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反射 - 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_第1页
全反射 - 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_第2页
全反射 - 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_第3页
全反射 - 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_第4页
全反射 - 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反射,全反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学情分析,过程设计,板书设计,教材分析,教学反思,全反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学情分析,过程设计,板书设计,教材分析,教学反思,教材分析,第十三章 光 1 光的折射 2 光的干涉 3 实验: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 4 光的颜色 色散 5 光的衍射 6 光的偏振 7 全反射 8 激光,本系列课程模块侧重让学生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较为深入地认识物理学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全反射是对光的折射的进一步学习,本节内容多为概念,同学易于接受,因此在设计本课时,全反射的应用介绍的比较多。,全反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学情分析,过程设计,板书设计,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光疏介质、光密介质;理解全反射的概念;掌握临界角的概念和发生全反射的条件。,过程与方法,通过课程引入,创设情境;通过理论推导,锻炼逻辑思维,得出所要学的知识;由验证性实验,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实验,培养互相帮助、团队合作的意识;通过概括总结实验结果,提高组织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目标,全反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学情分析,过程设计,板书设计,教材分析,教学反思,难点:运用全反射的知识对生活中的全反射现象进行解释,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临界角的概念和发生全反射的条件,全反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学情分析,过程设计,板书设计,教材分析,教学反思,思维敏捷,具备逻辑判断及推理的能力,对于基本概念接受的较快,已经学习了光的折射,而且在课前对全反射的内容进行了预习,学习时会轻松些,学情分析,全反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学情分析,过程设计,板书设计,教材分析,教学反思,过程设计,创设情境,验证实验,引入,学生实验,生活中的全反射现象,全反射的概念,光疏介质、光密介质的概念,由光密到光疏介质,临界角的概念及公式,入射角大于等于临界角,理论推导,过程设计,课程引入,想一想内窥镜露珠水中的气泡,课程引入,为什么影像能够通过纤维束传输到显示器上?,课程引入,为什么荷叶上露珠的底部很明亮?,课程引入,为什么水中的气泡非常明亮?,验证实验,引入,学生实验,生活中的全反射现象,全反射的概念,光疏介质、光密介质的概念,由光密到光疏介质,临界角的概念及公式,入射角大于等于临界角,理论推导,过程设计,创设情境,两种介质的折射率相比较,折射率大的叫 ? ;折射率小的叫 ? 。,类比,两个人的身高相比较,个子高的叫高个;个子矮的叫矮个。,规定: 两种介质相比较,折射率小的叫光疏介 质;折射率大的叫光密介质。,一、光疏介质、光密介质,验证实验,引入,学生实验,生活中的全反射现象,全反射的概念,光疏介质、光密介质的概念,由光密到光疏介质,临界角的概念及公式,入射角大于等于临界角,理论推导,过程设计,创设情境,理论推导,空气 折射率为n的某介质,折射角 入射角,光疏介质 光密介质,折射率为n的某介质 空气,折射角 入射角,光密介质 光疏介质,光路可逆,光传播到两种介质的界面上时,通常要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若满足了某种条件,光线不再发生折射现象,而全部返回到原介质中传播的现象叫全反射现象。,二、全反射的概念,光线由光密介质入射到光疏介质,验证实验,引入,学生实验,生活中的全反射现象,全反射的概念,光疏介质、光密介质的概念,由光密到光疏介质,临界角的概念及公式,入射角大于等于临界角,理论推导,过程设计,创设情境,每组其中两名同学:,验证实验,每组的另两名同学:,验证实验,每组四名同学,其中两名验证光线由玻璃入射到空气,另两名同学验证光线由空气入射到玻璃,实验数据:,验证实验,验证实验,引入,学生实验,生活中的全反射现象,全反射的概念,光疏介质、光密介质的概念,由光密到光疏介质,临界角的概念及公式,入射角大于等于临界角,理论推导,过程设计,创设情境,想一想 光线由玻璃入射到空气,是否恰好在45时发生的全反射?,学生实验,组内两名学生: 入射光从玻璃到空气,找到恰好发生全反射的角,并测量出大小。 (42左右)组内另两名学生: 通过给出的数据,计算出这个恰好发生全反射的角是多大。 (折射定律),(实验测量),(理论计算),1、概念:折射角等于90时的入射角叫做临界角,用符号C表示。,玻璃,空气,O,900,C,三、临界角,2、求临界角的大小 光从折射率为n的某种介质射到空气(或真空时)的临界角C就是折射角等于90时的入射角。(空气的折射率为1),Sin C =,1,n,三、临界角,(n 是相对折射率),1、光线由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 2、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四、发生全反射的条件,验证实验,引入,学生实验,生活中的全反射现象,全反射的概念,光疏介质、光密介质的概念,由光密到光疏介质,临界角的概念及公式,入射角大于等于临界角,理论推导,过程设计,创设情境,五、生活中的全反射现象,自然现象,海市蜃楼,具体应用,1、光纤2、全反射棱镜,五、生活中的全反射现象,海市蜃楼,空气密度大 折射率大,空气密度小 折射率小,空气密度小 折射率小,空气密度大 折射率大,五、生活中的全反射现象,1、光纤现在,全世界光纤的总长度已经超过了10亿公里,足以绕地球25000圈,并以每小时数千公里的速度增长。这些光纤构成了互联网。,载频高,容量大 损耗小 成本低 体积小,重量轻 抗干扰好,保密性好,光纤通信的特点:,五、生活中的全反射现象,五、生活中的全反射现象,1966年英籍华人科学家高锟与Hockham提出用玻璃可以制成衰减为20dB/km的通信光导纤维。被誉之为“光纤之父”、 “光纤通讯之父”(Father of Fiber Optic Communications)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表扬“在纤维中传送光以达成光学通讯的开拓成就。,高锟,我国光纤通信的应用:(1)我国从60年代就开始了光通信的研究;(2)1983年连接武汉三镇的8Mb/s以及1985年扩成的34 Mb/s系统投入使用,使我国的光纤通信开始走向实用化阶段 ;(3)1984年以后,8Mb/s光纤通信系统开始在全国推广应用; (4)1987年开始,我国光纤通信的应用逐步由市话中继转向长途干线。,五、生活中的全反射现象,画出光线在光导纤维中的传播光路,五、生活中的全反射现象,五、生活中的全反射现象,横截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棱镜叫全反射棱镜。,2、全反射棱镜,临界角为45,那么折射率为多大,五、生活中的全反射现象,全反射棱镜的应用-照相机,五、生活中的全反射现象,全反射棱镜的应用-照相机,五、生活中的全反射现象,全反射棱镜的应用-双筒望远镜,五、生活中的全反射现象,全反射棱镜的应用-双筒望远镜,五、生活中的全反射现象,全反射棱镜的应用-潜望镜,五、生活中的全反射现象,全反射棱镜的应用-潜望镜,拓展:,查一查在光学仪器里常用全反射棱镜代替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用全反射棱镜有什么好处?,全反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学情分析,过程设计,板书设计,教材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