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补偿理论研究进展综述徐永田(中国矿业大学XXXXX学院,000001)摘要:生态补偿作为现阶段国内外研究的新课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摸索和总结。本文是关于生态补偿理论研究进展的文献综述。现阶段生态补偿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是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和补偿机制的建立,包括基础理论方面、可操作性方面和法理及制度方面。关键词:生态补偿 补偿额度 补偿手段 理论综述【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利益主体不同、影响复杂、涉及面广,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生态补偿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A.C.庇古等对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之间差异的分析并首倡给具有正外部性的活动以补贴1,以及随后出现的福利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对公共物品的研究。但只是在近20年才逐渐大量地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效益补偿问题的进行研究,特别是1992年里约环发大会以来,随着对生态补偿的制度需求的增加,在实践中自发形成的补偿个案的大量涌现,生态补偿问题已经成为多个学科共同探讨的问题2-3。人们从不同学科和不同角度对生态补偿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一、 国外生态补偿的理论与实践生态补偿概念的提出、应用和发展,是多学科共同研究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产物。国际上对生态补偿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生态或环境服务付费;以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为基础,通过经济手段,调整保护者与受益者在环境与生态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外部性理论和公共物品理论等。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大大削弱了自然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支持能力。早在18世纪到19世纪初,威廉配第就已经认识到劳动创造财富的能力要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马尔萨斯(Malthus,1798)提出了“绝对稀缺论”4,李嘉图 (Ricardo,1817)强调技术进步的作用,提出了不同于马尔萨斯的“相对稀缺论”5;穆勒 (Mill,1871)则将稀缺的概念延伸到更为广义的环境,提出了建立“静态经济”的概念6。到196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E鲍尔丁发表了宇宙飞船经济观,罗马俱乐部梅多斯等人1972年发表了增长的极限7,首次在全球尺度上研究了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条件。1980年代关注的重点从耗竭性资源拓展到可再生资源和环境容量方面,DeSerpa等人则认为环境与生态破坏具有长期性,会损害后代人的利益,要维护后代人的利益,必须靠国家干预8。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系统及其服务的可持续性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决定性约束因素。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成为研究热点,很多学者开始运用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学分析方法对环境问题进行重新思考,1977年,Westmaan最早提出“自然的服务(natures services)”的概念及其价值评估问题9。随后,多数发达国家和国际机构(如联合国、世界银行和欧共体等)都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在资源环境的价值体系和评价方法上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特别是通过Pearce等10-12、Mc-Neely等13、Turner 14、Gairns15等分别对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了分类,不仅系统地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容与评价方法,同时还分析了不同地区森林、湿地、海岸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的近20个实例,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及其价值评估方法的发展,奠定了自然资本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类理论研究的基础。在1997年,Daily主编出版了自然的服务社会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依赖16,Constanza等 (1997)发表了著名的世界生态系统服务与自然资本的价值一文17,标志着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研究成为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随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际机构先后制定了有关生物多样性价值划分和环境资产的经济价值分类的推荐标准,生态系统服务与自然资本经济价值的定量评估理论和方法研究基本成熟。同时,针对传统经济理论片面强调GNP作为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指标,而忽略了GNP增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的弊端,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一直在研究衡量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的指标和核算体系18,挪威 1978年就开始了资源环境的核算,随后,芬兰、加拿大、德国、墨西哥等许多国家也较早建立起了自然资源核算框架体系,1995年,世界银行首次公布了用“扩展的财富”指标作为衡量全球或区域发展的新指标19,“扩展的财富”概念中包含了“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四大要素。“自然资本”成为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Daily在自然的服务社会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依赖一书中提出了自然资本从全球尺度看越来越显稀缺的“自然资本不足论”20。为适应可持续发展观的需要,联合国在20世纪90年代主持制定了以绿色GDP为核心指标的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EEA)1993-SEEA、2000-SEEA和2003-SEEA共3个版本21,SEEA已从理论走向实践。这些研究成果从资源环境的价值理论、计量方法和绿色核算等方面为生态补偿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准备。20世纪70年代以后包括生态补偿在内的利用市场和创建市场的政策手段等市场经济手段开始越来越多地得到研究和应用。在国际上,“生态补偿”(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Eco-compensation)是指“生态服务付费”( Payment for Ecosystem Services, PES)或生态效益付费( Payment for Ecological Benefit, PEB ) 22。Cuperus等将生态补偿定义为:“对在发展中对生态功能和质量所造成损害的一种补助,这些补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受损地区的环境质量或者用于创建新的具有相似生态功能和环境质量的区域23-24。生态效益补偿主要集中在环境要素的市场开发与创新方面,有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研究尺度有小有大,补偿类型多样,强调政府创造生态服务市场机制在生态补偿中的作用25,但政府虽然是生态效益的主要购买者,政府提供补偿并不是提高生态效益的唯一途径,市场竞争机制也可以在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6,出现了许多成功的范例。许多案例是围绕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展开的。Perrot-Mitre等对世界上典型的森林水文服务市场案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27;Johnson等分析了森林水文服务市场管理中的森林水文服务市场开发和经济激励机制问题28。Landell-Millls等通过对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87例森林环境服务交易案例分析,研究了全球森林环境服务市场及其对穷人的影响方面,指出目前森林环境服务市场主要体现在森林生态旅游、碳贮存、森林水文服务和生物多样性四个方面,不断出现的森林环境服务市场更富于竞争性、激励性和可持续性29。这些研究表明森林生态补偿除政府支付外,很多情况下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但Ian Powell等认为直接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市场主要局限于小尺度的范围,通过碳蓄积与储存交易等途径进行的森林生态系统补偿是大尺度的“市场创造”30。如欧洲排放交易计划(EU-ETS)与京都清洁发展机制(CDM)。美国等国通过立法手段,以补偿退耕休耕等措施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上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实施了保护性退耕计划;19世纪70年代美国麻省马塞诸塞大学的Larson等提出了第1个帮助政府颁发湿地开发补偿许可证的湿地快速评价模型31;80年代实施了“保护性退耕计划”;纽约州曾颁布了休依特法案,恢复森林植被。在这些计划和法案的实施过程中,政府为计划实施(成本)和由此对当地居民造成的损失提供补贴(偿)是重要内容。美国的土地休耕计划从1985年到2002年,美国政府通过农业部每年要支付约15108美元的退耕补偿金,平均补偿金额为116美元/公顷/年。退耕的土地60%转为草地、16%转为林地、5%转为湿地32。再如墨西哥,用于补偿森林提供的生态服务补偿标准是对重要生态区支付40美元/公顷/年,对其他地区支付30美元/公顷/年33。 德国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矿区补偿保证金制度21-22,实施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对于立法前的历史遗留的生态破坏问题,由政府负责治理。美国以基金的方式筹集资金,德国是由中央政府(75%)和地方政府(25%)共同出资并成立专门的矿山复垦公司负责生态恢复工作;对于立法后的生态破坏问题,则由开发者负责治理和恢复。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补偿,补偿类型包括:购买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栖息地(私人土地购买,公共土地购买);使用物种或栖息地的补偿(生物考察权,调查许可,对野生物种进行狩猎、垂钓或集中的许可,生态旅游);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补偿(保护地役权,保护土地契约,保护区特许租地经营权,公共保护区的社团特许权,私人农场、森林、牧场栖息地或物种保护的管理合同);限额交易规定下可交易的权利(可交易的湿地平衡资金信用额度,可交易的开发权,可交易的生物多样性信用额度):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交易。为了在大规模开发建设项目的决策中提高对自然保护的投入,并弥补这种开发所造成的生态影响,欧洲、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设立了森林建设补偿制度34-38。荷兰政府在1993年修建高速公路时,引入了生态补偿原理39-41。这种补偿是指对开发建设项目产生影响的同时,对一些不可避免和减缓开发建设对生态与自然环境产生影响的同时,对一些不可避免的损失通过异地重建新的生境方式来进行弥补。流域保护服务分为水质与水量保持和洪水控制服务。这三种服务虽然相互关联,但通常具有不同的受益人。对这三种流域服务的公共补偿,以及对水质与水量的私人补偿,都有利于上游保护者,特别是当地的一些穷人42。在流域生态补偿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包括:澳大利亚通过联邦政府的经济补贴,来推进各省的流域综合管理工作;南非则将流域生态保护与恢复行动与扶贫有机地结合起来,每年投入约1.7亿美元雇用弱势群体来进行流域生态保护,改善水质,增加水资源供给;纽约水务局通过协商确定流域上下游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的责任与补偿标准等。在补偿的类型与方式方面,积极探索新的支付生态环境服务的模式43,典型的代表有:公共支付、限额交易计划、一对一交易等。公共支付(公共补偿)是政府直接向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农村土地所有者及其它提供者进行补偿,这也是最普通的生态补偿方式。这一类补偿还包括地役权保护,即对出于保护目的而划出自己全部或部分土地的所有者进行补偿。限额交易计划33是政府或管理机构首先为生态系统退化或一定范围内允许的破坏量设定一个界限(“限额”或“基数”),处于这些规定管理之下的机构或个人可以直接选择通过遵守这些规定来履行自己的义务,也可以通过资助其它土地所有者进行保护活动来平衡损失所造成的影响。机构或个人可以通过对这种抵消措施的“信用额度”进行交易,获得市场价格,达到补偿目的。一对一交易通常被称为“自愿补偿”或“自愿市场”44,其特点是交易的双方基本确定,只有一个或少数潜在的买家,同时只有一个或少数潜在的卖家,双方直接谈判、或者通过一个中介来帮助确定交易的条件与金额。二、 国内生态补偿的理论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加剧,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科学发展观逐渐成为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自然资源管理模式必须从计划管理向市场优化配置转变。我国学术界对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和资产化管理的研究开始趋于活跃45。作为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的一种形式,生态补偿问题开始引起学者关注和政府部门重视,并最早应用于林业和矿业部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张建国(1996 )、陈根长(2001)、周生贤(2002)等先后论述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必要性46-48。何贤杰(1996 )、王广成(1996)等论述了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和征收矿产资源补偿(使用)费的必要性49-50。李克国(2000)、毛显强(2002)等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对生态补偿政策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分类、中国的生态环境补偿政策等内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51-52; 吴晓青等(2002)在研究生态补偿除筹集资金外其他重要功能的同时,围绕补偿主体、补偿依据、补偿数量、补偿形式、补偿征收、补偿使用、补偿监管等生态补偿有关环节问题进行研究53。曹明德(2004)等从法学的角度对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立法及其缺陷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54;潘玉君等(2003)从地理学的视角,运用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思想分析了区域生态环境的补偿问题,提出了生态环境的建设地域应该得到多元补偿和应该以生态环境建设产业或企业为主体来运作多元补偿的基本观点55。王金南等在总结了中国生态补偿机制和政策在法律法规体系、财政制度、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生态税费制度和市场交易模式等方面的问题和改进方向,设计出了中国生态补偿机制和政策的初步框架,为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研究体系奠定了基础56。同时,许多学者开展了大量有关环境破坏经济损失计量和环境核算研究57-59。2004年3月,国家统计局启动了我国的绿色GDP研究项目,2006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向媒体发布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揭示了生态系统在生态与环境服务方面的巨大价值,证明了单纯以GDP为核算标准的现行经济核算体系的缺陷和环境生态效应外部性造成的市场失灵60。宋敏2008等从生态系统服务所具有的外部性、公共性和生态系统价值论三方面探讨了生态补偿的经济学属性及由此而产生的市场失灵等现象;并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了生态补偿所面临的公平与效用问题61。这些研究从理论和应用上阐明了进行生态补偿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还有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生态补偿理论进行了研究:1. 水资源环境生态补偿理论研究在水资源环境生态补偿理论研究方面,肖国兴(2001)认为,政府是资源环境的供给者却不是资源环境的生产者,厂商才是资源环境生产者;资源环境产权交易是厂商显示偏好的动力源泉;中国资源环境的改善最终取决于资源环境产权交易制度的创新62。毛显强探讨了生态补偿机制理论基础,把生态补偿类型(主要从资源产权相关的成本)分为: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和产权主体的机会成本两种,并指出生态补偿强度的标准63。洪尚群等提出了生态补偿开展的三个基本条件,并就补偿途径和方式的多样化进行了分析,开拓了生态补偿的思路64。宗臻铃等(2001)认为,上游地区生态重建劳动所创造的生态效用无时不在向所及的范围“让渡”,按照资源的有偿使用的原则,受益地区应给予上游地区一定的经济补偿,以保证生态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建议实施内部补偿、外部补偿和代际补偿相结合的补偿模式,实现全流域的经济、生态、社会的协调发展65。杨国斌(2001)认为,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既是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流域上游及源头省份的迫切需要66。陈丹红(2005)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点研究了生态补偿机制的模式,包括:财政转移型生态补偿机制、反哺式生态补偿机制、异地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公益性生态补偿机制及生态补偿机制的配套机制67。熊鹰等(2003)认为,生态环境保护需要补偿机制,需要以补偿为纽带、以利益为中心,建立利益驱动机制、激励机制和协调机制,从而调动广大群众生态建设的积极性68。沈满洪、陆菁(2005)认为流域上游的生态保护直接影响到下游地区的生态质量,对上游地区的生态保护努力和机会成本给予相应的补偿,需要通过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由经济比较发达的下游地区“反哺”上游地区69。何国梅(2005)认为必须建立西部全方位的生态补偿机制: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西部生态补偿基金、地方财政的环境政策体系、开发者补偿与受益者补偿双向调节机制、生态破坏者赔偿与生态保护者获偿的对称机制、对生态破坏受损者与减少生态破坏者双向补偿机制、保护生态环境与消除贫困联系机制和生态补偿监测评估机制等70。江兴2008通过对陕南汉、丹江流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调查,提出应建立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生态补偿机制,使生态环境保护地区和受益地区和谐发展71。彭春凝2007认为政府对生态的规制应择优采取有效的规制手段,并有效混合使用多种规制手段,应从法律法规、产权管理、政府补偿与市场补偿等方面建立和完生态补偿机制72。2. 生态补偿手段研究在生态补偿手段方面,杜振华、焦玉良(2004)认为,我国目前的横向间生态补偿仍然处于空白状态,中央财政的纵向转移支付难以体现区域、流域、产业间的生态服务的交换关系,同时提出了区际生态转移支付基金作为我国生态补偿的制度选择和操作范式73。张春玲、阮本清(2003,2004)提出,水源地保护林的补偿可以按照功能、作用、对象的不同,实行分层次、分渠道补偿,采取地方自我补偿、外部受益对象对口补偿和社会受益国家补偿74-75。丁彩霄(2002)研究了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问题,并对国家补偿机制、区域内的补偿机制和上下游的补偿机制进行了比较76。洪尚群等对生态补偿融资三要素:用什么资本融资,以何种方式融资和如何融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77。林幼斌探讨了西部筹集资金的一些方式,并提出要建立西部生态保护银行及开征环境税78。胡仪元2007分析构建了投入型、效应型、预期型、综合型四种生态补偿模式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实现机制79。张金泉2007认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物质产品与生态服务之间建立起等价交换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制度安排为生态建设者和受益者、生态破坏者与修复者之间构建一个“虚拟市场”,为不同主体功能区域之间搭建起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制度架构80。葛颜祥等2007.分析认为政府补偿交易成本低,但制度运行成本高;市场补偿交易成本高,但制度运行成本低。提出对规模较大、补偿主体分散、产权界定模糊的流域适宜于政府补偿,对规模较小、补偿主体集中、产权界定清晰的流域适宜于市场补偿81。周映华2007分析比较了我国目前实践和探索的流域生态补偿:政府主导模式、市场交易模式、NGO参与模式,认为政府主导是主要补偿模式82。张询书2008也认为流域生态补偿应由政府主导,市场补偿机制是辅助性的,且建立政府主导型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关键是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83。李建建等2006认为我国应当采取流域生态区际补偿的准市场模式;建立健全流域区际民主协商机制、流域生态价值评估机制、补偿资金营运机制、项目带动机制以及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等84。夏德孝、常云昆2007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区面临经济发展与水源保护的两难困境进行了分析,主张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主导模式水源保护区利益补偿机制85。钱水苗、王怀章2005认为应通过制度和市场两条道路构建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就制度而言,应该明确流域生态补偿的原则、标准、方式和资金来源,并将补偿保证金制度、补偿责任保险制度以及补偿基金制度作为辅助性的制度;就市场而言,应该建立和完善生态使用权交易市场来实现上下游地区之间的生态补偿86。李磊2007认为必须通过制度创新的途径为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运转提供强力的管理机构、完善的巾场和充足的资金支持87。3. 补偿额度研究在补偿额度研究方面,张诚谦(1987)提出从利用资源所得到的经济收益中提取一部分资金,以物质和能量的方式归还生态系统,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88。同时,一些科学研究人员借鉴国际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对不同尺度上的各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进行定量估算。虽然由于采用的指标和方法的不同使所得到的结果有很大差异,但是研究结果仍然揭示了生态系统在生态与环境服务方面的巨大价值。欧阳志云等人(2000)对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研究,得出我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每年为148万亿元人民币89。陈仲新、张新时等(2000)根据Costanza等人的研究成果,按照面积比例对我国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经济价值进行了评估,得出我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大约为7.78万亿元人民币90。鲁春霞、谢高地、成升魁(2001)阐述了河流生态系统休闲娱乐功能的内涵、服务功能、经济价值的构成以及影响河流休闲娱乐功能正常发挥的因素,总结回顾了国内外有关河流生态系统休闲娱乐功能及其经济价值评估的研究现状91。张颖(2002)在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评价一书中对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进行了多角度评价分析,有力地推动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方法向纵深方向发展,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92。张志强、徐中民等(2001)对黑河流域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了评价,得出2000年的黑河流域生态服务功能经济总价值比1987年减少了32.658108元人民币,2000年生态服务经济总价值是1999年GDP的1.425倍的结论。2002年,又利用条件价值评估方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设计调查问卷,获取了黑河流域居民对恢复张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黑河流域96.6%的居民家庭对恢复张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存在支付意愿,平均最大支付意愿每户每年在45.9-68.3元之间93。张翼飞等(2007)系统梳理了生态服务及其价值评估、支付意愿与补偿标准之间的理论联系,分析了当前生态补偿实践中存在的理论误区,指出充分考虑利益主体的意愿是科学制定补偿标准的必要环节,意愿价值评估法的应用将增强我国生态补偿标准的科学性94。杜小惠在九龙江北溪龙岩段公益林的生态补偿问题提出了九龙江生态补偿标准,即边际效益法评估,即评估公益林的生态价值等于同基本条件下的商品林林木资产价值为原则,用商品林林木资产评估价值代替被评估的公益林的资产价值,也就是用减少采伐量损失补偿法来估算因九龙江北溪龙岩段公益林保护对当地财政和林权单位造成的经济损失,以作为生态补偿的标准95。汪建敏等在千岛湖公益林生态补偿问题的探讨中都采用边际效益法评估的方法对公益林的补偿标准进行了研究96。王晓云(2008)针对生态补偿政策制定中出现的额度确定问题,分析修正了贴现率计算方法以及在生态资本问题上的应用,并根据贴现率方法确定了生态补偿额度所应遵循的原则97。范小杉、高吉喜、于勇(2007)从理论依据和分类原则等方面验证了NSE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体系的科学性,建立了结合生态补偿费的征收实际应用以NSE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基础的生态补偿费核算的数学模型98。陈源泉、高旺盛(2007)以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从国家宏观层面建立了生态补偿的判定标准、量化模型和计算方法,研究计算了中国区域之间的生态补偿量,结果是生态赤字为东部中部西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则相反,应该支付的生态补偿总量东部地区为439.50108元/年、中部为482.98108元/年、西部为158.56108元/年99。戎鑫,王红强,吴殿廷(2007)从不同角度考察了北京市应给河北的水资源补偿问题,估算补偿价值为97.86亿元100。金蓉、王雪平(2008)对祁连山移民区水源涵养林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的计算,估算出祁连山移民区水源涵养林的生态价值大约为15432.5万元101。胡熠、李建建(2006)认为以上游地区生态重建成本作为区际补偿的依据具有测算较准确、补偿金额相对公平和双重激励作用的特点,提出了闽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标准与测算方法,并对闽江上游(南平市)生态治理公益性成本及其分担率进行了测算102。4. 流域区际生态补偿研究在流域区际生态补偿方面, 刘广明(2007)认为相邻的行政区域间存在生态依存关系,是发生区际生态补偿的根本原因所在103。陈瑞莲等(2005)认为,实施流域区际生态补偿,是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实现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应当采取流域区际生态补偿的准市场模式,建立健全流域区际民主协商、流域生态价值评估、补偿资金营运和流域区际经济合作等机制104。周大杰等(2005)认为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中的生态补偿问题,不仅要廓清其理论概念和阐明补偿的实质、原则、分类、方式,而且需要研制可操作性强的补偿机制和对该机制的监督保障体系。及时有效地建立中央政府和流域下游发达地区对上游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生态补偿制度,既可以达到保护上游生态环境与提高上游人民生活水平,又能促进全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105。秦丽杰、邱红(2005)指出流域上、中、下游的用水量应统一调配,当上游地区超配额使用水资源时,超标使用地区应赔偿下游因此而受到的消极影响;跨区域调水时应对供水区进行资源与环境的补偿;流域上游进行生态恢复与建设,下游应对上游给予受益补偿;受益地区和受益者应对蓄滞洪区分洪的损失进行补偿,以实现对流域水资源的利益共享、责任共担106。刘玉(2007)在分析跨区域资源调配生态补偿中的利益关系基础上,提出了跨区域资源调配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与实施方法107。刘青(2007)通过研究江河源区生态系统的内涵、结构、服务功能及其价值,探索建立江河源区生态补偿机制108。林植(2007)依据3种不同生态功能区划分的理论,构建了在生态保护区、控制发展区不符合环境保护的产业要向集约发展区转移的地方政府间协作与利益协调的生态补偿机制理论基础模型,并以南平造纸产业的迁移设想计算了有关的利益补偿109。陈兆开等(2007)在分析西部流域生态补偿必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西部流域生态补偿的内涵,认定了西部流域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对象,确立了生态补偿的原则,提出了生态补偿的方式110。虞锡君(2007)阐述了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水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二是跨界水污染补偿机制,提出了太湖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框架111。李立周、何艳梅(2007)以江西省东江源区为例,分析了我国生态补偿的现状,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现实必要性和面临的困难,提出流域治理的具体措施建议112。方红亚、刘足根(2007)认为国家应承担补偿东江源区的生态保护建设投入,广东省现阶段应承担补偿源区的发展损失,源区也有责任补偿源区生态环境破坏对广东省造成的经济损失。现阶段的补偿方式应以资金和项目形式补偿为主,补偿途径主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113。黄宝明、刘东生(2007)认为要从根本上保护好东江源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就必须在保护中调整上中下游相关各方的经济利益关系,建立起跨省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以实现全流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并提出了建立东江源区生态补偿机制的设想114。周映华(2008)分析东江流域的水库移民补偿、生态公益林补偿、广东省政府对上游河源市政府的转移支付三个方面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困境,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东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115。胡熠、黎元生(2006)认为构建流域区际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质上是通过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将上游生态保护成本在相关行政区之间进行合理的再分配,它主要包括补偿主体与客体的界定及其协商机制,补偿资金的测算及其分摊机制,补偿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机制等基本内容。认为补偿资金的测算及其分摊机制是生态补偿的关键环节,生态重建成本分摊法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可行性和普遍推广价值,并以闽江下游福州市补偿上游南平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116。姜国辉等(2006)以辽河流域的应急调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应急调水补偿的必要性,设计了调水补偿的程序框架,研究了补偿量的核算方法117。张顺、霍有光(2006)提出应在明确调水区水资源优先使用权的基础上,根据调水区的节水数量,对调水区进行经济利益补偿,使调水区的用水成本接近其真实的机会成本,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社会公平118。顾岗、陆根法、蔡邦成(2006)以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为例,从保护区改善水质所带来正面效益的角度,探讨了跨流域调水所涉及的生态补偿问题,提出了建立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区际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路和建议119。冉笃奎等(2008)以南水北调中线调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产生正面效益的同时,跨流域调水给水源区带来的损失,对建立调水补偿机制的理论依据、调水补偿制度的框架以及水电站发电损失核算模型进行了分析和实例计算120。5. 生态补偿相关主体行为研究在生态补偿各相关主体行为分析方面,杨云彦、石智雷(2008)以博弈论作为分析工具,研究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区地方政府和受水区地方政府双方的合作及非合作博弈,在理性经济人和风险不对称的假设下,建立博弈模型,探讨各方在利益冲突中的行为特征,通过求解纳什均衡,给出各参数变量的政策含义,寻求协调双方利益冲突的有效途径121。梁丽娟、葛颜祥、傅奇蕾(2006)认为流域生态问题是流域各利益主体从个体理性的角度博弈的结果。为达到集体理性,应建立流域生态补偿的选择性刺激机制,即通过建立上游地区做出生态保护的诱使机制和下游地区主动做出生态补偿的迫使机制,实现流域内的集体理性122。李镜等(2007)以岷江上游退耕还林补偿为例,运用博弈论模型考察了现有的生态补偿机制,以及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决策和行为过程,结论是生态补偿政策的执行效果与当地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农民外出务工收入高低,补偿年限的长短有着密切关系,而与补偿金额的大小无关123。6. 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在生态补偿的法律制度方面,杨娟提出将生态补偿机制确立为一项环境法律制度124。李爱年(1997)、曹明德(2004)认为生态补偿机制是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原则的具体体现,从流域生态补偿、森林资源生态补偿等领域论述了流域上、下游之间的利益冲突,并对我国关于生态补偿机制的立法及其缺陷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125-128。徐德成(1998)则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的理论依据、法律依据、政策依据和实践依据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实施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的机制和条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129。幸红(2007)以珠江流域为例, 探讨了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相关法律问题130。崔广平(2008)分析了三峡库区生态补偿立法的必要性,阐述了立法的指导思想、适用范围、三峡库区生态补偿法律原则,法律内容应包括国家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生态市场法律制度、补偿标准确定的总的原则以及法律责任131。辽宁省财政厅课题组(2008)从财政政策地角度分析了我国生态补偿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生态补偿体系的制度构想132。胡熠、黎元生(2007)认为应当着重从制度上要明确流域生态补偿主客体及其责权利,合理确定流域生态补偿标准和计价办法,规范流域生态补偿资金运营机制,实现生态补偿体系“科学化、规范化、市场化和法制化”的立法目标133。韩洪霞、张式军(2008)论述了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补偿法律保障机制的现实必要性和实施的可行性,应从征收环境资源税,扩展补偿资金来源;明确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几方面着手构建我国生态补偿法律保障机制134。三、生态补偿研究评价综上所述,国外对生态补偿的研究与实践的成果主要集中在:生态服务付费的理论基础、法律依据和制度框架;在政府的主导下,充分利用了市场机制和多渠道的融资体系;初步建立形成了直接的、公共补偿、限额交易市场、一对一交易等较为完整的生态补偿框架体系等。但生态补偿问题也还仍然处在探索阶段。因此,我们应在吸收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探索适于我国特点的生态补偿的途径。国内从不同方面和视角对生态补偿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丰富成果,但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虽然对生态补偿机制概念、理论和方法的有许多探讨,但缺乏对生态补偿内部机制的深层次研究,没有跳出就生态补偿论生态补偿。对生态补偿在不同时空尺度上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特点的关系以及不同尺度间的相互作用缺乏深入研究。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探索,生态补偿的范畴和总体框架没有建立起来。在生态补偿主客体、补偿方式、补偿渠道等方面,基本思路都是根据“谁收益、谁补偿”的原则确定补偿的主体,缺乏对市场化补偿的条件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与研究,虽然已初步建立了一些生态补偿资金和渠道,但主要为政府主导的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及其配套措施是国家生态补偿的重要方式,没有形成横向的生态补偿机制,补偿标准确定缺乏科学依据,还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定量分析生态建设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补偿资金来源单一,缺乏市场机制。生态建设补偿机制、体制和制度不健全。生态补偿政策、法规、法令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体系,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因此,论文偿试对水源保护补偿的实质及机理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的水源保护补偿模式及机制的深层博弈分析,讨论不同模式及机制的优劣及适用性,力图探索生态补偿的内在机理及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水源保护机制设计模式。参考文献:1 A.C.庇古(英)著.朱泱译,福利经济学(上册)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6.9.2 吴水荣.水源涵养林环境效益经济补偿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63 张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74 (英)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 )著,朱映等译,人口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5 (英)李嘉图(Ricardo )著,周洁译.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6 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著,赵荣潜等译.政治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7 (美)丹尼斯米都斯(Tennis L.Meadows )等著,李宝恒译.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8 DeSerpa. Pigou and Coase in Perspective J. Cambridge Joural of Economics, 1993,(17):27-50.9 Westman W. How much are natures services worth? J Scicnce, 1977,197:960-964.10 10Pearce DW, Markandya A, Reid W V, et al. Blueprint for a Green Economy M.London: Earthscan, 198911 Pearce D W, Moran D. The Economic Value of Biodiversity M. London:Earthsean Publieations,1994.12 Pearce D W, Blueprint4.Capturing Global Environmental ValueM.London:Earthscan,1995.13 Mc-Neely J A, Miller K R, Reid W V, et al. Conserving the World Biological DiversityM. World Bank, 1990.14 Turner K. Economics and wet land managementM.Ambio,1991,20(2):59-61.15 Gairns J, Protecting The Delivery Of Ecosystem Service,Ecosys Health,1997(3):185-19416 Daily G C, etal. Natures Service: 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 M. 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 1997.17 Costanza R,d Arge R,de Groot R,Farber S,Grasso M,Hannon B,Naeem S,Limburg K,Paruelo J,O Neill RV,Raskin R,Sutton P,van den Belt M,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Nature,1997,387:253-26018 (美)萨缪尔森, 诺德豪斯著, 高鸿业等译. 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219 J.迪克逊等, 张坤民等译.扩展衡量财富的手段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指标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8.20 Daily,G.C. etal. Natures Services: 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M. 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199721 吴优.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及其思考J.统计研究, 2005, (9):8-1122 中国环境和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生态补偿机制课题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EB/OL./cn/company/Tmxxb 143/card 143.asp?lurid=5238&siteid=1 &tmid=4109&flbh=14323 23Ruud Cuperus. Guide lines for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ssociated with highwaysJ.Biological Conservation,1999(90):4151 24 Cuperus R.,K.J.Canters,A.G.Piepers.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f the impacts of a road J.Ecological Engineering,1996(7):32734925 王凤春.美国联邦政府自然资源管理与市场手段的运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2):96-9826 Jenkins M, Scherr S. and Inbar M. Markets for Biodiversity Services: Potential Roles and Challenges J.Environment,2004(6):32-4227 Perrot-Maitre D, Davis P. Case Studies: Developing Markets for Water Services from ForestsEB/OL. Forest Trends, Washington D C, 2001 28 Johnson N, White A, Perrot-Maitre D. Developing Markets for Water Services From Forests: Issues and Lessons for InnovatorsEB/OL. Forest Trends, Washington D C, 2001.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the Katoomba Group. 29 Landell-Mills N. and Porras I. Silver Bullet or FoolsGold-a Global Review of Markets for Forest Environmental Services and their Impacts for the Poor. Instruments for Sustainable Private Sector Forestry Series,IIED,London,2001 ./enveco30 Ian Powell,Andy White and Natasha Landell-MiIIs.Developing Markets For the Ecosystem Services of ForestsEB/OL. /pl/ES16904/ecosys_market.pdf31 Larson Joseph S. Rapid assessment of wetlands: history and application to management. In: Match(ed), Global Wetlands: Old World and New J Elsevier. 199432 Heimlich R.E.,The U.S. Experience with Land Retirement for Natural Resource ConservationM. Forest Trends-China Workshop on“Forests and Ecosystem Services in China”;2002.433 Scherr S. White A.and Khare A.,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otential of Marke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of Tropical Forests: an Overview M,A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International Tropical Timber Council,Accessible with ,200334 Zibiden S, LEE D R. Paying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an analysis of participation in Costa Ricas PSA programmed J. World Development, 2005,33(2):255-272 35 Murray B C, Abt R C. Esti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内蒙古第七批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2025年4月29日发布)模拟试卷带答案详解
- 大班保育员工作总结15篇
- 安全个人工作总结
- 数字版权签约作者合同6篇
- 2025年物联网设备安全漏洞应对策略与防护技术深度报告
- 2025年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行业供需矛盾与市场潜力分析报告
- 2025年纺织服装制造业智能化生产智能化生产设备市场前景分析报告
- 2025年电商平台售后服务质量提升策略研究报告:售后服务与品牌口碑管理研究
- 购房资金不足借款协议6篇
- 2025年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人才培养与职业发展报告
- 新人教版《海水的性质》课件
- NB-T+33008.1-2018电动汽车充电设备检验试验规范 第1部分:非车载充电机
- 【新课标】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考试题三套
- 2025小学道德与法治开学第一课(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
- 公关经理培训课程
- 异博定治疗方案
- 申请法院司法赔偿申请书
- 锻造操作机安全检查表模版
- 400字作文稿纸可修改模板
- 防排烟系统施工安装全程验收记录
-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