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游录 清 谈迁00.doc_第1页
北游录 清 谈迁00.doc_第2页
北游录 清 谈迁00.doc_第3页
北游录 清 谈迁00.doc_第4页
北游录 清 谈迁00.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北游录(清)谈迁目录说明爱国的历史家谈迁(代序)朱序自序纪程癸巳(公元一六五三年清顺治十年)纪邮上甲午(公元一六五四年清顺治十一年) 纪邮下乙未(公元一六五五年清顺治十二年) 丙申(公元一六五六年清顺治十三年)后纪程记咏上朱鹭 思悲翁 艾如张 上之回 翁离 鰕(鱼且)篇 游仙词 结客少年场行 战城南 巫山高 上陵 将进酒 其二 出塞曲 入塞曲 君马黄 芳树 有所思 雉子斑 圣人出 上邪 临高台 远如期 石流 侠客行 妾薄命 其二 陇头吟 煌煌京洛行 箜篌引 江南 薤露 蒿里 对酒 鸡鸣 乌生 平陵东 陌上桑 王明君 楚妃叹 王子乔 关山月 洛阳道 长安道 梅花落七首 紫骝马 雨雪曲 刘生 陇头水歌四迭征人作 陇头水歌四迭思妇作 艳歌何尝行 艳歌行 满歌行 缓声行 乌栖曲 吴趋行 长歌行 短歌行 猛虎行 君子行 燕歌行 其二 从军行 鞠歌行 苦寒行 董逃行 相逢行 长安有侠客行 塘上行 秋胡行 善哉行 东门行 却东西门行 饮马长城窟行 上留田行 野田黄雀行 门有车马客行 墙上难为趋行 日重光行 月重轮行 棹歌行 玉阶怨二首 子夜歌十首 子夜春歌四首 子夜夏歌四首 子夜秋歌四首 子夜冬歌四首 子夜警歌四首 欢闻歌二首 欢闻变歌二首 黄鹄曲二首 长乐佳曲 懊侬歌四首 前溪歌七首 阿子歌二首 娇女诗 清溪小姑曲 宿阿曲 白石郎湖就姑曲姑恩曲采莲童曲二首明下童曲同生曲二首三洲歌二首江陵乐二首青阳度二首青骢白马曲女儿子来罗歌三首乌夜啼二首估客乐二首莫愁乐二首襄阳乐七首双行缠江南弄龙笛曲凤笙曲采莲曲采菱曲朝云曲游女曲赵瑟曲秦筝曲阳春曲西洲曲白纻舞歌东飞伯劳歌宛转词自君之出矣邯郸才人嫁为厮养卒妇独漉 纪咏下始泛 包氏澹永斋对竹 别包令孺 孝廉朱方庵俞君升饯朱太史舟中夜别 嘉兴早发 羞墓 莺脰湖张志和钓鱼处 吴江道中 锦帆泾 胶东高相国旧隐吴门追感 虎邱竹枝词七首 阊门怀古二首 同朱太史虎邱二首 枫桥吊寒山寺 慧山二首 万岁楼 北固山 甘露寺 多景楼 凌云亭 狠石 凤凰池 昭关 戏柬朱太史二首 朱太史招吴丹阳同游金山 环金山城址云故职方杨文骢遗筑 韩蕲王祠 妙高台 大岘山 拟游鹤林招隐诸寺不果 避风馆即玉山寺前 来烟亭 渡江二首 阅冯先生元成集渡江次韵 瓜州 广陵七夕 泊广陵驿记甲申八月陪高相国迎慈銮于此追感 蕃厘观访琼花不存 广陵怀古 天宁寺 督师史相国墓 曾襄愍祠 蜀冈 大明寺 平山堂 迷楼遗址今观音寺 雷塘 二十四桥 大仪乡韩世忠战处 镇远侯顾成墓被发 净慧寺 出庵剑安上人追晤话旧 京口尝陪陈编修实庵今邮词五种寄谢 露筋女庙 邵伯埭 高邮 甓社湖 七月既望泊宝应月蚀 经高邮宝应诸湖放歌 山阳道中思故友王翃四首 泝流 芒虻 雨阻 射阳湖 淮安 韩侯钓台 漂母祠 放生池 陆丞相祠 香茅行 河上行 驿卒行 旗鼓行 寻西湖阻潦 或贻朱太史双鹤漫赋 咏樯 梦中作 枚乘故里 裘东皇至自白下云故京事代述 钟山鹿蜀犬寄感二首 楼舩行 悼同舟义乌朱生 淮人垣壁多苇萧朴洁可爱 新建喻叔虞古歙吴德符海盐姚叔祥并嗜学追述 闻金陵林茂之姑苏徐元叹近状 新城帅府行 楚元王庙 淮安晚发 八月朔晓望 水心亭纵步 清江浦 平江侯陈恭襄祠 甘罗城 清口金龙神庙 渡淮 清河县 野泊观射 晓舟行 桃源县 白洋河 野泊见雁宿迁县项王庙董家沟阻风雨霁路马湖董家沟以上荻花数十里猗蘼可爱望邳州诸山南舟引淮北杂咏八首八月十四夜月中秋台庄对月峄县道中赤山湖夏镇朱尚书祠独山湖莲叶万顷口占平沙落雁夜过南阳镇鲁桥闸故鲁邸赐庄仲家浅舟望李太白酒楼古南池白杨南旺湖宋康惠公祠 东平道中二首野次梦山阴刘念台先生讲博学审问节兼示季子挂剑草过安山闸舟人望梁山啧啧宋江事有感张秋挂剑台即事四首九月朔聊城道中聊城朱相国文墓微子城聊城东门鲁仲连射书处望岳楼舟经朱相国南北园临清纵步清源老人行登永寿寺塔九月发临清朱太史轻舸先别感古武城甲马营故城德州闻胶州警念故相国高氏安陵镇老僧云本内臣监营不告姓归梦沧州吊刘总督焘墓沧州青县午晴天津卫阻风发天津杨村丁字沽望西山雪试帻白河阻雪晓行雪径策蹇漷县吊岳文肃宿通州胡氏皇木厂英王墓纪文 故宫赋 万岁山赋有序 愬突赋有序 贤人训序代作未用 荣命驰寿序代作未用 贺御史中丞曹秋壑荣任序代 贺都谏雨岚王公荣擢序代 跋王紫崖出塞记 张使君赈饥册序代 朱方庵诗稿序代 赠司城章瑞生序代 贺张中甫乡荐序代 张生乙榜膺贡序代 贺薛进士高第序代 贺陈抑之新居序代 寿太常熊伯甘五十序代 寿胡太公序代 寿一品夫人曹太母七十序代 六十自寿序 思陵记 游郗山记 周易辑要序 游西山记 贡市记 大悲庵记 王介人传 黄石斋先生遗事 设侯公说项羽书 拟苏武报武帝书 上大司农陈素庵书 上太仆曹秋壑书 寄吴默寘太史书 上吴骏公太史书 又 上霍鲁斋大理书 寄张元岵书 寄徐道力书 寄张连侯书 与浦江郑维持书 寄李楚柔书 与詹去矜书 纪闻上吏部楹帖 宋濂裔孙 汤若望 通政司参议 人枭 商文毅银章 征异 金龙池 透玲碑 王右军遗墨 沙河古墓 黄侍中祠联 考经堂记 海运新考 赵(山函)游略 王弘庆片石语 琼花 奉天老民 诗话 胡云 漳州府额 制书偶遗 甘水 房寰无后 字谏 白石 魏氏石狮 五谷 项氏家箴 王仁 牧羊 泅人 种麦 水稻 早蔬 福州梨 芹 笋藕 槟子沙 芍药 赤城 鹿园 银鱼 西安低银 邓将军庙 张津 董学 炎帝黍 晏婴墓 豫让桥 孙夫人庙 贾岛村 袁天纲遗迹 善济侯 石莲 玄狐教 田氏铁狮 沈氏人头鸟 天台金钱 宜安 袁景休 诰轴 石鼓文 窆石 南宋六陵 万寿寺戒坛 蒯通墓 芯题草 仙梅石 弃金坡 土炭 王龙泽 韩愈 锁穴 长平公主诔 赵璞 熊明遇 高倬 盛王赞 朱大典 王绍徽 薛国观 孙之獬 杨昌祚 王厈 辨黄石斋荐事 榜购一词 崔青蚓 王重戒鳖 岳父执事 王倬续配 续文献通考 李潜伯 银山 顾成墓 永顺保靖二司土风 珠池 都市 胡衕 洪孝廉伪正文体后宫内师谢茂秦直说梁州杰惠世扬辰州杜烈女诗并自序陈简肃九螭玉樽神庙遗事三途并用试部曹兔鹘生卵长坂草鲥鱼西施神香球岳飞庙康朔座右铭诸城古瓦蟠桃核元宝龙宫宝石麒麟皮童子命名夏鍭丁宾李蔉郑之文军器铜梁毘陵龙塞河章湘友刘汉儒仙人岛庚辰进士钱汝绍何母董氏祁彪佳伶人马锦左懋第阎尔梅纪闻下八旗 清朝宗系 首事 修史 满官 朝飨 满制 联宗 离婚 白塔 保债 郭应忠 生日 辫发 驱疹 争道 铁券 乐章 计典 禁嚣 舆导 脱籍 墨封 国俗 顺治二年十月朔颁历式 僧转世 诗刺 敬谨王 婚礼 优赐 张瑄 任珍 左右榜 摄政王 刚林修史 豫王子 肃王子 国议 笔帖式 李雯 招抚 满书 朝鲜印篆 延生保命丹 试定词臣 学士内直 貤纶 散馆 词林外铨 公座 止跸 部院议政 内翰林院印 简谒 李应试 畿试 押字 满洲翰林 俸薪 签例 新人 始朝 屡谕 兵制 籍田 范达礼 孔有德 袁襜如 李人龙 赵维祺 人祭 兴学 远猎 高尔俨 汉相内宅 金之俊 圈田 蓟抚 大清律 河决 德宗 孔兴燮 蚌像 邹忠倚 巢震林 孙中麟 金汉蕙 御坐 游费 中翰 冯铨 丁耀亢 神祇 貂裘 蜀试 让行牌 褒忠 禁良为倡 郑芝龙 宋献策 造命人市诰勑启奏唐通恤刑恩诏王一品重禁陈名夏修省星异诏使御制内政辑要序卖鬼乐经铁斛马杌后湖册鸾仪卫兵饷恭顺侯兵祸王秉干新乐县南关题壁榕城任氏狂婢逋伎斗牛岑彭胡寅吕祖谦浮萍兔丝淇竹祷雨荐举乙未礼闱圣训御试词臣顾仁教习武进士通鉴全书藏不入倭亲见大士刘余佑题碧云寺妓诗丧礼白鹰都督府伶人满洲鱼缸避疹文景元金刚经灵应物怪石兽硝桑腹子吴中龙汉人仆妾定水带荳浆粥邓跋 附录:谈迁和国榷 国榷这部书 谈迁写国榷 辛勤的劳动 谈迁生平 北游录(清)谈迁撰汪北平点校说明 谈迁是我国十七世纪的爱国历史家,他的重要历史著作国榷已经出版。北游录是记述他一六五三年(顺治十年癸巳)到一六五六年(顺治十三年丙申)这四年半去北京期间的经历见闻,和他写的一些诗文。全书共九卷,内纪程、纪邮、纪咏、纪闻各二卷,纪文一卷。从这些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位爱国的历史家,为了完成他的国榷这部著作,在搜集史料,考订史实过程中是怎样不避艰苦,辛勤劳动,同时也可以看到他作为一个明朝的亡国遗民,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思想。关于谈迁这个人物的生平思想和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吴晗同志曾先后在爱国的历史家谈迁和谈迁和国榷这两篇文章中作了详细的介绍和评介。为了帮助读者了解谈迁的生平事迹和他的学术思想,我们征得吴晗同志的同意,把爱国的历史家谈迁作为本书的代序,同时把谈迁和国榷附于书后。 夺的文字,无从订正,因此,这些地方只好暂时保持原样,以便将来有机会再行校订。跋文是邓之诚先生对本书抄本所写的题记,这次出版时也一并附于书后。由于我们知识有限,在校订、断句工作中,错误之处,在所不免,敬请读者随时指正。=本书是根据邓之诚所藏抄本和北京图书馆所藏抄本互校断句排印的。由于原稿写成后,三百年来未经刊刻,辗转传抄中不免会有脱夺,邓先生曾经作过一些校勘,现在我们又用两个抄本互校改正了一些明显的错误,但仍然有难读或疑有 编者一九六年一月 爱国的历史家谈迁(代序) 吴晗 公元一六四七年,是清朝顺治四年。四年前的五月初一,清摄政王多尔衮入北京。同一天明宗室福王入南京,过了十二天作了皇帝,改次年年号为弘光。第二年五月清军入南京,弘光被俘,明朝亡国。 一六四七年八月间,浙江海宁县的一个村落麻泾,村边一片枣林里,住着一位老秀才谈迁,此人既老且穷,半夜里忽然被小偷光顾,破衣烂衫,什么也没有动,只偷走一部文稿,叫做国榷。 这部书是谈迁编的明朝编年史,从公元一三二八年到公元一六四五年,每年按月按日编的大事纪。内容主要根据明朝的实录和一百多家明朝史家的著作,经过细心的编排考订,写了改,改了再写,一连改了六次才编成的一部大书。 他是一个穷秀才,买不起书,当时也没有图书馆可以借书。明朝实录是纪载每一皇帝在位时的编年史,没有刻本,只有少数的大官僚家里才有传抄本。他为了研究明朝历史,托人情、拉关系、左求右求,好容易才求通了邻县的几家大郡绅,经常跑一百多里路,带着铺盖伙食去抄书,抄了多少年,费了多少精力,终于把这部五百多万字的大书编成了,十分得意。纵然刻不起板,不能传布开去,但是,只要有了稿子,将来总会有机会出版的。 他为什么要编这部书?公元一六二一年,他二十九岁,那一年,母亲死了,在家守孝。他原来对历史有兴趣,读了不少书,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恰好得到一部陈建着的皇明通纪,便仔细阅读,不料越读越生气,书里记载的史事有很多错误,见解也很肤浅,心想这样的书不是害人吗,不但糟塌人的时间,还给人以错误的史实和看法。便下决心自己编写。编书的主要根据是明朝实录,经过仔细研究,有几朝实录也很不可靠,例如明太祖实录是经过三次改写的,改一次便隐没了不少历史真相。明孝宗的实录是正德时的奸臣焦芳编的,凡是他所不满意的好人都乱骂一通,把白的说成黑的,很不可靠。为了求得历史事实的比较真实可靠,他便发愤通读所能借到抄到的一百几十家明朝历史家的著作,互相对证比较,一条条的札记,按年月分别放在有很多抽屉的柜子里,再按年月按事综合研究,择善而从,编成这部书。总之,他原来编国榷的目的是从历史的真实性出发的,要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编成一部可信的国史。 不料一六四四年清人入关,一六四五年弘光被俘,这一年他已经五十三岁了。亡国之恸,十分悲愤,在所著枣林杂俎里写上一段题记说:我的祖先,因南宋亡,避难搬到海宁的枣林。如今不到四百年,又是南宋亡国时的局面了。我年纪大了,说不上那个早上晚上死去,能逃到哪里去呢?桃花源在哪里呢?只好在枣林算了!崇祯、弘光这两朝是没有实录的,他便根据当时的邸报(政府公报)继续编写,认为国虽亡了,但史不可亡,保存故国的真实历史,是亡国遗民应尽的责任。从此,他的著作,署名为江左遗民,原来他名以训,字观若,也改名为迁,字孺木,纪念亡国的哀痛。 书写成了,慢慢传开了。他家虽穷,但这部书确是件大财富。当时有的人有钱有地位,独缺少社会名望,很想有部书出版,流传后代。但写书要有学问,要花苦工夫。知道谈迁生性梗介,拿钱是买不动的,便只好偷了。结果,这部花了二十七年时间、改了六次才编成的书被偷走了,谈迁一生的精力白费了。 谈迁遭受了这样严重的打击,伤心得很,在大哭一场之后,下定决心:我的手不是还在吗?再从头干起! 为了保存祖国的真实历史,也为了通过历史给后代人以深刻的教育,于是,这位五十多岁的老人,满头白发,背着雨伞、包袱、干粮、纸笔,跑到嘉善、归安、吴兴、钱塘,向乡绅大族说好话求情,借书抄书,读遍了有关的参考书,抄得了所需要的材料,不顾严寒,不顾酷暑,以炽盛的精力,像三十年前一样又投身到学术的战斗中。 这样,经过了四年,他已经六十岁了,又第二次完成了国榷的初稿。 但是,还有困难。南方虽然有许多大乡绅,有些史书可以借读借抄,毕竟他们注意的是举业,更多收藏的是八股帖括之类。有好多性质较为专门的书对他们没有用,因之也就看不到。更重要的是万历到崇祯这几十年的史事,由于党争翻覆,各人的立场不同,纪载也就是非不一,同一事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差别很大。崇祯一朝史事,有许多纪载是得之传闻的,很不可信。要多找书读,要多找人谈,特别是找身经其事的人谈,要达到这样要求,就非到北京不可。 北京怎么能去呢?没有路费,即使借到钱,到北京后的吃住又怎么办呢? 谈迁过去的职业是当官僚的幕友,替东家代写些应酬文字,办些文墨事务。例如一六四二年他就胶东高弘图之聘,作高的记室,一直到一六四五年高弘图罢相为止,在当时官僚中有些名气。一六五三年义乌朱之锡进京作弘文院编修,聘谈迁作记室,约他一路从运河坐船进京,谈迁多年来的愿望实现了,一口答应。在北京朱家住了两年半,除了替朱之锡做些文墨工作以外,便用全力搜集史料和访问有关史事的人物,补充和纠正国榷这部书。 当时在北京有不少藏书家,著名的一个叫曹溶,浙江秀水人,由于同乡关系,谈迁写信给他,见了面,曹溶答应借书并且介绍别的藏书家。由曹溶的介绍,他又认识了太仓吴伟业和武功霍达。这三个人都是现任官员,都是明朝崇祯时的进士,都收藏了很多外边不经见的秘书。其中吴伟业熟识明末掌故,亲身经历过许多事变,是当时的大名士,交游相当广泛,从此谈迁便经常和他们往来,问以先朝遗事,一一笔录。又借到万历实录和崇祯邸报,和国榷原稿核对。 他到北京去的时候是带着国榷去的,把原稿送给曹溶、吴伟业、霍达,要求他们指出错误,随时改正。 此外,他到处访问明朝的降官、贵族子孙、太监、官僚贵族、门客、城市和乡村居民,只要有一点线索,就不放过。他还访问历史遗迹,如景泰帝和崇祯帝的陵墓,金山明代皇族丛葬地区,香山和西山的古寺等等。从运河北上和南下时,所过城市也都核对史书,纪载有关事迹。到一六五六年回家时,已经记录了几千张纸的材料,满载而归了。 朱之锡序他的北游录,描写谈迁搜访史料的情形说:为了访问遗迹,登山涉水,脚都起了泡,有时迷了路,只好请看牛的小孩和雇工带路,觉得很高兴,不以为倦,人家笑他也不理会。到一个村子里,就坐下笔记,一块块小纸头,写满了字,有时写在用过的纸背上,歪歪扭扭的,很难认出。路上听到的看到的,一堵断墙,一块破碑,也不放过,只要耳目所能接触的都用心记下,真是勤勤恳恳,很感动人。 这两年多的生活,使他的历史知识更丰富了,国榷的史料质量更提高了。除此以外,他还把所作诗文编成北游录,内容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