数变化显著,说明电压表的分流作用明显,应用电流表内接法,S应接b,选项A,D正确.6.A 解析:因为电压表的示数大于电阻R两端的电压,所以R的测量值大于真实值,选项A正确,B错误;电流表分压造成误差,所以其内阻应远小于R的值,选项C错误;从安全角度考虑,滑动头P应处在最右端,选项D错误.7. D解析:扩大量程的倍数n=IIg,由并联电路的特点得IgRg=(I-Ig)R,所以R=IgRgI-Ig=Rgn-1,即电流扩大量程的倍数为n时,需并联的分流电阻为R=Rgn-1,选项D正确.8. AC解析:根据电路中串、并联特点,c,d端短路时,R2,R3并联后与R1串联,所以等效电阻R=R1+R2R3R2+R3=10 +12040120+40 =40 ,选项A正确;同理,a,b端短路时,c,d之间等效电阻R=128 ,选项B错误;a,b端接电源时,R1与R3串联,无电流流经R2,c,d两端电压即R3两端电压,故Ucd=R3R1+R3Uab=4010+40100 V=80 V,选项C正确;同理c,d端接电源时,Uab=R3R2+R3Ucd=40120+40100 V=25 V,选项D错误.9.BC解析:电流表是由灵敏电流计并联一个电阻改装而成,两个电流计的满偏电压相同.图中A1,A2并联,两端电压相等,又因A1,A2是由两个相同的电流计改装而成,所以A1,A2的指针偏转角度相同,即偏转角度之比为11,再结合其量程可知A1,A2的读数之比为51,选项B,C正确,A,D错误.10.解析:(1)由图可知,本题中采用分压接法,因待测电阻阻值与电流表的内阻接近,属于小电阻,故应采用电流表外接法;根据实物图得出对应的电路图如图所示.(2)为了实验安全,开始时应使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为零,故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到最右侧.(3)电流表采用00.6 A的量程,最小分度为0.02 A,故读数为0.42 A;电压表量程为03 V,最小分度为0.1 V,故读数为2.2 V.(4)因测量电路采用电流表外接法,因为电压表的分流,使电流表示数偏大,由欧姆定律可知,测量值偏小.答案:(1)见解析(2)右(3)2.20.42(4)偏小11.解析:接a,b时,R1起分流作用为一支路,表头与R2串联为一支路,此时量程为I1=1 A,而电流表的量程为当表头达到满偏时通过两个支路的总电流,即为I1=Ig+Ig(Rg+R2)R1;同理,接a,c时,R1+R2为一支路起分流作用,表头为一支路,此时量程为I2=0.1 A,则I2=Ig+IgRgR1+R2,代入数据求得R10.2 ,R2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探秘花园 真题及答案
- 安全培训笔记内容课件
- 规划初中生活+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电梯结构及原理 课件 第1-3章 电梯概述;电梯基础知识;曳引驱动
- 安全培训矿山现场课件
- 安全培训矩阵编制制度课件
-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教学课件
- 中药真伪鉴定试卷及答案
- 2025年保洁员考试题及答案
- 工程审核工作方案(3篇)
- 输液反应应急预案及流程
- 计算机基础知识完整课件
- 针灸理疗院感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
- 水库巡查基本知识
- 2025年中国人寿:养老险北京分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逻辑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与提升
- 临床输血规范指南
- 动火作业安全培训题库
- 物业管理中的服务质量监控与改进机制
- 基于人工智能的班级管理创新研究
- 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