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5世界城镇化发展的相关理论与经验借鉴.doc_第1页
专题15世界城镇化发展的相关理论与经验借鉴.doc_第2页
专题15世界城镇化发展的相关理论与经验借鉴.doc_第3页
专题15世界城镇化发展的相关理论与经验借鉴.doc_第4页
专题15世界城镇化发展的相关理论与经验借鉴.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45 专题十五 世界城镇化发展的相关理论与经验借鉴 2 45 1 45 目录 1城市化的理论综述和一般规律城市化的理论综述和一般规律 1 1 1城市化理论的发展 1 1 2城市化经典理论概述 1 1 西方城市化发展理论与研究 1 2 中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5 1 3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轨迹和主要特征 6 1 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6 2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7 3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7 2日本的城镇化发展经验与借鉴日本的城镇化发展经验与借鉴 8 2 1日本城市人口定义 8 2 2日本经济水平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 8 1 日本全国层面的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 8 2 区域经济与城镇化发展 9 3 都道府县经济与城镇化发展 11 4 日本城镇化发展特征 15 2 3国土规划对日本城镇化的影响 16 1 战后恢复阶段国土规划 16 2 一全综 时期的国土规划 1962 1969年 16 3 二全综 时期的国土规划 1969 1976年 17 4 三全综 时期的国土规划 1977 1987年 18 5 四全综 时期的国土规划 1987 1998年 19 6 五全综 时期的国土规划 1987 1998年 21 2 4结语 21 3英国的城镇化发展经验与借鉴英国的城镇化发展经验与借鉴 22 3 1英国近代城镇化的历史进程 22 1 第一阶段 1760 1801年 22 2 第二阶段 1801 1851年 22 3 第三阶段 185l 1881年 23 3 2英国近代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23 1 英国的农业革命 23 2 英国的商业革命 24 3 英国的工业革命 24 3 3英国近代城镇化的发展特征 26 1 英国城镇化由一组因素所推动 但工业革命起着主导性作用 26 2 英国城镇化是一个 激进式推进 的过程 26 3 英国早期城镇化以 自由放任 为基本特征 带来了大量的社会问题 27 4 英国政府的干预与调节对城镇化具有重要作用 27 2 45 3 4英国近代城镇化的经验总结 28 1 英国城镇化是以发展轻工业为先导 进而带动能源 工矿 交通工业的发展 加速城镇化的进程 28 2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城镇化进程和城镇化的模式影响巨大 29 3 英国城市的主体 人口主要依赖于外地移民 29 4 英国的城镇化过程也是激烈竞争 优胜劣汰的过程 29 3 5英国的城镇化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30 1 资源 市场与产业结构是英国城镇化的前提 30 2 统筹城乡发展是推进城镇化的关键 31 3 形成 推一拉 机制 促进人口合理 良性流动是当前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的政策着力 31 4 重视 梯级移民 加强中心城镇建设 31 5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是降低城镇化社会成本的重要途径 31 6 针对问题适时制定并实施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32 3 6结语 32 4美国的城镇化发展经验与借鉴美国的城镇化发展经验与借鉴 33 4 1美国城镇化的历史进程 33 1 城镇化酝酿时期 1690 年 1830 年 33 2 城镇化开始 加速及初步完成时期 1830年 1920 年 34 3 城镇化的新阶段 郊区化时期 1920 年至今 35 4 2美国城镇化的特征及经验借鉴 37 1 自发发展为主 很少行政干预 37 2 产业经济是基础 交通因素是关键 37 3 城镇化的农耕传统较少 38 4 移民增量与人口自由流动是重要的人口支撑 38 5 都市区局部极化的同时总体均衡发展 39 6 以城市群发展为主体 面对城市蔓延采取增长管理等政策干预手段 39 4 3结语 40 1 45 1 城市化的理论城市化的理论综述和一般规律综述和一般规律 1 1城市化理论的发展城市化理论的发展 从 1858 年马克思提出 乡村城市化 的概念至今 城市化理论已有了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史 城市化的理论在不断延伸扩充 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 根据各自不同的需要 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剖析 总体来看 西方城市化研究理论非常丰富 二元经济模 型在城市化研究的早期占据了主导地位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 模型被不断的改进 在城市化的空间机制方面 增长极 理论 扩散 极化 理论和 核心 边缘 理论占据了主流 1960 年代以后的集体消费论 资本积累论 世界城市体系理论和新国 际劳动分工理论为主的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化理论风靡一时 此外 基于实证研究总结的 城乡一体化 模式以及基于分工的新 兴古典城市化模型也是比较有意义的城市化理论成果 另一方面 关于城市化发展的 S 曲线规律 集聚经济理论和以中心地 理论 位序数量分布 位序规模分布和首位度为主的城市体系理论等也是比较重要的城市化研究成果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基本上是在工业化过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所以很多学者认为 二战结束后的发展中国家的 城市化与西方发达国家具有相似的过程 只是不同时空上的重复而已 然而随着深入的研究 这种假设受到越来越多的怀疑和 挑战 社会主义国家城市化也因为其政治经济特征等的影响 在高速工业化进程中 城市化并未获得相应速度的发展 出现了 不足城市化 反城市化过程 特别在 1978 年改革开放后 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道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与中国城市发 展和城市化实践相对应 国内外学者都敏锐地捕捉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系列变化 并对此以不同的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 了探讨 国外学者对中国城市化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 中国城市化过程及其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因素 2 中国城市 化动力机制 3 中国城市化与西方城市化理论之间的差异 4 中国政府的作用 5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化发展 与西方城市化理论的丰富成果相比 我国城市化研究起步较晚 且较注重实践 理论性成果较少 但实用性较强 改革开 放后最先占据中国城市化研究核心的是 关于城市化发展道路 的争论和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分析 近年来关于城市化的研究趋 势正在从城市化技术方面转向对其体制的 制度的研究转变 因此 关于城市化制度研究 城市化的内涵 城市化的过程等产 生了大量成果 解释性分析主宰了早期的城市化研究 由于统计数据的日渐丰富和统计手段的改进 近年来定量研究在逐渐增 多 但仍然缺少系统的框架和分析平台 尤其是在政策和制度分析与空间分析的结合方面 进入 21 世纪 城市化研究的范围更 加宽广 与相关学科的渗透也越来越强 在城市化转型方面的研究正在成为当前的热点 1 2城市化经典理论概述城市化经典理论概述 1 西方城市化发展理论与研究 西方城市化发展理论与研究 城市化产生和发展的模式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 西方关于城市化的研究主要起始于 二元结构 概念 理论上而言 二 元结构的概念最早由荷兰经济学家贝克 Baker 提出 而后希金思 Higgins 赫希曼 Hirschman 缪尔达尔 Myrdral 2 45 从技术部门 地域结构和政策效应方面作了不同程度的探索 1955 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 Lewis 在 经济增长理论 一书中 提出的二元经济理论 试图解决一种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发展模式问题 随后拉尼斯和费景汉以及托达罗对该理论做了进一步改 进 此外 集聚理论 新马克思主义 中心边缘 范式和新兴古典经济学的 分工演进 理论对城市化的发生机制做了进一步 的解释 在实践领域 霍华德提出了一种城乡一体化的田园模式 麦吉在对东南亚城市的实证研究中总结出了所谓 Desakota 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在地理学领域 中心地理论 位序数量分布 城市首位度和城市位序规模分布等理论为 研究城市化的区域空间结构提供了理论源泉 二元经济城市化发展理论二元经济城市化发展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 Lewis Willam Arthur 1915 1991 于 1954 年在曼彻斯特学报上发表 劳动力无限条件下的经济发 展 一文 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 后来由于拉尼斯 Ranis Gustav 1929 和费景汉 Fei JohnC H 1923 1996 等 学者的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质疑 从而形成了 刘易斯 拉尼斯 费景汉 模型 这一理论中 值得注意的是 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 是指以劳动力无限供给为主要特征的 初始阶段 与劳动力和 资本开始共同分配增长利益的阶段交接的交点 与 刘易斯拐点 相对应的是 人口红利 由于年轻人口数量增多形成的廉价 劳动力 提供给经济发展相对便宜的要素价格 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 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 这一点 在我 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中也表现得较为明显 有学者认为 刘易斯拐点 与 人口红利 之间似乎有一种正相关的关系 前者 的显现 往往是 人口红利 逐渐消失的一个前兆 2004 珠三角地区出现了 民工荒 现象之后 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劳动与经 济研究所研究员蔡昉为代表的一些国内学者引入 刘易斯拐点 这一概念 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与经济的关系 认为 我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的时代转变 这个转变的拐点将在 十一五 期间出现 据此 应加快城市改革 与发展 同时彻底破除农民进城门槛 城市化空间机制理论城市化空间机制理论 集中集中 平衡发展理论与非均衡的区域发展理论平衡发展理论与非均衡的区域发展理论 平衡发展理论认为 各经济要素间存在相互依赖性和互补性 不能够侧重于某一部门或某一区域 否则会受收到其它未受 重视的部门或者区域的阻碍 因此所有的经济部门和地区应该同步前进 共同发展 持集中 平衡发展观点的学者亦承认区域不 平衡现象的存在 但其坚信 区域不平衡现象是暂时的 今后会消失 平衡发展理论的政策结果就是 自由放任经济 平衡发 展和不平衡发展两种理论的争论焦点在于是否给予更多的发展自主权 优惠的税收政策 资源的集中投入等 非均衡发展理论 认为 市场力并不能自发收敛 因此当市场趋向于产生极化时 政府的干预就是必要的了 增长极增长极 理论理论 增长极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 Francois Perroux 提出 后来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 Boudeville J B 美 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 Friedmman J 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 Myrdal Gunnar 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 Hischman A O 分别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增长极理论认为发展在空间分布上必然是不均衡的 经济增长是一系列不平 3 45 衡机制组成的过程 该理论强调产业间的前后向联系和产业间的相互带动作用 佩鲁后来还提出了 发展极 的概念 因为 增长 只表示量的增加 而 发展 则还意味着质的变化 体现在经济结构 社会结构和文化意识上的提高等诸多方面 扩散 极化扩散 极化 理论理论 缪尔达尔和赫希曼分别创设了内容大致相当的 扩散效应 回波效应 极化效应 涓滴效应 用以解释区 域之间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现象 后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应用增长极理论的基本原理 结合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发展了上述 不平衡增长 比如 梯度推移理论与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等 核心 外围核心 外围 理论理论 1966 年美国学者弗里德曼 Friedmann J 提出了核心和外围的依赖关系的假设 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 孤立 发展 变成彼此联系 发展不平衡 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这一理论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空 间经济增长的阶段 二是不同区域类型的划分 随着一国经济增长周期性地发生 经济空间转换随之出现 这样就产生了区域 的不平衡 即产生了经济增长区域 核心区域 和经济增长缓慢或停滞衰退的区域 外围区域 根据一个国家工业产值在国民 生产总会中所占比重的不同 可以划分出空间经济增长的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反映了核心和外围区域之间关系的变化 1 前工业阶段 工业产值比重小于 10 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不平衡现象不显著 2 过渡阶段 工业产值比重在 10 25 之间 国内具有区位优势的地区表现出很高的增长速度 从而使核心 外围的对比开始出现 3 工业阶段 工业产值比重 25 50 外围区域内部相对优越的部分出现了经济增长的高速度 国家规模上的核心 外围结构逐步转变为多核结构 4 后工业 阶段 工业产值比重开始下降 工业活动逐步由城市向外扩散 特大城市区域内的外围区域逐渐被特大城市的经济所同化 在 职能上相互依存的城市体系产生 即形成大规模城市化区域 经济学中的城市化模型经济学中的城市化模型 集聚经济理论认为城市经济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 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可以提供较好的基础设施 较完善的生产 金 融 信息 技术服务 较集中且有规模的市场以及较大的劳动力市场 因而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这种聚集效应会吸引工业向城 市集中 这种集中还会进一步加强城市的集聚效应 从而促使城市规模扩大 集聚经济理论揭示了城市为什么会出现 城市规模 为什么会扩大 此外 与 规模 同在的还有 分工 美国经济学家杨格 Young 在 1928 年提出 城市化程度由社会分工水 平决定 分工水平由市场大小决定 递增报酬的实现依赖于劳动分工的演进 由于工业中的分工比农业发展的快 在市场机制 的作用下 大量的农业人口转向城市 使城市化呈加速发展的过程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化理论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化理论 20 世纪 60 年代列斐伏尔把阶级冲突分析引入城市研究领域 从而开创了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研究的先河 新马克思主义城 市化理论就是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思想来分析城市化的理论 具有代表性的有 一 法国社会学家卡斯特尔斯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提出的 集体消费论 认为城市居民的聚集形式构成集体消费的组织或条件 并将此与城市特征有机联系 起来 二 大卫哈维直接应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城市分析 建立 资本积累论 认为城市化是一种过程 应当从运动和 4 45 多维的眼光看待城市化和资本积累 即城市是在资本主义不断的压力下 通过积聚的 效用 来反映不断增长的利润要求 通 过营建城市产生劳动力和资本的积累 并通过积聚维持资本主义 此外 新马克思主义者在分析认识不同国家的城市化问题上 并没有把眼光局限于西方和国家的阶级关系和依附性地区模式 而是扩大到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进程分析城市化和阶级关系 产生和变化的条件 世界城市体系理论将全球分为中心 半边缘和边缘地区 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所以运转至今的根本点在 于中心和边缘地区之间长期横向分工和资本积累的运动所产生的一个不等价交换体系 继而新马克思主义者提出 新的国际劳 动分工 劳动的空间分工 等概念 描述分析中心和边缘的关系 后者城市化进程出现的 首位城市体系 非正规经济部 门膨胀 和 过度城市化 等特点 造成空间变化的机制是资本 城乡融合理论和思想城乡融合理论和思想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思想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思想 与二元城市化理论相对应的是 城乡融合 理论 其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始于 19 世纪末期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 霍华德 以英国 19 世纪史无前例的快速城市发展为背景 针对工业化 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公共卫生 水污染 住房 短缺 失业和贫困等 提出创造一个有别于传统的同时具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 田园城市 尽管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的本 意是通过 私人合作 来提供就业岗位和城市运营的日常开销 但是在实践中遇到了种种困难 建设福利型的 社会城市 的 理想目标难以推广 事实上 后来的英国新城建设全部是由集权化的政府来组织实施的 麦吉的东南亚实证研究麦吉的东南亚实证研究 Desakota Desakota 20 世纪中叶 加拿大地理学家麦吉 J G McGee 在对东南亚城市化作了大量实证研究后 认为传统的城乡结构在亚洲的 实际演进过程中有其自身特征 产生了一种新的城市化发展模式 他将其称为 Desakota 在印度语中 desa 即乡村 kota 即城市 即在城乡紧密联系的前提下 建立在区域整体混合发展基础上的亚洲城市化发展模式 根本不同于西方传统城市化发 展道路 因此 麦吉提出了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相结合的支持系统是城市 乡村相混合的复杂体系 主要是由工业化 城市扩张 等引起的 麦吉考察的对象是农村与城市的空间高度密集的区域 包括大都市外围区 城市间靠近主干道的走廊区 这种模式 已经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 特别是亚洲国家的一种普遍的新的区域发展模式 区域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研究区域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研究 城市体系研究是探索人类集中居住和进行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分布的规律 城市化的区域空间结构与城市体系发育有 一定的关系 城市化的区域空间结构是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包括了 中心地理论 城市首位律 二倍数规律 金字塔分布 以及 位序 规模法则 等 通过不同的实证研究 揭示了不同地区的区域城市 空间布局结构规律及特征 5 45 2 中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中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中国城市化发展研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城市化发展道路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适宜的城市化水平 城市 化的国际比较和西方的中国城市化研究等 城市化发展道路城市化发展道路 关于 城市化发展道路 的讨论主要在我国 自 1992 年正式宣布进入市场经济以后的 10 多年来 对城市化道路的各种讨 论一直在进行着 主要有五种观点 包括 大城市重点论 小城镇重点论 中等城市重点论 大城市和小城镇并举论 以及 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论 2006 年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 城镇化健康发展 的指导思路 并第一次提出鼓励农 村人口迁移到中小城市 同时 城市群 战略开始成为国家城市化的主题战略之一 至此 国家既有的城市发展方针发生了深 刻转变 从 大城市倾向 转变为 控制大城市规模 和 小城镇倾向 再转变为 防止过快增长 从 合理发展中小城市 转变为 鼓励农村人口进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定居 从 积极促进小城镇发展 转变为 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 总体上看 协调 健康 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主基调 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动力机制 自上而下自上而下 和和 自下而上自下而上 论论 普遍认为 中国有两种类型的城市化 一是自上而下的城市化 由中央政府有计划的对城市 包括新城 进行投资建设 其主动力是来自中央政府发动的工业化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支配了中国 50 年代 70 年代的城市化进程 至今仍在起作用 二是 自下而上的城市化 以乡村集体或个人为投资主体 通过乡村工业化实现乡村城市化 其根本动力来自于农村经营体制和经济 体制的改革创新 自下而上城市化始于 1970 年代 并且在 1980 年代达到高潮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城市化道路 典型的如 苏南模式 温州模式 珠三角模式和胶东模式 此外 也有研究认为大型项目建设的驱动作用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但实际上 这是 自上而下 论的组成部分而已 产业结构转换论产业结构转换论 城市化的根本在于从事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人口转变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大多数学者认为 产业结构 的转换是城市化发展的基本动力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机制是产业的结构转换和空间集聚 资本来源论资本来源论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不断深入 城市化的动力已呈现越发复杂的局面 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研究还是转向以资本来源为 切入点 自中国 1990 年代以来 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已经多元化 一方面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痕迹依然清晰可见 另一方面 市场经济的制度正在逐步建立 其结果是经济运行主体多元化 政府 企业 个人都积极参与了经济发展乃至城市化的进程 多元城市化动力替代以往一元或二元城市化动力 较为集中的城市开发模式替代分散的乡村企业发展模式 内生与外力内生与外力 6 45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 外资逐渐对中国城市化格局 过程和机理产生了重大影响 成为城市拉力和乡村推力之外 的第三种力量 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来源取决于两大系统 一是外生系统的输入 如全球化的力量 信息化的推动 交易革命和 生产体制变化等 二是内生系统的变革 如农村工业化带来的经济 社会和空间结构的变化 如果我们变封闭经济的讨论为开 放经济的讨论 国际贸易的发展会对一国城市化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主要表现在影响城市的区域分布 影响城市能级和产业 结构等 中国城市化转型与区域差异研究中国城市化转型与区域差异研究 我国城市化转型研究我国城市化转型研究 世界银行在 2020 年的中国 1997 中指出 当前的中国正在经历两个转变 即从指令性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和农村 农业社会向城市 工业社会的转变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 那就是 转型 转型意味着一种混合和交替的状态 即市场正 逐步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 同时政府仍然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经济增长 城市化在 市场 和 计划 两种体制的 同时作用下前行 政府主导的城市化模式逐渐被新的制度安排和投资引导的方式所取代 区域城市化差异研究区域城市化差异研究 区域 对地域辽阔 发展差异极大的中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城市化必须注意区域差异的存在 把中国作 为一个整体 笼统的考察其城市化几乎毫无意义 明智的做法是从区域城市化的角度加以阐述 主要原因在于各区域发展特征 不同 国家的政策不同 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同 区域差异的显著存在 特别是在于东部 内地和边远地区 从人口 经济 社 会 环境和开放度角度探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时空差异 省区城市化水平不仅与工业化进程有关 而且与人口密度负相关 1 3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轨迹和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轨迹和主要特征主要特征 1 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世界城市化起步于 18 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 其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1760 1850 年 世界城市化的 兴起 验证和示范阶段 在该阶段 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城市化水平达到 50 以上的国家即英国 从 1760 年的产业革命开始 到 1851 年 英国花了 90 年的时间 成为世界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的国家 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 而当时 世界城市人 口只占总人口的 6 5 欧洲和北美的许多国家也开始选择与英国同样的道路 2 1851 1950 年 城市化在欧洲和北美等发达 国家的推广 普及和基本实现阶段 这个阶段内 欧美等发达国家所走的城市化道路基本上与英国相似 即都是靠产业革命推 动 城市人口只要是由农村移入城市 城市人口从 1850 年的 0 4 亿增至 1950 年的 4 5 亿 同时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城市人 口也有所增加 1950 年 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 28 5 3 1950 年至今 城市化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 普及和加 速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许多发展中国家 如日本 韩国等 走上了工业化道路 从而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 世界城市 人口的比重由 1950 年 28 4 的上升到 2000 年的 55 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城市化速度加快 7 45 表 1 1 世界与中国城市化水平 1980 2007 单位 年份年份世界世界发达区域发达区域不发达区域不发达区域亚洲亚洲中国中国 198039 168 729 626 319 6 19854169 932 32923 19904371 235 131 927 4 199544 872 337 634 431 4 200046 773 240 237 135 8 200548 774 142 739 840 4 2007 49 374 643 840 844 9 资料来源 United Nations 2006 2007 年数据 中国除外 来自 United Nations 2008 其中中国数据来自中国国家统计 局官方网站 2007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统计公报 图 1 1 城市化进程的诺瑟姆曲线 根据联合国资料显示 2007 年世界城市化率为 49 3 比 1980 年 39 1 增长了 26 1 发展中国家 2007 年城市化率 为 43 8 比 1980 年 29 6 增长了 48 0 而我国 2007 年的城市化率为 44 9 比 1980 年 19 6 增长了 129 1 增 长幅度是世界平均值的 5 倍多 表 1 1 这同时也表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尽管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起步时间 发展速度和目前 的城市化水平有很大的差异 但观察和分析各国 各地区的城市化 发展过程 可以发现城市化过程具有一种普遍的规律性 即呈初始 加速和成熟三个不同阶段的特征 S 型曲线规律 图 1 1 在初期阶段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 30 以下 农村人口占 绝对优势 工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 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 农 业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因此 要经过一段很长的时期 城镇人口 比重才能提高到 30 中期加速阶段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 30 70 之间 随着工业规模和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经济实力明显 增强 城市拉力增大 同时 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出现大批 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农村推力也加大 城镇人口比重可在短短的几 十年内突破 50 进而上升到 70 后期阶段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在 70 90 之间 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转向缓慢 经过前段时期的发 展 农村的经济和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城市的拉力也趋向减小 农 村人口的转化趋于停止 城市进程开始放慢 城乡间的人口转移达 到动态平衡 并且表现为城镇内部的职业构成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 业的转移 3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当代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有 城市化加速发展 城市人 口急剧增长 城市数量剧增 城市化的主流从发达国家转到发展中 国家 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大都市带逐步形成 并成为世界城市化 的主力军 世界城市化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过度城市化与城市化 不足并存 8 45 图 2 1 日本城镇化水平和人均 GDP 的增长图 图 2 2 全国人均 GDP 与城镇化水平增长图 2 日本的城镇化发展经验与借鉴日本的城镇化发展经验与借鉴 2 1日本城市人口定义日本城市人口定义 日本城市人口的界定采用人口集中区 DID 人口的标准 所谓人口集中区是以人口普查区为单位 50 户 人口密度在 4000 人 平方公里以上的人口普查区相互连接构成的总计人口 5000 人以上地块 这一划分方法与美国大都市圈 法国城市社 区的概念比较接近 能较为科学地反映地区的城镇化水平 2 2日本经济水平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日本经济水平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 1 日本全国层面的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 日本全国层面的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 日本全国层面的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日本全国层面的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 从 1955 年开始 日本经济开始高速增长 最初的 20 年其速度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 国民生产 总值平均每年增长 10 以上 尽管 70 年代中后期 经济 进入缓慢增长 但是经济增长一直延续到 90 年代 人均 GDP 从 50 年代中期的几百美元迅速增加到 3 万多美元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 日本全国人口迅速向城市集聚 城镇化进程加快 进入所谓的加速时期也即城镇化发展的 中级阶段 1960 年日本全国城镇化水平为 43 7 2000 年全国城镇化水平为 65 2 图 2 1 从全国 40 年间城 镇化过程来看 前 20 年的城镇化水平增长了 16 个百分点 处在城镇化发展的加速阶段 后 20 年仅增长了 5 5 个百 分点 已经进入 S 型曲线的后期饱和阶段 图 2 2 是日本全国人均 GDP 增长与城镇化水平提高之 间的散点图 从 1960 1980 年 城镇化水平与人均 GDP 呈 同步提高的趋势 经济增长与城镇化水平提高幅度之间呈 现明显的正相关 1980 年以后 人均 GDP 发展速度虽仍 然很快 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速度已明显放慢 总体来看 9 45 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发展过程比较协调 两者之间存在数量递增的相关关系 根据以上分析 日本全国城镇化进程基本符合 S 型曲线的特征 城镇化水平提高与人均 GDP 的增加也有比较明显的相关 关系 东 西日本经济与城镇化发展东 西日本经济与城镇化发展 以福井县 岐阜县 爱知县为界 分为东 西日本 往西为 西日本 往东为东日本 若计算两者的城镇化平均水平 分别为 66 7 62 7 较为接近 东日本略高 原因是东日本包含了集 聚日本 1 3 人口的东京大都市圈 以东日本为例 图 2 3 城 镇化水平的提高伴随着其经济发展 1995 年人均 GDP 为 412 9 万日元 两者呈明显正相关 对比上面的全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 特征 可以看出 东日本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特征和趋势与全国 保持一致 基本符合诺瑟姆 S 型曲线和钱纳里的发展学说 与东日本相比 西日本的经济水平略低于东日本和全国水平 但 其城镇化与经济水平的发展关系也较为密切 其发展趋势和相关 关系与全国的特征也基本一致 从东 西日本层面来分析 此时的城镇化及与经济发展的正 相关关系仍较为明显 基本符合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2 区域经济与城镇化发展 区域经济与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及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城镇化及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 按照日本地域上的进一步划分 全国分为 10 个小区 分别 为近畿 中国 四国 九州 北海道 东北 关东内陆 东京都 市圈 东海和北陆 1 根据统计 2000 年城镇化水平低于 50 的 地区为 5 个 占到一半 其中城镇化水平最高的为东京都市圈 为 88 最低的地区为关东内陆 仅 37 2 图 2 4 为 10 个区 的城镇化水平地域分布状况 城镇化较高的地区即为日本的三大都市圈 东京 名古屋 京阪神 其他西北广大地区 除北海 道 的城镇化水平都低于 60 1 近畿包括滋贺县 京都府 奈良县 大阪府 兵库县 和歌山县 中国包括鸟取县 冈山县 岛根县 广岛县 山口县 四国包括德岛县 香川县 爱媛县 高知县 九州包括福冈县 熊本县 佐贺县 长崎县 大分县 宫崎县 鹿儿岛县 东北包括青森县 岩手县 宫城县 秋田县 山形县 福岛县 新泻县 关东内陆包括茨城县 枥木县 群马县 山梨县 长野县 东京都市圈包括东京都 千叶县 埼玉县 神奈川县 东海包括歧阜县 静冈县 爱知县 三重县 北陆包括富山县 石川县 福井 县 图 2 3 东日本城镇化水平和人均 GDP 的增长图 图 2 4 2000 年 10 区城镇化水平分布图 10 45 尽管城镇化水平地区差异较大 但比较这些地区的经济尽管城镇化水平地区差异较大 但比较这些地区的经济 发展水平 其差异程度相对较小 发展水平 其差异程度相对较小 收入最高的地区为东京都 市圈 1995 年人均 GDP 为 466 万日元 最低为九州 为 314 9 万日元 图 2 5 典型区分析典型区分析 按照城镇化水平及过程特征 可以粗略地将这 9 个 2地 区划分为三类 高城镇化水平地区 这类地区的城镇化水平高于 70 城镇化过程符合诺瑟 姆 S 曲线特征 包括东京都市圈 近畿 这些是大都市 最为密集的地区 经济发达 人口众多 集中了全国大部分 的人口 以东京都市圈为例 图 2 6 其经济水平和城镇化 水平都很高 始终处于领先位置 中城镇化水平地区 这类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介于 50 70 之间 城镇化曲线 基本符合 S 曲线 包括东海 九州两个区 这些地区位 于或者位于大都市带范围内或者有区域性的重要城市地区 如东海地区 图 2 7 包括名古屋等大城市 因此其城镇化 水平相对较低 发展较为平稳 城镇化水平中等 勉强符合 S 曲线 其次 这些地区的经济水平较高 发展很快 低城镇化水平地区 这类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低于 50 城镇化曲线不符合 S 曲线 包括中国 四国 东北 关东内陆 北陆 占 一半以上的地区 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广大边远地区 以北陆 为例 图 2 8 城镇化缓慢发展 2000 年仅为 42 9 但经 济发展却较为迅速 1995 年人均 GDP 达到 381 7 万日元 约 2 3 万美元 以传统的一般规律来衡量该地区的发展并不合 适 2 北海道在下一节分析 图 2 5 1995 年 10 区人均 GDP 水平分布图 图 2 6 东京都市圈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 图 2 7 东海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曲线 11 45 3 都道府县经济与城镇化发展 都道府县经济与城镇化发展 进一步细分日本的地区单元 按照行政地域划分为 46 个都道 府县 地区经济发展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状况 1995 年日本全国人均 GDP 为 393 万日元 约 3 万美元 大 部分地区的人均 GDP 在 300 400 万日元 2 3 万美元 之间 最 少的奈良县也达到为 252 2 万日元 约 2 万美元 图 2 9 所示为 1995 年日本全国各个地区人均 GDP 分布图 可以看出除了东京 大阪 京都 爱知县这几个地区人均 GDP 明显高于其它地区以外 大部分地区的经济水平都相比较接近 但纵向相比 所有地区的 人均 GDP 都比 1955 年有了很大的提高 平均增长幅度达 40 倍之 多 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 2000 年日本全国城镇化水平为 65 2 最高为东京都 98 0 最低为岛根县 24 8 其中城镇化水平低于 50 地区有 32 个地区 占全国的 68 城镇化水平低于 40 的地区有 15 个 占 近 1 3 的地区 由此可见城镇化水平地区之间不平衡非常显著 仍有相当多的地区城镇化水平处于中低水平 图 2 10 目前 人口向城市集中已非常缓慢甚至已基本停滞 那些目 前仍处在城镇化中低水平的地区也许永远只能徘徊在目前的阶段 因此 大部分地区的城镇化历程不符合经典 S 型曲线理论 地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地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 相关关系的不确定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各个地区的经济都保持较为均衡的高 速发展 但是地区城镇化的发展却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态势 说 明地区城镇化与其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图 2 11 为 1995 年各地区人均 GDP 和城镇化水平之间的散点图 经济水平与 城镇化水平明显地呈现离散状态 除东京之外 各地区经济水平 较为均衡 但是城镇化水平却差异巨大 离散较为明显的几个点 图左上角 分别为奈良 埼玉 千叶 北海道 神奈川 京都 北陆经济与城市化发展曲线 32 3 33 8 35 37 4 40 840 5 42 1 43 742 9 9 415 6 29 2 64 5 130 7 203 261 347 1 381 7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955年1960年1965年1970年1975年198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 城市化水平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人均GDP 万日元 城市化水平人均GDP 图 2 8 北陆经济与城镇化曲线 图 2 9 1995 年日本各地区人均 GDP 分布 图 2 10 2000 年日本城镇化水平分布图 1995万万万GDP万万万万万 800700600500400300200 1995化 化 化 化 化 化 化 化 化 100 80 60 40 20 0 图 2 11 1995 年人均 GDP 与城镇化分布散点图 12 45 兵库 这些地区的经济水平与大部分地区相同 但城镇化水 平远高于这些地区 除北海道之外 其他地区都分布在两大 都市圈 东京 大阪 的周围 这是由于位于大都市圈周边的地区居住着大量工作在中 心城区的通勤人口 因此 城镇化率很高 而这些人口创造 的 GDP 都在中心城市 因此 居住地的人均 GDP 并不比其他 地区高 发展过程中相关关系变化 从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结果来看 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 不确定性 那么在两者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同样如此的关系 吗 图 2 12 所示为全国各地区 1960 年至 1990 年间每 5 年的 人均 GDP 和城镇化水平关系变化的散点图 在经济高速发展 的起步阶段 1960 年至 1965 年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呈现出 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图 2 12 a 2 12 b 两者相关系数达 到 0 85 表 2 1 以上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镇化水平 和经济发展渐成离散状态 1970 年 图 2 12 c 的 R 值降到 0 7 但仍保持较强的相关关系 1972 年爆发的石油危机使 日本经济进入了安定成长的阶段 从此之后 城镇化发展与 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不再显著 图 2 12 d 2 12 e 2 12 f 2 12 g 2 12 h 所示 到 1980 年两者的相关系数已降 到 0 546 1995 年更是降到 0 435 由此更进一步说明 在 发展过程中早期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相当显著 存在对应的 互动相关关系 但是后来有一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带动了 城镇化水平的快速发展 但是也有很多地区经济水平的飞速 发展没能带动地区城镇化水平的飞速发展 两者的关系变得 复杂 另外 考察城镇化与经济的差异倍率 分别将每年的人 均 GDP 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倍率连成经济差异曲线 将每年城镇化水平最高值与最低值倍率连成城镇化差异曲线进行比较 图 1 1970万万万GDP万万万万万 12010080604020 1970化 化 化 化 化 化 化 化 化 100 80 60 40 20 0 a 1965万万万GDP万万万万万 605040302010 1965化 化 化 化 化 化 化 化 化 100 80 60 40 20 0 b 1980万万万GDP万万万万万 400300200100 1980化 化 化 化 化 化 化 化 化 100 80 60 40 20 0 c 1975万万万GDP万万万万万 22020018016014012010080 1975化 化 化 化 化 化 化 化 化 100 80 60 40 20 0 d 1990万万万GDP万万万万万 800700600500400300200 1990化 化 化 化 化 化 化 化 化 100 80 60 40 20 0 e 1985万万万GDP万万万万万 500400300200100 1985化 化 化 化 化 化 化 化 化 100 80 60 40 20 0 f 1960万万万GDP万万万万万 3020100 1960化 化 化 化 化 化 化 化 化 100 80 60 40 20 0 1995万万万GDP万万万万万 800700600500400300200 1995化 化 化 化 化 化 化 化 化 100 80 60 40 20 0 图 2 12 1960 1995 年人均 GDP 与城镇化散点图 表 2 1 城镇化与经济水平相关系数 R 值表 年份 年 年份 年 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 R 值值0 8680 8510 7010 6080 5460 4890 4940 435 13 45 图 2 13 经济与城镇化差异曲线图 图 2 14 类地区地域分布图 图 2 16 大阪城镇化水平与人均 GDP 关系 13 也可以看出经济的差异程度始终低于城镇化的差异程度 经济发展较城镇化发展均衡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说明了在 发展过程中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的不确定性 地区城镇化分类及典型地区分析地区城镇化分类及典型地区分析 根据城镇化水平发展历程以及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 可将日本 46 个都道府县划分为 4 种类型 图 2 14 高度城镇化地区 主要有东京都 大阪府 神奈川县 京都府 爱知县 兵 库县 6 个地区 这些地区主要位于大阪 名古屋 东京三大都 市圈核心位置 土地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的 6 6 但总人口 4460 万 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35 5 城市人口更达到 4000 万 占全国城市人口的 47 9 见图 2 15 这类地区城镇化水平 一直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在经济发展刚刚进入高速发展期 的 1960 年城镇化水平就已经超过 50 到 2000 年更是全部超 过 70 对城市人口增加的贡献度达 43 2 是国家城镇化发 14 45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地区数总人口面积城市人口城市化贡献率 高度城市化地区 快速城市化地区发展平缓地区 发展缓慢地区 图 2 15 高度城镇化地区各项指标图 图 2 20 广岛县城镇化水平与人均 GDP 关系 展的主力 可将其划归为高度城镇化地区 以大阪府为例 如图 2 16 所示 其城镇化 1960 年就达到 81 4 但是随后的 40 年 间 其城镇化水平仍然继续发展 到 2000 年达到 95 7 快速城镇化发展地区 早期城镇化水平较低 30 左右 但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期后城镇化 水平飞速提高 最终达到较高的城镇化水平 70 左右 的地区称为城 镇化显著发展地区 千叶县 埼玉县 奈良县 北海道 4 地区划归此类 除北端的北海道 其它三地区都是东京都和大阪府都市圈的周边地区 这 4 个地区总人口为 2000 万 占全国的 16 但城市人口达到 1500 万 占全国 18 该类地区数量虽少 但对全国城镇化水平提高的贡献率较 高 为 26 0 图 2 17 是全国城镇化的生力军 以千叶县为例 图 2 18 1960 年其城镇化水平为 28 7 2000 年达 70 8 增长了 42 1 个百分 点 1990 年以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趋缓 城镇化过程与传统的 S 型 发展曲线极为吻合 从其经济与城镇化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散点图 可以看出人均 GDP 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很明显的 正相关关系 经济的发展伴随了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高 由 此这些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发展是一致的 符合传 统的 S 型发展曲线理论 城镇化平稳发展地区 指城镇化水平虽有所提高 但提高的幅度不大 与全国 平均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幅度接近 20 左右 城镇化水平最 终停留在 50 60 的地区 包括福冈县 广岛县 宫城县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地区数总人口面积城市人口城市化贡献率 高度城市化地区 快速城市化地区发展平缓地区 发展缓慢地区 图 2 17 快速城镇化地区指标图 图 2 18 千叶县城镇化水平与人均 GDP 关系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地区数总人口面积城市人口城市化贡献率 高度城市化地区 快速城市化地区发展平缓地区 发展缓慢地区 图 2 19 城镇化平稳发展地区指标图 15 45 静冈县 宫崎县 滋贺县 冈山县 爱媛县 大分县 9 地区 这类地区或分布在大都市圈边缘的外围如滋贺县 冈山县 静冈县 爱媛县或是全国地域性核心城市所在地区如福冈县 福冈市 广岛县 广岛市 宫城县 仙台市 等 具有 一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这 9 个地区面积占全国的 16 总人口约 2100 万 占全国总人口的 16 9 城市人口约为 1200 万 仅占 14 8 图 2 19 以广岛县为例 图 2 20 1960 年城镇化水平为 41 8 至 2000 年增长到 62 8 与 全国城镇化水平发展趋势基本一致 其经济发展与城镇化之 间的关系在前 15 年较为明确 后 20 年趋于松散 严格说来 这些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不符合 S 曲线特征 城镇化缓慢发展地区 其它 27 个地区都属于此类 它们占全国地区数的 58 7 土地面积占到国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