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的地理环境_第1页
潮汕的地理环境_第2页
潮汕的地理环境_第3页
潮汕的地理环境_第4页
潮汕的地理环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潮汕的地理环境与文化 天顶飞雁鹅 天顶飞雁鹅 阿弟有嬷阿兄无 阿弟生囝叫大伯 大伯听着无奈何 收拾包裹过暹罗 来去暹罗牵猪哥 赚有钱银多少寄 寄返唐山娶老婆 一溪目汁一船人 一溪目汁一船人 一条浴布过番去 钱银知寄人知返 勿忘父母共妻房 概述 在讨论任何一种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时候 对地理环境及其变迁的考察是必不可少的 生活在某一个地域的人群 总需要努力调适自己与环境的关系 一方面 他们总是在所处地理环境的制约下 尽量利用环境资源 在这一个过程中 掌握最有效的生产技术 选择最优越的生活方式 建构最合理的社会组织 并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传统 另一方面 在这一个过程中 该地域的地理环境因人为而变迁 在景观上呈示着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面貌 这一节 我们将向读者介绍潮汕的地理环境 着重讲述它在各历史时期里的变迁 让读者了解 这一地理区域的环境是如何影响潮汕文化的生成的 一 潮汕的地理位置与自然地理 位置潮汕位于东经115 06 117 20 北纬22 53 24 14 之间 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隅 广东省的最东端 与福建省毗邻 潮汕面对滔滔大海 南海和台湾海峡在这里交接 潮汕与台湾南端 相隔一衣带水 地形地貌潮汕总面积10 346平方公里 地形大势 西北高而东南低 东北和西北多高山 东南面海 形成一个内陆比较封闭 而有很长海岸线的地理小区域 区域内部 多丘陵台地 韩江和区内的几条江河自西北向东南流入大海 沿江分布着被低丘陵隔开的河谷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平原 山地和丘陵约占本区总面积的70 其中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约占7 1000米以上山峰有20余座 分布在本区北部和西北部边缘 莲花山脉横亘本区西北部 从揭阳北部开始 经过普宁 潮阳 进入惠来和陆丰沿海 是本区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 山脉分派 主要有南阳山 大南山 大北山 主峰都在海拔1000米上下 北部的凤凰山区 峰峦重叠 绵延百余里 成为本区的屏障 主峰凤凰大髻海拔1498米 是本区最高的山峰 丘陵台地面积占总面积的63 其中海拔200米以上的高丘陵 有大北山的余脉小北山和桑浦山 小北山在潮阳棉城 大南山在潮阳 惠来沿海 山势渐降 成为高度在200米以下的低丘陵 韩江三角洲中的三列岛丘 也属于低丘陵地形 在丘陵与平原之间 主要在韩江三角洲北部和榕江平原南部 有海拔20 40米 覆盖着红壤的花岗岩台地 本区水网密布 有韩江 榕江 练江三条主要河流 韩江是广东省仅次于珠江的第二大河 也是本地区最大的河流 它的上游分汀江和梅江两支 汀江发源于福建省长汀县和宁化县交界的治平木马山北坡 汇众山之水 过长汀 奔上杭 出永定 迤逦南来 入广东境 梅江的上源琴江 发源于广东紫金县白山岽 北流过五华 至兴宁水口 始称梅江 转东北流 过梅州 有石窟河 松源溪来汇 至松口又折向东南 入大埔 汀 梅两江在大埔三河坝汇合 称韩江 南下直出丛山峡谷 在潮州城下 分北溪 东溪 西溪 梅溪 新津河几道支流出海 这是韩江下游 韩江在本区流域面积约1740平方公里 大概为流域总面积的5 8 榕江是本地区第二大河 其干流南河发源于陆丰县百花园 由揭西入普宁 集合横江 龙潭 石肚 钱坑等十来道小溪水 径流渐大 绕揭阳城南 到双溪嘴有一级支流北河汇入 北河发源于丰顺县猴子岽的南麓 东南流经县城汤坑 有石湖等水注入 过揭阳境 又有发源于蛮头山的新西河注入 绕揭阳城西 折向东北 到曲溪又折向东南 合源出潮州笔架山的二级支流枫江 至双溪嘴与南河汇合 南北两河汇合后 流经牛田洋 由汕头港出海 榕江在本区流域面积约3512平方公里 占流域总面积的80 左右 本区海岸线长278公里 东端在饶平县东界镇上东乡 与福建省诏安县交界 西端在惠来县神泉港南海边防哨所西侧 与广东省陆丰县交界 本区海岸线曲折蜿蜒 有众多的天然良港 沿海岛屿丛礁密布 最大的岛屿是南澳岛 南澳岛面积约107平方全里 岛岸线长77公里 大小滩头61处 主要港湾有前江湾 后江湾 青澳湾 深澳湾和云澳湾 气候 潮汕地区位于热带与亚热带之间 北回归线恰好从本区中部穿过 许多学者把本区划归南亚热带 但是 由于北部凤凰山和西北部莲花山脉的屏障作用 本区气温比区外同纬度地区稍高 终年日平均气温高于10 基本无霜雪 香蕉 芒果 木瓜等热带作物广泛种植 甘薯可以安全越冬 具有热带气候的特征 而且 1987年10月 联合国环境署和瑞典皇家科学院召开 世界气候变化及其对策 国际学术讨论会时 将纬度低于24 的地区归属热带 按此标准 将本区划归热带地区更为合适 本区的气候有两大特点 1 日照充足气温高 夏长冬暖春来早 本区年日照时数在2000小时左右 平均每天约6小时 阳光充足 气温较高 年平均气温在21 C 22 C之间 2 降水集中雨量多 台风频数雨势猛 本区年降水量在1300 2200毫米之间 二 一万年来潮汕地理环境的变化 上面一节 我们对潮汕的自然地理作了简要的描述 这种地理环境的状貌 是长期演化的结果 这种演化有一个数十亿年的相当悠久的历程 而对于我们的研究来说 大约从距今1万年前开始的 全新世时期的自然地理环境演变 才具有真正重要的意义 气候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 最后冰期已经结束 全球气温回升 根据韩江三角洲典型剖面的孢粉分析 距今9000 6000年 本区气候由温干变暖湿 大约在距今5000年达到高峰 年平均气温比现代要高2 3 气候热湿 与今天热带常绿季雨林相似 这种热湿气候一直到距今3000年前才结束 其间也有幅度不大的波动 距今5000年后 气温有所下降 到距今4500年前后 温干气候特征明显 本区沿海有贝壳堤生成 在距今3500年前后 又有较热湿的气候 接着 气温再次下降 距今3000 1900年 西周中期一东汉初 气温较前期稍低 但分析显示 木本花粉中热带树种占50 可见气候仍然相当温暖 但比较干燥 气温大概略高于现代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潮湿热带自然保护网之一的广东鼎湖山 现有1291个种的植物中间 热带植物占56 其间 西周时期 距今3000 2800年 在我国出现的第一冷期 对本区的影响似乎并不大 距今1900 1500年前后 东汉初到南北朝 全国进入第二冷期 孢粉分析显示木本花粉中热带树种只占32 说明这一段时间里 本区气温比现代略低 不过仍然是暖湿气候 距今1400 1040年的隋唐时期 本区的气温回升 稻谷可以再熟 鳄鱼野象活动见诸记载 雨量也多 公元819年韩愈刺潮 6月因为 淫雨将为人灾 有 祭城隍文 年底又因为淫雨妨害稻蚕收成 有 祭大湖神文 当时气候 比现在要湿热 北宋初开始 本区气温下降 雨量比前期少 咸平三年 1000 陈尧佐以潮州通判权知惠卅教州民种麦 获得丰收 元丰间 1078 1086 欧阳直卿任惠州推官 还因河源县盛产麦子 让百姓用实物输赋 惠州与潮州毗邻 可知当时 本区气候较今干冷 到南宋初 距今700年左右 本区气温仍偏冷 雨量偏多 比较潮湿 这一时期韩江三角洲孢粉分析的结果是 喜湿的蕨类占孢粉总量的86 7 而热带树种只占木本孢粉的10 4 不过 这时本区还有野象出没 宋史 五行志 记载 宋孝宗乾道七年 1171 潮州野象数百食稼 农设阱田间 象不得食 率其群围行道车马 敛谷食之 乃去 可见还是温湿气候 宋元之间 气温稍高于现代 但时间较为短暂 明清两代 潮汕长期温暖而比较干燥 在明代正德嘉靖时 16世纪前期 清代顺治康熙间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 和光绪时 19世纪后期 有三个冷期 地方志上记录 着本地陨霜降雪的气象 大体与世界性的 小冰期 相应 这一时期的年平均气温 略低于现代 降水量也较少 海岸线与江河的变迁 在最后冰期结束后 海平面发生世界性的迅速回升 距今10 000 8 000年 海平面仍低于现代海面11米 本区许多沿海岛屿 包括南澳岛在内 此时都与大陆相连 南澳象山发现的古人类遗址 与距今10 000年上下的闽南漳州文化 属于同一类型 当时两地交通 应未有海洋的障碍 在距今6000 5000年时 和气温的高峰相应 出现高出现代海面3 4米的最高海面 本区海岸线逼近凤凰山 桑浦山 大小北山和大南山边缘 现代的潮汕平原 还是波光粼粼的海湾 桑浦山上的海蚀石头 距今5000年前后 海面下降较快 距今4500年前后 在现代韩江三角洲中部第三列岛丘前沿有贝壳堤形成 到距今3500年左右 出现全新世第二次高海面 海岸线内缩 年代与此相当的潮安梅林湖贝丘遗址 就位于贝壳堤内 这一次海侵的时间比较短 在距今3100 2500年 海岸线又重新回到先前贝壳堤的位置 由于气候较热而湿 江河的径流量滂湃 给韩榕练三江的三角洲平原带来大量的泥沙 经过距今2000年左右的第三次海进之后 韩江三角洲平原的面积有了较大的扩展 海岸线已经推进到贝壳堤外的南畔洲 涂城 槐泽 澄城一带 在距今1900 1000年 东汉初到唐末 的较热湿气候阶段 本区及韩江中上游山区雨量丰足 洪水经常泛滥 旺盛的泥沙堆积 加快了三角洲的成长 原来的沼泽低地淤高成为平原 开始出现定居点 河流在多次分汊改道之后 河道两旁发育了天然堤 三角洲前沿海岸线向前推进的速度减慢 海水沿河上溯 可以深入三角洲的腹地 公元819年韩愈贬潮 诗人贾岛 寄韩潮州愈 诗中有 海浸城根老树秋 之句 可见当时潮州城下 仍是感潮区 在练江口 潮阳东山和海门山之间 还有一个面积很大的内海湾 被称作 大湖 宋代以后 本区人口迅速增加 在地理环境的变化过程 叠加着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 两宋 大约距今1000 700年 前期 气温低于隋唐 气候也比较干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